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数学第六册教案

聋校数学第六册教案
聋校数学第六册教案

聋校数学第六册教案

【篇一:聋校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3,4的乘法口诀

(第5--9课时)】

第5课时

2、3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页的例1、例2,完成第9页的“做一做”和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的:

1、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含义,了解乘法口诀的结构。

2、初步熟记2、3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计算有关的乘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乘法口诀的含义,熟记乘法口诀,应用乘法口诀计算有

关乘法。

教学难点:乘法口诀的结构,相邻口诀之间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9根同样长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引入: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乘法,下面有几道乘法算式,谁能读

一读乘法算式,

并说一说各表示什么意思。

(由于学生用加法计算,教师用乘法口诀计算,教师必然比学生算

得快。)

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算那么快吗?因为我是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3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新课

1、教学例1。

先摆2根小棒,说明是1个2;再摆2根小棒。

提问:(1)每组有几根小棒,有几组?

(2)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样列式计算?

教师叙述:我们编成口诀是二二得四,教师板书。表示2个2得4。乘法口诀中的第一个二表示乘数的2,第二个二表示被乘数的2。

口诀的后半部分是积。

(4)我们知道2个2得4,请观察小棒图说一说1个2得几,乘法算式怎样列?

2、教学例2。

(1)指导学生操作

我们学过三角形,谁知道三角形有几条边?

请同学们用一根小棒表示三角形的一条边,摆出两个同样大的三角形。

(2)引导学生编乘法口诀

请同学摆出3个三角形。

在小组内试着说一说:1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3个三角形共用多少根小棒,怎样列出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再编出口诀。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3、整理找规律。

提问:(1)2、3的乘法口诀学完了,同学们看一下,2的乘法口诀有几句,3的乘法口诀呢?

(2)每句口诀各表示什么意思?

(3)2的乘法口诀后一句的积比前一句多几?3的乘法口诀

呢?找到这些规律,

可以帮助我们熟记乘法口诀。

三、巩固练习

1、做教科书

第9页上“做一做”中的练习。

第1、2题,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订正。

2、做练习三中的练习。

第1题,要求学生背出2、3的乘法口诀。

第2题,把口诀中的积擦掉,打乱顺序,任意指一句,由学生说出完整口诀。

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乘法算式。

四、小结

今天大家一起编出了2、3的乘法口诀,希望大家熟记它。

第六课时

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页的例3,完成第10页的“做一做”和练习三第4~6题。

教学目的:

1、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含义,了解乘法口诀的结构。

2、初步熟记4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计算有关的乘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乘法口诀的含义,熟记乘法口诀,应用乘法口诀计算有

关乘法。

教学难点:乘法口诀的结构,相邻口诀之间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16根同样长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背诵2、3的乘法口诀。

引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4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新课

1、教学例3。

以两人小组为单位,按一摆、二列、三编的顺序,口头编出4的乘

法口诀。

一摆:每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

二列: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篇二:聋校数学第十三册教案】

聋校数学第十三册教案

七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分数加法和减法,分数乘法,分数

除法。在计算方面,教学分数加、减、乘、除法,分数加减、乘加、乘减、乘除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分数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在应用题方面,着重教学简单的分数四则应用题。

教学要求

1、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加、减法(简单的能够口算)。

2、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乘除法(简单的能够口算)。

3、使学生会进行分数、小数的互化,会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

运算以及分数四则两步混合运算。

4、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5、使学生能够按要求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解法解答分数一、二步分

数加、减法应用题,会解答分数乘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及按比例分配

的应用题。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加、减、乘、除法以及四则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解法解答分数一二分数加减应用题,会解答分数

乘法、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课时安排:

一、分数加减法(31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0课时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8课时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4课时

4.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7课时

5.整理复习 2课时

二、分数乘法(23课时)

1.乘法的意义和

计算法则15课时

2.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4课时

3.倒数的认识 2课时

4.整理复习 2课时

三、分数除法(26课时)

1.分数除法的意义和

计算法则 12课时

2.分数除法一步应用题 4课时

3.比 7课时

4.整理和复习 3课时

一、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并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加减法,会口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使学生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并会用

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3.使学生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正确的进行分数、小数加

减混合运算。

4.使学生回2解答分数加、减法应用题。

教学课时:3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内容:例1、2

目的: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教具:小黑板

过程:

一、复习(小黑板)

的分数单位是()。是()个。

是4个()。3个是()。

二、新授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学习指导

例1 一张长方形纸,做纸花用去,做小旗用去。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小黑板)

做纸花用去2/5 做小旗用去1/5

共用去?

想:2个加1个是3个,就是。

+ =

答:一共用去这张纸的。

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练习: + =+ =

例2 一块布长米,用去米。还剩多少米?(小黑板)

用去米剩?米

布长米

想:9个米减去6个米剩3个米,就是米。

- = (米)

答:还剩米。

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练习: - = + =

小结: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整数相同。

作业:1、课堂作业:p6 45

2、课外作业:p63

教学后记:

教学新知识前,可以先复习分数单位的概念,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分数单位,然后给出一个分数说出它的分数单位,并说出里面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让学生说说几个几分之几是多少。

第二课时

内容:例3、4

目的:学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具:小黑板

过程:

复习(小黑板)

+ =+ =

- = + =

新授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学习指导。

例3 王老师拿来一张硬纸,做数学卡片用了这张纸的,做试题卡片用了这张纸的。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小黑板)

共?

