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毅衡老师----叙述学第二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述学第二讲:广义叙述学 Toward a General Narratology
叙述学的历史
近年的叙述转向
广义叙述学的可能分类
虚构/事实
媒介
意向中的时间
小说兴起 Rise of the Novel
⏹在古典时代,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已经讨论叙述问题,但是他们把叙述限于荷
马史诗。

⏹中世纪的传奇-骑士故事(例如圣杯传奇,《罗兰之歌》),往往用诗体。

叙述局
限于民族史诗,或《天方夜谭》等异国故事。

⏹小说在欧洲的兴起,与资本主义同时,因此被看成一种“布尔乔亚(市民)艺
术”。

最早的小说家如迪福《鲁宾森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等,依然有传奇色彩,叙述方式单一。

⏹古典文论,没有小说研究,也没有叙述学。

实验小说与叙述研究
⏹十九世纪末,小说家开始试验各种写作方式,这与各种艺术中的实验主义差不
多同时。

⏹最早的叙述研究在英、俄等国家差不多同时独立地产生。

⏹旅居英国的美国作家亨利.詹姆士(Henry James)作品技巧多样,自觉地讨论
叙述技巧。

⏹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托马舍夫斯基(Boris Tomashevsky)普洛普(Vladimir
Propp)等人,开始为叙述情节结构寻找规律。

叙述学之前的叙述研究(英美派)
⏹英国批评家与二十年代出版一系列书,集中讨论“视角”等小说技巧,其中最
著名的是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E.M. Forster:Aspects of the Novel)。

⏹新批评派的布鲁克斯与沃伦《理解小说》(Cleanth Brooks & Robert Penn Warren:
Understanding Fiction)
⏹1961年芝加哥学派的韦恩.布斯《小说修辞》(Wayne Booth:The Rhetoric of
Fiction)为集大成者。

⏹英美派的特点是集中于“技巧”与“解读”这两个环节。

这个倾向在叙述学诞
叙述学兴起(巴黎学派)
⏹六十年代巴黎学派:
⏹巴尔特(Roland Barthes《叙述结构分析导论》1966,《S/Z》1970)
⏹格雷马斯(A. J. Greimas《叙述语法》1971)
⏹勃雷蒙(Claude Bremond《叙述逻辑》1973)
⏹托多洛夫(Tvetan Todorov《诗学引论》1968;)
⏹托多洛夫在《十日谈语法》(1969)中提出“叙述学”(Narratology)这个学
科名称。

⏹法国派继承俄国形式主义,集中精力于情节的深层结构。

主要经典叙述学家
⏹Seymour Chatman:Story and Discourse, 1978
”What novels can do that films can’t” 1980
⏹Gerard Genette: Narrative Discourse, 1972
⏹Mieke Bal: Narratologie, 1977
⏹Shlomith Rimmon-Kenan: Narrative Fiction: Contemporary Poetics,1983 ⏹这些人在七八十年代综合英美与法国两派,体系已经相当完善。

但是两派分歧
犹在,例如Genette拒绝讨论Implied Author。

后经典叙述学 (Post-Classical Narratology)
⏹九十年代以来形成的新“学派”,
⏹又称“多种叙述学”(Narratologies),
⏹或“新叙述学”(New Narratology),
⏹或“语境叙述学”(Contextual Narratology)
⏹或“认知叙述学”(Cognitive Narratology)
⏹或“社会叙述学”(Socio-Narratology)
⏹他们不满意经典叙述学的整齐体系,力求突破。

但是前进的方向并不一致。

后经典叙述学的大致方向
⏹从诗学转向政治学;
⏹从作品转向读者与文本交互作用;
⏹从单学科转向跨学科研究;
⏹从关注形式结构,转向关注形式与意识形态的关联;
⏹总结:叙述学成为文化叙述学
哲学叙述学
⏹利科(Paul Ricoeur)出版于八十年代的三大卷《时间与叙述》,把现象阐释
学与叙述学结合起来。

