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赏析论文

合集下载

纪录片赏析

纪录片赏析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赏析《最后的山神》故事简介:讲述鄂伦春族一个61岁的老人孟金福,同时也是鄂伦春族最后的一个萨满,他在原始的山林间自由的过着原始而平静自足的生活。

但是,随着对大兴安岭森林的砍伐和动物数量的减少,老人生活受到了极大地冲击。

可是,即使在山下安稳而舒适的定居点生活,老人却难以适应,最终回到山林。

恢复了自己向往却注定孤独的生活。

山上和山下,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的鸿沟在渐渐加深,这一代人在不断地发展中远离了自己原来的家乡,也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信仰,失去赖以身存的山林。

而失去了信仰的民族,靠消费自然资源来发展的民族,又该何去何从。

《最后的山神》这部纪录片,真实的再现了鄂伦春族老人孟金福和妻子的原始并且逐渐窘迫孤独的生活。

借此表达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信仰的问题。

这种与老百姓同一口气喘气,却又表达宏大的未来寓意的表达方式是典型的京派纪录片。

而纪录片的导演是孙曾田,在中国中央电视台任摄影导演,这更是让这部电影打上了“京派”的金漆招牌。

另外,《最后的山神》这部纪录片从时空安排方式上分,以时间结构来描写这位老人的故事。

由一年之暮----冬季开始。

白雪皑皑的大兴安岭,草木枯萎,满眼都是一片萧条的景象。

仿佛也代表孟金福这个鄂伦春族的最后一个萨满现今的处境一般。

夏季,那青山绿水的生机勃勃的大兴安岭突兀的出现在画面中。

孟金福老人用桦树皮制作桦皮船的高超手艺仍在我脑海中深深印记着,但是,如解说员所说,曾经鄂伦春族用桦树皮制作各种生活用品,个个制作技艺高超。

而现在,会做桦树皮船的只有少数的几个老人了。

孟金福老人在这生机勃勃的夏季去捕猎,去一无所获。

看似生机勃勃的夏季,其实正如山下大多数的鄂伦春人,他们生活在山下定居点,生活轻松快乐。

可是在这安逸的生活中,他们远离了自己原来的信仰。

慢慢的,又一个冬天来临。

画面中一个鄂伦春族老人去世了,画面又回到了苍白颓败。

最后,孟金福老人独自骑着他的代表萨满的神马,在一片枯树枯草环绕的雪地上,渐行渐远。

(记录片)毕业论文

(记录片)毕业论文

论文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那些关于感动的色彩内容摘要:纪录片是一种无假定性的真实的的记录方式。

是需要在生活中发现和寻找具有艺术内涵的生活内容。

关于感动电影,电视剧中的感染力和强调的艺术真实于纪录片是有很大区别的。

纪录片不允许造假,也不允许虚构,不允许导演的摆布。

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大爱之光》就是将真实的感动发挥的淋漓尽致,真实的事件,真实的人物,真实的场景和真实的过程。

但是又透露出了独特的精神魅力和彰显制作班底的对社会对人文关怀的写照,用这种拍摄方式展现在大家面前。

关键词:纪录片艺术真实感动正文目录:一,纪录片是真实记录和艺术的统一……………………………二,《大爱之光》诠释的感动………………………………………一,纪录片是真实记录和艺术的统一所谓真实性 ,是指纪录片所表现的事物具有的客观实在性。

纪录片为什么要坚持真实性原则 ? 我们认为 ,这是由新闻的特性决定的。

纪录片是随着电视新闻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电视文体 ,它是对客观现实的真实记录。

虽然篇幅、容量都远远大于新闻消息 ,但从本质上讲 ,它们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报道 ,因此 ,真实性是它们的生命。

如果不坚持真实性原则 ,新闻报道便成为虚假报道 ,就谈不上新闻的可信性、公信力。

从这个意义而言 ,失去了真实性 ,纪录片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 ,失去了人们的信赖 ,很难受到人们的欢迎。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 ,但并不意味着纪录片纯粹是现实生活的翻版。

在纪录片的制作中 ,由于经过了人们的“过滤”和加工 ,从而使原生态的客观现实总是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变形。

同时 ,人类学纪录片的崛起给纪录片带来了浓厚的人文内涵,创作者主观的情致被鲜明地渗透在作品中,从而使纪录片成为人们表达审美理想、抒发审美情感、进行审美评价的重要工具。

