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词语。

2、能力目标:通过改写的方式,扩充文本中的留白处,提高学生的对文本的感悟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树立坚毅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

在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之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品读本课几个选段,分析人物的行为细节和语言神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想象孔子的处境和心境,并通过与隐者的对比,感悟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富有启发生,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

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改写,还原当时对话的场面,来体会孔子的心情。

探讨交流法,让学生交流庄子和孔子的不同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当隐者因世道混乱,退而躬耕于南亩,享受着天伦之乐的时候,孔子在干什么呢?五十多岁的孔子正带领着他的弟子,奔波在列国之间,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却又四处碰壁,求仁无门,四处碰壁之后,孔子早知自己的德政思想无法实现,但他依旧不回头地沿着既定的目标走下去,是为“知其不可而为之”。

二、研讨文本

14•21 ——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探究1.]:这件事发生的背景是什么?从文中找。

——弑。(臣杀君,子杀父)

[背景]此则反映的是国际上发生的事,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秉承一种大同的思想:邻国有乱,就要出兵相助,事成交还政权,是为正义之师。春秋之法:弑君之贼,人得而讨之。

[探究2.]:孔子去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朝”?

——沐浴就是斋戒,古代在举行祭祀或其他典礼前进行斋戒,包括沐浴、洁食、禁欲,以示庄重和虔诚。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探究3.]:孔子做这件事的理由是什么?

——(1)从大夫之后;(2)弑君不仁;(3)孔子循礼卫道,不敢不告。

[探究4.]: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知其不可而为之。

反复申说,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探究5.]:孔子在禀告时为何直呼陈成子为“陈恒”?哀公又为何说“告夫三子”?

——古代称呼他人,同辈称字或称官职。陈成子作为齐国的掌权大臣,地位何其尊贵,而孔子直呼其名,主要体现了孔子对他弑君行为的愤怒。这与后人所谓孔子的“春秋笔法”是一致的。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而哀公说“告夫三子”,实属无奈,因为当时的鲁国也是公室衰微,私室强大,三桓握有实权,以致国君没有实际的决断权。

这种情况孔子理应知晓,但他首先禀告国君而没有直接找三桓这种实权人物,也体现了他遵守礼制的思想。也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课件:孔子请求哀公讨伐陈恒,就是为了正义。而且孔子在这个时候,他的大司寇位置已经下了台,可以不管国事。连顾问的名义都没有,只是可以在皇帝面前讲话而已。他为要实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就去

报告,请求出兵。但是当时鲁哀公很可怜,所有的权力,都在季家三兄弟的手里,哀公不能说孔子的主张不对,帮助邻国平乱是应该的,可是没有办法,就要孔子去和季氏三家讲。孔子说,因为我总是从大夫之后,是国家有地位的人,职责所在道义所在,不能不向你报告;鲁哀公听完了还是要他去告诉季家,于是孔子退回来,告诉季家三兄弟。可是季家克兄弟不同意,认为不要管这个闲事。孔子说,因为我是鲁国的人,所以我不能不说,将来不要说我没有讲过这个话,我已经告诉过你们,也向国君报告过,我的个人责任、国家责任、历史责任都尽到了,做不做是你们的事。--南怀谨《论语别裁》

课件:孔子非不知哀公不能讨,亦非不知三子之不欲讨,而必以告者,欲明大义于三家也。纵无益于齐,而君臣之大防,犹可默夺强臣之魄。——张岱《四书遇》

小结: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勇敢的担当精神。这种积极入世的态度,比一般“独善其身”的态度更为崇高而悲壮。

和孔子同时代的人,对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什么态度呢?孔子又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他们的嘲笑和劝阻的呢?

18•5——记接舆佯狂感切孔子也。

1、接舆,相传姓陆,学问人格都很好。唱歌给孔子听,说明他是有心的,只不过隐者做事,总是点到为止。

李白有诗“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探究1.] 接舆为何“歌而过”而不是“过而歌”?

——说明楚狂是明确知道坐在车上的是孔子,有意唱那样的一支歌给他听听,如果改成楚狂一面走过孔子的车子,一面唱着歌走就似乎表现不出他的神态。

[探究2.]接舆对孔子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嘲讽和规劝

——接舆把孔子比作凤,表达了自己的孔子的理解和肯定,并非纯粹反对孔子,只是觉得孔子的思想在当时难以实现。又“何德之衰”“已而已而”,表达了对孔子做法的批评和嘲讽,接舆是个隐士,他不满社会现实,眼看政治无可挽回而知难而隐。写出了接舆对当时社会的极端失望。他对孔子传道济世的思想持悲观态度,接舆善意地讽喻孔子。他对孔子既尊崇孔子的德行又同情孔子的四处碰壁。

他将孔子比作稀世的凤凰,又说他是只倒霉的凤凰,不在盛世出现,偏生在乱世,并善意劝告孔子:搞政治太危险,还是趁早歇着吧!孔子听了很感动。

[探究3.] 孔子对待接舆是什么动作?反映他的内心是怎么样的?

——“孔子下,欲与之言”。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

[探究4.]既然要劝阻孔子,为什么接舆却“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不屑与孔子交谈呢?

——因为在接舆看来,要劝阻孔子是不可能的,他要说的也都说过了,所以没有必要多说;如果和孔子交谈,说不定反要被孔子劝谏,让自己积极参政呢。既然知道劝阻无效可仍然要劝,这其实也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做法。另一方面可以想象孔子在碰壁之后多么的无奈和孤独!

[探究5.] 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劝孔子不要执迷不悟。

接舆是一个隐者的代表,他们一样担忧祖国的命运和未来,但他们认识到时代的无法挽回,采用了消极避世的态度。孔子明白他们的心理,很想和他们交流,但是得不到他们的理解。身处乱世,自己的主张得不到社会普通人的认可,这可以理解,最可怕的是连社会上所谓的精英都不能理解自己。由此可见,孔子的内心该是多么的失落和孤独无奈呀!

课件:比孔子于凤鸟,凤鸟待圣君乃见。非孔子周行求合,故曰衰。——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引孔安国的话

18.6

[探究1.]长沮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为何不告知?

——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