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百讲10

论语三百讲10
论语三百讲10

《论语三百讲》10

第271讲向往古人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论语·阳货第十七》【译】孔子说,古代百姓有三点为人诟病的,现在的百姓连这些都比不上。古代狂妄的人不拘小节,现在狂妄的人放荡言行;古代矜持的人不屑造作,现在矜持的人愤世嫉俗;古代愚昧的人还算直率,现在愚昧的人却只知耍弄心机罢了。

这段话很明显是孔子的感叹,孔子所说的“古代的人”是指商朝、周朝初年这些人,而所谓的“现在的人”是指孔子当时的情况。你从这些地方就知道孔子对于一个正常的社会,稳定的时代,他有什么样的理解。他认为说那个时候人也会有毛病,人性本来就不是什么完美的,这些毛病可能来自于性格,可能来自于自己个人的遭遇,但是相对地有这个毛病它所带来的正面的一种表现。到孔子的时候也有同样的毛病,但是表现又完全不一样,变成了狂妄的放荡言行,矜持的愤世嫉俗,愚昧的耍弄心机,对于这种人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所以孔子常常会觉得很遗憾,就是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去帮这个时代,帮别人的忙,所以我们在这里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72讲顺其自然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第十七》【译】孔子说,我想不再说话了。子贡说,老师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学生要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呀四季照样在运行,万物照样在生长。天说了什么呀

一个人他如果真诚从内而发,确实可以找到人性应该怎么走的一些引导,这也是我们一直强调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如果说你们非听我的话,非念《论语》不可,那孔子就太执着了,孔子之后有很多人也一样,由于真诚而找到人生的路。很多人他也不见得非要懂得什么样的宗教,什么样的哲学才能善度一生。你要善度一生,在孔子来说,你真诚就可以找到内在的力量,只不过真诚要坚持一生,很不容易就是了。如果有人教你造成社会的共识,大家一起来真诚,又有社会上的规范,外面的礼仪来配合,那就会容易多了。所以这段话有它特别的价值,在于孔子提到天是作为四时行,百物生的一个基础。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73讲不做三种人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论语·阳货第十七》【译】孺悲来了要拜访孔子,孔子讬言有病拒绝见他,传命的人一走出房间,孔子就取出瑟来边弹边唱,让孺悲可以听到。

孔子在这里是要刺激孺悲,让他知道自己有错,不要想找别人来给他“背书”,也不要想找任何借口。孔子认为我不需要听你多做什么解释,你自己改过就好了。“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你今天犯了过错你不去改,先找很多人帮你“背书”说你们这些人都支持我,都谅解我了,这样是不行的,下一次你还会犯错。这段话虽然是生活的细节,但也看得出来孔子他的原则,孔子不是会被别人轻易地利用的,你有各种德行是很好,但你要好学,好学的时候懂得人情世故,许多事情一看就知道。这就是孔子,没有人可以欺瞒他的,他出处进退拿捏得非常恰当,这边也是一个例子,这是对待孺悲的态度。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74讲子生三年(上)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论语·阳货第十七》【译】宰我请教说,为父母守孝三年,时间未免太长了。君子三年不举行礼仪,礼仪一定会荒废;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一定会散乱。旧谷吃完,新谷也已收成,打火的燧木轮用了一次,所以守丧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说守丧未满三年就吃白米饭,穿锦缎衣,你心里安不安呢宰我说安。孔子说,你心安就去做吧。君子在守丧时吃美食不辨滋味,听音乐不感快乐,住家里不觉舒适,所以不这么做,现在你既然心安就去做吧。宰我退出房间后孔子说,予没有真诚的情感,一个孩子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为父母守丧三年,天下人都是这么做的。予曾经受到父母三年怀抱的照顾吗

宰予提出的质疑是很合理的,因为三年之丧在孔子那个时代已经有很多人都觉得太长了。但是孔子毕竟是一个老师,他不跟他就伦理规范的外在规定来讨论说这个规定是否合理的,他转移焦点设法问到内在的问题。外面伦理规范是为了让你内心的真诚情感表现的一种形式而已,重要的是内涵,你内心有没有真诚的情感。孔子在这里只是为了说明人为什么要有伦理规范,他有心理上的需要,情感的深刻,使他要有这样的伦理规范来表达,人为什么会有情感上、心理上的这种需求。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75讲子生三年(下)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

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论语·阳货第十七》【译】宰我请教说,为父母守孝三年,时间未免太长了。君子三年不举行礼仪,礼仪一定会荒废;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一定会散乱。旧谷吃完,新谷也已收成,打火的燧木轮用了一次,所以守丧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说守丧未满三年就吃白米饭,穿锦缎衣,你心里安不安呢宰我说安。孔子说,你心安就去做吧。君子在守丧时吃美食不辨滋味,听音乐不感快乐,住家里不觉舒适,所以不这么做,现在你既然心安就去做吧。宰我退出房间后孔子说,予没有真诚的情感,一个孩子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为父母守丧三年,天下人都是这么做的。予曾经受到父母三年怀抱的照顾吗

宰予对于有关三年之丧的问题提出了质疑,而孔子的回答已经告诉我们三年之丧是一个伦理规范。人性发展的过程,它不是一个生下来就有善或不善的问题,而在于说你有这样的生理的需求,就有这样心理的情感,最后会有这样的伦理的规范。小孩生下来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我们对父母要孝顺、要感恩,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心里面的情感依赖得很深,所以由生理上的需求造成心理上的情感,再演变成为伦理上的规范,这是儒家的观点。所有伦理上的规范要你做什么,都是建立于真诚的情感。这一章的内容很重要,宰予这个学生在这里对老师的质疑,使老师把这个思想表达得那么完整,他的贡献已经很大了。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76讲无聊的时候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论语·阳货第十七》【译】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对什么事都不花心思,这样很难走上人生正途啊。不是有掷骰子下棋的游戏吗去玩玩也比这样无聊要好些。

人活在世界上,不要让自己陷入无聊的困境,我们的生活要有一个目标,永远要让自己做得更好。在这个过程里面所成就的不见得是外在的目标的达成,更可能是我们内在生命的成长。所以孔子希望一个人说你就算真的是没事做,去掷骰子、下下棋吧,这个也比你无所用心要好。所以在年轻的时候就要记得孔子这样的话,不要感觉到说吃饱喝足没事干是一种

幸福,那反而是一种对生命的浪费。相反的你能够用心去学几样小东西,虽然是小道,像后来子夏说的话“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人生是值得珍惜的。所以孔子在很多地方,都会说要好好努力,让自己走上人生的正路。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77讲君子所恶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论语·阳货第十七》【译】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事,厌恶诉说别人缺点的人,厌恶在下位而诽谤长官的人,厌恶勇敢而不守礼仪的人,厌恶一意孤行却到处行不通的人。孔子说,赐,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厌恶卖弄聪明,却以为自己明智的人,厌恶狂妄无礼却以为自己勇敢的人,厌恶揭人隐私却以为自己正直的人。

这段话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作为儒家,绝不是随便的好好先生,他也有很明确的立场,对某些行为非常地厌恶。这里所讲的几种情况,整合起来说都是一样,没有真诚的心跟别人来往的时候,从后面耍手段,这个都是要不得的。

君子厌恶的四种情况:

第一种厌恶诉说别人缺点的人,因为你诉说别人的缺点而别人不在现场,那很多恐怕是冤枉的话,这样很不光明。

第二种厌恶位阶比较低去毁谤长官,长官好不好其实不见得是你这个位置看得清楚的。

第三种厌恶勇敢而不守礼仪的人,孔子一再强调你如果很勇敢,但不爱好学习,不懂得规范或是你很勇敢不知道守礼,就会制造乱局。

第四种厌恶一意孤行,却到处行不通,代表条件还没成熟,你不懂得怎么判断,你再有多大的能耐也行不通。

子贡所厌恶的三种情况:

第一个厌恶卖弄聪明,却自以为明智的人;

第二种他厌恶狂妄无礼,却以为自己勇敢的人,真正的勇敢是改变自己;

