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社会的环境观念与环境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传统农业社会的环境观念与环境行为”
内容摘要:一次阅读,一番感悟和思考。本文主要阐发在“传统农业社会的环境观念与环境行为”课题发言及准备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主要分为:研究中对于历史和众多领域的关注;人类思想认知与实践行动的认识;以及关于人与环境、环境观念及价值的认识。
关键词:传统;农业社会;环境观念;环境行为;研读
一、研究之道
(一)从历史中汲取营养
产生偏见的,可能是两种原因:傲慢和无知。而对于一些知识、命题及理论的主观判断中显示出来的偏见,显然是出于无知。我们常常认为古人研究的东西大多过时、范围狭窄甚至玄之又玄,不过是之乎者也、哲学思辩,不可读、不可学,更无从发掘其现实价值。
当今时代,恶搞之风盛行,仅仅从青年人思想独特、认识新颖、颠覆后重新建构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看出这背后的浮躁无知、忽视传统、漠视权威,而自己又一无建树。批评家们说我们丢弃了灵魂,其实主要是说青年人。其实,读者在研读古代的经典时,深深地感受到其中的巨大智慧与营养。比如,现代人们痛苦的原因所在,依然没有逃脱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的分析。
历史从过去延伸到今天,有众多智慧的积累、人民群众的思想及实践的经验总结。人类也正是因为从过去到未来的延续性才能吸取先辈们的教诲,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走到今天并走得更远。不忘历史,研发历史,尊重历史的价值,不仅是本次研读的教益,更是社会史坚持的重要原则。
(二)从多方面汲取营养
当然,偏见也可能由于傲慢。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研究者往往可能局限于一种视角、一个方面,从而可能以偏概全。这样,认识的发展、知识价值的发挥就会受到大大的局限。当今的文化多元,价值多元,学科间的渗透越来越显著。正是在坚持闭门造车陷入瓶颈之后,人们才逐渐放远目光、扩大视野,从多方面汲取营养。
例如,很多人都认为,儒家偏重道德、礼仪和秩序,基本上没有提出什么有益的环境思想。可是,实际上并不如此。就拿本次本次笔者所选取的论文来说,它用铁一般的证据向我们表明,儒家有很多有益的环境观念。诸子百家中,每一派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环境思想,而且对后人有很多的有益教益。
成体系的理论者才能被称为“家”,从功能主义来说,存在即合理。对于这一方面的解释力是不容置疑的。每一位“家”、每一个学派,理论都有价值。同样,他们都有关于社会、环境等一系列事物的系统解释。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营养。这也是为什么社会史能够产生,在突破传统历史只研究政治和经济的瓶颈,扩展视野,从多学科汲取营养,进而发展成社会史。
二、豁然发现
(一)多说少做是人类的贯习
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就一定听说过,就是指那些夸夸其谈、光说不做的人。这句话给了我们深刻的提醒:一、不要光说不做、要知行合
一。说了一定要做,不能花言巧语欺骗别人。二、做了不一定要说,要立常志而不是常立志。说了要做到底,而不是做做样子。
后来,我们慢慢发现,说得多做得少,并不是伟人与凡人的区别,而是人类的本性。我们每一个人,都离不开这条普遍特性。伟人也会说了不做或者无法把自己说的做到底。不是因为他当初说错了,更有可能是他们有意或无意的遗忘。其实,正如不少人提出,健忘是人类的典型特征。
我们常常会吧“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句话推给“凡人”甚至是“庸人”,以此来拉开他们与“伟人”的差距。实际上,这种差别是人为给定的,受到社会、文化和制度的影响,并且它常常会被夸大。实际上,没有“凡人”也就无所谓“伟人”,而我们常常忽略这一点。
(二)聪明的我们给出的解释
1、认识是行动的基础,要三思而后行。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充分研究、充分论证,权衡利弊然后才能行动。我们是有制度、有理性的人,可不能粗鲁冲动、率性而为。在这一方面,人类被美誉为“理性人”。然而,我们正的足够理性吗?