想:和的分母相同,也就是他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可以把3个和2个直接加起来,是5个,也就是。

+ = =

答:一共用了这张纸的。

练习: + = + =

例4 王老师用一张硬纸的做数字卡片和试题卡片。做数字卡片用了这张纸的,做试题卡片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小黑板)

- =()/7=想:和可以直接想减吗?为什么?

答:做试题卡片用了这张纸的。

练习: - = - =

比较上面两个例题,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有什么共同点。同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的法则:(小黑板)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小结:分数加减法的法则。

作业:1.课堂作业:p77 8

2.课外作业:p79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运用加减法法则计算。

教学内容:例5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习(小黑板)

+ = + =- = - =

新授

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指导学习:

例5计算:(1) + = (2)1- =

+

=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 能化成整数的要化成整数

=1

1-

= - 把整数化成分数

=加减法法则

=

练习:+ = 1- =

+ = 1- =

小结:熟练的运用分数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

作业: 1.课堂作业:p7 10 11

2.课外作业:p7 12

教学后记:

教学例5时,可以先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怎样把1化成与其他分数的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计算。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运用加减法法则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内容:例6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习(小黑板)

+ = 1- = + = 1- =

新授

1. 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 学习指导:

例6计算 + (小黑板)

+

=

= 假分数需要约分

= 化成带分数

=1

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是假分数的,一般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小黑板)

练习: + = - = + = - =

小结:在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时候,能化简的要化简。

作业:1. 课堂作业: p8 14、15

2. 课外作业: p8 14

第五课时

教学目的:进行连加或连减计算。

教学内容:例7、8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习(小黑板)

1- = + = + =

新授

1. 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 学习指导。

例7 小华做数学作业用了小时,做语文作业用了小时,画图画用了小时,一共用了多少小时?(小黑板)

+ +

=约分

= 化成带分数

=1 (时)

答:一共用了1 小时。

练习: + ++ +

例8 计算1- -

1- -把整数化成小数

= - -

= 分子是0的分数等于0

=0

练习:做一做

小结:学习了分数的连加和连减。

作业:课堂作业:p8 17、18、19

课外作业:p8 20

教学后记:

教学例7时,着重引导学生把两个同分母分数相加的方法推广到几

个分数连加。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明确题中已知条件中的

分数是带有单位名称的,因此在写出计算结果后还要注上单位名称。第六课时

教学目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21---25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习 +

【篇三:聋校数学第十八册教案】

聋校数学第十八册教案

第一单元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概念,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

的解

教学过程:

一、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

有甲乙两个数,它们的和是10,甲数的2倍比乙数小四,求这两个数。

解:设甲数为x,则乙数为10--x

2x+4=10--x

x=2

10--x=8

甲数为2,乙数为8。

设甲数为x,乙数为y

x+y=10

y--2x=4

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组

x+y=10

y--2x=4

x=2

y=8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例 p3

练习p5----

二、作业:

p5----1、2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教学目标:用正确的方法判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教学过程:

一、回顾。

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概念

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p3---3

三、习题讲解。

p6----4、5

四、作业。

p6--4、5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代入消元法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甲、乙两数的和是25,甲数的2倍比乙数大8,求甲乙两数。解:设甲数为x,乙数为y

x+y=25(①

2x-y=8②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由①得y=25-x ③

把③代入得

2x--(25-y)=8

x=11

把x=11代入③

y=14

所以x=11

y=14

练习:x+y=25

2x-y=8

二、作业:

p11—2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理解代入消元法的指导思想,较熟练地用代入法解二元

一次方程组。

教学过程:

一、回顾代入消元法。

代入消元——

二、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1、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y或x。

(1)x+y=-3 (2)2x+y=5 (3)3x+4y-1=0 (4)5x-2y+12=0 解:(1)x+y=-3 y=-3-x

(2)2x+y=52x=5-y

略……

2、练习。

p15—1

三、作业。

p15—1、2(3)、(4).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方程中未知数的系数都不是1的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

程组。

教学过程:

一、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x+3y=19

x+3y=8

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x+3y=19

3x-2y=8

分析:两个方程中未知数的系数都不是1.用代入法也可以解,可化①,也可化②,哪简单化哪。

由①得2x=19-3x

略……

x=2

聋校数学第十三册教案

聋校数学第十三册教案 七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分数加法和减法,分数乘法,分数除法。 在计算方面,教学分数加、减、乘、除法,分数加减、乘加、乘减、乘除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分数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在应用题方面,着重教学简单的分数四则应用题。 教学要求 1、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加、减法(简单的能够口算)。 2、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乘除法(简单的能够口算)。 3、使学生会进行分数、小数的互化,会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分数四则两步混合运算。 4、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5、使学生能够按要求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解法解答分数一、二步分数加、减法应用题,会解答分数乘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加、减、乘、除法以及四则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解法解答分数一二分数加减应用题,会解答分数乘法、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课时安排: 一、分数加减法(31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0课时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8课时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4课时 4.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7课时 5.整理复习 2课时 二、分数乘法(23课时) 1.乘法的意义和 计算法则 15课时 2.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4课时 3.倒数的认识 2课时 4.整理复习 2课时 三、分数除法(26课时) 1.分数除法的意义和 计算法则 12课时 2.分数除法一步应用题 4课时 3.比 7课时

