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周[摘 要] 本文分析了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旨在充分认识中西方隐私观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中西文化交流。[关键词] 中西方;隐私观;差异 隐私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直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隐私观的差异异常醒目地凸显出来,因此分析中西方隐私难的差异,对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西方文化交流,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一、隐私观表现上的几点差异(一)礼貌与隐私礼貌同隐私的关系在英汉语言文化中是不同的。如在中国人看来,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收入等是对他人的关心,是礼貌的,但在英美人看来,自己的隐私遭到了对方的粗暴干涉。由于人们高度重视个人权利、个人隐私,强调各展其才,这样,中国式的“牺牲”精神自然成为发展自我的绊脚石。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式的礼貌原则与西方是有本质区别的。(二)工资与隐私中国人喜欢问的另一个问题是“你赚多少钱?”但在西方,即使在家庭成员中互相也不了解精确的工资数,这并不是说家庭不团结,而是表示一个人的“隐私”和“独立”。在西方个人收入的多少反映了一个人能力的强弱;同时西方社会又是一个贫富悬殊、嫌贫爱富的社会;再者,富有的人为了自身以及家庭和财产的安全,对自己的这些情况视为个人隐私。但并不是说他们不谈及工资。比如,年轻人在开始找工作时就会谈论不同工作的不同待遇。工作相同的人也会比较一下他们的收入,以便弄清自己是否受到公平的对待。即使这样,问题也要小心提出,让人自由选择是否愿意披露他的收入。(三)空间与隐私西方人一般有很强的空间领域感和个人私密感。由于这两种要求,他们经常用墙、门及夹板把个人工作或生活的地域隔起来。如果门敞开着就意味着一种邀请,你这时便可轻轻敲门以示对办公室主人的尊重,随后自然地就会受欢迎。中国人由于历史的原因一般具有共享地域空间的能力,因此很少意识到空间对美国人来说也是一种不可随意侵犯的财产。(四)年龄与隐私在我国,“老”象征着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然而西方社会是激烈竞争的社会,是个人奋斗的社会。人老了就意味着从社会竞争的舞台上退了下来,对女性来说,“老”还意味着魅力丧失,这对个人来说是件既痛苦悲哀又无可奈何的事情。所以人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老,而且老人的独立意识很强,有一种不服老的自尊心。所以年龄也便成了一个人的隐私。二、中西方的隐私观西方人特别注重维护自己的privacy,这体现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文化主题,同时反映了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不同的特性。中西方
隐私观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内容里:(一)西方人的隐私观从英语对privacy的释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将pri2vacy看做是一种人权,不能随意侵犯。西方人把隐私分为四类:(1)隐居,即与外界隔绝;(2)亲密无间,即只向亲密朋友或知己泄漏隐私;(3)匿名,即不期望被他人识别;(4)自我克制,即一种心理自我克制以防止不必要的骚扰。实际上这四种隐私在某种程度上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有所体现,差异表现在不同文化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文化的不同会在隐私观上表现出来,西方国家一般认为隐私对于个人有如下四方面的功能;(1)个人自主,个人免受他人的控制与支配。(2)情感放松,个人有机会调节自我情感结构,能有选择地表达内心情感而不受外界约束。(3)自我评估,个人有机会对自我行为和经验作充分评估与认识,从而对新的行为作出选择。(4)有限保护交际,个人有机会在亲情团体与正式场合之间进行思维界定,从而在不同场合作不同的交际选择,维护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平衡。西方人强调个人方面超过社会的方面,当然这是比较而言。也就是说作为个人或私人化的程度,在群体取向的中国文化中受到较严格的控制,以达到群体主义或社会和谐的发展。传统文化或社会期望要求人们克己自制,或者保持沉默,沉默是中国人调节隐私的很重要手段。西方人恰恰相反,他们在类似的情况下,会找一个地方躲起来,会跑到自己的房间,关上门来保护自己。无论是办公室、家庭中的卫生问还是书房的门都用来调节隐私,一旦门被关上,就自动传递出“请勿打扰”的信息。以目前西方的社会来看,虽然文化的、意识形态的以及生活习俗的差异随处可见,但对待个人隐私权,都有一个界限不甚模糊的最小范围。这个范围若被侵犯逾越,个人便会抗争,法律也可能会进行仲裁干预。(二)中国人的隐私观中国人一贯不赞成“私”,个人权利即被视为私利,中国人几乎没有私权的概念,因此在中文中原本没有一个和英文中privacy相等的词,足见中西文化在对待个人方面的不同。现在一般译作“隐私权”,其实未必确切,因为“隐私”一词原意为不可告人的秘密,而privacy主要表示个人有不被打搅的权利,有私事不必告人的权利,原因大约是我们的价值观念、传统社会结构不同引起的,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与privacy匹配的词。社会是文化产生和生产的基础,几千年来,五分之四的中国人生活在乡村,一个家族往往几代人在村庄繁衍,大家非常熟悉。互相关心,所以直到现在人们见面问候常是“Where are you going?”等,交谈起来也是有关家庭、薪水等私人问题。中国人常把感情以及个人态度等当做隐私,而对其隐私的处理是采用自我节制的心理压