第三种厌恶揭人隐私,却以为自己正直的人。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78讲女子与小人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论语·阳货第十七》【译】孔子说,只有女子与小人是难以共处的。与他们亲近,他们就无礼;对他们疏远,他们就抱怨。

古代女子确实没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16岁及笄之礼后就可以结婚了,继续栽培下一代,也没有机会从事社会上各种政治或是经济的活动。一个人如果没有受到比较良好的教育,他本身他的得意或是他的抱怨,就会完全系于别人对他的态度。

“小人”是指没有立志的一般的男生。如果你一定要追究说孔子是不是要负责任,好像人类所有的女性受到歧视都要怪孔子,说实在太冤枉了。孔子在这里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现象,然后做一个描述,今天这个时代社会不一样了,孔子肯定会有他的不同的理解。但是还是一样对于人性的要求,对于男女两性都是人的要求是共同的。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79讲殷有三仁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论语·微子第十八》【译】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沦为他的奴隶,比干劝谏他而被杀。孔子说,商朝末年有这三位行仁的人。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把这三个人都当做行仁的人,在整部《论语》里面,有六个人得到孔子的肯定说他们可以行仁,另外两位就是伯夷叔齐,也是同一个时代的。我们要珍惜这样的一类人,因为这样的人他有智慧、有能力、还有德行,他们本身的示范是告诉所有的人应该怎样过一生。很多人没有教,或是没有得到好的教育,他也会过一生,但他所过的生活是非常平凡的生活,并且跟生物差别不大。我们会修德,是因为力量由内而发,你行善的时候心安,为恶的时候心不安,这需要有人教我们的。有这些先知先觉之士启发我们之后,我们的人生才能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否则只是从生到死,哪一种生物不是这样的,人又有什么特别的呢。所以我们看到孔子他的观点,他怎么去评价历史人物,从里面去学习并且得到启发。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80讲人的尊严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论语·微子第十八》【译】柳下惠担任典狱官时,多次被免职,有人对他说,您这样还不愿意离开鲁国吗他说坚持原则为人工作,到哪里去不会被多次免职呢如果放弃原则为人工作,又为什么一定要离开自己的国家呢

柳下惠认为如果我放弃原则去做官做事的话,那又何必出国,放弃原则在鲁国就可以好好做官的,就不会被免职了。这是他的思考,重点在于他很随和,不忍心老百姓没有人照顾。所以在这个时候你就要知道,也需要有些人像柳下惠一样,不要计较别人怎么样,我做我该做的事。人作为人最可贵的是他有丰富的潜能,他可以透过学习、锻炼、成长,让自己的生命变得不一样。人活在世界上,要设法突破你当时的限制,要想到人的价值超越时空之上,有他特别的尊严。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81讲来者犹可追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第十八》【译】楚国有一位狂放不羁的人,名叫接舆,唱着歌经过孔子的马车旁,唱的是凤凰啊凤凰啊,你的风格怎么变得如此落魄,过去的已经无法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把握。算了吧算了吧,现在从事政治的人都很危险。孔子下车想要同他说话,他却赶快离开,使孔子没有办法同他说话。

“狂人”在古代是指狂放不羁的人,这种人对于世间的各种教化、各种规定、各种礼乐不放在心上,他看的是人的原始的面貌。他在这里对孔子说你的风格已经变得如此落魄,过去的已经无法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把握。他希望孔子及时停下脚步,悬崖勒马,不要在人间走来走去了。我们今天说孔子是“至圣先师”,千万不要以为孔子一当老师,那学生统统感化了,没那么容易。还是要学生自己有心向上,老师才能够启发他,如果自己没有先努力想懂,那么谁也帮不上忙。这一段话是孔子生活里面的小小遭遇,孔子也知道这些人跟他道不同不相为谋,每一个人各有自己的选择,心安就好。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82讲入世与出世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欤”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欤”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第十八》

【译】长沮与桀溺一起在耕田,孔子经过那儿,吩咐子路去向他们询问渡口的位置。长沮反问子路,那位手拉缰绳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就说,他早就知道渡口在哪里了。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反问他你是谁啊。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就说像大水泛滥的情况到处都是一样,你要同谁去改变呢。你与其追随逃避坏人的人,何不跟着我们这些逃避社会的人呢,他说完话继续不停地抚平田土。子路回来报告孔子这一切,孔子神情怅然,他说,我们没有办法与飞禽走兽一起生活,如果不同人群相处,又要同谁相处呢。天下政治若是上轨道,我就不会带你们去从事改革了。

子路在这里没有问到渡口在哪里,反而被两个老人家教训了一顿,回来之后就跟老师报告刚刚发生什么事情。整部《论语》里面,只有这个地方孔子显得“怃然”,心情显然受到干扰。因为人生本来就是可以选择的,有些人很聪明,他选择隐居,独善其身,耕田过日子。这样虽然没有荣华富贵,但也不会有杀身之祸。而孔子则认为要跟那些飞禽走兽一起生活,那是不可能的,儒家所谓的善是指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如果离开人群我就不可能行善,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孔子为什么绝不隐居,就是因为我隐居起来跟别人不来往之后,我的人性向善就落空了,常常看到天下那么乱,百姓流离失所,却又帮不上忙,不是很难过吗。如果我知其不可而为之,至少尽力做了,这个努力做的精神会感染很多学生。在这里成为一个典范,后代可以继续学习。这段话是儒家跟隐士思想的对照,更能凸现出孔子思想的特质。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83讲圣人与隐者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和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礼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耘。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第十八》【译】子路跟随着孔子,却远远落在后面,他遇到一位老人家,用木棍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请教他,您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人家说,你这个人四体不劳动,五谷也分不清,我怎么知

道你的老师是谁,老人家说完就放下木棍去除草,子路拱着手站在一旁。稍后老人家留子路到家里过夜,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跟子路相见。第二天子路赶上了孔子,并报告了这一切经过,孔子说这是一位隐居的人,接着吩咐子路回去看看他。子路到了那儿,老人家却出门了,子路说,不从政是不应该的,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能废弃,君臣之间的道义又怎么能废弃呢。原本想要洁身自爱,结果却败坏了更大的伦常关系。君子出来从政是做道义上该做的事,至于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则是我们早已知道的呀。

从这段话里我们能够了解到儒家的立场,这也是对“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最好的注解。像这种不同的学派,不同想法的人碰在一起就会擦出思想的火花,让你能够看清楚各自的主张。两者对照之下隐者显然是输了,假如你真的是隐者,那么不管是子路来还是什么人来,又何必叫你儿子相见呢。因为你隐居了,可以不必注意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适当的关系。而你现在隐居起来不管你跟国家之间的关系,却让你的孩子对一个陌生的客人长幼有序,那又怎么自圆其说呢。所以儒家可以传宗接代,隐士这种思想传不下去就是有它的困难。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84讲无可无不可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欤”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论语·微子第十八》【译】不得志的人才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志节不受委屈,人格不受侮辱的是伯夷与叔齐吧,又说柳下惠与少连志节受委屈,人格受侮辱。可是言语合乎规矩,行为经过考虑就是如此吧。他又说虞仲与夷逸隐居起来放言高论,人格表现廉洁,被废也合乎权宜。我是与这些人都不同的,没有一定要怎么做,也没有一定不要怎么做。

孔子在这里提到的前面的三种圣人,能够清高的不能随和,能够随和的不能清高,而能够负责任的他不考虑清高还是随和,都有他的局限性。其实人活在世界上,本来就只能选择一条路来走,你不能说我什么都要,要想做到什么都要的话。你必须有非常高的智慧,能够判断我什么都要,但是我每一次要的都是适当的、恰当的,这个太难了。而孔子则是属于没

有一定要这样,也没有一定不要这样的人。在这边就可以看到孔子认为他自己跟很多贤者不一样,我们学儒家的时候,不能只看字面,说我跟孔子一样“无可无不可”。那你每一次都是投机取巧,就不能说你学孔子了,而是你谁都没学到。所以学儒家就要知道行善是原则,怎么行善是方法,方法一定要有变通,你才能让原则适当加以实现。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85讲不求全责备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论语·微子第十八》【译】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会疏忽慢待他的亲族,不会让大臣抱怨没有受到重视。长期追随的属下没有严重过失就不要开除他们,不要对一个人要求十全十美。