聋校语文第十八册教案

聋校语文第十八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正确理解,常用词会用; (2)理解句子意思、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朗读能力;(4)背诵默写课文相应段落; (5)学习抓住人物形象的某个特征进行细致描写,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及熏陶。 (2)培养巩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2)有表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想,读中悟,读中交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本组课文是根据“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一重点训练项目选编的。讲读课文《假如只有三天光明》表达了作者渴望光明、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思想感情;《背影》表达了父子间的深切、真挚动人的亲情;《荔枝蜜》赞美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无私奉献的精神;阅读课文《金色的鱼钩》赞颂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这几篇课文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每一篇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特别是有表情的朗读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但本组课文白话现象较重,理解起来困难些。要充分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把文字解释通俗,并引导学生体会其文字的简介与准确,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有表情地读出课文内容。 四、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1、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解决方法: (1)演示句意(充分利用多媒体、挂图、图片、

全日制聋校教材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全日制聋校教材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数的整除,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在数和数的计算方面,是在数的整除的基础上教学整数的一些性质,其中包括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第九册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 在几何初步知识方面,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教学目的: 1、结合本册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体积的含义,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3、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的改写。 4、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理解能被2、 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5、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特征,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关于它们的一些计算;数的整除;分数的

意义和性质。 2、概念的教学。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1、语言的理解和应用。 2、分数的意义。 课时安排(总86课时):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26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3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5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 二、数的整除(26课时) 1、约数和倍数…………………………………3课时左右 2、能被2、5、3整除的数……………………4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5课时左右 4、最大公约数…………………………………4课时左右 5、最小公倍数…………………………………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 三、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9课时) 1、分数的意义…………………………………10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6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3课时左右

最新整理聋校四年级下语文教案

最新整理聋校四年级下语文教案 学习者是启音部二年级学生,他们喜欢在一起玩玩画画,他们对各种绘画材料充满好奇。让他们在游戏中初步感受、体验美术媒材的特性,激发他们的兴趣,也引导他们创造性地使用因此并不陌生,只是没有专门的研究制作过。其实学生对剪纸拼贴的东西都很感兴趣,而且他们大都比较大胆,创作出来的东西有时会有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美。只不过他们在色彩的处理,构图的安排上还需要老师进一步的引导,从而进一步提高画面的整体效果。 1按照学生能力分组: A组学生6人,已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的纸和笔性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前阶段学习过简单儿童画。运用剪刀的熟练度是缺乏的,所以,本课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自主地探索研究,尝试自主地完成课堂任务,并能熟练掌握运用剪刀的方法。 B组学生6能够有目的用蜡笔涂色,但构图的大小,控制的不到位,作业显得凌乱,对于运用剪刀的方法基本不会,通过本节课能鼓励学生学会用剪刀剪,并能完成本课任务。 重点:让学生能自主绘画出各种不同形状的鱼儿,提高学生的创 造能力,并能设计鱼身上的不同花纹。 难点:让学生用剪刀剪出鱼身上的花纹,加强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 教师:课题道具,学生用纸(A4纸,彩色纸),海底世界,课件 学生:剪刀,胶水,彩色纸,水彩笔, 学生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生:鱼 生:头、身体、尾巴、、、、、、

生:鱼的头上有眼睛和嘴巴 生:xx 生:xx 生:正方形、三角形 教师活动 激趣导入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师:那有谁知道鱼儿是有哪些部位组成的呢? 师:鱼是有头、身体、尾巴组成的,那鱼的头上有什么呢? 师:那你们有没有发现鱼身体的两边还有什么呢? 师:想我们一样是用手来游泳的,它们的名字叫鱼鳍,没有了鱼鳍,小鱼就游不动啦! 师:那我们来看一看海底世界到底有什么样子的小鱼呢? 师:这里有长长的菱形的鱼,这里有三角形的鱼,还有什么形状的鱼呢?我请举手的同学来说一说。 师:海底世界有很多很多不一样的鱼儿,现在同学们睁大眼睛来看一看,老师在做什么呢? 设计意图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拉近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导入新课。 教学新授师:老师家里有切菜的刀,每天都要用它来切东西,现在老师就想把它变成一条可爱的鱼,看好啦,加上小鱼的鱼鳍,小鱼完成啦。师:老师用剪刀把小鱼的外形给剪出来,在用剪刀的时候,不可以随便剪刀别人,人后沿着画起来的边轻轻的剪下来。这样一条可爱的小鱼就出现在我们面前啦。 师:今天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怎么画一只漂亮的小鱼(贴课题)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也来画一条自己喜欢的小鱼的形状,要求是一只完整的小鱼儿,如果小鱼少了鱼鳍,它就游不动咯。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创作中(二)教学新授