尤其是纪录片走入市场后,大量文艺手法、技巧的运用,使得纪录片的艺术含量大大增加 ,进而使纪录片成为艺术大家族中的独特成员。

人们观看《北方的纳努克》、《动物世界》、《国家地理杂志》时 ,所获得的绝不仅仅是有关历史、自然的知识 ,而是包含更多的艺术享受。

陈强纪录片论文:纪录片案例教学分析

陈强纪录片论文:纪录片案例教学分析

陈强纪录片论文:纪录片案例教学分析摘要:本文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纪录片研究相关课程的教学案例分析,从教学角度就陈强的纪录片《胡笳神韵》到《百年守望》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详细阐释了纪录片从刺激眼球到撞击心灵的过程,引发学生对当今纪录片的发展进行相应的思考。

关键词:陈强纪录片;教学案例;学生思考纪录片追求将事物的原始面貌真实还原,这是区别于其它电视节目类型的主要特点。

为了增加对受众的吸引力,纪录片在不断的发展中演变成了对新、奇、特的追求,纪录片工作者不断增加视觉的冲击效果以此达到对受众眼球的刺激。

这样一味地将视角放在刺激眼球上,往往会造成受众的审美疲劳,对纪录片感到麻木,混淆了纪录片的本来目的,令这种“最有品味,最具精品魅力,最能体现电视综合艺术的电视节目”失去意义。

在纪录片教学中,要引领学生了解纪录片,必然会涉及到最新的或者本土纪录片的研究,本文以陈强纪录片为例展示案例教学全过程。

陈强作为电视纪录片的编导,注重的却是如何让纪录片深入人心,如何用故事打动观众。

在电视纪录片《胡笳神韵》中,通过一段千里寻音的故事讲述了文化的交融和延续。

没有对现实进行创造性处理,更多的是通过光影和画面的诠释,在最朴实真挚的情感交流中,向观众诉说一种文化传承的感动。

他不光是纪录片的编导,更是纪录片的摄影师,亲自动手拍摄记录,站在客观的视点,运动地关注拍摄对象的发展变化全过程,将影片传播的主题和视角通过自己手中的摄影机传达出来,使纪录片整体连贯,思路清晰。

纪录片是一种对生活的代言,而贯穿其中的就是作者对生活的情感认知。

陈强的纪录片没有刻意追求现在流行的新、奇、特,没有过分使用亮眼的画面或光影以吸引受众的眼球。

透过他的纪录片,让我们看到的是他对生活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是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和对纪录片的执着。

《百年守望》就是这份真挚情感最佳的诠释者。

四代坚守在荒漠的养驼人,用自己的汗水与生命呵护着珍贵的长眉驼,将自己的人生与骆驼紧密交织在一起,延续了长眉驼的基因,也实现了对荒漠的承诺。

历史人文纪录片艺术意象论述论文

历史人文纪录片艺术意象论述论文

历史人文纪录片艺术意象论述论文历史人文纪录片艺术意象论述论文一、碎片化、消费性特征相较于传统艺术门类艺术意象的深度与广度,广播影视艺术带给受众的大多是一次性消费的感官刺激。

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包括当代社会的市场观念与媚俗心态在内的各种现实逻辑,也都无情地渗透并制约着广播电视艺术意象世界的营构,而且,这种制约和渗透更不免表现出现代消费社会中商业“零售”性的特点而使得当代广播电视艺术的意象世界依然破碎而零乱。

③广播电视媒介为受众营造了这样一种看似矛盾的氛围:一方面削平了权威与受众之间的差距,让受众不再迷信以往的权威,但另一方面,媒介又制造着更多世俗崇拜的偶像。

媒介恰恰是这种“镜像”式自恋的精神麻醉剂。

广播影视艺术的意象特征对传统艺术门类而言,具有解构性和颠覆性,而以历史人文纪录片为代表的一批时代优秀作品则提供了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建构范式。

二、文化自觉—历史人文纪录片的艺术意象构成及特征笔者认为,历史人文纪录片的艺术意象由两个层次构成。

第一个层次是艺术表达层面,即将较为抽象的理念以影像化的方式呈现。

这不是简单地被理解为“形象化政论”,或者“解说词+画面+访谈”的技术拼凑,而是通过艺术表现形式(表现结构),叙事话语和叙事修辞(表层结构),将深层结构所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审美意境、社会核心价值观乃至哲学体系进行影像化的转述和彰显。

历史人文纪录片艺术意象的第二个层次是理念诉求层面,即历史唯物主义、审美意境和社会价值观的追求。

历史人文纪录片与以日常生活为主要题材的影视作品最深刻的区别即在于,它们不止于让受众浅层次、娱乐化地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是将影像视听感受升华为生命体验和审美意境的自觉追求。

