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城市建设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与现代化并非格格不入
漫步伦敦老城区,游客很少会看到宽阔、豪华、现代化的门廊,但古典、高贵的气质却从屋檐上一处石头雕塑、窗口挂着的蕾丝窗帘、大厅里悬挂的水晶吊灯上流露出来。一打听,你也许会突然发现,这里就是英国女王钟爱的用下午茶的最佳去处,那里曾经住过一个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公爵……似乎每一块砖头后面都藏着一个故事,无声地彰显出历史的厚重感。和一些新兴国家的人痴迷于新设施不同,在英国似乎是历史越悠久的房子价值越高,老房子流露出的古典气息在很多人眼里恰恰是贵族身份的象征。
伦敦的面孔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元素聚合而成的。提到伦敦的怀旧风情,人们想到的不仅仅是老建筑,还有独具特色的交通工具和市政设施。红色的电话亭、黑色老爷车样式的出租汽车,点缀在古老的街头巷尾之间是那样相得益彰。根据这些造型设计的旅游纪念品,比如钥匙链、茶叶盒,也是深受旅游者喜爱的纪念品,如此独特的设计俨然已经成为了伦敦的符号。伦敦全城没有摩天大楼,房屋大多只有四五层,高的十来层,最高的楼仅有二三十层,且寥寥无几。除了古旧的建筑,伦敦拥有620多个文化设施,上百家公园和四通八达的交通。
伦敦市中心的街道狭窄、曲折,尽管交通拥堵一直是令市政府头疼的事情,但将老建筑推倒以拓宽马路并不在政府的计划之内。车辆进入伦敦中心地带被严格控制,收取高昂的进城费,发达的地铁设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伦敦的交通压力。去年,伦敦市政府曾经有计划仿效纽约在市中心建造多座摩天大楼,但是遭到多数民众的强烈反对,而他们反对的原因是担心这些摩天大楼会掩盖白金汉宫、大英博物馆的光芒,使这些历史建筑存在于现代化的阴影之下。最终伦敦市政府不得不宣布放弃这项计划。英国人并不羡慕生活在高楼大厦之中,享受久远历史带给自己生活的乐趣才是这个岛国民众的追求。
伦敦也并不是没有现代建筑,站在泰晤士河边沿河望去,吸引了众多游人的摩天轮“伦敦眼”、全钢结构的“千年桥”、螺旋式外观的瑞士再保险公司总部大楼等摩登建筑就会映入你的眼帘。但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摩登建筑的建造并没有以牺牲老建筑为前提,伦敦整个城市的风骨并没有因为少数新建筑的加入而被破坏。就以泰晤士河边的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为例,这里可以与巴黎的蓬皮杜中心相媲美,可以说是世界现代艺术展出的顶级场馆之一。就博物馆的这个定位来看,修建一个摩登建筑似乎无可厚非,但伦敦的泰特博物馆却是由一座有74年历史的废旧发电厂厂房改建的,这座始建于1933年的电厂曾承担了伦敦近两成的电力供应,却因为排放出过多温室气体而长期遭受指责。1982年,这座电厂终于被关闭,但是伦敦人并没有轻易放弃这座旧电厂,而将它改建成了一座多功能展览馆,举办摇滚音乐会,艺术展览以及社交晚会,它成了当地居民的休闲场所。前不久,伦敦的金融区实现了整个无线上网,为了不破坏城市景观,无线网络的“节点”都隐藏在灯柱、标志牌和红绿灯旁边。伦敦向世界大城市展示了这样一个理念:传统与现代化并不是格格不入。
城市轮廓线非常清晰
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张在元院长表示,伦敦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这一城市的轮廓线或称天际线保存得相当完好。所谓轮廓线,就是那些最能代表伦敦历史、建筑特色的象征,包括议会大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白金汉宫、伦敦塔桥、大英博物馆、海德公园、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等七大元素。历代国王的加冕仪式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历代君王的住所白金汉宫早已对市民开放,海德公园的自由论坛角被称为伦敦的心脏……这些建筑并不只是用来欣赏的,作为一种承载历史、记录现在的符号,它们已经渗透在伦敦人的生活之中。对于伦敦的这些镇市之宝,英国政府不惜一切代价将其完整地保存下来。此外,有着悠久历史的伦敦同样要面对现代化的挑战。但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并不矛盾,伦敦的基础设施很先进,但上了年头的旧设施能用的都在用。现代建筑和谐地坐落于古老建筑群中。这就是伦敦的面孔。
“我们谈论任何一个城市的特色都不能割裂历史,伦敦的特殊面孔与其历史的特殊性有很大关系。”张在元表示,伦敦曾是罗马帝国的巡省,其建筑风格首先受到了罗马建筑风格的影响;此外,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发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伦敦进入现代城市的转折点;第三,伦敦是一个岛国城市,而非大陆城市,海外贸易的发展使其具有全球视野,因此它比大陆城市还要开放;第四,伦敦的建筑特色还打上了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文化的烙印。