2、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想归想,做归做,不能混为一谈。确实,哲学家的思维是广阔的,可以预见未来、总结规律;而执行者的神经却是谨慎的。我们需要谨慎,因为关于理想的一切实践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能走得太快,否则极有可能被淹死。
3、思想和行动本身是有差异的。思维的活动省时、快速;行动却需要很多的时间。我们可能用不了几分钟就有一个主意,而去实践这一行动却需要几天甚至几年。不仅是因为做起来比较慢,也是因为我们需要为行动做好规划、做好准备,还得等待恰当的时机,这些缺一不可。而在我们行动中休息的时候,我们又进行思考了。所以,思想永远比行动走得快。而思想和行动谁把对方落下太远都不是一件好事。
三、研读结果
(一)认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1、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这是老生常谈的了。无论是思想政治还是马克思主义原理,都在不断地向我们传达这一条谆谆教诲。地球的年龄在几十亿年,而人类的存在时间这只不过几千万年。如果把地球的年龄按24小时算,人类只是在23时59分59秒后产生的微小物。地球经历了多次的生死兴亡,才迎来了人类的诞生。
2、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了。但是这并不会丝毫降低它对于我们环境意识的重要价值。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尊重其他生物的存在权利。认识大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是说地球离不开人类,而是人类离不开地球。
(二)规律:自然有其自身的特性
入乡随俗,是一条基本的礼仪规则。说简单点,就是在一个场合中,要遵循这个场合的游戏规则。人类在大自然中也应该如此,人类要认真学习其中的特性,并以此为原则去生活。如果处处以人类为中心,妄图挑战规则,甚至想更改规则,都是螳臂当车、夜郎自大、无知可笑!
人与大自然必须和谐相处,和则两利,纷则两败。只有遵循自然,人类才能如
鱼得水;破坏自然,只会如坐针毡。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人类可能会慎重一些,才会更有智慧。人类骄傲其中的交通通讯、高楼大厦、科学技术及高水平的物质生活,相比较于一场地震、一次海啸、一次火山喷发、一场酸雨……人类只能是覆巢之危卵。
(三)行动:人类要做出改变
1、承认自然的价值是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这两者缺一不可。内在价值,即事物本身具有的价值;外在价值,即外界对于事物价值的衡量与评价。自然本身是有价值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而衡量自然价值的事物却是多种多样的,依附于大自然的所有生物都可以。人类不过是衡量自然价值的一种砝码而已,没有了人类,自然的价值依然存在,并将继续被其他的生物衡量着。所以,人类要认真地对待自然的价值,争取当好这个衡量的砝码。
2、人类应该敬畏自然。没有敬畏、无所畏惧就会失去约束、放纵行为、无法无天,进而造成严重后果。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深深地相信失衡是一种怎样可怕的状态,而人类正在一步步淡化对于自然的敬畏。所谓敬畏,一则顺从,二则认真对待。顺从自然规律,对于损害自然的事情应该敬而远之。认真认识研究、珍惜利用自然,保持冷静和理智。人不是自然的主体,更不是主人。人无法代替自然,更无法超越自然。在自然面前,人类应该做一个敬畏、谦虚、温顺的学生,或孩子。
结语
在这个深刻讲求创作和成果的年代,对于经典的回顾和传统的审视越来越弥足珍贵。众多的事实和经验告诉我们:要潜心听取先辈教诲,放宽视野发掘未解智慧,向历史汲取营养,向多方面汲取营养。
众多的环境观念和环境思想让我们惊叹不已,而多说少做又令人担忧。希望我们知行合一、立常志,认真地研读、珍惜、利用自然,为自己铺路,为后代造福,也未自然填辉。
附:1.《传统农业社会的环境观念与环境行为》演讲提纲
2.相关论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