从《舌尖》系列等作品中,我们看到这些作品正试图脱离消费性的视听感官刺激与单纯的趣味迎合,而深入到更为丰富的意境审美阶段,主创者以高度主体性的审美思维主动把握驾驭作品的审美格调和思想品位,力图将个人化的自我情感体验与富有理性思辨的历史反观相勾连,由此,受众不再是媒介的“俘虏”,而开始有了自觉意识。

纪录片论文

纪录片论文

《最后的山神》:中国北方的纳努克《最后的山神》,我以为这部片子,很像是一部中国北方的纳努克。

孙曾田拍摄这部片子时,与孟金福认识与拍摄花费了16个月的时间。

可以说是在深入了解了鄂伦春萨满孟金福之后拍摄的。

如果我们省去一切声音,就像《北方的纳努克》的默片一样,我们从画面从文字来看一个“北方的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以及独特的文化。

纪录片一开始便是主人公孟金福在砍着一块树皮,在树上刻着山神的像进行跪拜。

那种虔诚,就如同我们对先人一样。

而孟金福的妻子在做钣,周围是简陋的用几张皮围成的房屋。

孟金福在用时刀削木棍进行叉煮熟的肉吃。

这是一种最原始最简朴的方式,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状态。

正月十五,孟金福向月神祈祷。

向诸神祈祷,相信诸神是萨满教的最原始的教诣。

而孙曾田的拍摄也透过树枝来拍摄天空中晕黄的圆月,付予月亮神一样的光辉。

显得异常的美丽。

早晨透过阳光照射树林中的马,与刻着山神树的镜头,显得别样的有趣,听不见一点声音,正如在静静的教堂一样,这里是在神一样的山林里,你可以感到那种可以信仰和庇佑的力量。

孟金福与同伴出去打猎了。

打到了一只动物,又重新出现刻着山神的树,让我们感到,人类的每一次获取都是山神的赐予。

孟金福的跪拜让我们感到在他的心中,不仅有一种信仰的力量,更有一种无言的仪式感的壮美。

从色彩上来看,火红的灶火,血红的猎物血迹,银白的雪地,墨色的树林,灰色的狗和人。

孟金福坐在树杆上等猎物,有点像《北方的纳努克》,只不过故事的发生地改变了,一个在北极圈,一个在大森林。

一只猎枪的特写,桔红的夕阳,晕黄的树林,固执的守猎人,完全是一幅刻画组成的雕像。

画面开始由白色变成绿色,我们知道了时间的推移,季节的转换。

森林变绿了,河水解冻了。

早晨,兴安岭上升起了白色的雾。

河边的白桦船在彩虹下静静地停靠着,这里一切显得那样的美丽。

孟金福用一把常用的刀来刮自己的胡子,让我们感到惊异,也让我们感到人类的聪明与智慧。

而他的妻子丁桂琴倒显得很坦然,仿佛不是第一次见到,也许从已经经过了四十个年头。

纪录片课论文

纪录片课论文

对《舌尖上的中国》认识看法摘要:食物在人们的生活中一直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子,尤其随着现代社会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我们面临的食品安全环境日益严峻,食物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被广泛关注。

《舌尖上的中国》敏锐察觉这一变化,以食物为纪录片的主角,来反映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中蕴藏的中国人情和风貌。

当然,也存在许许多多的争议。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中国社会变更;抄袭;争议燧人氏五万年前发明了“钻木取火”,从此人类开始烹饪,随着时代的进步,饮食文化慢慢丰富。

人们已经从果腹的基本需求,到饕餮的物质享受,再到养生的健康追求,对美食的态度不断发生着变化。

同样美食电视节目也在短短30多年时间里迅速丰富起来,它既迎合了人们的饮食需求,又弘扬了中华美食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一、舌尖上的中国主题及立意该纪录片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整个纪录片中,“吃”作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本能,现阶段物质文化生活丰富的今天,已不简单将基本功能作为延续的本质,人们越来越讲究食物深层次的含义,不再是“食肉”便是幸福的时代,“情”在美食中便赋予了更多的深层含义。

据该片总导演陈晓卿所言,这部纪录片的目标观众不单止是为喜欢美食的‘吃货’而创作的,观众群体锁定为普通的正常人,并表示该片的目标是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舌尖上的中国》还会展示的是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展示人和食物之间的故事,透过美食来看社会。

该片的重要主题是中国之“变”:向观众展示传统农耕的中国,同时也告诉观众很多中国传统正在改变,而有些片中出现的人很有可能是最后一代传承手艺的人。

纪录片分析范文范文

纪录片分析范文范文

纪录片分析范文范文《地球脉动》是一部由BBC制作的纪录片系列,共分为11集,每集以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种类为主题,展示了地球上不同的生态系统和动物群落的生存激烈竞争、互相依存的关系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