把胡塞尔对经验的时间性概念,具体化到叙述上;
⏹丹图(Arthur Danto)把历史的叙述模式上升到分析哲学层面;
⏹Marisa Bortulussi & Peter Dixon,《Psychonarratology》一书试图推进拉
康的无意识“用语言方式组成”论点,认为无意识靠叙述组成。

对叙述的宽泛理解:泛叙述
⏹萨特(Jean-Paul Sartre)强调生存等同于讲故事:“人永远是讲故事者:人
的生活包围在他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故事中,他通过故事看待周围发生的一切,他自己过日子像是在讲故事”。

(A man is always a teller of tales; he lives surrounded by his stories and the stories of others; he sees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to him through them, and he tries to live his life as if he were recounting it.)⏹利奥塔首先在那本轰动性的《后现代知识状况》中首先提出泛叙述,利奥塔提
出人类知识可以分成“科学知识”与“叙述知识”两大类。

叙述转向Narrative Turn
⏹近二三十年来在人文科学中发生的叙述转向运动。

⏹结果是当今文化的广泛叙述化。

⏹最早开始自觉地用“叙述化”改造一个学科的行动,是从新闻学开始:卡波提
1966年的《冷血》开始的“新新闻主义”,即所谓主观性新闻,与“非虚构小说”或报告文学,成为小说与新闻的中间体裁。

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
⏹海登·怀特(Hayden White)出版于1973年的《元史学》( Metahistory)开
创了用叙述化改造历史学的“新历史主义”运动。

⏹闵克Louis Minke 1987年的著作《历史理解》(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总结了历史学叙述转向的基本点。

这个运动的影响溢出历史学,冲击整个人文学科。

格林布拉特:文本性与历史性
⏹“文本的历史性(the historicity of texts):所有的文本都有特定的“历
史含义“。

⏹“历史的文本性(the textuality of history):我们不可能获得一个完整的、
真正的过去。

如果没有“社会这个文本中含有的踪迹为媒介“,就无法理解历史。

以“转化为‘档案’的任何材料”)影响。

格林布拉特方法:“社会大文本”
⏹格林布拉特提倡所谓“全方位阅读”(whole reading),提倡把文本与文本诞
生时代的文化氛围,如轶闻,趣事、绘画、风俗、文书、风景、墓碑等“边缘文本”,共同构成“社会大文本”。

⏹尤其是轶事奇闻,小故事,往往形成“a hole in the whole”。

⏹用这种方式发现“绝世天才”是历史的产物。

名著《俗人威尔:莎士比亚是
如何成为莎士比亚的》Will in the World:How Shakespeare Became Shakespeare。

心理学,教育学的叙述转向
⏹叙述转向发生的第二个重要领域是心理学。

1987年布鲁纳(Jerome Bruner)
发表两篇重要论文“生命与叙述” (Life and Narrative)现实的叙述构建” (The Narrative Contruction of Reality)提出“没有叙述就没有自我”这个重要命题。

⏹讲故事被证明有治疗作用。

著名文学批评家哈特曼(Geoffrey Hartman)特地
为《文学与医学》刊物撰写了著名论文“叙述及其后果”。

⏹芝加哥的心理医生麦克亚当斯认为故事构筑的“个人神话”,是最有效的自我
治疗,为此写了一系列的用叙述进行心理自疗的普及读物。

社会学:叙述救助法
⏹社会学家普伦默(Ken Plummer )1983年的书《生活文件》(Documents of Life)
开创了记录叙述方式的社会学新研究法。

叙述转向对社会调查和救助领域冲击极大,尤其是关于苦难病痛的讲述,自我建构成为救助关键。

⏹普伦默1995年《讲性故事》一书对同性恋的研究,突破了实证方式社会学。

叙述把“生活经验”(lived experience)转化为建构自我的有效手段。

⏹社会工作者盛赞叙述转向,认为叙述不仅是意识形态的权利表现,也是一种解
放力量,可以让先前被迫沉默的阶层“获得声音”。

⏹讲述转向甚至一度把“存在”(existence)称为“文在”(texistence)
教育学
⏹教育学大规模的叙述转向出现在九十年代中期,泰勒(Peter Tayler)《跨文化
研究中的自然探索》(Naturalistic Inquiry in Cross-Cultural Research: A Narrative Turn)一书,发现“叙述法”甚至在科学教学中都非常有用。

