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课程互动教学模式探讨-模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课程互动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以教师传授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为主,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学生的双语文化意识、思维能力收效甚微。该文作者借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翻译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提出“翻译课程互动教学模式”,认为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数学质量。在这一模式中,“互动”贯穿于整个翻译教学过程,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生生、课内以及课外全程互动,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关键词:建构主义;互动教学;翻译能力
20XX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在翻译方面的能力要求是“能运用翻译的理论和技巧,将英美报刊上的文章以及文学原着译成汉语,或将我国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译成英语,速度为每小时250~300个英文单词。译文要求忠实原意,语言流畅。能担任一般外事活动的口译。”然而,时至今日,我国的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程教学效果仍然不够理想,其中教学模式的单一与陈旧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传统翻译教学模式进行反思,探索一条更有效的教学路子。本文在分析目前翻译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翻译课程互动教学模式”,旨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提高翻译能力。
一、翻译教学现状
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课程,翻译课程与基础阶段的技能性课程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学生要想达到翻译课程的要求,除了具备翻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须有开拓性的思维和表达能力。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对如何实施翻译教学缺乏科学的研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加之对学习者、传授者(教师或学校)、社会需求三者之间关系处理不当,翻译教学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教师大多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模式,重语言知识传授、轻翻译技能培养,其教学步骤大致如下:
1、教师课堂讲授翻译理论与技能知识;
2、布置一篇满是“陷阱”的文章让学生翻译;
3、教师把作业收上来逐一认真批改;
4、课堂上逐句讨论学生翻译的文章;
5、老师给出一个“正确”的译文。
虽然授课教师备课认真细致,唯恐有丝毫的疏漏,批改学生作业直到深夜,弄得两眼发酸,然而如此认真负责的教学得到的结果却往往是:学生抱怨教师讲授太多,实行“一言堂”,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教师则抱怨学生上课不认真,不尊重老师的劳动,不认真研读教师费心批改的作业,同样的翻译错误屡教不改。课程结束后,就会发现教师为了教学费时费力,而学生翻译意识和翻译能力却提高不大。究其主要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师生之间是单向式交流,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获得的是零碎、片面的知识,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难以得到有效激发,造成知识的消化不良;教师认真负责地”从头包到脚”,完成了学生本该完成的任务,造成学生无所事事,动手能力差,对翻译“没有感觉”,当然难于提高学生实际的翻译能力。
二、翻译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起源于皮亚杰对西方哲学传统中知识论的不满。皮亚杰强调,认识是一种适应性活动。我们要把知识看作一种概念和行动纲要。学习不是一种刺激——反应现象,它需要自我调节和反思,并由此建立概念结构。这种概念结构的建构不是通过反复机械地学习所谓“正确”答案而解决的。也就是说,那种相信能教给学生正确答案的教育哲学是不可取的。概念不仅仅是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必须由学生自己来理解。
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知道一切”,学生被置于待加工的对象的位置之上——他们的头脑有待注入内容和理性观点。而从建构论者的立场来看,个体并不是内容和理性的占有者,而是它们的分享者。博学而合理的陈述并不是内部心理的外部表达,而是在不断进行的社会交流(munal Interchange)中的整合。对于一个建构论的教育者来说,主要的挑战是使学生加入一系列的互动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角色从被加工的客体转化为对话关系中的主体。教育主要通过相互间的互换,即通过协调对话参与者的行动而产生。
在这种理论之下,学习就是一种互动的过程,是一种协作习得的过程。建立翻译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符合人类对事物的认知。这种教学模式一旦建立,至少将会产生以下效果:
1、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中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2、学生全程参与互动,在此过程中,有利于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更易于形成个体的学习风格;
3、在互相协助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消除学习中的紧张焦虑情绪,提高学习效率;
4、教师在互动中是协调者、促进者、资源顾问,在互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翻译能力。也就是说,教师最终让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翻译的理论知识和
具体的翻译技巧,而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翻译能力。
三、翻译课程互动教学模式
那么,互动教学模式怎样来实施呢?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任务型”教学呢?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呢?如何让学生在实践和思索中,在交流和探讨中发现、运用双语转换的规律,从而最终提高翻译能力呢?这就需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全程贯彻互动教学,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内互动以及课外互动,达到翻译课程的真正目的。现将这一教学模式介绍如下:
(一)课内互动
1、开学初的课程互动
开学的第一堂翻译课,教师并不急于向学生灌输翻译史或翻译理论等方面的知识,而是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翻译的认识和理解,了解学生对翻译课程的期待。一般说来,此时学生对翻译难免会有一些误解,比如会把翻译简单化,对翻译课程的期待过高,或者将翻译课程当作提高语言的后续课程等。这时,教师就需要做一些必要的解释,引导学生一开始就树立对翻译的正确认识,为后面的课程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当然,也可以和学生共同商讨课程的要求、作业量以及完成方法。第二学期开学初,则可以让学生以书面形式告知教师对哪种文体感兴趣,想尝试译哪种文体甚至具体的哪些篇章,说明选择的理由,教师则综合学生的意见、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本学期的教学目标进行筛选,最后给出翻译练习的篇目,并给予充分的解释。让学生自己选择翻译的原文,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翻译风格。因为教师的职责不是让一些满是“陷阱”的文章难倒学生,让学生产生对翻译的畏惧感,而是指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篇始发语文章可以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译文,给他们指出各种不同的路径,使他们能够离开教师的扶持而独立工作。
2、课堂汇报互动
在第一学期介绍翻译流派、翻译技巧等理论知识时,不是由老师唱主角,而是将任务分配给学生,要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的内容,学生课前讨论之后,产生出相对统一的见解,每个小组在课堂上派出1名代表进行5~10分钟的陈述,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和说明。遇到有分歧的问题,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一些交流和争论。这种做法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信任感,从而增强自我学习和探究的自信心,同时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情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讲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3、现场模拟互动
在《简·爱》两个译本评析课堂上,笔者在导入部分选取了书中男女主人公一段经典的对白。利用多媒体将英文对话部分显示在屏幕上,先让两个学生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