首先,该纪录片的拍摄技术非常出色。

影片运用了很多高清科技,使用了超高清摄像机和无人机等现代技术,将细节展示得清晰而生动。

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到不同生物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性,感受到它们的真实和自然。

其次,该纪录片的叙事手法独特而生动。

影片采用了旁白的方式对故事进行解说,配上悦耳动人的音乐,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展示的生态系统和动物群落之间的关系。

此外,纪录片还通过剪辑手法将相似或相反的镜头串联在一起,凸显出生态系统中的竞争与互助,以及食物链的重要性。

再次,该纪录片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也是其独特之处。

《地球脉动》并不仅仅局限于展示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动物,它也着重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和破坏,以及应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珊瑚礁死亡、破坏性的洪水、森林砍伐等场景,这种对环境问题的揭示引起了观众的思考和关注。

最后,《地球脉动》通过展示地球上不同的生态系统和动物群落之间的关系,强调了生物多样性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纪录片通过逼真的画面,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受。

观众通过观看和思考,意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自己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中的责任和义务。

总之,纪录片《地球脉动》通过其出色的拍摄技术、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成功地传递出了自然的力量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增强对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意识。

它不仅是一部娱乐性的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品。

纪录片赏析

纪录片赏析

纪录片赏析
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视作品,它以真实的生活、历史、文化、社会等为题材,通过摄影、录音、剪辑等手段,展现客观事实和真实场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纪录片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主题:纪录片的主题是其灵魂所在,它可以是一个人、一个事件、一个社会现象、一种文化等。

好的主题应该具有深刻的内涵、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2. 内容:纪录片的内容应该真实、客观、详尽,能够全面地展现主题的各个方面。

同时,内容也应该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让观众能够清晰地理解主题。

3. 拍摄手法: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可以多样化,如跟踪拍摄、访谈、实景拍摄等。

好的拍摄手法能够生动地展现主题,让观众身临其境。

4. 剪辑:纪录片的剪辑应该紧凑、流畅,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同时,剪辑也应该能够突出主题,让观众更好地理解。

5. 音乐和音效:音乐和音效在纪录片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营造氛围、增强情感感染力。

总之,纪录片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影视作品,它能够让观众了解到真实的世界,引发观众的思考。

在赏析纪录片时,我们应该从主题、内容、拍摄手法、剪辑、音乐和音效等方面入手,全面地欣赏其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纪录片研究与赏析

纪录片研究与赏析

纪录片研究与赏析——从受众角度探析电视纪录片的发展策略摘要:在当今的中国,滚动播出的新闻、花团锦簇的电视连续剧、大张旗鼓的娱乐综艺节目使得每天的电视荧屏热闹非凡。

除此之外,常常被人忽视而总是成为沉默的主角的,就是电视纪录片。

直到近些年,纪录片逐渐成为一个文化热点开始流行和升温,社会上也再次出现了一批电视纪录片的爱好者。

人们对纪录片的关注与评价也开始多了起来。

无论是什么电视节目,要想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赢得受众的喜欢。

作为本文的研究主体,电视纪录片也不例外。

观众是需要纪录片的,但是他们需要的,是符合他们的心理、迎合他们需要的纪录片。

纪录片要赢得观众,首先应该以了解观众为前提。

从受众的需求来探讨纪录片市场的发展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文通过对受众理论的概要性阐述,从受众视角对我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最后从受众视角提出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市场发展策略。

关键词:受众;纪录片;市场;发展时下,影视剧与综艺节目可谓精彩迭现、目不暇接,相形之下,纪录片却显得有点萧条冷落。

曾几何时,纪录片以其强大的宣传功能而深受宠幸,在一个时期里,又因其在国外频频获奖而成为中国影视艺术与世界接轨的先锋。

在市场意识日益渗透的媒介环境里,纪录片曾经的辉煌难以再续,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随着分众传播时代的到来,纪录片创作必须直面市场、直面受众,调整传播的形式与内容,纪录片的题材应以多元化的提供来满足受众多方位的需求。

一、电视纪录片及其受众(一)受众概述“受众”(audience,又译“阅听人”)这个词,传播学上通常将其作为传播对象—受传者的集体概念,指的是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接受者。

它是传播过程中的五要素之一。

受众是大众传播及电视媒体产品的消费者,它是传播活动的目的地,是传播内容的归宿,同时它又是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没有受众的参与,传播活动就不完整。

