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土壤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课材料

——《认识土壤》(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课)

沙洋县高阳镇杨枣小学陈小华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土壤主要是由空气、水、粘土、砂土、砂、腐殖质等成分构成。

2、探究问题“土壤中有什么?”时能独立思考发表意见,个人或小组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方案。

3、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

4、会记录探究实践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根据事实资料研讨问题,得出结论。

5、通过讨论,知道土壤对植物及人类的作用。大致知道怎样去保护土壤,树立爱护和保护土壤环境的意识。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流程及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把全班分成4人一小组(每组确定一人为组长,负责纪律、记录工作),到田野里对土壤进行认真观察和研究,各小组进行各自的活动、实验、记录工作等,课后还可以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上节课,学生虽到田野里对土壤进行了认真地观察和研究,但各个小组活动情况不同,收获也不一样,这节课主要让学生谈谈收获和体会。

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教学中的片断:

师:上节课,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能谈谈你有些什么发现吗?

生:老师,土壤里有石头、沙子、烧过的灰、草根、蚂蚁。

生:土壤里还有水分、空气。

生:土壤上还有许多草叶、树叶、庄稼的叶子。

生:土壤是含有许多物质的混合物。

师;说得好!

生:我把一把土放进水里,水里冒出许多泡泡,说明土壤里有空气。用力搅拌,水面上还漂着一层白沫,我猜想这白沫也可能是空气吧。

生:我把土壤放到水里,用力搅拌,过一会儿,土壤分了层,下面的是沙子,沙子上面的是土,浮在水面上的是草末,还有黑色的东西,像是烧过的植物的灰。

生:我把土壤放到水里,用力搅拌,然后闻一闻,有股奶香味。

师:你的感受很独特。

生:土壤里还有细菌。

师:你看见了吗?

生:没有。

师:你怎么推断的?

生:老师,我觉得土壤很脏,一定有许多细菌。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这些细菌都是有害的吗?

生:土壤里还有许多有益的细菌,对人类是有好处的。

师:能举个例子吗?

生::我从书上看过,动物死后,它被细菌分解,最后化为土壤的养料。

师:说得好!动物或植物的残体的确是土壤的养料,科学上叫做腐殖质。

师:其他同学还有那些收获?也可以谈谈在活动中你遇到的有趣的事。

生:老师我在挖土壤时看到了七星瓢虫。

师:它是活的吗?

生:开始我觉得它是死的,因为我用手摸它,他一动不动。后来我就用手捻,发现它身体里冒出许多血水,看来它是活的。

生:老师,他把小动物弄死了,您教育我们要珍爱生命。

师:为了研究科学大胆尝试,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不过下次可要注意啊!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了两只蚂蚁在打架,后来,又来了一只蚂蚁,然后,他们就跑进洞里去了。

生:老师,我捉到了一只黄蜘蛛。观察了一会儿,我就把它放了。

师:你做到了珍爱小动物,很好!

生:我发现土壤里有一个长长的洞,但挖了半天什么也没看见。

生:老师,我也发现了一个洞,里面还有一只蜜蜂,它是死的,可能是蚂蚁过冬时搬进窝里来的。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多!谁还有发现?

生:老师我觉得土壤是蚂蚁的危险地。

师:你为什么这么说?

生:因为我们踩过去,有的蚂蚁死了,有的受到了惊吓。

师:你的观察很敏锐,想象很独特。老师奖励你们小组一个“优”。

生:土壤是动物的家。

生:土壤是长植物的地方。

师:说得真好!

生:土壤是蚯蚓的厕所,因为它排出了许多粪便。

生:土壤是动物的安全地,因为他受到惊吓就会逃到洞里!

师:你的观点很有创造性,并且富有哲理。

生:土壤里有许多动物,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们!

师:老师为你们每个小组加一个“优”。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的出色表现,让老师感到由衷的喜悦。愿你们的成长道路永远洒满明媚的春光!

教学反思

大自然是一本丰富多彩的教科书,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奥秘。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当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时,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彻底激发出来了,他们贪婪地观察、探索,几乎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在这种境界里,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能力,还有丰

富的情感体验,放飞的心灵,活跃的思维……这一切都是世界上任何一本教材、任何一个老师所无法给予的。

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现在使用的八十年代的《自然》课本某些内容和教学大纲的某些要求显然已经跟不上新时代的需要。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本次的新课程性质确定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这在以前的大纲中并不突出。现代科学素养的具体含意包含: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各个方面。由此看来,在使用旧教材的同时,作为老师的我们要转变观念,结合新理念深入钻研教材,寻求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新生长点。这就要求自然教师围绕科学素养的理念理解每一课的教材内容,确实应该“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了。如何把先进的理念化做具体的教学实践呢?我尝试探索了新理念下的教与学的方式。

今天,我所讲的是小学自然第六册《土壤的成分》一课。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寻求学生体验科学的新生长点。

一、以新理念为指导,改编原教材。

原教材课文的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认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由砂、黏土、水、空气、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思路是:首先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土壤,土壤是什么样的;然后通过实验,分析土壤的成分;最后总结说明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由砂、黏土、水、空气、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课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告诉学生“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叫做土壤。”;第二部分:指导学生对土壤进行野外观察和采集土壤标本;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

原有教材的教学目标、思路、内容更倾向于发现式的科学学习,在我深入挖掘了本课的教材之后,感觉到这些内容可以经过加工,改编成为学生进行探究式科学学习的新的生长点。

1、在教学目标上,改编为:

(1)从过程与方法上: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识与技能上:感悟有顺序的科学认知程序,同时强化记录这一科学探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手段。

(3)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愿意走进大自然和亲近土壤,同时渗透自主和合作意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