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 括: “《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 不汙,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 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 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 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见《左传•成十四》。)遗憾 的是,限于体例,左丘明没有充分的展开,我们只能看到 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 “春秋笔法”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
到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他的代表作《春秋 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这种 笔法。这是一大进步。通过这样演绎,这种表现 技巧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加上汉初“罢黜 百Baidu Nhomakorabea,独尊儒术”等政治措施的推行,这种表现 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条件。只是董仲 舒囿于汉初学术研究的陋习,行文多附会阴阳五 行之说,因而后代不少学者把《春秋繁露》界定 为哲学著作,因而也使得“春秋笔法”被蒙上了 一层神秘的面纱。
《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 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 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 体现了“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的发展
《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全书文字简略,叙事注重结果, 一般不铺叙过程 ,使这本书卓立千古,具有不可动摇的历 史地位,首先是因为它具有高超的表现技巧,即“春秋笔 法”。
《左传》定公四年记周初分封诸侯的情形说: “分鲁公以大路、大旗……分之土田陪敦,祝、 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分唐叔以 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 五正。”可见鲁、晋两国在分封之初,周天子便 为其配置了史官。至春秋时,虢、卫、邾、齐、 郑、宋诸国也都设有太史,秦有内史,楚有左史, 由此形成了整个华夏地区从周天子到诸侯国的史 官系统。 古代史官的职责范围很广,但记载史事无疑 是其基本工作之一。《国语•楚语》载:“有事不 书,是史失其职守。”《左传》僖公七年称“夫 诸侯之会,其德行礼仪,无国不记”。《礼记》 也有“史载笔,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 “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等说法。《史 记•秦本纪》还把秦文公十三年(前753)“初有 史以记事,民多化之”作为一桩大事记载下来,
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是晋代的杜预。他是唐 代大诗人杜甫的十三世祖,武功卓著,学识渊博,很受杜 甫的景仰。他彪炳后世的著作是《春秋左传集解》,此书 的学术价值极高,直到今天也属于有关学者的主要参考文 献。他在序言中,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 实例,逐条加以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 出来,让他成为民众表达思想,沟通感情的利器,从此我 们汉语的表现手法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据说,有些外国学 者感叹,区别了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汉语的读音并不难; 但不懂“春秋笔法”,理解汉语就难于上青天了。的确, 我们汉语那些弦外之音,那种王顾左右而言他,那种沉郁 委婉,真苦了那些母语不是汉语的外国人。
关于《左传》与《春秋》的关系在 史学界有两种观点 :
其一:认为它是解释《春秋》的一部史书; 其二:认为它是与《春秋》有关的一部单 独著述。
《左传》是我国历史著作的典范,也是先秦 重要的文学著作,把《春秋》大事记式的 记录发展为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对后代的 叙事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何谓春秋笔法?
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 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 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 达到证实和惩戒的目的,其核心就是“秉 笔直书”,“不避强御”的“实录”精 神”。
古人详解
杜预是这样解说“春秋笔法”的。 “一曰微而显。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称族尊
君命,舍族尊夫人。梁亡。城缘陵是也。”(为 了减少阅读障碍,我把杜预列举的《春秋》实例, 全部调换成文字通俗的事例。下同。)
第一种不直说含意,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意 思自明。在《廉蔺列传》的“完璧归赵”一节中, 全部是以“相如”相呼,但独只一句“引赵使者 蔺相如”出现了姓氏。别小瞧了这一“蔺”字, 这就是“春秋笔法”。在中国,如何称呼人,加 不加姓氏,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太史公在叙事时 不忘刻画人物,这一“蔺”字写尽了秦王前倨后 恭,急切想获得玉璧的心态,胜过了千言万语。
“二曰志而晦。约言示志,推以知例。参会不地, 与谋日及之类是也。” 文字并不复杂,但表达的意思却很隐晦,人们 通过用词的不同,努力去获取更多的附加信息。 例如“张三视察了某地”,我们从中可以推知, 张三是位有一定级别的领导,某地是他的辖区, 从某地的性质可以推知他主管的范围,他来到某 地是工作的需要,也许预示某种敏感的事件将要 发生等等。又如“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坦 率的交谈”。“坦率”意味着双方存在明显的分 歧,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并且可以推知,双方 有妥协的可能性,但离预定的目标有很长的距离, 不排斥事态会进一步恶化等等。
了解中国古代史官制度 《左传》和《春秋》 春秋笔法
中国古代史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起源很早。唐刘知 几说:“盖史之建官,其来尚矣。昔轩辕 氏受命,仓颉、沮诵实居其职。至于三代, 其数渐繁。”认为黄帝时已有史官,这当 然是一种传说。但有可靠证据表明,至少 在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史官和官方记事制 度。甲骨卜辞中便有“作册”、“史”、 “尹”等史官名称。《尚书•多士》谓“惟 殷先人,有册有典”,指的也是当时官方 记载和保存文书之制。及至西周,史职日 繁,出现了太史、中史、内史等名目,不 仅周天子有史官,一些诸侯国也先后设置 了史官。
史官记事制度的发达,使先秦时期出现了 一批由史官录编的历史文献、世系谱和官 方年代记。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集《尚书》 收录的大多就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保存的 重要文件和政论。《史记》中提及的《谍 记》、《春秋历谱谍》,以及《世本》中 的一些记载也当出自官修。至于《左传》 中提到的《郑志》,《孟子•离娄》所说的 楚《梼杌》、晋《乘》、鲁《春秋》, 《墨子•明鬼篇》所说的齐、燕、宋诸《春 秋》,《史记•六国年表》所说的《秦记》, 大抵皆属各诸侯国的年代记。这些文献, 虽因秦并六国,令“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而多亡佚,但我们仍能从流传至今的少数 史籍,如据鲁国史所编定的《春秋》和战 国时魏国的《竹书纪年》中窥其大略。
