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腐皮综合症症状、病因及防治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参腐皮综合症症状、病因及防治技术

该症也称“皮肤溃烂病”,“化皮病”,是当前养殖刺参最常见的疾病,危害最为严重。越冬保苗期幼参和养成期海参均可被感染发病,但幼参的感染率、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于成参,感染率很高,一旦发病很快就会蔓延至全池,死亡率可达90%以上,属急性死亡。每年的l~3月份养殖水体温度较低时(8℃以下)是发病高峰。这是因为,漫长的冬季海参很少吃料或不吃料,池底下会落一层厚厚的底栖硅藻以及水体中其他藻类的腐殖质,在开春后漫长的同温期造成底层的缺氧会加快这些腐殖质的变酸变臭。此阶段海参的肠胃处于全年最长,功能最为完善的阶段,也就是说当海参一旦出爬恢复吃料,这将是全年海参胃口最好的时期。此阶段若不及时投喂人工优质饵料,海参出爬时就只能吃变坏的底栖硅藻以及水体中其他藻类的腐殖质,一旦底有问题就会诱导海参发病,这就是生产上经常会出现的海参的体质越好越提前出爬,提前出爬的就会提前开口,提前开口就会越早发病的原因。

初期感染的病参多有摇头现象,口部出现局部性感染,表现为触手黑浊,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口部肿胀、不能收缩与闭合,继而大部分海参会出现排脏现象;中期感染的刺参身体收缩、僵直,体色变暗,但肉刺变白、秃钝,口腹部先出现小面积溃疡,形成小的蓝白色斑点;感染末期病参的病灶扩大、溃疡处增多,表皮大面积腐烂,最后导致海参死亡,溶化为鼻涕状的胶体。

根据感染初期和后期多例病参病灶部位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观察、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感染初期病灶部位以假单胞菌属的Pseudoalteromonas ifaciens和弧菌属的灿烂弧菌(Hbrio splendidus)为优势菌l71,感染后期由于刺参表皮受细菌的侵袭腐蚀作用形成体表创伤面,易于使霉菌和寄生虫富集和生长造成继发性感染,加剧海参的死亡速度。

一、其病因可由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诱因:海参发生肿嘴、化皮、吐肠等病害的诱发因素很多,包括细菌直接感染、底质败坏、水质污染、缺氧、营养摄取不足及水环境突然改变造成应激等原因。除了细菌直接感染会造成海参病害,其它几种诱因一旦发生都会导致海参体质变弱,抗病力下降,进而继发性感染细菌导致最终发生肿嘴、化皮、吐肠等现象。所以找准诱因是准确诊断及治疗海参病害的前提。

2、环境:海参养殖的水环境大体上可以从化学指标和生物指标两方面考虑,化学指标是指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酸碱度、溶解氧、盐度、温度等因素是否处于海参适合生长的范围;生物指标是指水中的菌相、藻相是否处于稳定状态:良好的菌相不但可以起到分解吸收水环境中有害物质的作用,而且可以通过种群优势的作用抑制有害病原菌的繁殖;良好的藻相一方面能起到间接降低水中有害物质及产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为海参生长提供了优质的天然饵料。保持良好的菌相及藻相不但可以减少海参病害的发生机率、

促进海参生长,而且对于平衡降低化学指标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酸碱度、溶解

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营养:海参养殖过程中天然饵料不足或营养成分(水产动物最易缺乏维生素和氨基酸)不能满足海参维持生活的最低需要时,海参往往生长缓慢或停止,身体瘦弱,肉刺不挺,

抗病力降低,严重时就会出现明显的症状甚至死亡。

4、苗种:海参苗种本身先天的或遗传的缺陷往往导致养殖过程中病害多发或易发,成活

率不高,所以苗种质量好坏实际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上四个方面对养殖海参的致病作用,可以是单独一方面发生作用,也可以是几方面混合

的作用,这些方面往往有互相促进的作用。

二、使用及选择药物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1、选择高效、杀菌能力强、刺激性小的生态型药物:水产药品种类繁多,商品名字千差

万别,但成分却不外乎氯、溴、碘、苯扎溴氨、戊二醛等,其中杀菌能力最强的当属氯制剂,其次属溴制剂,再次属碘制剂,氯溴制剂虽然杀菌能力强,但刺激性也最大,而且用

后易导致氨氮等有害物质升高,碘制剂虽然杀菌能力不及氯溴制剂,但为了即增强碘的杀

菌能力又最大程度降低药物所带来的刺激性,某些碘制剂采用了络合、复合等措施,使得

碘的杀菌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如中仁金碘在加入了特定增效剂后,即能达到氯溴制

剂的杀菌效力又最大程度降低了刺激性。

2、使用时应全面分析发病原因,做到针对性强,对症对因准确治疗:海参发病诱因不同,一个化皮的症状其诱发因素可能有好几种,所以用药前必须先做好原因分析,是水的问题

针对水用药,是底的毛病针对底质处理,如果是由于底的问题引发了水也有问题,那就应

该对水对底同时处理,此时重点应放在底质处理上。

3、用量要把握准确,不同水环境下应区别使用药物的剂量:消毒剂系列药物在低温时药

效减弱,应加大用量,以便达到预期杀菌消毒效果;在高温时药效增强,则应降低用量,

以防止药效过强带来副作用。微生态活菌制剂低于十二三度通常不发挥作用或作用很小,

低温时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另外,低温使用消毒药时应选择药效受低温影响较小的,较

易溶于水的品种(如中仁金碘);底质改良的药物低温时应选择分解力较强的药物(如卫

得利,底速净),而不应选择一些离子交换型(如含EDTA、硫代硫酸钠,又名海波)或

吸附型的药物(如含沸石粉、活性炭、硫酸铝、三氯化铁),因为低温时池底有害物质大

多处于化合未分解状态,离子交换型和吸附型的底质改良药物此时根本发挥不出作用。

4、应注重用药后水环境的恢复:治疗海参化皮、肿嘴、吐肠的药物基本都属于杀菌消毒

系列,药物在杀菌过程是没有选择性的,致病菌和有益菌在用药后都遭到了破坏,生态平

衡难以维系,所以应在消毒药失效后适当补充恢复水中的有益菌(如益生菌团,EM金露)。

5、避免用药时的盲从性心理:广大海参养殖户朋友现在对海参养殖过程中的防病意识已

经逐年在增强,但实际用药操作中仍存在一定的盲从性,常常不加选择或不根据自家参圈

情况随大流用药,即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又经常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三、改变传统养殖方法,走可控生态养参的路子

虾圈养殖海参到今天已经有七八年的历史,各地海参养殖产量参差不齐,有的亩产不足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