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 三 角 区 域 分 布 图
长三角经济圈结构
在长三角经济圈中,以上海作为经济圈中心,南京、杭州、宁波作为 经济圈中的主要结节点,吸引和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其集聚和辐射达 到的地区包括江苏、浙江所有市区以及安徽省的部分周边市区。江苏的 常州、无锡、苏州,浙江金华、温州等在其带动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最大的经济圈,其经济总量相当于全国国内 生产总值20%。长江三角洲的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消费品零售总额均 居全国第一。 201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 划》,将把长三角建成“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 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城市群”作为发展定位。 2013年4月,安徽省的合肥、马鞍山、芜湖、淮南、滁州,江苏省的 徐州、连云港、宿迁以及浙江省的丽水、温州正式成为长三角“新成 员”。
(二)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体,三产发展速度较快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各市积极推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使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加快,逐渐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从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看,以 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经济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特别是进入90年代,工业的基础和主导作用更加突出; 第三产业是经济增长的强大助力器,从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在努力提升经济运行的 质量.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层次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长三角经济圈总体分布图
长三角经济圈与环渤海、珠三角经济圈的联系
广州、上海、天津作为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内的核心城市,建设和形成了“中心 城市——空间节点新城——三大经济圈城市群”区域对接的经济圈城市群体系,以空 间节点建设入手,推动了整个三大经济圈城市群建设,实现了三大经济群之间区域发 展之间的对接。上海作为全国首位城市,在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空间节点城市的功能和 经济优势明显,并且与东部沿海经济圈中其他核心城市空间节点对接,形成作为全国 首位度的上海及长三角经济圈,与环渤海和珠三角经济圈经济的联动拓展性外延发展 模式,促进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核心城市群的建设。同时,构建覆盖整个东部沿海三 大经济圈的城市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了作为经济圈内核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化 水准,并以此为龙头带动了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五是积极培育宁湖杭发展带,拓展长三角向中西部辐射带动功能。宁湖杭沿线县市须考虑区域 资源环境开发容量及生态屏障功能,选择与生态经济相协调的开发方向和模式,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 旅游休闲、现代物流、生态农业及资源加工,培育城镇集聚区,形成生态产业集聚、城镇有序发展的 发展带。 六是引导发展沿湖生态服务带,成为全国性重要旅游休闲带和区域性会展研发基地。环太湖乡 镇须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在保护太湖及其沿岸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旅游观光、休闲 度假、会展、研发等服务业和特色生态农业,严格控制用地开发规模和强度,突出开发理念创新和空 间布局优化。 近几年,长三角一体化在推进过程中正在发生着质变。几年前,城市间的竞争大于合作,现在 合作动力远大于竞争。初期,长三角的发展以投资推动、资源消耗为主,由于资本、资源等的稀缺, 以争夺要素为目标的竞争在长三角城市间展开。各地争相出台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制造业、劳动密 集型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当时长三角发展主要特征。但随着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其资本集聚效应已 显现,资本要素对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限制远不如从前。且随着土地、资源、环境压力日益沉重,资源 消耗型的发展模式不再适合于长三角发展。创新,这一发展要素正成为长三角新的限制。长三角各城 市发展水平的不同,创新要素——人才、技术、信息的分布和集聚能力有着较大差异。上海作为长三 角龙头,无疑是集聚创新要素能力最强的地方。不过,相对于资本、资源等发展要素,创新要素有着 共享的特性,由此长三角城市间合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 长三角科技合作平台建设等不断深化基础上,长三角正通过创新要素流动,深化彼此间合作。
长三角经济圈
长三角经济圈具体位置
长三角经济圈的形成过程
• 长三角经济圈是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副中心,共由30个城市 组成。 • 长三角经济圈最初由16个城市组成:上海市、南京市、苏州市、无锡 市、常州市、镇江市、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杭州市、宁波市、 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舟山市、台州市。其中的台州市是在2003 年8月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四次会议上被接纳为正式会员 的。在首部《“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城市入会规程(建议 稿)》中,除了现有16个长三角城市之外,江苏徐州市、浙江温州市 和金华市、安徽马鞍山市、芜湖市、滁州市、宣城市、巢湖市和铜陵 市等9个地级以上城市都被包容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在2008年《国务 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 见》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两省一市” 全境。2010年三月底合肥市,马鞍山市等六个城市正式加盟长江三角 洲经济圈。
•
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
