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与人才
试述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
孙永芝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摘 要:撰写校记是整理具体校勘成果的一项主要工作,其实质是对每一处确定出校的异文、疑误进行小结。由于校勘 目的、校勘方法、读者对象以及出版条件的不同,人们对校勘成果也就采用不同的处理形式。对此本文从校成定本、另 附校记等几个方面简要论述。 关键词:校勘记;定本;处理形式
前人读书,多随文作记,如宋王应麟《困学纪闻》、 清顾炎武《日知录》所论就遍及群书;王引之《经义述 闻》、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则专门研究某一类书。其余 就某一部分书写下自己钻研心得的,则为数更多,不胜枚 举。在这些笔记中,不涉及校勘工作,不刊载一些校勘成 果的,为数极少。用笔记的形式来发表校勘记,在成果较 少,不能独立成书时,是比较合适的。这类校勘记有以下 四个特点:①对某书的校勘往往不是完整的,而是随记所 得。②这类校勘又常是补校、正校之作。③由于这类校勘 不少是补校、正校之作,因而其校勘记要比普通校勘著作 的校勘记写得更详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说清前校之漏或 前校之误。④又由于做笔记者的详证,一般说来,这类校 勘记比较信而有徵。如《方法》章所举王念孙校《汉书· 地理志》孟康注之衍“红反”二字,实在不容置疑。 7 用单篇文章发表的校勘记
将校勘结果,整理成校勘记,附于底本之后。这种形 式是严谨的、完整的。它既不以意改动正文,也不以意取 舍异文。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存真,这类校勘记大多是先详 尽地罗列可供比勘的资料,再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加以判 断取舍,有的甚至只罗列资料,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取舍。 这种形式的缺点是遍记各本异同,文字过于繁多。如黄丕 烈《士礼居丛书》影刻宋刊本《国语》、《战国策》均附 有黄氏所撰《札记》,他的《札记》,凡判定是非处都写 出根据,诸本异同不易判断者,则只书异同,让读者自己 去判断。
(1)被校之书前人已经做过了大量的校勘工作,因而 所作的改定有很大的把握性。如中华书局点校的《二十四 史》,多数有校勘记,而《史记》没有,这就是因为《史 记》采用了清张文虎的校勘成果。这些成果多成定论,疑 似之处并不很多。
(2)普及读物的选注选译本。如清吴楚才、吴调侯选 注的《古文观止》,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文 学作品选读》注释丛书等都采用了定本的形式。这些注译 本是供中等或初等文化水平的人一般的了解古代文化用 的,因此要注明词语的意义,翻译得通畅就可以了,没必 要在文字的异同是非上多费笔墨。 2 底本不改,另附校记
师,是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的。 学会创新,意味着体育教师能进行不断地探索以改进
自己的教学工作,并不断尝试新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 学会创新,意味着体育教师能从多角度对习以为 常、司空 见惯的事情做出新的解释,对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物 抱以重新的审视,对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种种说辞予以 警示;学会创新,意味着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仅关注 学生“知识点”、“技术”的增长,更关注学生高层次的 情感、态度、思维、行动。
学会选择,意味着体育教师具有了较好的判断力和鉴 赏力;具有了正确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时机、教学途径、 教学方法的能力;具有了反思性教学能力等。 7 学会创新
创新素质是现代人必备的重要素质。只有当体育教师 具备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时,才会在体育教学中自觉重 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育出情感充实、体验丰富、 锐意创新的人。一个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体育教
用单篇文章的形式来总结校勘工作的规律,对校勘学 某些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乃是校勘学深入发展的标志和必然 结果。这种形式主要有书信、序跋、章表。如段玉裁《与 诸同志论校书之难》即用书信的形式发表了校勘记,段氏
在论证“定其是非之难”的观点时,详悉分析了古书上几 例典型的讹误。清伍崇曜《九经三传沿革例·跋》即用序 跋的形式发表了校勘记,它对原书有校误数则。洪亮吉 《卷施阁文集》卷七所录《上石经馆总裁书》即是用章表 的形式发表的校勘记。
参考文献:(略)
