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第一轮复习】基础再现第二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

三“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课标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资料卡片】

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基本含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

海峡交流基金会(Straits Exchange Foundation),台湾民间机构。1990年11月21日在台湾成立,由辜振甫任董事长,陈长文、陈胜发任副董事长,秘书长由陈长文兼任。海基会以“是一座桥,不是一堵墙”为己任,主要任务是执行台湾当局委托办理的两岸民间交流中技术性、事务性的工作,包括两岸同胞入出境收件、核转,大陆地区文书验证及送达,两岸人犯的遣返,经贸纠纷的调解处理,学术文化交流的沟通等等。因而可视为台湾当局与大陆联系的中介机构。海基会通过台湾当局“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对台湾当局“立法院”负责,同时接受台湾“国民大会”监督。其资金来源大多是当局拨款,少部分为工商企业界捐款。海基会设董事会,董事会下设秘书处,文化服务处,经贸服务处,法律服务处,旅行服务处和综合服务处,负责处理有关具体事宜。1993年4月27~29日,董事长辜振甫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

海基会采用财团法人基金会的形式,经费由政府与民间共同捐助。海基会初成立时的定位是“以协调处理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往来有关事务,并以保障两地人民权益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1991年12月16日在北京成立。根据章程其为社会团体法人,以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为宗旨,致力于加强同赞成其宗旨的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的联系与合作,协助有关方面促进海峡两岸各项交往和交流,协助有关方面促进海峡两岸同胞交往中的问题,维护两岸同胞的正常权益。协会最高权力机构是理事会。协会会址设在北京,并可根据需要设立办事机构。

海协会名誉会长荣毅仁,会长汪道涵,常务副会长唐树备,副会长经叔平、邹哲开,秘书长由邹哲开兼任。台湾同胞联合会会长张光辉,全国人大侨务委员会副主任林丽韫、台盟主席蔡子民为协会顾问。1993年4月27~29日,会长汪道涵与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为两岸事务性交流掀开了新的一页。

2005年12月24日汪道涵病逝后,会长的职位空缺至2008年6月3日。2008年6月3日,陈云林任会长。

【基础知识梳理】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形成过程

(1)构想的雏型:

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并建议海峡两岸实行。

②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的谈话,就实现祖国统一问题提出九条方针政策(叶九条),提出国共合作;和平统一;两种制度,阐明了。

(2)成熟: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

(3)法律保障:1984年通过《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这一构想。

2.含义:

在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伟大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是是邓小平从出发,在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构想,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的指导方针。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

(1)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与的会谈中提出了用的方案解决香港问题的方案,同时坚决否决了英方的提议。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开始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

(2)1984年12月,中英双方正式签署《》。

(3)1990年,全国人大根据、和的原则,起草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法律的形式落实了这一伟大构想。

(4)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正式成立,成功地实践了这一伟大构想。

2.澳门回归

(1)1987年4月正式签署了《》。

(2)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宣告成立。

3.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意义

(1)港澳: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开创了港澳与祖国内地的新纪元。

(2)中国:标志着中国在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国际: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光辉典范。

4.中国政府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条件:

(1)前提条件:(根因)

(2)关键因素:

(3)法律依据:

(4)群众基础:

(5)国际因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表现:

(1)停火:1979年,中国政府停止,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2)破冰:1980年后,两岸“三通”逐步放松,两岸交流特别是民间交流日益频繁。(3)“九二共识”:1992年10月,大陆“”和台湾“”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4)推动交流: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5)纲领性文件:1995年1月,江泽民《》的重要讲话。

(6)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和平之旅”访问祖国大陆,会见胡锦涛,重申“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

2.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的意义

(1)祖国大陆和台湾结束了长期隔绝的局面,

(2)两岸人员往来以及各领域交流蓬勃发展,

(3)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初步形成。

3. 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①中国综合国力强大②两岸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交流日益密切③两岸人民渴望和平

④合则两利,分则两败⑤“一国两制”的构想⑥《反分裂国家法》⑦国际公认(2)不利因素:

①国际上:美、日反华势力

②台湾岛内分裂势力:90年代以来“台独势力”、“一边一国”论等

4.“一国两制”方针的评价

(1)实现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符合实际

(2)避免战乱带来的动荡,符合人民心愿

(3)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稳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4)实践证明其顺应时代潮流,是祖国统一的正确选择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标要求】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基础知识梳理】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1.方针制定的背景:

(1)国际形势:

①新中国成立时正值高涨。

②以美国为首的和以苏联为首的初步形成并走向。

③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对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

(2)国内形势:

①历史:新中国是在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

②现实: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

→外交首要任务: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巩固革命果实,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2.政策:

3.基本方针:

“一边倒”的必要性:

①国际形势: 两大阵营的对峙,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针对新中国采取了外交孤立政策。

②历史原因: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是中国革命的盟友。

③国家性质:新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④从目的看:为了保卫革命胜利果实,保卫和平,在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