缩的方式。人们常把他们认为隐私的事情埋在心里,自我消化,以适应群体取向或达到社会和谐。因为感情和态度是属于个人的东西,是一种隐私,公开化会破坏和谐,丢面子,严重了会受到社会谴责。在人存在的社会中,有社会的一面,也有个人的一面,中国文化强调它的社会一面超过个人的一面。然而随着中国日渐融入国际社会,世界通行的价值观也逐步在国人心中扎根,银行、车站悄悄画上了“一米线”,商家不再敢随意搜顾客的身,在隐私保护之下的交流愿望使QQ的火暴让业内同行艳羡不已。三、隐私观差异产生的文化根源隐私观差异的根源所在即中西方文化差异中价值观念的差异,隐私是西方个人主义的直接产物。(一)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美国学者萨姆瓦认为,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包括自主动机、自主抉择、自力更生、尊重他人、个性自由、尊重隐私等层面。西方个人主义在价值观上的主要表现有个人隐私、个人自立、个人表现、个人自由等。另外,美国人对个人空间极端崇尚和高度敏感,人们对家宅、单位与其接壤的邻居间的界限的意识十分敏感,不经允许绝不进入别人的领地。在西方文化中,以空间代替围墙作为一种私人领域或隐私调节机制是十分普遍的,而且财富越大,隐私越大,空间也似乎越大,即空间与隐私成正比。个人主义对西方社会的进步作用表现为:一是个人主义的“自由、平等”口号成为鼓舞人民、教育人民、动员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二是早期个人主义使美国人赢得了充分享受生活的“机会”,确保了国家的成功;三是个人主义使人们的追求多元化。总的来说,个人主义在西方历史上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二)中国群体主义的价值观在当今中国社会,人们对集体或群体仍有很强的归属感。在群体取向的影响下,中国人提倡凡事以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主张个人服从集体,崇尚“大公无私”等。在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方面,人们被要求做到“克己守道”“与集体或领导保持一致”。在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上,强调个人是为家庭而生存的,个人的生死荣辱和家庭息息相关。群体取向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相互依赖、相互合作;从积极方面看,中国人谦虚、谨慎、相互合作、讲究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成功之时,把功劳归于集体、环境和他人的帮助。这种取向也使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好静、习惯于忍让。中国社会的群体取向也决定了中国人的隐私观。(三)中西方对个人主义的理解中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是利己主义的同义词,是一个贬词。而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不完全是画等号的。托克维尔指出,“利己主义是一种恶习”,“个人主
义是民主主义的产物,并随着身份平等的扩大而发展”。可见,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创造性,强调个人自由发展,不受或少受社会、政治和宗教势力的限制。个人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完全是陌生的。我们已经谈到,个人主义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它作为一种道德和政治原则,需要在一个完整的价值系统和体制机构中才能发挥作用。中国社会的三大基本结构高度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绝对君主制和宗法制,都是从本质上和个人主义水火不相容的。从文化上讲,中国人不重视个人的判断,更习惯于统一的群体的思想。中国文化中也没有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学说,没有民众参政的传统。在西方,个人的渺小是对上帝而言;在中国,个人的渺小是对整个等级制而言。中国人受到的教育和训练总是听话、服从、迎合。正是由于这种价值观和文化的差异,让中西方人对隐私有不同的理解。而这种差异若不能为人们所熟知,在跨文化交际中会产生误会和很多的不便。四、结 语隐私观体现了社会文化和语境对使用语言的制约和影响,也体现了不同民族对交际方式的要求。在当今越来越广的文化交流中,我们应当加强对西方人隐私观的认识,加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从而使交流更加顺畅。参考文献:[1] 贾玉薪.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 关世杰.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3] 王福祥,吴汉樱.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4]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