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评定技术》实训一、人体形态的评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腿
仰卧位,下肢稍外 小腿 展,膝关节伸展
测量方法(测量点)
测量上臂中部、肱二头肌最大 膨隆处的围度
分别测量前臂近侧端最大膨隆 处和前臂远端最细处的围度 髌骨上方10cm处或髌骨上缘 起向大腿中段取5cm 、10cm 、 15cm 、20cm的围度 分别测量小腿最粗处(或非骨 小头下方10cm处)和内外踝 上方最细处的围度
1. 侧面观
(一)正常姿势
(3)观察内容:足纵弓是否减少,踝关节有无 趾屈挛缩;膝关节是否过伸展;注意髂前上棘 和髂后上棘的位置关系:
若髂前上棘高,提示骨盆后倾或髋骨向后旋转; 若髂后上棘高,则提示骨盆前倾或髋骨旋前。
2. 后面观
(一)正常姿势
(1)正常所见:正常人跟骨底与跟腱在同一条与地 面垂直的线上,双侧内踝在同一高度,胫骨无弯 曲,双侧腘窝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大粗隆和臀纹 同高,双侧骨盆同高,脊柱无侧弯,双侧肩峰、 肩胛下角平行,头颈无侧斜或旋转。
实训一,作业
实训一、人体形态的评定
一、人体正常形态的标志
1. 眶下缘中点与两侧耳屏上缘处同一水平面。
一、人体正常形态的标志
2.左、右 髂前上棘 应处同一水平面。
一、人体正常形态的标志
3.头后枕部、脊柱和两足跟

夹缝线应处于一条垂直线上。
面 观
4. 与脊柱相邻的两肩和两侧髂
嵴对称地处于垂直脊柱的水
同上
股骨大转子到膝关节外侧 关节间隙的距离
同上
膝关节外侧间隙到外踝的 距离
踝关节中立位
足跟末端到第2趾末端的 距离
三、身体围度(周径)的测量
测量时应注意皮尺与肢体纵轴垂直, 松紧度适宜,并进行两侧对比。
四肢围度的测量
部位
测量体位
上臂 分别取肘关节用力 屈曲和肘关节伸展 两种体位
前臂 前臂在体侧自然下 垂
2.体重的测量
通过体重的变化掌握身体的发育、营养、 萎缩、消耗的状态,对于儿童还可以根据 体重决定服药量。
体重的测量是利用体重计进行测量。体重 没有绝对的正常值,更有意义的是身体质 量指数BMI(体重/身高)。
3.身体质量指数
身体质量指数(BMI)是以体重和身高 的相对关系来判断营养状况和肥胖程度的 指标。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干围度的测量
部位 测量体位
测量方法(测量点)
颈围
用皮尺通过喉结处测量颈部的围 度,注意皮尺与水平面平行
胸围
测量分别在患者平静呼气末和吸
站和坐位,上肢 在体侧自然下垂
气末时进行,皮尺通过腋窝或乳 头绕胸一周,对乳房发达的女性, 可在乳头稍高的地方测量
腹围
测量通过脐或第十二肋骨的下缘 和髂前上棘连线的中点即最细处 的围度,注意皮尺与水平面平行
平线上。
一、人体正常形态的标志
5. 耳屏、肩峰、股骨 大转子、膝、踝五 点一线,位于一条 垂直线上,同时可 见脊柱的正常生理 弯曲。
侧面观
二、四肢长度的测量
要求
1. 被检者充分暴露受检查部位。 2. 将两侧肢体放置在对称的位置上。 3. 利用体表的骨性标志来测量肢体或残肢
的长度。 4. 将两侧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臀围 站立位,上肢在 测量大转子和髂前上棘连线中间 体侧自然下垂 臀部最粗处的围度
四、身高和体重的测量
身高和体重是衡量人体发育、营养状况 的基本指标,也是衡量其他生理指标的 基础。