所以,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电视受众,顾名思义就是电视的观众。

纪录片论文

纪录片论文

关于纪录片的故事性的一些看法马得志04092204043一、纪录片与故事纪录片就是通过拍摄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物,真实人物、真实空间、真实环境,并通过一些列的后期筛选和加工,来构建一个完整的世界,并把观众完全带进这样一个全新的体验当中。

比如《鸟的迁徙》中以真实的视角展现鸟类一年一度重大的迁徙活动,《华氏911》讲述美国政坛与基地组织背后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探讨“911事件”背后可能的真正原因。

所以纪录片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但是只用真实性一个概念是无法来定义纪录片的。

因为真实性是指影片的制作者们用这些真实的要素编制一个完整的故事并努力使这个故事在保留了真实性的同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而这个感染力是超出影片所有要素加在一起的综合的,也就是它凭着一种整体性和完整性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意义,成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

那所谓故事,就是对一件事或者一系列时间进行有趣的叙述或讲述,用以吸引倾听者,无论是读者、听众还是观众。

一个故事应该具备最基本的的几大要素,就是开端、发展、结局、时间、地点和人物。

这几大要素是所有故事里必不可少的部分,也就是你要想给你的观众讲述清楚一件事情,那么你的话语里必须包含这些信息点,这样观众也才能完全明白你的意思,并根据自己对于你的影片的理解而进入一些全新的情感体验当中。

然而故事性并不只是虚构类艺术作品的专利,纪录片也是要有故事性的,只不过你的故事是基于拍摄真实存在的事物的基础之上的。

你所要做的,就是通过选择性的来安排你的拍摄计划,选择你的拍摄内容和视角,在不违背基本道德原则和事件真实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使自己的情节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纪录片的中立性与主观性纪录片的真正魅力和说服力在于他是基于事实本身而并非虚构的(伪纪录片不属于纪录片,所以不在讨论之列),然而这并不能说明纪录片就是“客观的”。

就如同其他一切艺术一样,纪录片的制作也涉及传播者个人的选择和判断。

因此,无论纪录片在表达上如何追求平衡和中立,它都无法避免主观性。

影视鉴赏论文

影视鉴赏论文

《影视鉴赏》期末小论文选课班级:A02-B指导教师:王妤彬姓名:余森河学号:0082180班级:08金融六班“有谁听过圆明园历史上最华彩的那段乐章?有谁见过圆明园历史上最宏丽的画卷?有谁亲身游历过那座精艳绝伦的“万园之园”?……”正如《圆明园》剧情简介那样,已经没有人见证过圆明园的宏伟与壮丽,没有人目睹过圆明园的庄严与豪华,早在一百五十年前它就被毁在列强的铁蹄下,可那屈辱的历史,悲惨的结局,每一个华夏子孙都不会忘却……之前也看过不少纪录片,《圆明园》是让我感触最深的,除了它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影视技巧,更多的是它给我们讲述了一段悲伤而难以忘怀的历史。

从《圆明园》中了解了很多之前不是很熟悉的快被世人淡忘的辉煌的往昔岁月。

纪录片《圆明园》以高清晰,数字化技术再现了圆明园从建园,扩建,被毁的历史全过程,在重现圆明园恢弘壮丽的建筑同时还向人们讲述圆明园鲜为人知的重要地位及一个帝国,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欢笑和泪水。

天朝大国在英法列强面前是多么不堪一击,“万园之园”与坚船利炮相比是多么苍白无力。

《圆明园》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园林,一个国家的命运,更见证着历史的发展潮流。

《圆明园》以第三者旁白的方式给我们讲述圆明园的建立、扩张与毁灭,就像一个老者在给我们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这个老者便是影片的“主角”—传教士郎世宁,这个故事也即圆明园的建立与毁灭。

影片以郎世宁为主线,以郎世宁自述的形式讲述他在圆明园的所见所闻,以及对圆明园的了解,这一点对于纪录片甚至其他类型的影片都是一种比较新颖或者独特的形式。

《圆明园》的开场白“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

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让我们对圆明园的宏伟、惊艳充满遐想。

纪录片解读范文

纪录片解读范文

纪录片解读范文
摘要:
一、纪录片简介
二、纪录片主题与亮点
三、纪录片拍摄手法与表现形式
四、纪录片的价值与影响
五、观影建议与心得
正文:
纪录片作为一种非虚构类的影视作品,通过影像记录和呈现真实世界,为观众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思考。

今天,我将为大家解读一部备受关注的纪录片——《人间世》。

一、纪录片简介
《人间世》是一部关于中国现实题材的纪录片,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和SMG 纪录片中心联合出品。

该片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为主线,通过观察和记录医护人员日常工作和患者就诊经历,展现了真实的人间百态。