这段话是周公对他的儿子伯禽所说的,周公他负责的是鲁国开国的规模,他就要建立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做人要厚道,要有情义,要亲近我的家族的亲人。同时不会让大臣抱怨没有受到重视,很多大臣因为曾经做过重要的事才能当大臣,但是到他们年纪大了或是人才多了的时候,就不要让大臣有所抱怨,国家是由君臣合作来治理的,需要任用很多贤臣来帮忙。而最后一句话更是我们平常做人处事要记得的,对一个人不要要求十全十美,大家都会有毛病。周公这个原则不是只适合鲁国,是适合所有人,所以在《论语》里面才要把这一段记下来。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86讲坚定信念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论语·子张第十九》

【译】子张说,读书人看见危险不惜牺牲生命,看见利益要想该不该得,祭祀时要想到虔诚,居丧时要想到悲戚,这样就算不错了。

儒家并不是说看见危险就一定要不惜牺牲生命,有些危险也是可以避开的,人生本来就要转向光明,我们常说的杀身成仁的意思是我虽然牺牲了生命但是完成了仁,这个“仁”对我来说是人生的正路。其次看到有什么好处就要想该不该得,该得的天下给你都不嫌多,不该得的一毛钱都不要,这是儒家的原则,它不是说我什么都不要。最后做到祭祀时要想到虔诚,居丧时要想到悲戚,这样就算是不错了。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论语·子张第十九》【译】子张说,对德行的实践不够坚强,对理想的信念不够深刻,这样的人不是有他不为多,无他不为少吗

如果一个人对于德行不够坚持,对于理想缺乏信念,不是多一个不嫌多,少一个不嫌少吗代表这样的人在团体里面不会起作用,在他自己这一生里面都无法真正走上正路,无法改善自己。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87讲交友之道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欤,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欤,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论语·子张第十九》【译】子夏的学生向子张请教交友之道,子张说子夏说了什么呢这位学生回答,子夏说值得交往的才与他交往,不值得交往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与此不同,君子尊敬才德卓越的人,也接纳一般大众;称赞行善的人,也同情未能行善的人。我若是才德卓越,对什么人不能接纳;我若是才德不卓越,别人将会拒绝我,我又凭什么去拒绝别人。

这章内容是说孔子的学生子夏跟子张,对于交朋友这件事的看法不同。子夏说可以交往的就同他交往,不能交往的就拒绝他,这显然是一面之词,我们交朋友之前怎么知道谁能交

往谁不能交呢。子夏分析得很有道理,他说我如果才德卓越对什么人都能接受,我如果才德不卓越,别人都要先拒绝我,我凭什么还拒绝别人。而孔子也说过交朋友当然是要有忠信这个条件的,然后再考虑志趣相不相似。我们说这些事的用意在于不要盲目崇拜古人,念《论语》所要学的是孔子,如果你还要学的话就学颜渊这些人,其他的都要根据他的优点来加以学习。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88讲君子有不为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论语·子张第十九》【译】子夏说,就是一般的技艺也一定有它值得欣赏的地方。不过长期专注于此,恐怕会陷于执着的困境,所以君子不去碰它。

这边所谓的小道就是一般的技艺,看起来很好看,很有趣,但是跟人生的正路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子夏这个话也有道理,必有可观,但是你一路下去的话就太执着了,付出了那么多的时间跟力气,不是一个君子所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论语·子张第十九》【译】子夏说各类工匠,要长期留在市场观摩比较,才能善尽他们的职责,君子则要靠努力学习才能领悟他的理想。

如果你要做一个好的工匠,一定要在市场待久一点,看看客人有什么样的意见,这样才会改善。另一方面君子要靠努力学习,才能领悟他的理想。这两段都是子夏的说法,我们可以参考学习下,他有些话也说得非常好,能够对于经验观察的非常深刻,然后用简单的话把它的奥义说出来,虽然不见得完全适当,但这也说明了人的学习永无止境。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89讲学习心得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论语·子张第十九》【译】子夏说,每天知道自己所未知的,每月不要忘记自己所已知的,这样可以说是爱好学习了。

学习没有秘诀,就是要每天学一点新东西。主要看你有没有恒心,人生的成败往往就在于恒心,开头大家都会念书,也都很用功,但是坚持到底的没有几个人。所以我们要养成习惯,每天用二十分钟看看书,要让自己的观念保持流动性,让你的心思更为灵巧,下判断的时候更准确。忘记不是坏事。忘记之后你才能够选择重要的来记住,反复地思考,加以理解。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第十九》【译】子夏说,广泛学习,同时要坚定志节,恳切发问,同时要就近省思,人生的正途就可以找到了。

这里讲的是子夏的个人心得,“近”这个字是指就近从我身边来了解别人,也就是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把别人当自己来看。这样你就会去尊重、关怀别人了。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90讲学而优则仕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第十九》【译】子夏说从政之后,行有余力就该学习,学习之后深有心得就该从政。

“仕而优则学”是指做官之后行有余力就该学习,但是做官做得好的很少会去学习,做官做得好,下一步是希望当更大的官,所以子夏说的话似乎强人所难了。其实他也是一番好意,希望你做官做得好了,也要继续学习。尤其是身为一个单位的领导,如果你不了解新的思潮、新的观念、新的管理方法,又怎么面对挑战呢。“学而优则仕”,这里就要看你学什么了,如果学儒家的思想,那确实是可以出来从政了,因为你心心念念所想的都是要为百

姓服务,这个时候你做官的话,肯定是一个好官。假如学到《孙子兵法》这些,那你去从政的话,就不一定会造福百姓了,恐怕你考虑的就是造福自己,与别人争斗。我们理解这段话时就要清楚,是学儒家的才适合出来从政,学别的学说那就不一定了。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91讲感恩生命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论语·子张第十九》【译】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一个人没有自己充分显露真情的机会,如果有那一定是在父母过世的时候吧。

这段话是曾参引述了孔子的话,孔子说人平常很少有显露真情的机会,进入社会之后,有时候你不敢用真感情,跟别人来往都客客气气的。因为越真诚跟别人相处,你可能就会受骗上当,久而久之就会与人稍微保留距离。所以孔子希望学生们学诗,《诗经》是文学作品,里面说的都是真诚的情感的表现。孔子在这里说我们会在父母过世的时候显露真情,不要在乎别人对你是不是尊重,假如别人对你的长辈尊重,那是比对你尊重要好多了。所以人有时候要想到自己的生命有源有本,要懂得报本返始,要有感恩的心。这段话虽然很短,并且是曾参引述孔子的话,但是值得我们思考。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92讲老师的责任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论语·子张第十九》

【译】孟氏任命阳肤为典狱官,阳肤向曾子请求教诲。曾子说,现在政治领袖的言行失去规范,百姓离心离德已经很久了。你如果查出罪犯的实情,要有难过及怜悯之心,不可沾沾自喜。

曾参的这句“哀矜而勿喜”是很符合孔子的精神的,你不要把犯罪当做个别案件,而要从整体来看。假如你把它当个别案件的话,就算抓到这一件,但是由于整体情况没有改变,别的案件还是层出不穷。所以需要从政治制度上,各方面来做一个完整的考虑,要做改革。所以像这就是儒家的理想,你不要把责任归在个人身上,任何一个人没有受到好的教育,到最后误入歧途变成盗贼,做了坏事,很多人都要负责任。儒家会认为我责无旁贷,认为我们没有教好或是我们自己做得不够,以至于没有去感化别人。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93讲包容之心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论语·子张第十九》【译】子贡说,商纣的恶行不像现在传说的这么严重。所以君子讨厌处在下游的地方,以免天下一些坏事都算在他身上。

