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相对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又称为“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是关于语言、文化和思维三者关系的重要理论,即在不同文化下,不同语言所具有的结构、意义和使用等方面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使用者的思维方式。
沃尔夫假说并不存在明确的定义。
这主要是由于沃尔夫在表述自己观点时语言不明确。
这又是由于沃尔夫英年早逝,没出过专著(论文集为后人整理)。
生前没来得及对表现出来的观点进行归纳和取舍,系统地归纳梳理自己的理论。
所以,关于该假说的确切定义并不存在。
国内学者对沃尔夫假说的理解大致为三种:其一,语言影响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其二,语言影响人的世界观;其三,语言影响人的思维③。
Brown (1967:25) 提出了沃尔夫假设三段论:
1) “语言结构差异论”(语言A 的结构不同于语言B 的结构)
2) “语言文化相关论”(文化A 与文化B 的行为结构差异同语言A 与语言B 的结构差异有关联)
3) “语言决定论”(语言A 的结构决定文化A 的行为结构)
有关沃尔夫假说的研究涉及许多不同学科。
时至今日,社会学、人类学、人类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人类文化语言学、甚至于神经语言学等都对假说进行研究,换言之,假说中的语言与文化,语言与认知的关系是许多学科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
正如桂诗春(2000)所言“不同学科的语言学家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取向和认识。
”人们对此假说进行不同侧面,不同视角,不同学科的研究,得
出的结论不尽相同。
有的相互抵触,有的相互联系,互相支持,但总的来说,这些研究和跨学科性研究有助于探索假说的纵横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