书法之美(草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书

一、什么是草书?

草书,是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为了书写便捷而创造的一种笔画连绵、结构省简的字体。草之本意,在古时含有草率、急就、草创、草稿,非正式不成熟的意思。草书的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二、草书产生的时间

草书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就有“汉兴有草书”之说,而行书要在东汉末才出现,楷书则要比行书略晚一些。许多人认为草书在诸书体中最为简略,据此就把草书看成是楷、行书的简化,是在楷、行书后产生的,这大概是根据今草写法的一种联想和臆断。事实上恰恰相反,是先有草书,再有行书、楷书。

上古黄帝时代“结绳记事,契木为文”,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仰韶彩陶上的符号距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发现最早、最原始的文字。成熟的最早的文字则是殷商和西周时期的甲骨文,距今三千多年。之后还有铸刻在金属钟鼎上的铭文,称为钟鼎文或金文,刻在鼓形石上的为石鼓文。秦王赢政统一六国,自称始皇帝,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公元前221—前206年)。为了加强专制统治,巩固政权,开始“书同文”——统一文字。丞相李斯负责文字改革,以秦文字为主,将当时通行的大篆和六国异文加以整理,使其统一为秦篆(小篆)。小篆结体上虽已简化,但其实用性仍感欠缺,繁复的结体不能适应历史发展的速度,改革小篆的事在秦始皇后期就已在民间悄悄进行。

隶书是把大、小篆的笔画和结体作了进一步的简化,最为关键的是把劂[jué]转线条改成方折,彻底摆脱象形而跨入了线条化的领域,大大方便了书写。隶变,时间短促而发展极快。隶书的产生和应用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到了汉朝,隶书已从民间流行而终于被上层社会所全盘接受,并受到帝王和知识官僚阶层的重视,所以汉朝隶书最为繁荣和发达。汉隶犹似母体,由此而草、行、楷诸体脱胎而出。而汉朝又是草书发祥的朝代,由隶书的快写、简化,即成“章草”。东汉张芝将章草加大笔势的连绵,使上下牵连,初创今草。

草书之所以能从隶书中产生,是由于汉隶在结体上产生了俯仰、向背之势,参差、偏侧之态,点画上有骏发的波尾,字的动荡感的产生打破了篆书的规整和刻板。在汉朝四百多年间,隶书风格日趋多变,有的点画刚健、瘦劲宽绰,有的从容俊逸、结体雅致,有的方劲沉着、笔力雄厚,有的神韵超迈、秀润典雅,使隶书千姿万态,绚丽斑斓,体现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艺术性。结字和用笔的动势就是草书最佳的催生剂,因此,章草就从隶书中产生了。

三、草书的分类

草书这一书体,名目繁多,有篆草、隶草、藁草、散草、游丝草、一笔草、章草、今草、小草、狂草、大草等。但归纳起来,无非章草、今草(即小草)和狂草(即大草)三大类。

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

今草起于东汉末期,不拘章法,笔势流畅,风格多样,笔势秀丽,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擅长今草,现代于右任亦精此道

狂草亦称大草,出现于唐代,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张旭《千文断碑》、《古诗

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四、历代草书名作赏析

(一)汉简

敦煌、居延、武威、河西汉简大量草书的发现,对于研究汉代草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许慎说“汉兴有草书”,汉代的草书是以隶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早期的草书是西汉古隶的简易急速的写法。这种草书人们称之为草隶或隶草。草隶的进步发展就出现了带有波磔,笔断意连的章草。章草一名首见于张怀瓘《书断》:“献之尝白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合穷伪略之理,极草踪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关于章草的产生,文献记载主要有三种说法:一种是说西汉元帝时史游作章草:“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书,兼书之,汉俗简惰,渐以行之是也。”(张怀瓘《书断》)一种是东汉章帝时作章草。(宁陈恩《书苑精华》引唐蔡希综《法书论》)一种是说杜度作章草。(唐窦《述书赋》)上述文献记载,使书法界受到较大影响,认为章草形成于西汉末,成熟于东汉。河西简牍具体表现了由草隶至章草的发展过程。西汉武帝至元帝年间的居延汉简,有部分简书是解散隶体,急速简易的草隶,有些则是已带波磔、草意浓郁的章草,到西汉成帝时期的简书中已出现了成熟的章草,表明章草已形成一种定型的字体了。敦煌马圈湾汉简中西汉宣帝时期的簿、册、书牍和王莽时期的奏书底稿早已是成熟的章草,而宣帝五凤年间的简册,其书体也是成熟的章草。由此证明,章草的成熟应在西汉中期无疑。(二)张芝、崔瑗

东汉张芝相传最善写章草,他又将章草的字独立演变成略有连绵的今草,故今草乃由章草发展而来。

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寔兄弟)、杜(操或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誉,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

《秋凉平善帖》:章草,传为张芝之作,选自《大观帖》(故宫博物院藏李宗翰宋拓本)。释文:八月九日。芝白府君足下。不為秋凉平善廣閒。彌邁想思無違前。比得書不逐西行。望逺懸想。何日不懃。捐棄漂沒。不當行李。又去春送舉喪到美陽。須待伴比。故遂蕳絶。有縁復相聞。飡食自愛。張芝幸甚幸甚。【赏析】八月帖,亦称《秋凉平善帖》。书体为章草,六行,八十字。其迹高古可爱,冠绝古今。用筆古樸含蓄,圓潤健勁,結體隨行氣的趨勢而變,自然流暢,是張芝章草的代表作。该帖章草少有夸张形式的“燕尾”,收笔含蓄,大多作点或捺点,或者回钩下连,具有今草气息。清王澍《跋临伯英章草》曾云:“《淳化》所载伯英狂草,皆俗手伪书。惟《秋凉》一帖,笔法淳古,为伯英手耳。余以右军《豹奴帖》笔意临之,亦略同其趣。”

《冠军帖》(《知汝帖》):传为张芝之作,或为唐张旭所作,选自《大观帖》(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