身高和体重可因性别、年龄、饮食、劳 动、生活条件、健康状况、锻炼程度及 其他因素而有差别。
1.身高(身长)的测量
身高是骨骼发育情况的主要指标。 测量时应保持头正、颈直、挺胸、收腹、 双下肢伸直(不穿鞋)、足跟并拢在一条 线上,足尖打开约30°~40°。 身高因时间不同而有差别,人的身长一般 在清晨时较高、傍晚时较低。所以测量应 在相同的时间、条件下,用同一方法进行 测量,以减少误差。 随着年龄的增长,下肢相对变长,身长中 点逐渐下移,6~7岁时在脐与耻骨联合之间, 成年时降至耻骨联合。正常人指距等于身 长。
第二章 人体反射和形态 评定技术
第二节 人体形态评定技术
一、姿势评定
人体的生理弯曲不仅可减轻震荡,保护脑 和胸腹脏器,还与人体重心的维持有关。
重心线的位置:重心线是一种不断变化的 想象中的线,它随着体位的变化而变化。
站立时,4cm的前后倾斜。
(一)正常姿势
评定人体姿势时,通常采用铅垂线进行观察 或测量。通过对姿势的观察,可以获得结构 方面的相关信息。 姿势评定的方法是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人体, 如从前、后及两侧进行观察。
(2)儿童和青少年
可采用以下公式来推断标准体重:
7~12岁:标准体重kg=年龄×2+8 13~16岁: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 ×0.9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为轻度肥胖,超过30% 以上为中度肥胖,超过50%以上为重度肥胖。
计算肥胖度可用以下公式:
肥胖度=(实际体重-按身高计算的标准体重)/按身 高计算的标准体重×100%
从膝关节外侧关节间隙起每隔5cm测量一 次,直至断端
3.残肢断端长度的测量
截肢残端长度的测量
测量部位 测量体位
测量方法(测量点)
上臂残端长 站和坐位 测量腋窝前缘至残端末端的距离
前臂残端长 同上
测量尺骨鹰嘴沿尺骨至残端末端的距离
大腿残端长 站立位 小腿残端长 坐位
测量坐骨结节(沿大腿后面)至残端的 距离
三、身体围度(周径)的测量
2.残肢断端围度的测量
截肢残端围度的测量方法
测量部位 测量体位
测量方法(测量点)
上臂残端 站和坐位 从腋窝每隔2.5cm测量一次,直至断端
前臂残端 同上 大腿残端 站立位 小腿残端 坐位
从尺骨鹰嘴向下每隔2.5cm测量一次,直至 断端
从坐骨结节开始每隔5cm测量一次,直至 断端
(一)正常姿势
1. 侧面观
(一)正常姿势
(1)正常所见:足纵弓正常,膝关节0°~5°屈 曲,髋关节0°,骨盆无旋转。正常人脊柱从 侧面观察有四个生理弯曲,头、耳和肩峰在同 一条与地面垂直的线上。
(2)检查方法:铅垂线通过的标志点:外耳孔 →肩峰→大转子→膝关节前面(髌骨后方)→ 外踝前约2cm。
身体质量指数的计算公式:
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m)] 2
世界卫生组织对MBI的健康建议
分类
健康风险 身体质量指数MBI
体重不足 中度至高度危险 小于18.5
标准体重 正常至低危险 18.5~24.9
体重过重 危险增加
25.0~30
肥胖
严重危险
大于30
补充:注意事项
1.检查项目的选择要有针对性。 2.测量应按规定的方法操作。 3.向被测者说明测量的目的和方法,以获得充分配合。 4.使用仪器测量时,每次测量时应对仪器进行校正。 5.测量的时间应适宜,被测量的部位应充分暴露。 6.测量肢体的围度和长度时,应作双侧的对比以保证
