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文 杨寿康 解释学 对话理论和权力话语观照下的汉英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释学、对话理论和权力话语观照下的汉)英翻译
胡敏文杨寿康X
(中南大学铁道校区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5)
摘要:解释学和对话理论阐明,所有文学翻译的译文必然是杂合的,即纯粹的归化或异化皆不可能。译文杂合程度受权力话语和跨丈化交际效果的制约。杂合的汉英译文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的文化场中获得认同和推广。以汉英习语翻译为例,异化应视做主要翻译策略;直译加注应视为主要翻译方法。
关键词:解释学对话理论权力话语汉英习语翻译杂合异化
Abstract:Philosop hical hermeneutics and dialogical theory expose that all literal translated texts are hybrids,that is,there.s no purely foreignizing or domesticating translated texts.The degree of hybridi ty is conditioned by the power of discourse and the effect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 on.Hybrid C-E translated texts may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unique Chinese culture in the globa-l izing culture field.T ake C-E translation of set expressions as an ex ample,foreignizaiton is to be applied as the dominan t translation strategy;literal translation plus notes is to be exploited as the primary translation method.
Key words: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dialogical theory theory of power and discourse C-E translation of set expressions hybrid hybridi ty foreignization
一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归化、异化之争一直是译界争论的焦点。在笔者看来,这种反复争执是无谓的。现代哲学解释学和对话理论给我们以启示:所有文学翻译的译文都是杂合的,完全归化或异化皆不可能。
20世纪的西方哲学发生了令人瞩目的转向,即从认识论的主体哲学转向了语言论的解释哲学。认识论的主体哲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工具;解释哲学认为语言不再是一种外在的工具而带有极强的主体性,即语言只有当人们使用时才显示它的存在,而人的存在也正体现在语言的使用之中。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园0。因此,在翻译中,文本同样可以看作一个主体,是作者审美创作主体性的对象化和语符化。因而,翻译活动可视作译者和作者通过原文文本进行的对话。引起对话的动因在于每个译者都有着各自先有和先在的知识结构,即海德格尔所说的/前结构0或/前理解0。而意义是在对话中生成的,不是作者通过语言规律预先设定好的。理解过程并非是去挖掘作者事先埋藏好的东西,而是一种意义生成过程。正如巴赫金所说:/根本上,意义位于对话者之间,意义只能在积极的,对应的互相理解过程中产生。意义不存在于讲话者的心中或口中,也不存在于听者的心中或口中。意义是讲话者和听者由特殊的声音系统的物质材料所进行的互相交流的效果。意义如同电光火花,在两个电极碰撞的一刹那迸发出来。0(转自吕俊,2001:162)这就是前苏联著名文论家米哈伊尔#巴赫金提出的/对话理论0。伽达默尔认为解释学所追求的就是作者的原初视野与读者(或译者)的视野融合和对
47
X胡敏文(1972~),女,汉族,湖南宁乡人,中南大学铁道校区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学、科技翻译。
杨寿康(1927~),男,汉族,安徽桐城人,中南大学铁道校区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学、科技翻译。
话后形成的新的东西。而由于各自不同的/前结构0,作者和译者的视域融合和对话过程中总有新的东西产生,两种视域永远不可能完全重叠。因此,根据解释学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翻译过程中译者与作者的视域融合和对话后形成的译本既不可能是作者的独白话语,也不可能是译者的独白话语;而是原语语言文化与译入语语言文化的对话交流,是两种语言文化的兼容,吸收渗透,互相宽容。因此,完全归化或异化的译本是不存在的,/杂合是译文一个本质的、普遍的特征0(韩子满,2002)。
杂合早已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多个自然学科和一系列人文社会学科(包括翻译研究)对杂合都有所研究,一致认为:兼有母体双方或多方特点的杂合体,具有母体双方或多方所无法比拟的优点。杂合的译文指兼有原语和译语语言文化特点的译文。译文杂合程度主要受权力话语和跨文化交际效果的制约。(孙艺风,2003)如果说解释学和对话理论揭示了翻译的人文性质,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则揭示了翻译的社会性质,开拓了翻译研究的宏观视域。福柯所说的权力是指一切控制力和支配力,包括有形的,如政权机构、法律条文;也有无形的,如意识形态、道德伦理、文化传统与习俗、宗教等。任何人不能独立于这个权力网络而存在。在不同的文化中和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些权力是变化的,是不同的。而/话语0只是/权力0的表现形式,所有权力都是通过/话语0来实现的,所谓争夺权力就是争夺话语权。这一理论使人们认识到翻译活动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更是不同文化传统与不同意识形态的对话,是一种在两种不同的权力话语制约下的对话与交流。(吕俊, 2001:164)译者在操控译文的杂合程度时,无疑受到原语权力话语和译语权力话语的制约,在两者的可接受性中间做出协调、权衡和抉择。
杂合的译文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殖民和后殖民情境中,由翻译释放出来的杂合的确可以超越霸权主义的价值观,使这些价值观受各种地方变体的影响0(Venuti,1998:178),消解对立,颠覆权威。实际上,在任何时期,杂合都可以/在目标文化的语言和文化系统中引起变化0 (Sch¾ffner&Adab,1997:336)。在目前中外文化交流已出现严重逆差的情境下,我们也许无法强迫外商购买汉语作品的翻译版权,但我们可以在加大文化输出的同时,坚持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利用杂合的译文,通过自己的翻译阐释,完成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形塑和重构,使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的文化场中获得认同和推广。在这方面,许渊冲、汪榕培等老一辈学者和翻译家完成了许多经典作品的外译工作,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
以汉语习语的英译为例,笔者认为,以往套用基本对应目的语习语的归化译法,以及单纯释义、舍弃形象的译法均应摈弃。在解释学、对话理论和权力话语的观照下,应采用异化为主的杂合的译文,为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身份作出努力。
试比较下列A、B译法:
1.佛要金装,人要衣装。
A: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套用基本对应的英文习语)
B:Gold makes statue of the Buddha,and clothes make the man;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 (笔者试译:异化移植形象,传译出东方特色的佛教文化,并附以基本对应的英文习语。)
2.画蛇添足
A:paint(gild)the lily(套用基本对应的英文习语)
B: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Intrigues o f the Warring States.Intrigues o f Qi);paint(gild)the lily;(fig.)ruin the effect by adding sth.superflu-ous.(笔者试译:异化移植形象直译并给出成语出处+基本对应的英文习语+寓意)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He who lies with dogs will rise with fleas. (套用基本对应的英文习语)
B:He who stays near ver milion gets stained red, and he who stays near ink gets stained black(Admoni-tions from the Junior Mentor o f the Cro wn Prince by Fu Xuan of the Jin Dynasty);He who lies with dogs will rise with fleas.(笔者试译:异化移植形象并给出成语出处+基本对应的英文习语)
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A:You can.t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套用基本对应的英文习语)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