子贡是言语科的高材生,前面一段话是要说明大家都在骂像夏桀、商纣这些人,而且好像把所有的坏事都算在他身上,但子贡说其实商纣并没有传说中的这么坏。同样的假如君子处于下游的地方,那天下人也都会把恶算在他的身上。作为天子不只要起到示范作用,更要有责任感,能够接纳人民表现出来的各种缺陷困难。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第十九》【译】子贡说,君子所犯的过错就像日食与月食。犯错的时候,大家都看得到;他更改了以后,大家依然仰望他。

从前面子贡所说的商纣,你就应该知道自己这个位置具有示范作用,后面讲的是君子之过像日月一样,但是改了之后,百姓依然是认可你的。我们常常强调不要期望一个人从来不犯错,在念《论语》的时候会发现,孔子经常提到过失,有过失没有关系,正好借这个机会

知道自己的性格是哪一种,从而寻到方向去修炼自己。这两章主要是提到人的软弱,人的犯错,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94讲圣人无常师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堕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论语·子张第十九》【译】卫国的公孙朝请教子贡说,孔仲尼在何处学习过子贡说,周文王与武王的教化成就并没有完全失传,而是散落在人间。才德卓越的人把握住重要的部分,才德平凡的人把握住末节的部分,没有地方看不到文王与武王的教化成就啊,我的老师在何处不曾学习过,他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呢。

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里有两层意思。首先同样的材料,重新去看,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体会。其次从过去的材料里面可以得到新的体会,代表经典跟经验可以配合。儒家它具有宗教情操,但它不是宗教,学习儒家之后就会发现只要你活着,永远有向上提升的动力,这叫做宗教情操。这种情操表现在你一定要比过去更好,永无止境,所以人的生命就一直向上提升。宗教的意义在于让你超越,超越人间的各种低层次的欲望,超越人间各种现实的,有形可见的利害关系的考量,往上不断地去超越,而儒家在这一方面有类似的功效。所以我们这一章提到孔子的学问是在任何地方,任何人他都可以学,学到之后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从而成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95讲孔子的伟大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论语·子张第十九》【译】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的才德比孔仲尼更卓越。子服景伯把这句话告诉子贡,子贡说,以房屋的围墙作比喻吧,我家的围墙只有肩膀这么高,别人可以看到屋内摆设的美好状况,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丈高,如果找不到大门进去,就看不到里面宗庙的宏伟壮丽,与连绵房舍的多彩多姿,能够找到大门的人或许很少吧。叔孙先生这种说法,不也是很恰当了嘛

子贡是孔子亲自教过的学生,他很清楚自己的分量有多少,也明白孔子思想的伟大。我们要了解当你有一种世界性的眼光,才知道孔子的伟大不是一个小小的鲁国,小小的春秋时代的周朝可以限制的。但是也没有必要把孔子过度夸张,说成是好像跟这些宗教的教主一样,没有人可以跟他是并驾齐驱的。孔子的伟大在于他出生的背景很平凡,但是成长的过程完全掌握住他的主动力,造就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不平凡的人。他能做得到,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得到,只是我们没有这么努力而已,我们今天学习的《论语》是希望掌握他的思想,去理解他的思想的重点。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96讲孔子的境界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论语·子张第十九》【译】叔孙武叔毁谤孔子,子贡说,不要这么做,仲尼是没有办法毁谤的。别人的才德表现像是山丘一样,还可以去超越,仲尼则象是太阳与月亮,没有可能去超越的。一个人即使想要断绝他与太阳、月亮的关系,对于太阳、月亮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显示了他不知自己的分量而已。

面对叔孙武叔对孔子的毁谤,子贡回答把孔子比喻为日月,说你再怎么批评太阳月亮,太阳月亮也没有什么损失还是那么光明,只看出你自己没有分寸,不知道自己的分量。这样

的比喻稍微夸张了一点,好像我们永远赶不上孔子一样,但是你不能怪子贡,就子贡所能见的孔子确实是如此。因为孔子是一位完整的、系统的哲学家,他有好的正确的思想作为教育的原则,世世代代都受到了恩惠。孔子从心所欲而没有违背规矩,就因为他前面能够知道天命,后面又能够顺从天命,到最后天命跟人心结合起来变成一体,这就是孔子的境界。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97讲百世之师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期行,绥之期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子张第十九》【译】陈子禽对子贡说,您太谦让了吧仲尼的才德难道比得上你吗子贡说,君子由一句话表现他的明智,也由一句话表现他的不明智,所以说话不能不谨慎。老师让我们赶不上,就像天空是没有办法,靠楼梯爬上去一样。老师如果能在诸侯之国或大夫之家负责执政,就会做到我们所说的,他要使百姓立足于社会,百姓就会立足于社会;他要引导百姓前进,百姓就会向前走去;他要安顿各方百姓,百姓就会前来投靠;他要动员百姓工作,百姓就会同心协力。当他活在世间时,人们以他为荣;当他不幸辞世时,人们为他悲泣,这怎么是我们赶得上的呢。

孔子本身是不愿意被这样去比较的,他是非常实在的一个人。而且是一个真正伟大的人,他从来不会在乎别人比他在某一个方面有更好的表现,看到学生有比他杰出的表现,他高兴都来不及。孔子说的任何一句话,别人听到了就要设法去好好记住,跟着去理解;孔子的任何行为表现,任何人看到都要好好跟他学。一个平凡的百姓可以作为百世师,这就是孔子。司马迁是史学家,他的评价有他一定的高度,所以他对于《孔子世家》所做的描述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参考,但他的根据很多都来自于《论语》里面,尤其是子贡提供的材料。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98讲五美四恶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论语·尧曰第二十》【译】子张请教孔子说,要怎么做才能把政务治理好,孔子说,推崇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行,这样就可以把政务治理好了。子张说,五种美德是什么孔子说,君子要做到的是施惠于民自己却不耗费,劳动百姓却不招来怨恨,表现欲望但是并不贪求,神情舒泰但是并不骄傲,态度威严但是并不凶猛。子张说,施惠于民自己却不耗费,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顺着百姓所想要的利益,使他们得到满足,这不是施惠于民,自己却不耗费吗选择适合劳动的情况,去劳动百姓,又有谁会怨恨呢自己想要的是行仁,结果得到了行仁的机会,还要贪求什么呢不论人数多少以及势力大小,君子对他们都不敢怠慢,这不也是神情舒泰却不骄傲吗君子服装整齐,表情庄重,严肃得使人一看就畏惧,这不也是态度威严却不凶猛吗子张说,四种恶行又是什么孔子说,不先教导规范,百姓犯罪就杀,这叫做酷虐;不先提出警告,就要看到成效,这称作残暴;延后下令的时间,届时却严格要求,这称作害人;同样是要给人的,出手却吝惜,这称作刁难别人。

要做到五种美德,有一个原则就是说要智慧地判断,什么时机让他们去做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事,然后我有愿望,但是并不贪求。我们讲儒家思想的时候是合乎人情的发展的,政治不能离开实际的环境,不能离开你实际的生活,政治与道德要能够结合,这是周朝初年周公的理想,同时也是孔子的理想。从这一章可以看出儒家从事政治活动的目的,绝对是为了造福百姓,忽略这个目的的话,就不是儒家了。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99讲人生的使命

傅佩荣论语三百讲傅佩荣笔记一(1-30讲)

《论语三百讲》 傅佩荣 第1讲崭新的开始 孔子,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这个年代称之为“轴心时代”,人类的理性、人文的思想整个得到展开,而在中国,老子的道家和孔子的儒家,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跟中国人心灵的塑造更是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孔子年轻的时候,家里面贫困卑微,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地位,所以他是一个从平凡的人生走出伟大的结局。孔子的特色就是好学,他知道自己只能念书到15岁,那叫做乡村的教育。所以孔子到处请教各方面的专家,结果他能够集大成,把别人所学的加以精益求精,不断发展,成为当时有名的博学之人。 孔子了解了中国文化发展关键的原因何在,所以他五十而知天命,在“礼坏乐崩”的乱世,他希望重新建立价值观的基础,那就是让每一个人都受教育,启发他内在真诚的心意。任何一种行为,一定要由内而发,它才有道德价值,否则只是外在应付别人而已,不管你做多少都改变不了自己,而人生最可贵的就是要改造自己,改善自己,把个人的成就跟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所以儒家的思想非常重视人的社会责任,因为没有人可以离开社会而成就自己。 学论语,春天的时候开始,年轻的时候开始。