⏹恐怕教育学是至今为止中国学界认真在考虑叙述转向的唯一学科。

⏹叙述转向在法学中的发生,应当说是最令人吃惊,因为法律一向以依据事实量
刑为己任。

布鲁克斯(Peter Brooks)的著作《恼人的供认》(Troubling Confessions)把法庭上各方关于犯罪的叙述比拟于文学叙述。

⏹布鲁纳2002年的《编故事:法律,文学,生活》 Making Stories: Law,
Literature, Life。

⏹在政治学中叙述转向使政治策略从由政治家掌握的复杂韬略,变成具有操作性
的方法。

霍顿(John Horton) 1996论文集《文学与政治想像》以文学叙述作为政治的样本。

⏹罗伯茨“国际关系中的历史,理论,与叙述转向”。

“叙述智能”
⏹近十年叙述转向最具有本质意义的发展,是在人工智能方面:计算机开始模仿
人的头脑讲故事的能力,叙述学与人工智能融合成一个特殊学科“叙述智能”
(Narrative Intelligence)。

⏹叙述转向在九十年代终于形成声势,最近开始出现从哲学方面综合研究各种叙
述的著作,2008年雷斯曼Catherine Reissman的《人类科学中的叙述方法》Narrative Method in Human Sciences都试图跨越学科寻找叙述化的规律。

叙述转向三个意义(Narrative Turn)
1.把人的叙述作为研究对象(社会学、心理学等)
2.用叙述来描述并研究对象(历史学,人类学等)
3.用叙述来呈现并解释研究的发现(法学、政治学等)
1. To take people’s narratives as the topics ( sociology, psychology, etc)
2. To apply narrative analysis to the topics (historiography, anthropology,
etc)
2. To represent the result of study in narratives (legal science, political
science, etc)
小说的“叙述转向”
⏹这个说法似乎有点自我矛盾。

⏹指的是近三十年小说艺术“回归故事”的潮流:以法国“新小说”为代表的
先锋小说,强调对“物自身”的描写,严重忽视情节。

而七十年代之后,小说开始“回到叙述”,重新注重情节。

⏹在法国,图尼埃作品的风行:图尼埃特别擅长重写旧有传说故事,独创一番局
⏹在英语世界中,讲故事的好手如美国的罗斯(Philip Roth),德里罗(Don
DeLillo),英国的麦克尤恩(Ian McEwan)等。

⏹小说研究者的眼光,也开始从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罗布格里耶等先锋作家,
狄更斯,巴尔扎克,亨利.詹姆士等,以及侦探,冒险等“类型小说”。

当今中国文化的叙述化
⏹无论是国学热,旅游热,古迹热,奥运热,消费热,品牌热,甚至食品安全,
都籍叙述而获得意义,借叙述而改变意义。

⏹我们的文化在自我情节化中被激活。

没有叙述化,我们就无法对生存说出一个
意义
⏹叙述是人作为文明人的生存需要,对叙述本质的掌握,也就成为当今文化研究
的关键一环。

叙述化如何构筑“真相”
⏹出现叙述转向的学科,基本上都是以追求“真相”为己任,因此不可能摆脱伦
理考量。

“真相”不可能独立存在,但依然可以追索研究的“有效性”(validity)。

“真实性”就变成了“故事可信度”问题。

通过叙述,才能把握经验“有意义地联系”(meaningfully interconnected)的方式。

⏹为什么叙述能达到这个目的?因为叙述不可能“原样”呈现经验事实。

在情节
化过程中,意识不得不进行选择和重组。

⏹生活经验的细节之间,本来充满大量无法理解的关系,所谓“叙述化”,即在
经验中寻找“叙述性”(Narrativity)在经验细节中寻找秩序和意义,把它们“情节化”,成为一个具有内在意义的整体。