聋校数学第十五册教案一

第一章比例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教学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第1页例1,完成练习一的第1-3题。 一、复习 1、什么是比? 两个数相除就叫做这两个的数的比。(板书)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4.5:2.7 10:6 3、看看哪些比的比值相等?把相等的比写成等式 二、新授 1、学习例1 2、板书比例的概念 3、判断现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他们的比值是不是相等。 4、做一做 三、作业 完成练习一的第1-3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第2页,完成练习一的第4-6题。 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

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一下什么叫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2.4:1.6和60:40 3、今天老师将和大家再学习一种更快捷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2页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和内项。(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80:2=200:5) 2、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 4 : 1.6 = 60 : 40 外项内项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3、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2)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存在这样的特点呢? 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 (3)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所有的比例都有这个样的特点,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特点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 (4)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教师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5)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 指名学生改写2.4:1.6=60:40 (= )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边问边画出交叉线)

聋校语文第六册第7课《我的家乡》教案

7 我的家乡 教学内容:5个生字词、1篇课文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5个生字和新词。会用常用的词语说、写句子。 2、正确观察课文插图,提高学生有顺序观察的能力,理解句子意思和句子之间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 3、会用“哪里的什么像什么”的句式说、写句子。 4、能有表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和默写课文。 5、能仿照课文,联系自己的家乡,说、写一段意思连贯的话。 教学重点: 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能仿照课文,联系自己的家乡,说、写一段意思连贯的话。教具准备:放大课文、词语卡片、挂图 教学时间: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5个生字新词 教学目的:学会本课5个生字和新词,会用常用词语说、写句子;扫除生字词障碍,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我的家乡》。那“我的家乡”在哪里?那个地方美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教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板书生字词: 月亮湾村子缓缓嬉水灯笼 3、领读词语,学习手势。 4、出示拼音,指导学生拼读、正音,注意“村”的发音。 5、再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6、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湾、缓、嬉的书写。 7、讲解、交流词意。 月亮湾:地名。 村子:指图中的一群房屋,结合生活经验理解。 缓缓:慢慢的意思。 嬉水:联系生活,辅以动作。 灯笼:画简图示意,结合实际生活讲解。 8、读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三、巩固练习 1、识记字、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思考并回答:我的家乡在哪

里?那个地方美吗? 四、作业:抄写生字新词。读课文。 课后记:本课的生字词较少,教学中通过看图、结合生活经验讲解,学生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并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 教学目的:正确观察课文插图,提高学生有顺序观察的能力,理解句子意思。会用“哪里的什么像什么”的句式说、写句子。能有表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看(听)写词语。 月亮湾村子缓缓嬉水灯笼 二、新授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词语之间的停顿。 2、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画,图文对照朗读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 3、自由读句子,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我的家在哪里?月亮湾是个怎样的村子? (2)村子的前面有什么?河上有什么?河水怎样?河里有什么?鱼怎么样?河面上有什么?白鹅在干什么? (3)村子的后面是什么?山坡上种着什么?果树上结满了

聋校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教案

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聋校三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根据《全日制聋校语文教学大纲》、第六册语文教材和本班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本计划,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积极性,切实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他们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材简析 全册教材分五个部分:1、看图学词;2、看图学文;3、课文;4、看图学文;5、课文。每个部分后面安排了一次基础训练。 看图学句共4篇,图句对应,借助图画学习句子,并逐步向看图学文过渡。看图学文共8篇,图文结合,借助图画理解语句的意思,培养初步的阅读能力和观察图画的能力。课文共8篇,进一步提高了培养阅读能力的要求。基础训练共5篇,以本组课文内容为主,进行拼音、字、词、句的训练和读、写综合训练。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人,其中男生2人、女生3人。从学生的整体情况来看,他们对字、词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在句子的灵活运用方面显

得比较薄弱。当然,这一直是聋哑学生语言发展过程中的通病,也一直 是聋校语文教学的瓶颈所在。经过一个寒假,孩子们在学习习惯方面也有所滑坡。为了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我将主要从培养耳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培养他们看(听)话、说话、阅读和表达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内容大多选用耳聋学生生活中可见的题材,易学有用。通过本册的教学活动,主要是要加强耳聋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提高他们的读句、写句能力,培养耳聋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要求 1、巩固提高认读汉语拼音的能力。提高复韵母、鼻韵母的拼读技能。能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会打手指语,能看懂学过的手指语。 2、识字167个,会听(看)、会读、会默写、理解词义。能把字写得端正,结构匀称。能用常用的词语说、写句子。积累词语。 3、能看听懂学过的句子。会说、写正确的句子。学会把句子写具体,会仿照课文中练习过的句式说、写句子。积累句子。