孔子思想的特色: 温和的理性主义; 深刻的人道情怀; 乐观的人生理想。 第2讲学而时习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篇》【译】孔子说,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学习的内容:“五经”“六艺” 五经就是《诗经》、《书经》、《礼经》、《乐经》跟《易经》这五本经典,《六艺》是六种生活技能,包括礼跟乐、射箭、驾马车,还有书写跟计算。 学会这些才能安身立命。 学习的方法:学思并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光学习不去思考,毫无效果。考完试就忘了,要不然就觉得说没有心得,你很难有什么特别的理解,要是光思考而不学习,那你所想的只有生活经验的范围,你没有系统的知识,那也没什么用,只会陷于迷惑。

论语读后感300字12篇

论语读后感300字(一):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凝聚我们中国人智慧的一本书。四年级的时候,爸爸就给我买了一本孔子的论著《论语》,并语重心长的对我说:《论语》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它能够教给我们很多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听后迫不及待的翻开《论语》,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做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务必做到随时随地都在学习中,内心充满着掌握真理的愉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知。这句话是令我感悟最深,受益最多的。它的意思是说:要学习别人的长处,用别人的短处来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且改正。让我明白了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是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别人的缺点呢,就用来当一面镜子,看一看自己身上有没有这些缺点,有,就要把它及时改正。没有,就用来告诫自己,以后不要犯这些错误。这句话一向伴着我健康快乐的成长,无时无刻的给我警示,指引我如何去做。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论语》应当是阶梯中十分重要的一级,学习《论语》,收获的不仅仅仅是知识,还有好多做人的道理。 论语读后感300字(二): 在这个假期里,老师又上我们背诵了《论语》这本书,再次走进论语,给我的感受有很多;;;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智慧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以后人称他为圣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孔圣人。 《论语》教会我如何学习,例: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能够当老师了。 《论语》又教会我如何做人: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是根本不能够的。就好像大车没有,小车没有一样,如何行走呢? 《论语》还教会我如何孝顺父母,例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

傅佩荣 论语心得

第1节:傅佩荣《论语》心得(1) 序一 由《论语》出发研究哲学的人喜欢定标签~像唯心论、唯物论、理性论、经验论~是西方所常用的~而理学、道学、心学、实学~则是我们自己的发明。定了标签之后~就可以品评一番~因为任何立场皆有所见~亦有所弊。其结果~好像除了受品评的当事人之外~天下人都知道他的立场有什么优点缺点~应该如何撷长补短。 但事情恐怕没有这么容易。以儒家为例~光是熟习经典~入乎其内~大概就需十年八年~等到融会贯通~可以出乎其外~就不是时间的问题~或许要看造化了。因此~笔者近年来探讨儒家思想~总是避免两件事:一是借用西方的概念及术语~二是凌空比较儒家与其他学派。就?借用?而言~我相信越是了解西方哲学的人会越谨慎~因为即使借用得尚称妥当~读者也未必能够分辨及受益。就?比较?而言~则易流于空泛~说些儒道互补或相互援引之类的话。 当然~我们一方面不应盲目崇拜儒家~好像孔子与孟子已经发现了宇宙与人生的一切真理,另一方面则须时时参考自己的经验~发挥理性的反省作用。然而~这两方面之间有一个重大的环节~必须先加辨明~那就是经典。由经典自然衍生?诠释?的问题。汉代以来的学者~甚至上推到孔子的及门弟子~就发生因为诠释不同而各立派别的情形~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如果配合后来的孟子~亦即由孔孟这两个定点~也许可以画出一条直线~作为后人诠释的依据。有了上述了解~我们不妨由孔子着手。 《论语》是一部格言录~其中记载四百九十九段文字~多为孔子所言或与弟子、时人相互问答的话。这些文字不可等量齐观~而至少应该区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孔子个人的人生体悟~最富理趣~值得细加玩味。第二层是孔子与一流弟子的对话~智慧之光闪现~生动活泼~最具启发性。第三层是孔

《论语300讲》读后感

《论语300讲》读后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这三句话分为三段。孔子说,你学会了做人处世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这是《论语》的开始,似乎,夫子对学生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夫子把自己最基本的读书和做人的原则和标准暴露给学生:“每天学习并经常复习;知己不期而至,远道而来,高兴之情,无法形容;君子的标准之一即是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愠恼”。 的确,这三条于我有切身的体会。先说第一条,学习过的知识重温旧梦时,快乐之情确乎无法形容和控制。比如年少背诵的诗词歌赋,留存在记忆的某个角落,渐渐被时光冲淡,一天因某种机缘又一次含英咀华,烂熟在心时,朗朗在口时,何止是快乐,简直是对逝去年华最美好的回忆和温存、无言的感动和感恩。 第二条,“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似乎是套话,但我们谁能否定,人生终究是走向愈来愈孤独和寂寞?个体生命无疑在社会和他人的碰撞中被无形地伤害。即便人生坦荡没有任何坎坷,也会被无可阻挡的时光无情地伤害。慢慢老去本来就是件残酷的事,更残酷的是,从一出生就注定了这种趋势。既然人生就是如此,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以互相取暖,而由于某些原因,这些朋友并不能时常见到,忽然有一天不请自到,你会做何感想?不手舞足蹈才怪。

第三条,自己被别人误会的时候经常有,人与人有时是很隔膜的,但只要机缘凑巧,依然会互相了解。

《论语》六至十章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论语》练习答案 雍也篇第六 一、(1)D(“宽恕”之心应为“仁爱”之心。) (2)这两章都是讲救济贫苦。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但他注意把握分寸,做到适度而为;也就是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二、(1)B(“不大赞成他们从政”错。孔子向来主张“学而优则仕”,只要有能力有机会就要积极参与国家管理。) (2)本章体现了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古时一般学习三年为一个阶段,此后便可做官。孔子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但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个人一开始学习就只是一心想当官,而不专注进德修业,会影响今后的为政。) 三、(1) B(孔子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的作用。) (2)不矛盾。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内心虔诚。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四、(1)B(“那不是仁人,只能算是圣人!”错,是“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 (2)孔子认为,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可见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同时孔子强调,仁德的人应该凡事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在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要帮助别人有所建树。如此看来,人活在世上不能光想自己好,也要想到让他人好,要尽社会责任。 (3)A(“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有误,孔子认为,即使如尧舜这样的圣王,都不一定能做得到。) (4)孔盂最高的道是“仁”,而“恕”是通向仁道的最基本的途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以推己之心来对待别人,这种“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5)C(应是孔子提倡“能由自己推及到别人身上”的实行“仁”的方法) (6)前一章谈论的内容是“仁”与“圣”的区别,本章孔子认为难以找到他观念中的“圣人”“善人”,能看到“君子”“有恒者”就心满意足了。这是孔子晚年在春秋末期社会“礼乐崩坏”的情况下心态悲观的情绪反映。 五、(1)C(“推己之谓恕”,孔子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道做起,推己及人。) (2)在孔子看来,忠恕之道是行仁的有效途径:要想修养仁德,要竭尽全力地“立己”“达己”,这就是“忠”道;同时,凡事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全力地“立人”“达人”,这就是“恕”道。孔子一生“学而不厌”,是为了立己、达己;“诲人不倦”则是为了立人、达人,可见他对忠恕之道身体力行。

《论语三百讲》之二(第31~60讲)