让原来的人住在原来的地方
伦敦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受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经济一度迅速发展,伦敦的工厂不断增加,城区迅速扩大,农民进城务工增多,与此同时,城市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缺等问题日益凸显。因为污染严重,格林尼治天文台无法进行观测只好搬迁,很多文学作品都对当时的伦敦进行了描写和批判。
随之而来的二战更加改变了伦敦的传统结构。上世纪大部分时期,伦敦城区人口在下降,工厂迁出市区,大片港区废弃,最严重的问题是城区的不平衡发展,造成社会矛盾激化。穷人集中居住在东区,那里住房破旧、犯罪率高、投资短缺。半个多世纪来,伦敦一直在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先是在那里建了一些高楼,却并没有达到吸引私人投资的目的,反而破坏了那里的社区谐调。近年来的城市复兴策略完全改变了思路,把那些衰败的社区看成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那里的土地、居民的技术和知识都有开发利用的价值。政府对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加大投资,对私人资本的进入实行优惠政策,并把这些地区的复兴策略与整个城市的发展规划协调起来,融为一体。
事实证明,靠政府在衰败或老化的城区建设一些高档住宅是无法根本阻止那里的衰退势头的,反而会对老城区造成新的破坏,比如新旧建筑之间的失调。与此同时,老城保护固然能够保留原来的历史文化风貌,却不能保护那里特有的生活方式。城市复兴就是既要保留风貌,也要保护生活,还要延续发展。因此,英国在旧城区改造的时候,尽可能让原来的人还住在原来的地方,保护城市原有的社区文化。英国的城市规划专家还强调,在城市复兴中政府不可能包办一切,需要私人资本的介入,但政府一定要起主导作用。
回顾伦敦的城市建设历程,还应提及300多年前发生的一场火灾。在伦敦市中心腹地高耸着一座纪念碑,记载了这场灾难。1666年9月2日,伦敦市普丁巷的一间面包铺突然失火,大风将并不凶猛的火焰很快吹进了周边挤满木屋的狭窄街道。这场大火席卷了整个伦敦城并且连烧4天,包括圣保罗大教堂、无数的店铺以及1万多间民房都被烧毁。伦敦花费了半个世纪才得以恢复元气。此后,伦敦的所有建筑都改用砖石材料。伦敦市政府还意识到城市街区规划的重要性,商用建筑应远离民用住房,同时主要街道间距必须加宽。在随后50年里,伦敦市里竖立起了更多方砖建筑,而且根据不同的社会功能将伦敦东部建成工业区,西部成为王室政要显贵的住宅区,南部和北部则成为多数平民的居住所在,而伦敦市区中心腹地则规划成为金融业中心。城市风格的改变不仅让伦敦从此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建造设计楷模,更让欧洲邻国也清楚地认识到人性化构建一座大城市对于当地发展的重要。
伦敦城市建设的三点经验
张在元与伦敦城市面貌的管理者、建设者有过多次交流。他告诉记者,伦敦城市建设的经验主要有三点。首先,城市规划依靠的是法治而非人治。一个城市要想规划好、建设好必须遵守规矩。伦敦关于城市规划、控制的法规非常严明。新建筑、新城区的建造,旧建筑的保护,老建筑多少范围内不得盖新建筑等,都要经过论证,经过议员投票来进行集体决策。伦敦的7个建筑元素就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城市的氛围还包括城市中人的素质。如果人们对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典故非常了解,发自肺腑地对其津津乐道,那么整个城市的感觉就更生动。在英国,随便问一个普通中学生,几乎都能讲出白金汉宫的很多故事。这与伦敦市政府和媒体对城市的宣传关系密切,伦敦不仅将一些博物馆、王宫开放让市民参观,甚至在教科书中也经常介绍重要建筑的内容。
此外,一个城市能否经营好,必须要在三个层面上努力——城市的战略、规划和管理。如果忽视一头一尾的工作,孤立地谈规划也是没有意义的。对于城市发展的眼光、对城市的决策能力,都是一个城市战略家所必备的要素。城市的管理问题也非常重要。如果在不让人行的地方还有行人通过,不让停车的地方有人停车,那么城市规划得再好,人们在心理上也不会认同。
张在元认为,这三个因素中,素质方面的提高会见效很快,通过一些纪念册、美术馆、博物馆的开放,人们对城市的了解会迅速增加。但是另外两个因素的完善需要有一个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张在元将一个城市的发展比作一个人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个成长阶段都应保持成长过程中的特色”。张在元表示,首先要尊重历史。历史不能中断,也不能复制,历史是区别城市与另一个城市的重要标志,只有抓住历史才能形成城市独特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