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速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一、概况

本标段位于达州境内通川区蒲家镇,线路起于A隧道中部K100+080,止于B隧道出口K104+400,全长4.32公里。本标段全线有A、B两座隧道,4个掘进口,共计3010m(分离式),其中Ⅴ级围岩419m,Ⅳ级围岩1940m,Ⅲ级围岩580m,明洞71m。

隧道单洞净宽为10.25m,净高为5.0m。隧道洞口段结合地形、地质情况设置了长度不等的明洞,明洞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魏家山隧道两隧间距由洞口3.5m加宽至31.6m,洞口段为小净距段。

隧道洞身段衬砌均按新奥法原理设计,采用柔性支护体系结构的复合式衬砌,即以系统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钢架等为初期支护,超前注浆小导管、超前锚管等为施工辅助措施,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在监控量测信息的指导下施作初期支护和二次模筑衬砌。二次衬砌采用钢筋混凝土或模筑素混凝土,二次衬砌抗渗等级不低于S6。

隧道衬砌类型见下表所示:

二、监测目的

本标段隧道采用新奥法设计施工,为了确保施工期间周围环境及结构

自身的施工安全及监测各施工阶段施工动态,经对量测数据的分析处理与必要的计算和判断,掌握围岩动态,确保施工安全,并为调整初期支护参数、确定二次衬砌和仰拱的施作时间提供信息。

通过监控量测达到以下目的:

1)监视围岩应力和变形情况,保证支护结构稳定、地表建筑和地下管线的安全。

2)提供判断围岩和初期支护基本稳定的依据。

3)通过监控量测,了解施工方法和施工手段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便及时调整施工方法,保证施工安全。

4)通过量测数据的分析,掌握围岩稳定性的变化规律,为修改或确认支护结构设计参数提供依据,确定后续工序的安排。

三、编制依据

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07

2、《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3、隧道施工监控量测设计图

四、量测项目、方法及频率

本隧道设计要求监测项目包括:洞内(外)地质及支护状态观测、周边位移量测、拱顶下沉量测、地表下沉量测、洞口小净距段监测5个必测项目。洞内每断面预计埋点7个,小净距≤0.75B段每断面预计加埋点4个(第2、4观测项),压力盒5个(第5、7观测项);0.75B≥小净距≤1.5B段每断面预计加埋点3个,每5~50米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个观测断面,拱顶地表下沉需埋设三断面26个点,洞口段埋设压力盒25个。具体预埋点桩号见附表:《A隧道洞内监控点预埋里程表》、《B隧道洞内监控点预埋里程表》。

(一)隧道洞内、外观测:

观测方法:地质观测、地质素描、地质罗盘,数码摄像。

指观测工作面状态、围岩变形、围岩风化变质情况、节理裂隙、段层分部和形态、地下水情况以及喷射混凝土的效果。观测后绘制开挖工作面略图(隧道地质描述记录表),填写工作面状态记录表以及围岩类别判定卡。对已施工区段的观测每天至少进行一次,最好是在爆破后。(1)洞内观察:分为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初期支护完成段观察。

a.开挖面观察每次开挖后进行一次,如工程地质与水文情况无变化,

每日一次,观察后形成记录(隧道地质描述记录表)。

开挖后主要进行的观察项目包括:

①地层、岩石分布,岩层走向、倾角;

②节理裂隙发育程度,方向及频率;

③涌水情况,水的位置、涌水量、水压等;

④坍塌位置及形态。

b.初期支护完成段的观察每天进行一次,并形成观察记录。初期支护

段围岩观测项目包括:

①是否发生锚杆被拉断或垫板脱离围岩现象,灌浆是否饱满;

②喷混凝土厚度,是否发生裂隙和剥离或剪切破坏,裂隙发生位置、

宽度、长度;

③钢拱架位置是否正确、有无被压变形,背后回填材料,是否饱满。(2)洞外观察主要针对洞口浅埋段段施工,其观察项目包括洞口地表情况、地表沉陷、边坡及仰坡的稳定情况、地表水渗透情况。每3天观测一次,特殊情况时每天一次,形成观察记录并即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二)周边位移量观测:观测隧道断面的收敛情况。

埋点方法:①每5~50米一个断面,洞口浅埋段每10米一断面,每断面2对测线。洞内深埋段20~40米一断面,全断面开挖时每段面改为

1对测线,对特殊地段适当加密监测点如车行、人行横洞,沉降量大的地段。

②埋点距开挖工作面应小于2m,测点埋设后,第一次测量时间应在上次爆破后24小时之内进行,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完成初次测量。

观测方法:水平净空量测使用专用收敛计进行,采用收敛仪量距的方式,精确至0.01mm。初次量测,应反复测读,当连续量测3次并最终确定为初读数。

观测频率见下表所示:

(三)拱顶下沉量测:观测隧道顶部下沉情况。

埋点方法:同周边位移量观测点的埋设,拱顶下沉与水平净空量测埋点同步进行,两者的测点设于同一横断面内。

观测方法:从拱顶悬吊钢尺,用精密水准仪带测微轮记录数据,位数

至0.01mm。计算拱顶点高程。

观测频率:同周边位移量观测方法。

点位布置下图所示:

(四)地表下沉量测:通常Ⅰ~Ⅲ类围岩为软弱破碎岩层,其稳定性差或极差,如果覆盖层厚度又很薄,那么隧道开挖时地表下沉量较大或很大。为了判定隧道施工的坑道开挖对地面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因此,有必要进行地表下沉量测。

埋点方法:在隧道开挖前,在洞门地表沿法线方向设置观测点,横断面点位按照魏家山隧道施工监测图埋设。

观测方法:地表下沉采用水准仪、塔尺量测,测试精度1mm,测点和拱顶下沉量测布置在同一断面上。观测直到衬砌结构封闭、下沉基本停止时为止。

纵断面间距见下表。

拱顶下沉量测与净空水平收敛量测用相同的量测频率。

(五)洞口小净距段监测:小净距隧道后行洞施工增加了对围岩的扰动,将影响先行洞的安全。为了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动态信息并及时反馈,指导施工作业,特对小净距做监控量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