《论语三百讲》之二(第31~60讲) 第31讲表里如一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第三》【译】孔子说,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礼做什么呢?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乐做什么呢?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锺鼓云乎哉!” ——《论语·阳货第十七》【译】孔子说,我们说礼啊礼啊,难道只是指玉帛吗?我们说乐啊乐啊,难道只是指钟鼓吗?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第三》【译】林放请教礼的根本道理。孔子说,你提的真是大问题啊,一般的礼与其铺张奢侈,宁可简约朴素;至于丧礼,与其仪式周全,不如心中哀泣。 我们对别人有各种礼仪方面表现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有真诚的情感做基础,这样表现出来才能恰到好处。否则的话,你外表一切都合乎规矩,但内心没有情感,别人只会觉得这个人好像在演戏,这是浪费生命。每一次的作为都有真诚的情感做基础,人的生命他内在就有比较强的力量,他的自我就凝结得比较完整。他的生命就比较能够显示一种长久的、长期的发展,最后慢慢累积起来形成一种人格的特质,内外表里可以追求一致,这其实也是一种非常愉快的事情。 第32讲如何竞争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论语·八佾第三》【译】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如果一定要有那就比赛射箭吧,比赛时上下台阶与饮酒,都拱手作礼,互相谦让。这样的竞争,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 在希腊人观念里面,身体方面的健康跟心灵方面的美丽,可以成为对照的来配合发展。一个人如果说身体不健康,他的心智也可能受到干扰,那么相反的身心都健全了是一个很好

2021年傅佩荣论语三百讲(1-300讲)

《论语三百讲》 欧阳光明(2021.03.07) 傅佩荣 第1讲崭新的开始 孔子,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这个年代称之为“轴心时代”,人类的理性、人文的思想整个得到展开,而在中国,老子的道家和孔子的儒家,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跟中国人心灵的塑造更是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孔子年轻的时候,家里面贫困卑微,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地位,所以他是一个从平凡的人生走出伟大的结局。孔子的特色就是好学,他知道自己只能念书到15岁,那叫做乡村的教育。所以孔子到处请教各方面的专家,结果他能够集大成,把别人所学的加以精益求精,不断发展,成为当时有名的博学之人。 孔子了解了中国文化发展关键的原因何在,所以他五十而知天命,在“礼坏乐崩”的乱世,他希望重新建立价值观的基础,那就是让每一个人都受教育,启发他内在真诚的心意。任何一种行为,一定要由内而发,它才有道德价值,否则只是外在应付别人而已,不管你做多少都改变不了自己,而人生最可贵的就是要改造自己,改善自己,把个人的成就跟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所以儒家的思想非常重视人的社会责任,因为没有人可以离开社会而成就自己。 学论语,春天的时候开始,年轻的时候开始。 孔子思想的特色: 温和的理性主义; 深刻的人道情怀; 乐观的人生理想。 第2讲学而时习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篇》 【译】孔子说,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学习的内容:“五经”“六艺” 五经就是《诗经》、《书经》、《礼经》、《乐经》跟《易经》这五本经典,《六艺》是六种生活技能,包括礼跟乐、射箭、驾马车,还有书写跟计算。

《论语》经典名句100句

《论语》经典名句100句 001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002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003 敬鬼神而远之 004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005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006 未知生,焉知死 007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008 不患人之不己知 009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010 鸟兽不可与同群 011 无可无不可 012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013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014 吾日三省吾身 015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016 不迁怒,不贰过 017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018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019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020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021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022 小不忍则乱大谋 023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024 巧言令色,鲜矣仁 025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026 朽木不可雕也 027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028 子不语:怪、力、乱、神 029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030 仁者,其言也切 031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032 邦无道,危行言孙 033 知其不可而为之 034 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035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036 君子有三戒 037 乡原,德之贼也 038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039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040 不学诗,无以言 041 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042 有事弟子服其劳

043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044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045 礼,与其奢也,宁俭 046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047 犁牛之子,驿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048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049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050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051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052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053 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054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055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056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057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05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059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06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061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062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063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064 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300讲(三)

第61讲闻一知十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译】孔子对子贡说,你跟回谁比较杰出,谁比较优秀?子贡回答说,赐怎么敢和回相比呢,回听到一个道理可以领悟十个相关的道理,赐听到一个道理只能领悟两个相关的道理。孔子说,是比不上,我与你都比不上。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他也不认为说我是老师,我就一定要胜过学生。韩愈在《师说》里面也有提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是客观的话,重要的是用不用功,如果你有很好的天赋才华,你不用功的话那是浪费。你也只能是天才儿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那多可惜。如果说你既有天才又能用功,那就是孔子说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将来的他们也许表现远远超过我们。这样的话,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才能不断进步,所以作为一个老师,他看到有像颜回这样的学生,高兴都来不及。他看到子贡这样的学生,在这个时候既谦虚又有自知之明,当然是要鼓励他了。这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欣赏、互相肯定,所以我们看到孔子跟学生的关系就觉得非常亲密。他跟学生谈话来往,看学生如果太骄傲了,他会稍微点他一下;太谦虚的话,又会鼓励他一下;如果他有自知之明,就再给他肯定。

第62讲听其言观其行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第五》【译】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没有办法用来雕刻,废土砌成的墙壁,没有办法涂得平滑,我对予有什么好责怪的呢?孔子又说,过去我对待别人,听到他的说法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待别人听到他的说法,却要观看他的行为。我是看到予的例子才改变态度。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他随时也在观察和学习,他对人的态度也要从身边人去加以检验。因为有时候你接触的朋友,都是比较同质性高的,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到最后大家想法都差不多,你就以为天下人的想法都差不多。其实不一定,譬如中国那么大,你到每一省去,你都会发现有不同的民情、风俗,有些人讲话喜欢夸张一点,有些人讲话比较保守一点。所以我们要注意到你与对方的习惯是不是一样,否则你听他讲一句话,用你自己的想法去理解的话很可能会产生误会。

《论语》半部治天下傅佩荣讲孔子

` 《论语》半部治天下傅佩荣讲孔子.txt我爸说过的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孩子,好好学习吧,爸以前玩麻将都玩儿10块的,现在为了供你念书,改玩儿1块的了。”《论语》半部治天下傅佩荣讲孔子.txt昨天是作废的支票;明天是尚未兑现的期票;只有今天才是现金,才能随时兑现一切。人总爱欺骗自己,因为那比欺骗别人更容易。本文由轻浅漾贡献《论语》半部治天下傅佩荣讲孔子 南方周末2007-05-17 160503 □本报记者石岩发自北京 孔子的《论语》在汉学典籍中翻译最早,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利玛窦就把《四书》翻成拉丁文。 西方人眼中的孔子,时好时坏,16-18世纪,狂热崇拜,19世纪坏话很多。 4月21日,北京大学第四届“华夏儒商论坛”。 早上8点30分,来自全国各地的总裁们在领诵者的带领下齐声朗读《中庸》。这是他们的晨课。半小时之后,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走上讲台,他要用3个小时串讲一遍《论语》。 … 这不是傅佩荣第一次带企业界人士读经。 从1998年起,受飞碟电台和几家民间基金会邀请,傅佩荣开始给大众讲孔孟、老庄和易经。在台湾傅佩荣也赢得了大批听众。父母开车送小孩上学,电台里傅佩荣讲《论语》,小孩到了校门口不肯下车。 傅佩荣认为自己的成功之道很简单。“老百姓希望能听懂,听懂之后他们对照原文,发现有根据,并且(所有的条目)连起来作为一个系统有道理,看完就可以实践。” 凭这些原则,傅佩荣把脑子里商机无限的儒商们拴在讲台下,极少有人中途退场,间或有笑声。傅佩荣深谙演讲之道,被演讲技巧装饰过的孔子似乎显得更加自然、亲切。他的演讲从孔子“没有人能了解我呀(莫我知也夫)”喟叹开始。 人们极容易把傅佩荣比附成“台湾的于丹”。 事实上,去年和今年,傅佩荣曾两度和《百家讲坛》讨论合作。线装书局、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等出版机构,已着手把傅佩荣讲古典文化的系列书籍在大陆翻新出版。这些书从书名到开本、装帧都和《于丹〈论语〉心得》有几分相像。《于丹〈论语〉心得》的封面上写“《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傅佩荣〈论语〉心得》的封面上写“古人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今人半篇〈论语〉可以护一生”。 在大陆,傅佩荣不时遭到媒体这样的追问:你觉得于丹做得怎么样(于丹)怎么能把“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小人说成小孩呢每次,傅佩荣都以台湾人特有的机智圆通把问题化解掉:“能引起这么大的注意,本来就是很大的贡献。至于她讲得好不好当然可以讨论。问题是如果让我讲《论语》恐怕照样也会有十个博士出来。学术和媒体不同,要两面兼顾,肯定两面不讨好。这点我同情于丹。至于说改善,谁不需要改善已经做成的事情,我学孔子,既往不咎。” 南方周末:读您书的时候,我有一个感觉,您企图在孔子的道德训诫和上天之间建立联系,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不是您觉得只有挖掘孔子思想里的宗教情怀,他的学说才更高级 [ 傅佩荣:孔子自己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很多人把天命讲成命运,这是不够的,因为命运只是你在现实世界的遭遇。孔子的生命在五十岁的时候起了重大的变化,他五十岁出来做官,做得很好,但是鲁国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内部斗争一塌糊涂,三家大夫把鲁君赶走,鲁国根本没有国君。

