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心精华背诵手册一(名词解释版)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过程& 个性)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
1 心理活动过程(规律和共同性)/心理过程
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过程:1)认识过程(知)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事物特性与联系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意)指人自觉的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里活动。从内到外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独特性导致差异性)
1)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心理特征:I.能力II.气质III.性格指区别于他人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表现出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差异。
认知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联系的最基本心理活动。
意志过程: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景中或预先设置的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系统的地观察记录而后分析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心理测量法:指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的研究方法。通常用来确定被试者某些心理品质的
存在水平。
个案法:
第二章生理部分
1、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使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其基本功能是接收和传递信息。
2、突触: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它是神经元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使信息传递和整合的关键。
3、操作条件反射:p57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p37
4、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5、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
6、非条件反射:是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
7、条件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的,是暂时性的神经联系。
8、感觉适应:是感觉系统对连续无变化的刺激反应减少的倾向。
9、全或无法则: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神经元则产生一个完全的反应,达不到一定的强度则不反英,她并不随刺激的强弱而改变。
10、动力定型:指本来有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反映系列就依次出现的现象。
11、扩散:一定条件下兴奋与抑制在大脑皮层某一部分产生后并不停留在原发点,而向周围皮层蔓延传播,使得周围部分也产生同样的神经过程。
12、集中:兴奋与抑制的过程从扩散开的皮层区域向原发部位靠拢的现象。
13、互相诱惑:大脑皮层上的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
14、条件性抑制:内抑制,是在后天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15、非条件抑制:是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16、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17、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三章意识
1 、反映: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后,双方留下痕迹的过程。
2 、意识: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省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知觉与认识。
3、几个意识水平在p78
4、自我意识:指个人对于自身的内心世界的有意识的反映,包括自己的感知思考和体验,愿望和动机以及客观事物于自身利害关系的反映,借助于思维活动来实现。
5、意识的觉知性:指人对外部刺激和自身内部心理活动的了解,表现为人不仅能意识到客观事物的存在,而且也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自身同客观事物的复杂关系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6、意识的能动性:人积极主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第四章注意
1.注意定义: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人的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动作或行为(心理特性)
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2(98 02考题)有意后注意: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3(99 考题)有意注意:事前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得注意。(以目的与努力为两个维度)
4(00 考题)注意稳定性:人的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狭义)上或活动(广义)上的时间。
5(96 考题)注意广度:同一时间中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目。
6 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7 注意的转移:更具新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对象转移到另一对象或广义上的。
8、定向反射:
第五章感觉
1 感觉:物体个别属性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人脑在人脑中引起的心理活动。
2 感受性(02考题):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说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3 感觉阈限:测量人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
4 绝对感觉阈限: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5 差别感觉阈限:能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与之对应的是差别感受性。
6.心理物理定律:(1)韦伯定律:⊿I/I=K (2)费希纳定律S=klgI + C (3)史蒂文定律Φ=ks(b次方) b由被试给出
7 感觉阈限测量方法:(1)最小变化法t=Σ(T↑+T↓)/2n (2)正误法(3)平均误差法(4)信号质差法(p137)
8、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的变化。
9、视敏度:指人的视觉器官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
10、视觉后像:指刺激停止作用于视觉感受器后感觉并不消失而保留片刻的现象。
11、感觉对比:
12、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感觉互相作用的另一种现象。
第六章知觉(重点章节)
1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在感觉基础上产生,对感觉整合后的反映)
2 知觉特征:1)知觉整体性:人根据自己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感官的客观事物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组织加工过程。
格式塔定律a:接近律b. 相似律c.连续律
2)知觉选择性:人更具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经行组织加工的过程。
3)知觉理解性: 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经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言加以概括说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