叙述自我= 替代主体
⏹后现代理论摧毁了自我主体,叙述转向至少为主体找到了一个替代品。

⏹自从后结构主义把主题视为零散碎裂不可复原之后,学界进入了一个虚无主义
时代,无主体的话语成为虚空中的声音,而后现代人的自我也就无从整合。

⏹叙述转向后,叙述给了自我暂时立足的一个支撑点,为人构筑了一个从自身通
向世界的经验形式。

⏹这个“后门进来”的自我,至少让完全没有着落的破碎主体,有了一些形式依
持。

现象学主体,与叙述主体
⏹现象学着重讨论主体的意识行为,讨论思与所思(noetico-noematic)关联方
⏹利科把它演化为叙述与被叙述(narrating-narrated)关联方式。

⏹利科在三卷本巨作临近结束时声明:关于时间的意识(consciousness of
time),与关于意识的时间(time of consciousness),实际上不可分。

⏹“时间变成人的时间,取决于时间通过叙述形式表达的程度,而叙述形式变成
时间经验时,才取得其全部意义”。

叙述转向= 伦理转向
⏹近年重要趋势是“伦理转向”(Ethical Turn)。

这两个转向是什么关系?叙
述转向似乎是个形式问题,伦理转向强调内容或意识形态。

实际上,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叙述化彰显了伦理问题。

叙述化不仅是情节构筑,更是给经验一个伦理。

只有
用叙述,才能在人类经验中贯穿必要的伦理冲动:情节将特定行动的诸种要素连为一体,构成道德意义。

⏹1995年文学批评家牛顿Adam Z. Newton的名著《叙述伦理》(Narrative Ethics)
提出两者的合一。

叙述转向= 新一步的语言转向
⏹叙述就起了一般讲述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叙述是构造人类的“时间性存在”和
“意义性存在”的语言形式。

⏹因此,二十世纪初开始的“语言转向”,现在采取了“叙述转向”的形式。

⏹语言转向的次序:“二十世纪语言学范式相继更迭的结果:从结构主义语言学
(经典叙述学),生成叙述学(文本语法),语义-语用学(言语行为理论),文本语言学(会话分析,批评话语分析),现在是认知语言学(认知叙述学)”。

⏹因此,叙述转向是语言转向的最新一环:人文思考特有的伦理价值,改造了语
言转向。

新叙述学对“叙述转向”的态度
⏹叙述转向,应当是叙述学革命性变化的契机,目前反而给叙述学带来难题。

⏹赫尔曼:“走出文学叙事……不是寻找关于基本概念的新的思维方式,也不是
挖掘新的思想基础,而是显示后经典叙事学如何从周边的其他研究领域汲取养分”。

⏹弗卢德尼克:“非文学学科对叙事学框架的占用,往往会削弱叙事学的基础,
失去精确性,它们只是在比喻意义上使用叙述学的术语”。

⏹本人的看法正相反:叙述转向使我们终于能够把叙述放在人类文化甚至人类心
理构成的大背景上考察,小说叙述学“比喻地使用术语”。

⏹叙述转向,是叙述学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叙述学必须自我改造:不仅要有能对付各种体裁的门类叙述学,也必须有能总
其成的广义理论叙述学。

⏹门类叙述学绝不是“简化小说叙事学”就能完成的:许多门类叙述学提出的问
题,不是简化小说叙述学所能解答的。

⏹柯里:叙述是文化的,文化是叙述的。

重申“最简叙述定义”
⏹叙述文本只是在符号文本的要求上加一点:叙述文本被读出特殊意义,是因为
讲述一个卷入人物的事件,文本的“意义”来自这个事件的讲述方式:
☐一些符号被组织成文本,其中有卷入人物的事件。