论语300讲 四

论语300讲(四): 第91讲智者与仁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第六》【译】孔子说,明智人欣赏流水,行仁的人欣赏高山;明智的人与物推移,行仁的人安稳厚重;明智的人常保喜乐,行仁的人得享天年。 智者与仁者的区别: 智者就是在任何状况下该怎么判断,该怎么做,他很快就可以做个选择,并且选择都正确。水是活泼流动、山是安稳厚重的,这跟智者保持一种开放,随时准备迎接挑战的心态是类似的。 仁者比智者要更为再进一步,儒家强调的是最后都要达到仁者。智者是透过学习懂得怎么判断,它强调的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就方法上、手段上、技巧上,去把什么事情做好的能力。仁者是代表目的,比如我生命的目的就是要成为仁者。 智者能够快乐,而仁者不但能够快乐,还可以安享天年。所以仁者是一个更开阔的领域,更高层次的境界,要比智者要高。 孟子把圣人分为四种:最清高的、最随和的、最负责的、合乎时宜的人。 第92讲仁的挑战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论语·雍也第六》【译】宰我请教说,行仁的人若是告诉他井里有“仁”可取,他是否跟着跳下去呢?孔子说,他怎么会这么做呢?对于一个君子来说,你可以让他过去,却不能让他跳井,你可以欺骗他井里有“仁”可取,却不能诬赖他分辨不了道理。 当人与人相处的时候,你要相信一个人,就要先了解这个人是谁,如果随便相信路边人的话,那是很冒险的事,恐怕让自己陷入困境。所以我们要懂得跟朋友来往是在什么情况下认识的,要判断他说的话是否都合理,否则的话我们好心人一再受骗之后,就对于人性向善这一面,失去了信心,这个损失的是自己。 从儒家的思想里面可以延伸想到其他不同民族,在不同情况下的遭遇,要记得别人有他的恶意,或者有他的想法,那是他的事情。我们还是要保持真诚的心,对人性有基本的信念,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一听了刘定一老师的报告,让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几年以前,我曾经开设过一门自主选修课——《导读》,以夏传才的《论语讲座》为经,以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为纬,参考杨树达的《论语疏证》和司马迁的《孔子世家》,分专题讲解《论语》。今年上半年,我还做了一个尝试,让高三学生每个星期读一章《论语》,写读书札记,然后利用答疑的时间讲解学生在阅读《论语》过程中碰到的疑难问题。 两次讲解《论语》下来,让我益发觉得给中学生讲解《论语》之必要。起初,我只是觉得,现在的高中生,至少应该完整地读完一部文言文的著作。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打破中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恐惧心理,才能树立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信心,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良好语感。而《论语》作为比较浅易的文言文读本,堪称绝佳的文言文入门读物。 刘老师的讲座,让我深刻认识到让中学生阅读《论语》的育人价值,更加坚定了我让学生阅读《论语》的信心。我打算在下个学期的高三教学过程中,用十周左右的时间,带学生读完《论语》。大体做法如下:以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为学生用书的底本,人手一册横着读《论语》,每周读两章,摘抄5-10则,并撰写读书札记。以钱宁的《新论语》为教师用书的底本,每周固定一课时,分专题开设《论语讲座》,深入阐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二论语中有很多论述在今天看来,仍然非常有现实意义,小到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大到一个地区的管理,都有指导意义。 《论语·卫灵公》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子贡问他的老师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的行动准则,孔子说,那就是宽恕、原谅,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如果现在的人能够按照孔子所说的那样去要求自己,我相信很多事情是万万不能发生的,比如暴力强拆,又比如抢劫,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都不会发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不论社会地位是卑贱,还是高贵,我们都应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越来越和谐、安定,人们的生活才更加幸福安康。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三我们学校要举行论语读后感比赛我先来介绍介绍论语吧,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与弟子的言行与,《大学》《中幅》《孟子》称为,四书。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与朋友交言而不信,呼意思是;不尊守诺言。我来说说我吧有一次星七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姥姥家到了门外面我突然想起我好向还有一些事情一想愿来是和朋有一起去玩我和爸爸妈妈说了说爸爸妈妈走了朋有来了我说别但心我给朋有讲讲,朋友说你真是个守信用的人。我开心急乐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 1、给下列字注音: 论()语说()愠() 罔()殆()好() 2.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是记录孔子的一部书。是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论语》是经典著作之一。 “四书”是指。“五经”是指。3.解释词语。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⑸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乐: ⑹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 4.默写填空。 孔子强调学习和温习相结合的句子是:,。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阐述读书求学问的三重境界的句子是:,。孔子强调虚心向别人学习的句子是:,。怎样向他人虚心求教:,。 5.翻译句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谈话。他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有哪些主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一下。 7. 课文中有些话已凝固为成语,你知道有哪些? 8.请联系自己的学习情况,谈谈你对《论语六则》的体会。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 1 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 2 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 4 昧行 5 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 1 炳烛:把蜡烛点燃。 2 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是个瞎子所以这么说。 3 阳:这里指阳光。 4 孰与:一种固定格式,用来比较,相当于“比……怎么样”。 5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延伸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恐已暮.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默而识之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论语十则论语十则读后感300字范文

论语十则论语十则读后感300字范文 论语中有很多论述在今天看来,仍然非常有现实意义,小到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大到一个地区的管理,都有指导意义。以下是精心的论语十则读后感300字范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论语流传至今,这位清廉的圣人教给了我们知识和各种礼节、学习方法、交友之道、处世之道等,他从7个方面将这些写得淋漓尽致、由浅而深,而且适用现代社会,会给我们以启发。 例如学而篇(学习之道)是给我最大启发和教育的。 学习并不是死记硬背,要经常去温习功课,每次都要用心去学。每天提醒自己为他人办事是否尽心,同人相守是否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用于实践,学习不仅仅是读书写字而是如何在学习中领悟文章深处的真谛,所以孔子提倡实践,将所学到的东西反复揣摩真正掌握才能体会到喜悦。 真正好学的人,应该多与他人切磋,与远道而来的朋友一起讨论、交流,我认为这样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这一位智慧老人在中国悠久文明的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通过 __镜子照亮了我们。 论语中有很多论述在今天看来,仍然非常有现实意义,小到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大到一个地区的管理,都有指导意义。 《论语·卫灵公》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子贡问他的老师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的行动准则,孔子说,那就是宽恕、原谅,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如果现在的人能够按照孔子所说的那样去要求自己,我相信很多事情是万万不能发生的,比如暴力强拆,又比如抢劫,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都不会发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不论社会地位是卑贱,还是高贵,我们都应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越来越和谐、安定,人们的生活才更加幸福安康。 我们学校要举行论语读后感比赛我先来介绍介绍论语吧,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与弟子的言行与,《大学》《中幅》《孟子》称为,四书。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 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樊迟不理解。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了的木头雕刻不得,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对于宰予麽,不值得责备呀。”又说:“最初,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却要考察他的行为。从宰予的事件以后,我改变了态度。” 评析: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说的那么简单。结合前后篇章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异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责。此外,孔子在这里还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原文:子谓仲弓,曰:“犁牛为之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棒舍诸?” 译文: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评析:孔子认为,人的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自己应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干。只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会受到重用。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统治者来讲,选拔重用人才,不能只看出身而抛弃贤才,反映了举贤才的思想和反对任人唯亲的主张。 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作文5篇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作文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 每年暑假,妈妈都会给我补习很多课,比如说:数学、语文、英语。可是,今年暑假只给我报了个小灵童国学班,学的是两千多年前的《论语》,我开始以为没有什么用,可是学了之后,我才知道它的重要性。 《论语》这本书,是根据孔子和他的学生的对话来编写的。老师教书的方法也很特别,以盖笑脸让我们互相比较,在竞争中学习。老师并不强求我们背诵,只是让我们大声朗读,用多种形式去读,所以,我们心里没有压力,感觉很轻松。所以,在不知不觉中,许多内容就能熟读背诵了。在课堂上,老师常常会选出一些与我们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句子,让我们独立思考,可以相互讨论,然后讲讲意思,最后老师进行点评、补充、总结。 我性格比较内向,在国学班学习一段时间后,大家都说我变得开朗多了。上课的时候,我们经常进行一分钟演讲,我感觉这对提升我们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演讲能力很有帮助。我上台也由非常紧张到比较自如,不再像以前那么胆怯了。下课的时候老师会带我们玩一些健身小游戏。 《论语》里好学的颜回,我最喜欢,因为“回也闻一以知十,”

