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余华小说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余华小说研究综述
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虽然出产的作品不是特别多,但是质量都很高。从1989年的第一篇小说《第一宿舍》到2013年的《第七天》,他在文坛上已经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随着写作时间的推进,余华已从当初的“嫩笔小生”发展为一位成熟的作家。自1987年《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发行以来,余华那种“先锋精神”和与众不同的写作态度,很快受到许多评论家的关注。截止到现在,研究余华的文章已不计其数,回望这二十几年的时间里,对这些“余华研究”进行一下梳理与分类是很有必要的。总的看来,对余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于华创作观的思考
1987年以来,余华作品中的审美情趣、生活逻辑、叙述想象给了人们以巨大冲击,他的创作理念便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这个方面。余华主张的“精神真实”及文本背离现状的“虚伪的形式”是研究的热点。以1987年余华发表的《虚伪的作品》[1]为界,我们可以把改领域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这段时间对余华创作观的研究主要是感官式的、印象式的评论。研究者的印象就是余华的小说“更鲜明的映出了现实的阴霾”[2],不仅“无视文明的禁忌”,而且“非要亲手扯下这道虚伪的面纱”[3],这些感觉是准确的。余华在作品中确实把人类理智与文明牢牢的抑制,把惨不忍睹的人生展现在我们面前,这表明他对这个世界的不信任。第二阶段:余华小说创作观的研究逐步的系统化起来,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余华通过文明和理性的反叛,揭露了人性的凶残。有些认为这是“世纪末意识”,有的却把余华提升到哲学家的高度来看待。
二、关于余华先锋视野和转型的研究
对于华身上多显示出的先锋性,对此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先锋不是一个持久的概念,当随着作家风格的变化,先锋作家的语言与文字逐步得到更多人的认同,这时先锋性就会削弱,甚至逐步消失。第二种看法认为:先锋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持续的概念。研究者在审视余华创作转型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在把握其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作品是否还有先锋性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第一种看法认为:20世纪90年代余华在从先锋写作向民间写作转型,而余华创作转型之后的小说,已基本丧失了叛逆性和颠覆性,把自己的先锋性削弱到极点。第二种看法认为:余华一直都是一位先锋作家,他在文学中所体现的精神一只都是先锋的。研究者不同的观点在于他们站在了不同的角度,对先锋性进行了不同的理解。他们的结论是这些变化是先锋探索精神的表现,余华与现实的敌对关系并未发生根本缓和或消失,尤其是《兄弟》对人们审美情趣所带来的挑战,本身就是先锋性的一种体现。
三、对余华内容的探讨
在二十几年的余华研究中小说主题与内容的研究无疑占了较大比重。评论家在不同时期都发现几个关键词:暴力、死亡、苦难、欲望。20世纪80年代余华在其作品中充满了暴力,他因暴力而迷醉。“杀戮和死亡是这个世界的常事”[4]。早起研究者对这种暴力感到震惊,作品里充满了杀戮,血腥,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全然陌生的世界。这些风格形成与余华其童年在医院长大的环境不无关系。到了20世纪90年代,余华小说风格开始转变,“苦难”的生存主题开始显现,研究者也开始对其三部代表性小说进行研究。苦难作为余华反复叙述的一个主题,大致体现在“人性之恶和人世之厄”两个层面上。2005年《兄弟》的出版
以后,余华在其小说中开始注入新的东西——欲望。余华通过人物欲望来表现人物的一生,《兄弟》确实是从欲望角度切入的,余华在时代的与历史的断裂中,在荒诞的欲望化现实背后,揭示了人的信仰危机与价值观的缺失,让我们感受到小说中的人物是在欲望的海洋里痛苦的挣扎。
四、余华文本形式的研究
研究者不仅研究余华写了什么,也研究其怎么写。根据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可以把对其文本形式的研究分为1990年前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21世纪初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主要研究余华的叙述语言和常规小说的不同之处。早期的人们认为余华的小说把叙述与时间进行了割裂,文本形似“疯言疯语”。第二时期,评论家大多都在谈论其长篇小说的叙述艺术,尤其是对《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的叙述研究上。第三个时期,这个时期余华小说的研究有宏观辨证的审视,如张清华的“减法”的角度,把《活着》概括为一个赌徒的故事,把《许三观卖血记》概括为一个卖血求生的故事。研究者对余华作品叙述研究取得的成果是丰硕的。
纵观以上对余华各个方面的研究可以看出,评论界对其解读是十分多的,也相对比较全面。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不足并非是因为研究者们没有发现余华小说中的这些研究点,而是研究者们对某一个问题过于扎堆研究,而忽略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研究点,如:小说的人物欲望。虽然研究者们对人物欲望尤其一定研究,《人性绝望与性爱绝望》、《性:先锋与通俗的纽结点》等等。这些研究者都从某一个层面来看“欲望”之于余华小说的意义,这就难免存在不全面之处。我的论文重点把握“欲望”的意义,以余华三篇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为例子,在《在细雨中呼喊》我们可以看出欲望对于余华的转型起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欲望让余华的叙述更加灵活自如,使得小说情节合理发展,在《兄弟》中余华通过欲望来观察人物的生存状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洞察余华小说中的欲望描写,使得对其研究更加的全面透彻。当然在这一论题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些研究还值得进一步完善,这些都是在以后余华研究的路上必须加以解决与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