聋校数学第十八册教案

聋校数学第十八册教案 第一单元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概念,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解 教学过程: 一、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 有甲乙两个数,它们的和是10,甲数的2倍比乙数小四,求这两个数。 解:设甲数为X,则乙数为10--X 2x+4=10--x X=2 10--x=8 甲数为2,乙数为8。 设甲数为X,乙数为Y X+Y=10 Y--2X=4 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组 X+Y=10 Y--2X=4 X=2 Y=8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例P3 练习P5---- 二、作业: P5----1、2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教学目标:用正确的方法判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教学过程: 一、回顾。 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概念 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P3---3 三、习题讲解。 P6----4、5

四、作业。 P6--4、5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代入消元法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甲、乙两数的和是25,甲数的2倍比乙数大8,求甲乙两数。解:设甲数为X,乙数为Y X+Y=25(① 2X-Y=8②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由①得Y=25-X ③ 把③代入得 2X--(25-Y)=8 X=11 把X=11代入③ 得 Y=14 所以X=11 Y=14

练习:X+Y=25 2X-Y=8 二、作业: P11—2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理解代入消元法的指导思想,较熟练地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过程: 一、回顾代入消元法。 代入消元—— 二、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1、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Y或X。 (1)X+Y=-3 (2)2X+Y=5 (3)3X+4Y-1=0 (4)5X-2Y+12=0 解:(1)X+Y=-3 Y=-3-X (2)2X+Y=5 2X=5-Y X=5/2-1/2· y 略…… 2、练习。 P15—1

聋校语文第六册第14课《小猴子下山》教案

14、小猴子下山 教学内容:4个生字词、1篇课文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4个生字和新词,会用常用词语说、写句子。 2、正确观察插图,理解句子的意思和句子之间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做事要有明确目的,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这样才能有收获。 3、会用“什么看见什么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句式说、写句子。 4、能有表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像小猴子那样看到一样好东西就丢掉原有的东西,最后会什么也得不到。 教具准备:插图、放大课文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4个生字新词 教学目的:学会本课4个生字和新词,会用常用词语说、写句子;扫除生字词障碍,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小猴子吗?你们喜欢小猴子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关于小猴子的故事《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读题) 二、新授: 1、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 2、板书生字 非常扛着捧着追小兔 3、教学拼音。 4、指导书写。 5、再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6、理解词语: 非,非常:“很”的意思 扛、捧、追:可指图上相应动作,辅以动作演示。 7、读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 三、巩固练习: 1、朗读字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四、作业:抄写生字词 课后分析:本课的生字词较少,教学中通过看图、结合生活经验讲解,学生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并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

教学目的:正确观察插图,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做事要有明确目的,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这样才能有收获。学习用“什么看见什么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句式说、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看(听)话写词语 非常扛着捧着追小兔 二、新授: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2)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画,朗读句子,理解句意。 重点指导:它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摘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思考:这句话写的是谁看见什么怎么样,就怎么样? (3)齐读第一自然段。

聋校数学七年级第十三册教案

聋校数学七年级第十三册教案 句容市特殊教育学校王露2015年9月——2016年1月七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分数加法和减法,分数乘法,分数除法。 在计算方面,教学分数加.减.乘.除法,分数加减.乘加.乘减.乘除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分数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在应用题方面,着重教学简单的分数四则应用题。 教学要求: 1. 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加、减法(简单的能够口算)。 2.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乘除法(简单的能够口算)。 3. 使学生会进行分数、小数的互化,会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分数四则两步混合运算。 4. 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5. 使学生能够按要求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解法解答分数一.二步分数加、减法应用题,会解答分数乘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加、减、乘、除法以及四则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解法解答分数一二分数加减应用题,会解答分数乘法.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课时安排: 一、分数加减法(31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10课时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8课时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4课时 4.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7课时 5.整理复习2课时 二、分数乘法(23课时) 1.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15课时 2.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4课时 3.倒数的认识2课时 4.整理复习2课时 三、分数除法(26课时) 1.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12课时 2.分数除法一步应用题4课时 3.比7课时

聋校九年级语文第十八册教案

聋校语文第十八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正确理解,常用词会用; (2)理解句子意思、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3)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4)背诵默写课文相应段落; (5)学习抓住人物形象的某个特征进行细致描写,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2、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及熏陶。 (2)培养巩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2)有表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想,读中悟,读中交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本组课文是根据“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一重点训练项目选编的。讲读课文《假如只有三天光明》表达了作者渴望光明、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思想感情;《背影》表达了父子间的深切、真挚动人的亲情;《荔枝蜜》赞美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无私奉献的精神;阅读课文《金色的鱼钩》赞颂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这几篇课文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每一篇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特别是有表情的朗读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但本组课文白话现象较重,理解起来困难些。要充分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把文字解释通俗,并引导学生体会其文字的简介与准确,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有表情地读出课文内容。 四、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1、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解决方法: (1)演示句意(充分利用多媒体、挂图、图片、课件); (2)学生多读课文,相互交流阅读收获,相互启发,读懂课文。 五、应掌握的手语: (各课的生字新词,有手语教材) 六、教学课时安排:(共31课时) 第一课(6课时) 第二课(7课时) 第三课(6课时) 第四课(3课时) 读写例话(1课时) 基础训练1(6课时) 单元测试(2课时) 1、假如只有三天光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理解,常用词会用; (2)理解句子意思、课文内容,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写一篇读后感。 2、情感态度价值观:

聋校数学教案第九册

聋校数学教案第九册 【篇一:聋校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 一、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一、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比较熟练地一个一个地和十个 十个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基本掌握100以内的数 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 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了解个位和十位的意义,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表示 的意义,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及读、写100 以内的数。 3、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教学难点:数数接近整十时,下一个整十数该是几十。 三、教学课时数 8课时 1、数100以内的数和数的组成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数100以内的数”教科书第1页上的例1和第2页上的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一的第1~4题。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知道10个一是 十、10个十是一百。并能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教学重点、难点:明确“一”、“十”和“百”之间的十进关系,数 到接近十数时,下一个数整十数是多少。 教学准备:带有数位的20以内的数字卡片,师生每人100根小根 以 备数数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出示下面的卡片。 先出示第一张卡片,提问:这个数的十位上是几?个位上是几?是 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按同样方法分别出示第二、第三张卡片,并进程同样提问。

2、教师讲述:我们还学会了20以内物体的个数(带领学生数出 教室里课桌的个数)如果物体的个数超过20,大家还会数吗?(引 出新课) 教师板书:数100以内的数 二、新课。 1、教学例1。 让学生把100根小棒准备好,教师演示,学生跟着数。 (1)先一根一根地数,数十根捆成一捆,教师说明:10个一是十,并提示学生注意:1捆是1个十。再接着数完十根捆成一捆,一共是 2捆。指名学生回答:2捆是几个十?然后,指导学生一根一根地往 下数,数完十根捆成捆,一直数到100。 (2)教师出示一捆小棒提问:这是多少根小棒?(10根)10里面 有几个一?(10个一)10个一是几十?(一十)。数一数,每个人 一共捆了几捆小棒?(10捆) (3)教师指导学生十根十根地数小棒。(一十、二十、三十??九十、一百)突出总共有10个十,再把10捆捆成一大捆,提问:这 一大捆是多少根小棒?(一百根)板书:10个十是一百。 (4)提问整十数的顺序:二十后面是几十?三十后面是几十??? 九十后面是多少个十?10个十是多少? 2、教学例2。 指导学生从二十数到三十二,数到二十九时,提问:二十九根是几 捆零几根?(2捆零9根)。再添一根是几捆?是多少根?(3捆, 三十根) 如果有的学生还不会数,再数不会。到三十九根时,再提出同 上问题。使学生明白,数到几十九时,再往下数,十位上的数要增 加1,并体会到“十”也是一个计数单位。 三、巩固练习。 1、做第3页上的“做一做”题目。 2、做练习一的第1~4题。 3、第1题让学生按实物数数,重点使学生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4、第2题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由三十四数到四十七。在接近整十的地方要重点练习。 5、第4题让学生先看一看整捆的是几个十,再接着往下数。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数100以内的数。

聋校语文第六册期终测试题

聋校语文第六册期终测 试题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漳州市聋哑学校三年级第六册语文期终试卷 姓名得分 一、在大写字母下面写上相应的小写字母。(1*10=10分) A B H I J ()()()()() L M Q R N ()()()()() 二、读拼音,写词语。(1*8=8分) yǐ jīng chù jiǎo xīn kǔ chēng zàn ()()()() wēi xiǎn gào sù shū zhǎn yǐn liào ()()()() 三、给下面的字组词。(1*10=10分) 迎()古()便()岸()假() 现()永()切()厨()忽() 四、选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2*7=14分) 有名聪明 (1)朱文想了一个好办法,是个()的孩子。 (2)华佗从小很(),长大成了()的医生。 挑提 (1)王星()了一篮桔子走进来。 (2)李文从货架上()了一袋瓜子。 非常常常 (1)看到相斗的羊被引开了,蔡医生()高兴。 (2)李娟()帮助同学复习功课。 五、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1*10=10分) (1)螳螂身子的颜色是________的。 (2)小猴子看到________的西瓜________。 (3)小花狗___________地低下了头。 (4)货架上放满了__________各种各样包装好的_______。 (5)大家把水________树洞里,皮球就__________了。 (6)_______校园整洁,我也________。 六、把下里面两部分句子适当连起来,加上标点。(2*4=8分) 小明挑了一袋饼干教室里很快安静下来

聋校语文第六册第18课《原来是周校长》教案

18 原来是周校长 教学内容:7个生字词、1篇课文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新词。会用常用的词语说、写句子。 2、正确观察图画,理解句子意思和课文内容。懂得自然段中几个情节的先后顺序。教育学生学习周校长热爱学校,爱护校园整洁的思想。 3、会用“谁怎么样,一面怎么样,一面说什么”的句式说、写句子。 4、能有表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句子,理解句子意思。 2、学用“谁怎么样,一面怎么样,一面说什么”的句式说、写句子。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仿照课文,联系实际,说、写几句意思连贯的话。 教具准备:放大课文、挂图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8个生字新词 教学目的: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新词,会用常用词语说、写句子;扫除生字词障碍,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生字词 1、带学生读课文,找出生字词。 2、板书生字词: 周校长卫生箱弯着身子纸屑辛苦责任 3、读词语,打指语。