(一)上肢长度的测量
①上肢长: ②上臂长: ③前臂长: ④手长:
测量 部位 上肢长
上臂长 前臂长 手长
上肢长测量部位、体位与测量点
测量体位
测量点
坐位或者立位,上肢在 体侧自然下垂,肘关节 伸展,前臂旋后,腕关 节中立位 同上
同上
手指伸展位置
肩峰外侧端到桡骨茎突的 距离
肩胛外侧端到肱骨外侧髁 的距离 肱骨外侧髁到桡骨茎突的 距离 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的连 线起始到中指末端的距离
测量结果可靠。重复测量时,测量点应固定不变。 7.评定的表格设计应科学、记录方法严格统一。
? 姿势异常的影响因素
姿势异常的影响
姿势的对线发生改变多继发于结构畸形、关节退 变、关节不稳、重力改变、不良姿势习惯或疼痛 等; 脊柱发育畸形、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均可改变正常的姿势; 胸部结核可致脊椎后凸增加,形成驼背畸形;脊 柱侧弯过多,可造成侧突畸形。 髋关节的固定或屈曲畸形,可致使腰椎前凸增加 而形成前凸畸形; 可引起疼痛等。
3.前面观
(一)正常姿势
(1)正常所见:双足内侧弓对称;髌骨位 于正前面,双侧腓骨头、髂前上棘在同 一高度。肋弓对称,肩峰等高,斜方肌 发育对称,肩锁关节、锁骨和胸锁关节 等高并对称。头颈立直,咬铪正常。
3.前面观
(一)正常姿势
(2)检查方法与内容:从足部开始观察,有无
足内翻、扁平足、足大趾外翻。胫骨有无弯曲,
测量髌韧带中央至残端末端的距离
人体肋骨12对,左右对称,后端与胸椎相 关节,前端仅第1-7肋借软骨与胸骨相连 接,称为真肋;第8-12肋称为假肋,其中 第8-10肋借肋软骨与上一肋的软骨相连, 形成肋弓,第11、12肋前端游离,又称浮 肋。
骨性标志
(1)成人身高
我国成人男女理想体重计算公式:
体重(千克)=身高(cm)-100(165cm以下) 体重(千克)=身高(cm)-105(166~175cm) 体重(千克)=身高(cm)-110(176~185cm)
在理想体重上下10%范围内为正常,超过理 想体重10%以上为超重,超过20%以上为肥胖。
腓骨头、髌骨是否同高,是否有膝关节反张、 膝内外翻。手放在双侧髂嵴上观察骨盆是否对 称。如果脊柱弯曲,观察肋弓,旋转的角度和 侧方隆起。肩锁和胸锁关节是否等高。头颈有 无向前或倾斜等。
二、人体的测量
身长、肢体围度和体重指标等
常用的骨性标志有:头顶点、枕外隆突、
喉结、剑突、肋弓、耻骨联合、髂前上棘、 肩峰、肱骨外上髁、尺骨鹰嘴、桡骨茎突、 股骨大转子、胫骨内侧髁、膝关节间隙、 内踝、外踝等。
(二)下肢长度的测量
①下肢长: 真性、假性 ②大腿长: ③小腿长: ④足长:
下肢长测量部位、体位与测量点
测量部位 下肢真性长
下肢外观长 大腿长 小腿长 足长
测量体位
测量点
仰卧位,骨盆水平, 髂前上棘到内踝的最短距
下肢伸展,髋关节 离,或大转子到外踝的距
中立位

仰卧位,双下肢对 脐到内踝的距离 称伸展
(2)检查方法:铅垂线通过的标志点:枕骨粗隆→ 脊柱棘突→臀裂→双膝关节内侧中心→双踝关节 内侧中心。
2. 后面观
(一)正常姿势
(3)观察内容:从足部观察开始,足有无内外 翻畸形、扁平足;双侧胫骨是否弯曲;膝关节 有无内外翻,双侧腓骨头高度是否一致;双侧 股骨大转子是否同高;观察骨盆,双侧髂嵴是 否在同一个高度;脊柱有无弯曲;双侧肩胛骨 是否与脊柱距离相等,是否同高,是否一侧呈 翼状;头颈部有否偏、旋转或向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