二、纪录片主题与亮点
《人间世》的主题是“生死”,围绕生命的诞生、生命的流逝以及医护人员和患者在面对生死时的态度和情感。

纪录片通过讲述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让观众深刻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三、纪录片拍摄手法与表现形式
《人间世》采用纪实拍摄手法,大量运用长镜头和跟拍,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和患者的生活状态。

此外,该片还运用了配乐和旁白
来渲染氛围,增强情感共鸣。

四、纪录片的价值与影响
《人间世》以其真实、深入的记录方式,引发了社会对医疗现状和生命价值的深入思考。

该片不仅展现了医护人员在生死线上的奋斗,也反映了我国医疗体系的现状和挑战,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五、观影建议与心得
观看《人间世》时,建议放下偏见和成见,以开放的心态去感受其中的生生死死、悲欢离合。

纪录片中的故事或许会触动你的内心,让你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和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

总之,纪录片《人间世》是一部富有内涵和价值的影片,值得我们去观看和学习。

纪录片赏析

纪录片赏析

《最后的山神》141032136杨劲豪《最后的山神》将镜头对准鄂伦春民族最后一位萨满孟金福(萨满类似于汉族的巫师,也就是与山神沟通的灵媒),通过他在山林间自由的原始的生活,让我们看到鄂伦春人走出大兴安岭的深山老林以后,老一辈人对传统狩猎生活的留恋以及与山林割不断的精神联系,也反映了新的生活对他们的冲击。

作品的格调始终笼罩着一种淡远的忧伤,树木和动物的减少、定居的生活方式,改变了鄂伦春人的生活。

山神在逐步消失,作为最后一个萨满,孟金福是孤独的。

当他刻有山神的树被砍伐之后,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

他表演了最后的一次“跳神”,然后,孤独地上路了,带着,种行将消逝的文化形态。

说实话,再见到和观看这部片子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我国少数民族里面有撒满这一族。

最开始知道萨满一词却是通过一些具有历史性题材的网游--萨满族—天生的猎人。

我真的我该如何去评价它。

纵观整部片子,无时不刻都感觉到一种古老的苍凉和厚重感。

最后一个萨满族人,将要从历史长河消失,消逝的是一种文明,一种最原始和最淳朴的文化。

一.人物的形象言行、内心意识世界山神是他们这个游牧民族的心里上,灵魂的寄托。

纪录片一开始便是主人公孟金福在砍着一块树皮,在树上刻着山神的像进行跪拜。

那种虔诚,就如同我们对先人一样,整个过程给人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山神头像作为一种心灵的具象,立刻在观众心中扎下了根。

虔诚地在松树前雕刻山神,并顶礼膜拜;每次进山打猎都要请求山神赐予他猎物;如果打猎有所收获,他也会认为这是山神的施舍,便要虔诚地给山神进贡祭品。

他往山神嘴里塞食物。

有时没有祭品时就给山神点根烟,这些细节都是人物性格的外化,其实也是对大自然的感谢,他们信仰山神,不反映着这些人的内心世界。

孟金福作为鄂伦春最后一位萨满,他的行为中带有很多原始宗教崇拜的痕迹我们不难发现,他把大自然的万物都看作是神来崇拜。

除了雕刻山神图像来作为山神体外,孟金福这样的鄂伦春人也是载体,在他们身上,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山神,也就是鄂伦春的民族之魂。

关于纪录片分析范文

关于纪录片分析范文

关于纪录片分析范文纪录片是一种反映真实事物、事件或人物的电影或电视节目。

它通常以事实为基础,采用真实的场景、人物和情节,旨在展示真实的现实世界,并引起观众对社会问题、历史事件或自然现象的思考。

纪录片的分析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包括主题、叙事结构、导演手法、观众体验等。

下面将对这些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主题是纪录片的基础。

主题决定了纪录片的核心内容以及要传达的信息。

纪录片的主题可以是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贫困等),历史事件(如二战、文化大革命等),传记(如名人的生平故事)或自然现象(如地球的生态系统)。

分析纪录片的主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纪录片所关注的社会问题或历史事件,并理解导演对这些问题或事件所持的观点。

其次,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也是分析的重要方面。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指的是导演用来组织电影情节和场景的方式。

叙事结构可以是线性的,按照事件的时间顺序进行,也可以是非线性的,通过回放或跳跃来呈现多个时间点的内容。

另外,纪录片的叙事手法还包括诸如对比、对话、解说等方式。

分析叙事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导演为了表达主题而选择的叙事方式,以及这种叙事方式对观众的影响。

