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堂主体间性师生关系构建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政治课堂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构建摘要新课程理念对“人的发展”和“主体性”给予重视和彰显,在新课程理念下,师生间的关系也应重新审视,将主体间性师生关系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追求。本文阐述了主体间性以及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含义,并论述了在高中政治课堂构建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意义及措施。

关键词主体间性高中政治对话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责任、作用和相互间的态度、情感等多个方面。在教育教学中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师生关系中实现的,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师生教学与学习活动的最终成果。新课程理念倡导“以人为本”,高中政治课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探讨高中政治课堂上师生关系的构建有其现实意义。

一、“主体间性”与“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内涵

“主体间性”是主体性研究的深化。主体性是指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关系。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上,指的是通过对话、理解和移情达到的对于某个认识对话的共识;在存在论意义上,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共在、共存的关系。主体间性超越了主体性,又保留了个人作为主体的根本特征。

“主体间性师生关系”是在主体间性下师生之间主体与主体的

平等的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没有主客体二元论思想中的控制、占有和支配。师生主体间性交往是“师生通过交往以达成理解和一致为目的的行为。它是主体之间通过符号协调的相互沟通和社会一致性为基础,致力于达成理解,形成非强迫性意识。”

二、高中政治课堂构建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意义

(一)高中政治课自身特点与新课改的要求

高中政治课从其核心价值来看,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内容来看,是一门培养学生政治素质的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

本理论知识和思想意识,而且还要将这些理论和知识内化,而这些需要学生从内心的自觉接受。因此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学生应在师生之间相互的对话和理解中接受知识,接受思想上的引导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然而这个目标是在传统的课堂中师生主客对立的状态下无法达成的。理论知识可以传递、灌输,但是却无法让学生真正信服,更无法使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主动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造成知识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而建立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传统师生关系的弊端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以主客体二元论为基础,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定位为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是将教师看成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学生只被认作是教师教学的对象,学生接受教师所传授的内容,而很少有机会阐述自己的异议与观点。

为了平衡这两种极端理论,教育界又产生一种折中的说法即双主体理论。双主体没有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那样极端,但是没有阐释师生关系的应然走向,究其原因,是仍然没有走出“主客体二元论”的局限。正是由于传统师生关系的种种弊端,师生关系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教学过程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过程。

三、通过“对话”构建主体间性师生关系

(一)“对话”的含义

“对话”指的是“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按一般的理解,对话是一种语言现象,是指交往双方以语言为中介所进行的交流或会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对话”已完全超越了原初的语言学范围,从教育的角度看,“对话”永远是一个开放的、未完成的动态过程。对话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和途径,通过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培养信任感、了解彼此,使师生之间分享知识、经验、阅历、价值等。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

(二)通过“对话”构建主体间性师生关系

1.对话体现了对师生双方主体性的尊重。主体间性意味着相对于对方,谁也不是主体,谁也不是对象,谁也不能控制谁或者强行把意志意见加于另一方。师生双方在相互理解和接纳的基础上而达到沟通和交流。在主体间性视野下的师生关系既不是主体与客体的

关系,也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对话和理解的精神交往关系。在对话式师生关系中,师生作为完整的、独特的个体在平等理解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对学生进行整体教育,让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2.民主与平等是对话的前提和基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民主意识,享有同等地位,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在这种关系中,对话不是一种观点去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与人,而是双方的共享的过程。教师仍然承担者知识传授的任务,然而应转变自身的角色观念,从一个传授者、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将作为独立主体的人,积极参加教学活动,自主表达并从中获得知识和经验,获得相对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1.

[2]郑召利.哈贝马斯和马克思交往范畴的意义域及相互关联[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8.

[3]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3.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塞县高级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