4、帮助学生识记拼音。 5、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屑”的书写。 5、理解词义: 结合课文中的句子,理解词义。 6、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巩固练习 组词: 卫()弯()屑() 辛()苦()责() 五、作业:抄写生字词 课后分析:字词较少,而且都是生活中用到了词语,因此教学效果较好。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目的:正确观察图画,理解第一自然段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看听话写词语: 周校长卫生箱弯着身子纸屑辛苦责任二、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通读课文。 2、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 3、读第二句话。 (1)对照图理解第二句话。 (2)划出重点词:蹲、弯 (3)齐读第一句话,进一步理解句意。 4、讲解第四句话。 (1)齐读句子。 (2)读句子理解这几个短句的先后顺序。

聋校数学教案

一、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一)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掌握整数、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整、小数混合运算式题。 2、使学生初步理解连乘和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应用题的书籍条件和问题,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一般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二)教学重点 1、掌握两种方法解题的思路,并掌握解题方法。 2、理解并掌握连乘、连除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的思考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寻找两种解法的中间问题。 2、学会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进行解答。 (四)课时安排 25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第56页例1,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一的第1~4题。 教学要求 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 教具和学具 教具: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2+0.12= 7.2-0.2= 5-0.6= 2.8÷0.14= 4×1.72= 3.74+6.26= 2÷4= 20×0.2= 3.5÷0.35= 2.95+0.05= 8÷12.5= 1.2+2.8-3.99= (二)新授 1、学习例1: (1)24×3+16×7 师:什么是第一级运算、第二级运算? 这条算式里有几级运算? 上面算式里有哪些运算? 运算顺序怎样? 学生试算后订正。 小结:应先算乘法,同时加号两边的乘法可同时脱式计算。 (2)25+12×4÷6 师: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计算顺序是怎样的? (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或减)法。) 上面算式里有哪些运算? 运算顺序怎样? 学生试算后订正。 小结: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乘除),再算第一级运算(加、减)。 (3)12.4- 6.5÷1.3×0.5 师:上面算式里有哪些运算? 运算顺序怎样? 学生试算后订正。 强调: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乘除),再算第一级运算(加、减)。 (三)巩固 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要求学生先说出运算顺序,再算出得数。 (四)作业 练习十一的第1~4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聋校语文第六册

聋校语文第六册《彩虹》教学设计 固原市特教中心:崔哲 教材分析: 1、本文写了丁丁看彩虹和造彩虹的时,课文有五个自然段,共是一个句子。课文按“雷雨后出现彩虹,丁丁看见了,叫爸爸看彩虹,爸爸给丁丁造彩虹,丁丁学习造彩虹”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丁丁和爸爸造彩虹的事。 2.课文告诉了学生形成彩虹的知识,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态度积极,思想端正。由于听觉障碍,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较难,从而影响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还没养成,课前预习习惯较差。小组学习力有提升,一帮一学习效果较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十一个生字和新词。会用常用的词语说、写句子。 (2)正确观察插图,理解句子的意思和句与句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是学生初步懂得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培养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观察力。 (3)能有表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和默写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懂得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培养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初步懂得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造彩虹环节的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现在等已经消失喝含喷雾试橙 二、揭题引入 大家看过彩虹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幅彩虹的图片。(欣赏图片)说说彩虹的样子。 过渡:彩虹很美,它是大自然的杰作,你们会不会创造彩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我相信学完课文,你们一定会创造出一条美丽的彩虹。 三、新课学习: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彩虹在什么时候可以看见? (1)什么时候出现了彩虹?回忆雷雨后天气怎样? (雷雨过后。天气有阳光、很潮湿、空气清新) 过渡:彩虹是美丽的,它会一直挂在天空吗?(不会)它会消失的。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提问:丁丁看见了彩虹说什么?重点分析“啊!”什么语气(兴奋、高兴、激动) 指导朗读,有表情。 (2)爸爸看见彩虹了吗?从哪儿看出?(彩虹已经消失了) 理解“消失”:没有了,不见了。 过渡:这么美丽的彩虹,爸爸却没有看见,真可惜,真遗憾啊!让我们读丁丁说的话。