导演手法是纪录片分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导演手法包括摄影技术、镜头运用、音乐选择、剪辑等。

纪录片的导演通常会使用特定的摄影技巧来呈现自然景观或现实场景,例如选择特定的角度和镜头来强调一些细节,或使用特殊效果来增强画面的艺术性。

音乐也是导演手法的一部分,它可以通过音乐的选择和配乐来突出情感氛围或强化影像的力量。

剪辑则是将不同的场景和情节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以创造连贯的故事。

分析导演手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纪录片的视听艺术和影像传达的信息。

最后,纪录片的观众体验也是值得研究的方面。

每个人观看纪录片时的感受可能不同,因为观众的背景、经历和观点各不相同。

分析观众体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纪录片对观众的影响,并理解观众如何与所观看的内容进行互动。

总之,对纪录片的分析可以从主题、叙事结构、导演手法和观众体验等多个方面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
《最后的山神》与《北方的纳努克》
浅析
《北方的纳努克》
作者Robert J. Flaherty
【摘要】纪录片并不仅仅限于表现一种表象和局部的真实,纪录片的真实
应该是“深度的真实”,包括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维度的真实。而这种真实是
远远超出刻板的原封不动的复制现实生活的景象可以达到的。它是一种艺术,是
与故事片相对的电影艺术的一个子类。学术界评判纪录片的标准过于看重其是否
客观真实,却忽略了它还应该达到艺术的审美和思想的深度,纪录片不仅只止于
现实主义的复制和描述,它的使命,还包括对客观真实进行“创造性的处理”,
予以艺术化的表达和呈现。
【关键词】 纪录片 艺术性 真实性
一位终其一生都在远离文明的世界里,以浪漫主义的眼光和探险家的品性追
寻纪录片艺术和人生真实的导演弗拉哈迪,在其成名作《北方的纳努克》中,用
镜头客观地记录下来了被记录者的生活。然后通过镜头这样“一斑窥豹”的记录,
来反映一个群体的生存状态——至少是介绍一个远离我们的边缘群体的另一种
生活。影片通过简单的镜头,记录了这样一个叫做纳努克的爱斯基摩家族,一个
男人,一个女人,几个孩子和一群狗。在茫茫北极,他们自己捕食,自己搭建房
屋,为生存而生存地过自己的一生。很难想象,这样的一个家族,生活在一个已
经诞生了电影的时代。而我们现代孱弱的文明和当时野蛮的主宰竟构成了这样的
反差。文明水准和主宰能力,也许是一个悖论。
一.关于其真实性与对作者是最成功的艺术骗子的讨论
“他打着真实的名义招摇撞骗并且异常成功地名利双收。 片子中造作的痕
迹无处不在:
比如爱斯基摩人的冰屋(伊格鲁)的正常尺寸是20英尺,而弗拉哈迪为了
拍摄的方便竟然让那努克将尺寸增加到25英尺,导致伊格鲁在建造过程不断地
坍塌又不断地重建。
因为室内光线不够好,弗拉哈迪就让他们将冰屋的屋顶截去,让那努克一家
在冰天雪地里表演起床的场景。善良的那努克一家就这样在露天的环境下赤身裸
体瑟瑟发抖地“起床”。
他们本早已习惯使用猎枪,却为了弗拉哈迪的所谓表现他们生活的原生态的
要求,重新拾起父辈甚至是祖辈的捕猎手段。 片中还出现了纪录片史上第一次
的戏剧性展现,在他们猎捕海象和那努克诱捕海狮的两个段落里展现得淋漓尽
致。
在他的刻意截取的镜头里,爱斯基摩人的社会生活被抹煞的一干二净,仿佛
他们的世界纯净到只剩下人与自然的相处,而这显然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以
实现商业上的成功为目的”--这些是说作者或片子为何是骗人的理由。
我想说的是:绝对真实就像绝对真理一样不存在,我们所能体验到的只是相
对真实,而这种相对真实也依靠于主体的认知。纪录片的真实性不等同于物质现
实的客观复制,因为它并不能做到绝对客观。从纪录片制作的整个过程里可以看
到,每个环节莫不充斥着人为的主观因素。首先,前期策划中,对主题的选择就
是主观的——为什么“我”要拍这个主题而不拍那个,“我”对这个社会现象和
问题的理解是什么?制作者在拍摄之前一定会有所思考和取舍,即使是直接电影
的现场拍摄都免不了,更何况以格里尔逊为代表的媒体影像工作者要围绕社会问
题进行有组织地策划。其次,中期拍摄中,画面的选择、镜头的角度、景别的调
控……无一不在“人”的手中,而这其中包含的便是拍摄者的主观视点。拍摄者
要给观众看的是什么,是被摄者的肢体动作,还是面部特写,拍摄者不可避免地
会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要表达的内容“强加”给观众。所以,电影理论大师巴