到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他的代表作《春秋 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这种 笔法。这是一大进步。通过这样演绎,这种表现 技巧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加上汉初“罢黜 百Baidu Nhomakorabea,独尊儒术”等政治措施的推行,这种表现 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条件。只是董仲 舒囿于汉初学术研究的陋习,行文多附会阴阳五 行之说,因而后代不少学者把《春秋繁露》界定 为哲学著作,因而也使得“春秋笔法”被蒙上了 一层神秘的面纱。
《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 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 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 体现了“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的发展
《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全书文字简略,叙事注重结果, 一般不铺叙过程 ,使这本书卓立千古,具有不可动摇的历 史地位,首先是因为它具有高超的表现技巧,即“春秋笔 法”。
《左传》定公四年记周初分封诸侯的情形说: “分鲁公以大路、大旗……分之土田陪敦,祝、 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分唐叔以 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 五正。”可见鲁、晋两国在分封之初,周天子便 为其配置了史官。至春秋时,虢、卫、邾、齐、 郑、宋诸国也都设有太史,秦有内史,楚有左史, 由此形成了整个华夏地区从周天子到诸侯国的史 官系统。 古代史官的职责范围很广,但记载史事无疑 是其基本工作之一。《国语•楚语》载:“有事不 书,是史失其职守。”《左传》僖公七年称“夫 诸侯之会,其德行礼仪,无国不记”。《礼记》 也有“史载笔,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 “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等说法。《史 记•秦本纪》还把秦文公十三年(前753)“初有 史以记事,民多化之”作为一桩大事记载下来,
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是晋代的杜预。他是唐 代大诗人杜甫的十三世祖,武功卓著,学识渊博,很受杜 甫的景仰。他彪炳后世的著作是《春秋左传集解》,此书 的学术价值极高,直到今天也属于有关学者的主要参考文 献。他在序言中,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 实例,逐条加以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 出来,让他成为民众表达思想,沟通感情的利器,从此我 们汉语的表现手法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据说,有些外国学 者感叹,区别了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汉语的读音并不难; 但不懂“春秋笔法”,理解汉语就难于上青天了。的确, 我们汉语那些弦外之音,那种王顾左右而言他,那种沉郁 委婉,真苦了那些母语不是汉语的外国人。
关于《左传》与《春秋》的关系在 史学界有两种观点 :
其一:认为它是解释《春秋》的一部史书; 其二:认为它是与《春秋》有关的一部单 独著述。
《左传》是我国历史著作的典范,也是先秦 重要的文学著作,把《春秋》大事记式的 记录发展为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对后代的 叙事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何谓春秋笔法?
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 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 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 达到证实和惩戒的目的,其核心就是“秉 笔直书”,“不避强御”的“实录”精 神”。
古人详解
杜预是这样解说“春秋笔法”的。 “一曰微而显。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称族尊
君命,舍族尊夫人。梁亡。城缘陵是也。”(为 了减少阅读障碍,我把杜预列举的《春秋》实例, 全部调换成文字通俗的事例。下同。)
第一种不直说含意,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意 思自明。在《廉蔺列传》的“完璧归赵”一节中, 全部是以“相如”相呼,但独只一句“引赵使者 蔺相如”出现了姓氏。别小瞧了这一“蔺”字, 这就是“春秋笔法”。在中国,如何称呼人,加 不加姓氏,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太史公在叙事时 不忘刻画人物,这一“蔺”字写尽了秦王前倨后 恭,急切想获得玉璧的心态,胜过了千言万语。
“二曰志而晦。约言示志,推以知例。参会不地, 与谋日及之类是也。” 文字并不复杂,但表达的意思却很隐晦,人们 通过用词的不同,努力去获取更多的附加信息。 例如“张三视察了某地”,我们从中可以推知, 张三是位有一定级别的领导,某地是他的辖区, 从某地的性质可以推知他主管的范围,他来到某 地是工作的需要,也许预示某种敏感的事件将要 发生等等。又如“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坦 率的交谈”。“坦率”意味着双方存在明显的分 歧,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并且可以推知,双方 有妥协的可能性,但离预定的目标有很长的距离, 不排斥事态会进一步恶化等等。
了解中国古代史官制度 《左传》和《春秋》 春秋笔法
中国古代史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起源很早。唐刘知 几说:“盖史之建官,其来尚矣。昔轩辕 氏受命,仓颉、沮诵实居其职。至于三代, 其数渐繁。”认为黄帝时已有史官,这当 然是一种传说。但有可靠证据表明,至少 在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史官和官方记事制 度。甲骨卜辞中便有“作册”、“史”、 “尹”等史官名称。《尚书•多士》谓“惟 殷先人,有册有典”,指的也是当时官方 记载和保存文书之制。及至西周,史职日 繁,出现了太史、中史、内史等名目,不 仅周天子有史官,一些诸侯国也先后设置 了史官。
史官记事制度的发达,使先秦时期出现了 一批由史官录编的历史文献、世系谱和官 方年代记。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集《尚书》 收录的大多就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保存的 重要文件和政论。《史记》中提及的《谍 记》、《春秋历谱谍》,以及《世本》中 的一些记载也当出自官修。至于《左传》 中提到的《郑志》,《孟子•离娄》所说的 楚《梼杌》、晋《乘》、鲁《春秋》, 《墨子•明鬼篇》所说的齐、燕、宋诸《春 秋》,《史记•六国年表》所说的《秦记》, 大抵皆属各诸侯国的年代记。这些文献, 虽因秦并六国,令“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而多亡佚,但我们仍能从流传至今的少数 史籍,如据鲁国史所编定的《春秋》和战 国时魏国的《竹书纪年》中窥其大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