☐此文本可以被接收者理解为具有时间和意义向度。

⏹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可以对各种体裁的叙述,进行基本的分类。

第一区分:事实性叙述/虚构性叙述
⏹最基本分野,是虚构性/事实性(非虚构性)。

⏹事实性不等于“事实”,只能说它期待接受者理解它是“事实性”的;
⏹因此,所谓“事实性”指的是对叙述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关联方式,即接收人把
叙述人看作在陈述事实。

⏹这两者的区别至关重要:内容不受叙述过程控制,要走出文本才能验证,而理
解方式,却是叙述表意所依靠的最基本的主体间性。

叙述分类1:虚构性/事实性
Classicication 1: fictionality/factuality)
⏹所有的叙述可以分成以下四种:
1. 事实性叙述: 新闻,历史,法庭辩词等;
2. 虚构性叙述:小说,戏剧,电影,电子游戏等;
3. 拟事实性叙述;广告,宣传,预言等;
4. 拟虚构性叙述:梦境,白日梦,幻想等。

“泛虚构论”(panfictionality)之误
⏹有一度时期,“泛虚构论”曾经占领学界。

提出这个看法的学者,根据是后现
(figurative),引起的感知永远是歪曲的,不可能确切(accurate)”
⏹也就是说,语言本身的“不透明本质”使叙述不可能有“事实性”。

⏹这个说法引发太多争议。

例如很多历史学家尖锐地指出,纳粹大屠杀,无论如
何不可能是历史学虚构
“捍卫历史”
⏹Richard Evans:《In Defense of History》
⏹承认新历史主义的贡献在于:
1.对精英史学,进化论线性历史观,宏大叙述的抵制;
2.历史学家越来越注意历史中的小人物和“他者”
⏹但是书写历史不是“创造历史”(making history),读者不希望面前的“历
史”只是文学想象。

⏹历史必须是基于“史料”的追寻真实性努力。

事实性/虚构性,是特定体裁要求
⏹叙述的事实性/虚构性,是叙述体裁理解方式的模式要求。

⏹法律叙述,政治叙述,历史叙述,无论有多少不确切性,说话者是按照非虚构
性的要求编制叙述,接受者也按照非虚构性的要求理解(重构)叙述。

叙述主体必须面对叙述接受者的“问责”。

⏹例如希拉里.克林顿在竞选中说她在波黑访问时受到枪手狙击,她就必须在记
者追问时对此负责。

⏹如果真有此事,那么民众或许可以从希拉里的叙述中读出伦理意义:“此人有
外交经验和勇气,堪当总统”。

⏹希拉里把叙述体裁弄错了,就不得不承受其伦理后果:有意撒谎,至少夸张其
词,不具有总统品格。

“拟事实性”叙述 Pseudo-factuality
⏹2008年2月,希拉里做了个关于未来的叙述:“如果美国国会无法在2009年
1月(下任美国总统上任)之前结束伊拉克战争,我做总统后也会将它结束。


⏹这话是否虚构?如果从问责角度,可以说既是又不是虚构:2009年希拉里是否
能成为总统是个虚拟的问题。

⏹所有的广告,宣传,预言,承诺,都超越了虚构性/事实性的分野:它们说的
事件尚未发生,因此是虚构;它们要人相信,就不是虚构。

⏹因此承诺是一种超越虚构/非虚构分野之上的“拟事实性”叙述。

⏹之所以不称为“拟虚构性”,是因为不希望接收者把它们当作虚构。

虚构性叙述的“事实性”底线
Factuality as the rock bottom
⏹虚构性叙述,本质上是谎言,因而不能以真假论之。

但是叙述的底线必须是“真
实性”的,不然无法被接受。

⏹因此虚构叙述必须在叙述主体之外,必然虚构一个叙述主体,能做一个“真实
性”的叙述:讲话者(作者)只是引录一个特殊人物(叙述者)对另一个特殊人物(叙述接受者)所讲的“真实的”故事。