赞为最大限度地还原现实而大力倡导长镜头理论,以保持画面的完整性,尊重观
众的自主权。后期制作,剪辑是最大的主观因素,镜头的取舍和排序之间就表现
出制作者的主观选择。由是观之,纪录片是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观的,真实的内容
也就大打折扣了。
二.什么是记录片
对纪录片进行定义一直都存在争议,为什么说作者是最成功的艺术骗子。我
认为这样说的人,至少没有认识到所谓纪录片真正的定义或者说是定义。关于纪
录片的范畴,我们基本都可以接受约翰,格里尔逊的建议。格里尔逊阐释道,“我
对纪录片的要求非常简单,使用活生生的材料同样可以有机会制作出富有创造性
的艺术作品”。可见,在纪录片的命名者格里尔逊那里就是着眼于其艺术品格的,
否则若只论客观真实,则无须把纪录片与新闻片相区分。
纪录片是与故事片相对应的电影艺术的一个子类。艺术性是基于电影性的美
学要求,是指影片要经过艺术化的处理,能够给人以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冲击,
或引起人理性的思考。真实性是与故事片相区别的本质要求,是指取材自然,纪
录正在发生的客观现实,而非虚构的故事。二者在纪录片中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并非简单而言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然而,我们看到,在诸多的讨论中,对真实
性的判定几乎成为检验纪录片的唯一标准,而讨论至今仍不确然。纪录片之真实
性似乎成了一个伪命题。随着后现代诸种理论的质疑,我们被告知这世界上并不
存在一个完全客观真实的东西,只要是经过了人的参与,就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即便眼睛也不可信,更何况人手操作的摄影机。曾经被拾得高高在上的“真实性”
遭遇“围攻”和“指责”,被“批斗”得遍体鳞伤。此片一样,不过庆辛的是,
随着人们对纪录片定义和所谓真正意义真实性的不断认知,和更深入的了解,悲
观的情况也在改观。
三.其艺术性的魅力所在
最强的才有可能成为最文明的。主宰了,才有文明的机会。从野蛮到文明所
展现出来的深层次的艺术价值。
纳努克只是爱斯基摩人中虽然出色但是仍旧普通的一员。强壮,勤劳。在北
极,没有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英国工业革命之后产生的汽车供人们飙风,没有巨大
的电影院供这么多闲着没事干的人消遣,也没有火。在北极,肉是生吃的,他们
吃得很开心,当然这是我们看起来十分荒谬和野蛮的行为。所有现在我们公认的
存在于人类身上的一切掩饰和所谓的文明都被残忍地剥离,他们仅仅是一种生
物。没有我们所谓人类的文明,没有我们所谓人类的羞耻。在20世纪的第二十
二个年头,在资本家努力剥削,五四运动正在展开,经济危机正在发生的时代里,
这群爱斯基摩人在这个原本不应该由人来居住的地方,用一种野兽的方式,顽强
地生活着。性别成为一种简单的建立在繁殖意义上的区分,生活中几乎没有任何
其他我们认为必要的东西——只有生存。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所谓
生命,所谓顽强的坚定的生命,其实也不过如此。生活本身似乎就应该是这样子
的,只是我们在文明的欺骗之下给生活添加了太多原本根本就不属于生活的东
西。文明与野蛮的悖论。我们自以为是因为文明而脱离野蛮,却不曾发现,其实
我们是因为顽强和聪明,变得更野蛮才使文明变得可能。
罗伯特·弗拉哈迪所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这部纪录爱斯基摩人生活的“人
类学”影片并没有像早期纪录片那样把异域奇观作为主要内容,而是主要表现纳
努克一家的生活,将人和人的 生活作为关注点。弗拉哈迪并没有恪守纪录片严
格要求的“客观真实”,而是引入故事片的创作手法,营造戏剧性场面,重视悬
念设置,使整部影片看起来轻松活泼,饶有趣味。经典的捕猎海象一段即是经过
安排的。那时候已经有了步枪,但为了再现爱斯基摩人的原始捕猎方式,纳努克
与族人们拿起鱼叉与海象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搏斗。尽管《北方的纳努克》使用了
一系列艺术化手法,但这并没有影响其纪录本性。反而正是这些手段的使用,以
及由此而表现出的对人与自然的理解,对逝去的生活方式的浪漫主义缅怀,使得
“在那以后的半个世纪里,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故事片,无论是身穿大礼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