86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课程改革虽然给体育教师的专业 发展与成长提供了新契机和土壤,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 识到,师生关系在体育教学中出现的偏失,并不会因为新 课程的实施而自然根除,体育教师的等级观念常常还会在 不经意间表露出思维惯性、感情底色和深层预期。因此, 作为体育教师保持课程改革的热情、自我洞察、自我反思 的强烈愿望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是有效地调整自己、改变 自己、提升自己,使自身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行为 不断优化,教育角色不断转变的重要基础。
单行校勘记的出现,或由于底本繁重,或由于底本习 见易得,所以发表时就只摘录有校文的部分。对于校记的 处理,有的是将几种书的单行校记合在一起为一书,如卢 文弨《群书拾补》即是如此;另一种是将每种校记自成一 书,如罗继祖的《辽史校勘记》即是;还有既是一书又是 众书的校勘记,如孙诒让的《十三经注疏校记》。孙氏以 阮刻《十三经注疏》为对象,则所校为一书,但阮书实际 上包括了十三种经书并数十种注疏。这些注疏在南宋之前 也是单书分行的。从这个角度看,则孙氏所校又是众书 了。这种校勘记的写法有两种:一种是记录各本异同,基 本上不判断是非。另一种是不但记录各本异同,而且还判 断是非。这种方式有一定的考证和研究性质,对于读者也 更有裨益。 5 校、注合并
参考文献: [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M].齐鲁书社,1998. [2] 管锡华.汉语古籍校勘学[M].巴蜀书社,2003. [3] 王云海 裴汝成.校勘述略[M].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 [4] 戴南海.校勘学概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5] 林艾圆.应用校勘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收稿日期:2008-09-24 修回日期:2008-10-20 作者简介: 孙永芝(1982-),女,开封人,研究生。
85
中பைடு நூலகம்西部科技 2008年10月(下旬)第07卷第30期总 第155期
读来饶有趣味。当然,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注释与校勘相结 合的情况,前人所注《史记》、《汉书》、《文选》皆是 如此。 6 载于笔记中的校勘记
(上接第81页) 量解决教学中时刻变化着的种种问题。 学会合作,意味着体育教师对于不同,对于差异,对
于另类,甚至对于异端的尊重与接纳;意味着体育教师学 会了“求大同,存小异”,学会了必要的妥协、退让、隐 忍乃至放弃。 6 学会选择
在市场经济社会里,那种划一的、同步的、平衡的、 简单服从计划安排的发展模式已被打破,不确定性与可选 择性同步增强。因而它就要求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在求生 存、求发展的同时,必须学会选择。体育教师作为教育中 的一个群体,要具备比常人更强的选择能力,必须摆脱 “依纲靠本”进行教学的习惯,成为引领学生进行正确选 择的向导。
3 定本附校勘记 将所校书籍,按自己的判断写成定本,另附校勘记,
说明改字的理由和根据。这种形式补充了只写定本的不 足,读者若对所定之文有疑,则有校勘记供参考取舍;如 果把定本与校勘记同时看,又可知底本的原貌。这种形式 也补充了底本附校勘记形式的不足,因为要写成定本,所 以校勘记中就不可能出很多异文而不加取断,这样又减少 了读者自己对异文的判断取舍的机会。这种形式是处理校 勘成果较理想的一种形式。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就 是这样处理的。 4 校记单独印行
1 校成定本 校勘成果一般是用写成校勘记的形式来加以表达的。
但是也有不写出校勘记,而是把校勘成果直接运用于原文 写成定本的。
经过校勘,对校出的问题,断定是非,然后将自己认 为正确的文字,写成定本。从辑存的《叙录》来看,汉代 刘向校书,就是采用这种形式。其优点在于校定本不增加 原书文字,但判断错误之处,使读书的人不易发现,容易 造成以讹传讹。所以后人特别是今人的校勘专著一般不大 用这种形式来处理校勘成果。只有遇到以下两种情况才采 用写成定本的形式:
注释古籍,往往涉及到校勘文字,所以亦将校记与其 他注释同样用小字注于有关正文之下。汉唐学者注释群经 的如郑玄、陆德明、孔颖达、贾公彦等;注释史籍的如裴 骃、司马贞、张守节、颜师古、李贤、裴松之等;注释子 书的如高诱等;注释文学作品的如李善等。他们的注释工 作都常常与校勘工作密切结合在一起,其注释中保存了丰 富的校勘资料。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对于撰者叙述和读者阅 读都很方便,今人作注,有时也穿插着做一些校勘工作,
除上述种种外,校勘成果还有一个特殊的发表形式, 即在写其他文章时,为了证成某种观点,附带对个别词语 加以校勘,这种校勘成果也就附着在论文上予以发表了。 如孙雍长《王念孙“义类说”笺识》一文在论述“制名之 枢要——‘名之于实,各有义类’”时,引用了《荀子》 有关方面的著名论断:“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 谓之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作者在注中说:《荀子·正名》“这一段话,历来多以 ‘约之以命实’之‘实’为衍文。今循文意求之,此 ‘实’字必不可少。上句‘约之以命’当为‘约之以命 宜’, ‘宜’字似为传抄所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