⏹“事实性”叙述的主体不能分化,例如检举信不能“叙述者代言”;反过来说,
如果叙述主体不分化(作者并不推出一个叙述者),叙述就不可能虚构。

假戏假看里的真戏真看
⏹斯威夫特《格利佛游记》是虚构,但是格利佛这个叙述者对他讲的故事“真实
性”负责;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是虚构性叙述,但是其中的两层叙述者雷博士和亨伯特
教授对叙述之“真实性”负责。

这不是说亨伯特的忏悔都是事实,例如亨伯特说自己被洛丽塔诱惑就很不可靠。

但是他的忏悔是作为“真实性”的叙述呈现的。

⏹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以及由此改编的电影,其魅力正在于叙述者的叙述,
作为“真实性的”出现,后来出乎意料地反指为“虚构性的”,而最后坦白这虚构的“真实性”。

“潜叙述”,“拟虚构性”叙述
Latent narrative: pseudo-fictionality
⏹梦或白日梦等心理叙述,与日记不同:日记是有意给自己留作记录的,也就是
说,明确地以自己为叙述接受者。

梦者无须对叙述的事实性负责,因此是
⏹人的所思所梦充满了意义。

但是媒介(心像,沉思)的非传达性,它们没有完
成讲述过程。

⏹上一课提出的最简叙述定义第二条,写成“此文本可以被理解为具有时间和意
义向度”,既是“可以”,有此可能性。

⏹潜叙述是只是叙述可能的草稿:我们想的比讲的多了很多。

但是弗洛伊德指出,
“创造性作家”立足于白日梦。

叙述分类之二:媒介性质
Classification 2: Media
⏹按媒介性质,叙述可以分成以下几种:
2. 语言叙述,以语言为主的多媒介叙述:讲故事,口头讲述等
3. 身体叙述,或以身体为主的多媒介叙述:舞蹈,哑剧,戏剧等
4. 图像叙述,或以图像为主的多媒介叙述:连环画,电视,电影,电子游戏等
5. 以心像为主的潜叙述:梦,白日梦,回忆等
媒介即替代 Mediation is substitution.
⏹叙述必须通过媒介,使用的都是替代性符号。

⏹例如文字,图画,影片,姿势(例如聋哑语),物件(例如沙盘推演),景观(例
如展览)。

⏹偶尔我们可以看到“原件实物”出现在叙述中,例如展览会上的真实文物,脱
离原语境的实物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物”,只是一种帮助叙述的提喻。

☐军事演习用实枪实弹帮助“叙述”一个抵抗入侵的战斗进程,
☐消防演习中真的放了一把火;
☐法庭上出示证物帮助“叙述”一桩谋杀案。

叙述的对象被推出“在场” The object of narrative is pushed out of “presence”
⏹符号替代再现原则,就决定了叙述的一个基本原理:叙述本身把被叙述世界(不
管是虚构性的,还是事实性的)“推出在场”。

⏹叙述本身是主体的一种带有意图的“抛出”,而“媒介”则是抛出后的形态。

⏹媒介这个词的定义,就决定了它只是实物的替代。

文字与言语叙述的巨大差别
⏹口头话语是人类最基本的叙述方式,而文字文本记录了大量的叙述,这两种媒
介都是语言,却有根本性的区别:
⏹文字记录文本是固定的文本:一旦文本形成,它不再变化,如琥珀中的虫子一
般历时地固定了叙述,它的意义流变只是在阐释中出现。

阅读时由于读者控制方式不同而破坏其固定性。

⏹口头讲述却是不断变化的,不仅语言文本难以固定,而且口头讲述常常不是单
媒介叙述:不管是收音机新闻广播,还是电视新闻。

每一次口头叙述都产生一个新文本。

⏹这与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基本考量正好相反。

身体性叙述(performance as narrative)
☐表演艺术(戏剧,影视,沙画)
☐行为艺术(书法,茶艺,无产品纯表演)
☐信仰疗法(招魂,扶乩,作法,催眠)
⏹其共同特征是仪式感或戏剧化:传统艺术可以通过摄影变成表演:
☐Jackson Pollock的Poured Painting,
☐Yves Kline的Living painting brush。