就是说颜回能够举一反三。如果同学们都能做到这样,学习肯定会容易得多。这本书里的许多道理、方法,对以后的学习一定会有帮助,所以,我觉得学习《论语》非常好。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 读了《论语》这篇着作,我受用不尽,不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还亲密接触,让我对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 《论语》书是对孔子日常生活的举止与语言方式,还有记载中国史代伟人对孔子的评价与生活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反应了孔子与别处俩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师傅,还反应了孔子好问好学的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他还非常谦虚,自己成了老师,还是求学,对问题都不耻下问;不像我们,遇到奖励就万分骄傲,遇到困难就不理不睬。 在我练字期间,我在书法班的名誉上是大名鼎鼎的;于是,我非常骄傲,在学校的作业本上写得乱七八糟,还差点被批入“差字黑名单”;自从读了这本着作,我在数学方面的字体大有进步,连老师都对我刮目相看;有一次,还在课堂上公开赞扬我的作业本呢!原来论语是多么重要啊! 因此,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不能骄傲自大,要做一个谦虚有学问的人,并向孔子取长补短,让自己更完美!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 《论语》是凝聚我们中国人智慧的一本书。四年级的时候,爸爸就给我买了一本孔子的论着--《论语》,并语重心长的对我说:“《论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摘录和读后感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摘录和读后感 常州市百草园小学严伟华 一、向王崧舟学读书 王崧舟说:教的是底蕴,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P62 王崧舟这样概括自己读书的状态:为己读书,天天读书,随性读书。 1、流行的书: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 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 2、不流行的书:王荣祖的《史学九章》,钱穆的《晚学 盲言》,杨成寅的《太极哲学》 3、入世的书:傅佩荣的《哲学人生》,卡耐基的《积极 的人生》,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 4、出世的书:六祖慧能的《坛经》,南怀瑾的《如何修 正佛法》,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 5、教育类的书: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田正平《中国教育经典解读》,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 6、非教育类的书:范曾《吟赏风雅》,王小波《我的精 神家园》,刘小枫《沉重的肉身》。 7、语文课程类的书:王尚文《语感论》,潘新和《语文: 表现与存在》,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8、非语文专业的书:兰色姆《新批评》,韦勒克《文学 理论》,汪曾祺《人间草木》,史铁生《务虚笔记》。

9、学术类的书:朱光潜《诗论》,王元化《文心雕龙讲 疏》,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 10、国学经典类的书:王阳明《传习录》,熊十力《体用 论》,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 11、西方经典: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海德格尔《存 在与时间》,汉莫顿《思想的盛宴》。 12、儿童的书:《小王子》《爱的教育》《麦田里的守望者》。 13、显学的书:用于管理、用于治人的书:曾仕强《管 理思维》、余世维《赢在执行》,曼狄诺《羊皮卷》。 14、潜学的书:《了凡四训》讲命运的改造。胡兰成《禅 是一枝花》《今生今世》,邵伟华《四柱预测学》算命的。 王崧舟说:一个人的心灵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读的书的结构;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从根本上说就是他的读书境界。 反思:我的读书。 1、为己读书。有一点点,但大部分是功利的读书,为 文凭而读书,为教学而读书,为写论文而读书。 2、天天读书。根本做不到,能够偶尔翻翻书就不错了。 很多时候是叶公好龙,手边有书,床头有书,可就是静不下心 来看书。网络的诱惑太大了,逛逛淘宝,看看韩剧,新浪读书 上看看流行的快餐文化,忙碌的一天就结束了。 3、随性看书。从王崧舟的书单来看,他阅读的涉及面 是非常广阔的。他所列出的这些作者中,我听说过的人物大概

傅佩荣解读论语

傅佩荣解读论语 学而篇第一【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白话】孔子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解读】? 子:古代对老师、长者的一种尊称,也可以在对话时用来互相称呼。在《论语》中出现的“子曰”,专指孔子所说的话,译文直接写成“孔子说”,较为清楚。? 本章内容有三段话,先是自己努力学习,其次朋友互相呼应,然后在学习有成而未受重视时,可以坦然自处。? 学:所学的泛指做人处事的道理。就学的内容而言,包括当时的知识(五经: 诗、书、礼、乐、易)与技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由此成就为有用的人才。就学的方法而言,要配合思(主体的反省与理解),以求温故知新,活学活用。? 君子:在古代原指政治权贵(如: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子弟,或指有官位者;孔子保留这种用法,同时更强调以“君子”代表学行兼备的有德之人。因此之故,君子成为儒家的人格典型,指称有理想、有原则,不断进德修业,追求至圣境界的人。【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白话】有子说:“一个人能做到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那是很少有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作乱的,那是不曾有过的。君子要在根基上好好努力,根基稳固了,人生正途就会随之展现开来,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就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啊~”【解读】? 有子:有若,字子有。鲁国人,小孔子三十三岁。《论语》中,孔子的学生只有四人得到“子”的尊称,就是有子、曾子、闵子、冉子;原因也许是《论语》的编辑群出自他们的门下。? 道:人所走的路,在此是指人生正途。可以引申为人生理想,事物法则,社会正

《论语》诵读活动解说词

《论语》诵读活动解说词(一) 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以前,从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生(齐): 泰山岩岩,华夏所瞻。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万世师表,至圣先师, 其文煌煌,其名煊煊。 主持(男):有一个名字,传颂了两千五百年; 主持(女):有一部著作,治国定邦安天下。 主持(男):有一个名字,与中华文化紧相连; 主持(女):有一部著作,浸润在炎黄子孙的血液。 主持(男):有一个名字,是师的楷模; 主持(女):有一部著作,是仁的诠释。 主持(男):有一个名字,我们为他骄傲, 主持(女):有一部著作,我们因它而自豪。

主持(齐):让我们共同走近孔子,走近《论语》;让我们共同亲近中华文化的源头,聆听历史的声音…… 片段一:论学 课堂。 孔子领学生读书(作摇头晃脑状)。生齐读《诗经》之《关关雎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孔子:宰予,你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吗? 宰予:先生,我已经懂了。 孔子:那你说说,“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是什么意思。 宰予:(沉默片刻,吞吞吐吐地说)先生,其实,我还不太理解。 孔子:(语重心长地)宰予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宰予:(惭愧地)谢谢先生。请教先生,为什么我总是没有其他弟子学得好呢? 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要一边学习,一边思考,这样才会学到更多知识啊。

宰予:是啊,可是有时我也很努力,却总觉得自己只是一知半解,没有颜回、子路他们学得好。 孔子:这是因为你的学习兴趣没有他们浓厚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宰予:谢谢先生。那么,我学过的课文常常会忘记,那又该怎么办呢? 孔子:这就要多多温习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宰予:哦,原来是这样。 孔子:除了多思考,多温习以外,多向别人请教也是学习的好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宰予:先生,我明白了,我一定会遵照您的话去做的。 学生:(齐诵)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