聋校数学十八册第一二教案

修 订 栏 第一单元 有理数 第一课时 ( 设计:郝爱云 授课时间: 2012 年 月 日 ) 课 题:正数与负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2.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正负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负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知道,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产生了1、2、3、4…这些数,我们把它叫做什么数? 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其他类型的数,如冬天时气温是零下5℃.为了能表示这些量,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数。 板书:正数与负数 二、探究新知 1.自学课本P1-3,讨论下面的问题: (1)在温度计中,0℃是如何规定的?如果温度计液面在0以上第5个刻度处,则它的温度应记作什么?如果液面在0以下第5个刻度处,应记作什么? (2)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①学生自学课本并讨论上面的问题 ②指名回答 2.自学第4页,讨论:什么叫正数?什么叫负数? (1)学生自学课本 (2)讨论交流 (3)指名回答:大于0的数叫正数,小于0的数叫负数。 (4)指出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修 订 栏 3.学习例1 (1)出示例1 (2)学生试做 (3)师讲解点评 4.学习例2 (1)出示例1 (2)学生试做 (3)师讲解点评 三、巩固练习 1.用正数和负数表示 (1)温度指在0以下第4个刻度处,温度指在0以上第8个刻度处。 (2)某城市高于海平面108米,某地低于海平面15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共同订正。 2.任意写出5个正数与5个负数,并分别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大括号里。 正数集合:{ } 负数集合:{ } (1)指名板演 (2)共同订正 3.指出下列各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并把它们读出来。 +6, -8, 75, -0.4, 0, 73, 9.15, -3 2 , +7 指名回答。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五、作业:习题1.1 2、3、4

聋校数学第十七册教案_0

聋校数学第十七册教案 教学内容: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数学第十七册 本学年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年,将要面临升学考试。本学期是学生接触代数知识的第一年,知识有一定难度,所以本学期的学习很关键。整册书包括三章的教学内容:第一章:有理数;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具体教学计划如下: 第一章:有理数。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其分类。2、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运算。3、使学生初步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4、使学生了解正与负、加与减、乘与除、精确与近似的辩证关系。本章重点是有理数的运算,难点是对有理数运算法则的理解,特别是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是学习整式加减及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的关键,就是有理数加法和乘法中符号的确定。教学时间:六周。 第二章:整式加减。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会列出代数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会求代数式的值。2、使学生了解整式的有关概念,弄清整式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单项式、多项式的有关知识,并使学生学会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字母的降幂重新排列。3、使学

生在学习了同类项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合并同烦项的方法,并掌握去括号、添括号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4、使学生了解整式的加减是建 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上的,在整式运算中,使学生自觉地运用数的运算律。通过对数与式以及运算的分析,使学生理解事物的发展过程是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在不断反复循环中提高的,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合并同烦项是本章的重点。教学时间:四周。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等式的概念,掌握等式的两条性质,了解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概念,学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某个一元方程的解。2、使学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能够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和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养成对方程的解进行检验的习惯。3、使学生能够找出简单应用题中的未知数和已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会寻找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会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检查求得的结果是否合理。4、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未知”可以转化为“已知”的思想方法。本章的重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后者又是难点。教学时间:四周。 2009年9月10 教学计划

聋校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聋校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诙谐“目、耳、头、米”4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朗诵、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识记本课生字。 【用具准备】 1、布置作业:晚上观察夜空。 2、一幅描绘宁静月夜的课件图画。 【教学设想】 在古诗的诵读之前,可通过课件演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图中入境并伴有相应的音乐,还可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边做动作边朗读。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古诗。在理解词意方面可联系生活实际和动作来理解。如:在理解低头和举头时可用动作来示意。学完古诗时,可把说说看到的夜空景象来发展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静夜思》。“思”是思念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思念什么呢? 二、初读古诗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 3、师范读。 4、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⑴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①自己借助拼音读生字。 ②同桌互读,互相纠正。 ⑵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名带拼音读生字。 ②齐读生字、正音。 ③去掉拼音读生字。 ④小老师领读。 ⑤开火车检查。 ⑶随生字认识偏旁。 三、朗读古诗 1、领读古诗。

2、通过课件出示古诗,并出示相应的需停顿、读重音的地方: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3、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生生解疑,师辅助引导。 4、出示课件在课件和音乐声中指导朗读: ⑴同桌互读。 ⑵男女生分读。 5、指导背诵: ⑴自己试背。 ⑵指名背诵。 ⑶齐背。 ⑷同桌互背。 四、细背古诗 这首古诗中有一组反义词,你能找出来吗? 举头──低头 五、检查背诵〖板书设计〗静夜思李白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学后记〗

全日制聋校数学第十八册教案

全日制聋校数学第十八册教案 第一单元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概念,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解 教学过程: 一、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 有甲乙两个数,它们的和是10,甲数的2倍比乙数小四,求这两个数。 解:设甲数为X,则乙数为10--X 2x+4=10--x X=2 10--x=8 甲数为2,乙数为8。 设甲数为X,乙数为Y X+Y=10 Y--2X=4 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组

X+Y=10 Y--2X=4 X=2 Y=8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例 P3 练习P5---- 二、作业: P5----1、2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教学目标:用正确的方法判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教学过程: 一、回顾。 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概念 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P3---3 三、习题讲解。 P6----4、5 四、作业。 P6--4、5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代入消元法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甲、乙两数的和是25,甲数的2倍比乙数大8,求甲乙两数。解:设甲数为X,乙数为Y X+Y=253X+4Y-1=0 5X-2Y+12=0 解:X+Y=- Y=-3-X 2X+Y=52X=5-Y X=5/2-1/2· y 略…… 2、练习。 P15—1 三、作业。 P15—1、2、.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方程中未知数的系数都不是1的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过程: 一、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X+3Y=19 X+3Y=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