潜叙述:
⏹“潜叙述”,即未完成传达的心理叙述。

⏹心理图像,媒介是非可感物质媒介的“心像”或”心语“。

思索不可能脱离语
言,但是形象参与构成。

⏹人的神经活动在不断地做“叙述草稿”,而“心灵”的成熟即此种能力的增
长。

⏹心思,梦境,没有形诸语言,也已经是一种叙述;回忆更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
叙述。

⏹这种叙述是非传达的,因为这种媒介无法实现“主体抛出”,媒介表现留在同
一主体的心中。

叙述的语态-时间向度
Mood & Temporal Directionality
⏹班维尼斯特(Emile Benvesniste)提出,语态(mood)的三种基本方式,具
有传达表意的普世性:
⏹任何地方都承认有陈述,疑问,和祈使这三种说法。

这三种句型只不过是反映
了人们通过话语向对话者说话与行动的三种基本行为:
☐或是希望把所知之事告诉对话者,
☐或是想从对话者那里获得某种信息,
☐或是打算给对方一个命令。

⏹班维尼斯特讨论的,是讲述人希望讲述接受者回应的意向,是贯穿说话人-话
语-对话者的一种态度。

⏹这也是三种可能的叙述形态,隐含着叙述主体的三种“意图性中的时间向
度”。

时间向度与意图性
⏹本文仔细检查各种叙述类型,以及它们的表意方式,发现叙述主体总是在把他
的意图性时间向度,用各种方式标记在文本形式中,从而让叙述接受者回应他的时间关注。

⏹三种时间向度,在叙述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

⏹没有这样的三种时间向度关注,叙述就无法对叙述接受者提供基本的模式,来
构筑叙述意图。

叙述中的“交互主体性”
inter-subjectivity in narratives
⏹胡塞尔讨论“交互主体性”:
☐“我们可以利用那些在本己意识中被认识到的东西来解释陌生意识,
☐利用那些在陌生意识中借助交往而被认识到的东西来为我们自己解释本己意识……
☐我们可以研究意识用什么方式借助交往关系而对陌生意识发挥“影响”,
☐精神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纯粹意识的相互“作用”。

第三种分类:时间向度
Classification3:Temporal Directionality
⏹按意向中的时间向度,叙述可以有以下划分:
1. Indicative 陈述式(过去向度叙述):历史,小说,照片,文字新闻,档案等。

过去向度着重记录,因此是陈述式;
2. Interrogative 疑问式(现在向度叙述):戏剧,电影,电视新闻,行为艺术,互
动游戏,超文本小说,音乐,歌曲等;现在向度着重演示,意义悬置,因此是疑问式;
3. Imperative 祈使式(未来向度叙述):广告,宣传,预告片,预测,诺言,未来
学等;未来向度着重规劝,因此是祈使式。

广告作为未来叙述
⏹未来叙述的最大特点是承诺(或是反承诺,即恐吓警告),这是叙述行为与叙
述接受之间的意图性联系。

⏹哪怕说“发生过的事”,其眼光在将来:宣传叙述中的故事是为了“如何吸取
过去的教训”,或诱劝可能的购买者。

⏹意义不是广告灌输的,而是观众(爱好运动的少年)的意识构筑的。

他们急需
用幻想中的未来,实现自我的转换。

未来小说并不是未来叙述
⏹所谓“未来小说”不是未来叙述,未来小说发生在未来的过去,实际上是过去
型叙述。

其内容的未来性质,不能否定其叙述形式的过去性质。

⏹杰克伦敦作于1907年的未来小说《铁蹄》,叙述者艾薇丝在1932年“二次革
命”时,以回忆录方式回忆1917年“一次革命”时开始的美国工人阶级与法西斯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