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水路、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现代化运输方式,已经形成了以上 海为枢纽,南京、杭州为次级枢纽,以铁路运输和江河运输为主干道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近年来,沪杭高铁与此前开通的沪宁高铁一起覆盖长三角地区,并向其他地区辐射的“一小时 经济圈”业已形成。进一步加强长三角经济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15718.47 18753.73
27661
31825 37358
2008
2009
14069.87
15046.45
75109
78989
30312.61
34457.30
39622
40748
21462.69
22990.35
42166
44641
长三角经济圈发展趋势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是以上海为“核心”、以沿长江、沿杭州湾等6个“发展带”为框架的区 域联动发展,形成“一核六带”的区域总体布局框架。 一核即强化上海这个核心,充分发挥上海作为国内外交通枢纽、长三角地区要素资源配置中心 和文化交流中心以及创新源头的作用,整合利用周边地区的资源优势,增强上海集聚和组织引导能 力,以促进区域整体优势的发挥和竞争力提升。 一是优化提升沪宁、沪杭沿线发展带,目标建成具有世界发达水平的都市连绵区域。这一发展 带主要包括沪宁杭交通沿线地区,将按照集约、创新、优化的原则,加快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现代服 务业发展,优化城市功能,改善环境质量,成为带动区域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提升、服务长三角 地区乃至全国发展的区域。 二是重点建设沿江发展带。根据规划,长江沿线的县市区将发挥“黄金水道”优势,引导装备 制造、化工、物流等产业向沿江区集聚;建成特色鲜明、规模聚集、布局合理、生态良好的产业基 地和城镇聚集带,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长江产业带的核心组成部分。
14369
16830 20223
8003.67
9705.02 11648.70
16978
20444 24352
2005
2006 2007
9164.10
10366.37 12188.85
wk.baidu.com
52535
58837 68024
18305.66
21645.08 25741.15
24560
28814 33928
13417.68
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特色和发展状况
长三角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长三角的发展特 色主要表现在:形成综合性产业基地;城市化呈现结构性大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圈层特征 明显;城市与城镇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大物流条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实力雄厚,高层次人才 密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全国领先。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水平大幅提高
长三角地区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经济资源,经济总量一直名列全国前茅,改革开放以来经 济飞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长三角地区不仅财政收入增长比率较高,运行质量也较好,从宏观经济 效益指标看,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高于全国,2002年长三角地区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 的比重为20.7%,比全国比重高2.2个百分点.从各城市发展情况看,长三角十六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水 平较高的城市群,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市积极推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基本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 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名列全国前茅.
三是重点建设沿湾发展带。沿杭州湾县市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港口条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和 高附加值的制造加工业和重化工业,建成功能协调的现代制造业聚集和城镇聚集带,带动长三角南 翼发展。
四是积极开发沿海发展带,即拥有沿海岸线的县市区,依托临海港口,培育和壮大港口物流、 大型重化工和能源基地,发展新兴的临港产业、海洋经济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综合经济带。
•
制度创新的领先优势
沪、苏、浙在体制创新方面各具特色和优势,三者的互补式互动推动着长江三角洲、长江 流域乃至整个中国体制创新的进程。
•
雄厚的经济实力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飞速发展,长三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文化、科技最发达的地区 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素有“金三角”之称:各城市依托上海已形成经济 实力强、社会发展水平高的城市群体,区内城市工业技术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配套齐全,资源 加工能力强,人口密度、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均处于中国领先地位,且大多数 城市具有一定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经济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特别 是进入90年代,工业的基础和主导作用更加突出;第三产业是经济增长的强大助力器,从社会的 各个领域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在努力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层次明显高于 全国平均水平. 1
长 三 角 地 区 交 通 网 络
•
较强的城市间聚合力
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间已经形成较强的聚合力,表现在:区域间经济关系形成互补和相 互依赖关系;上海对周边城市吸引力和拉动力;区域内交通的改善和新型交通体系出现,对能 源供给配置、生产生活设施配套、环境治理等产生了一体化要求,产生了广泛的区域协调要求。
长三角经济圈优势及经济发展概况
• 一、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优势 • 二、长三角经济圈的经济发展特色和发展状况
一、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优势
• 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
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海岸线的中点,扼长江入东海的海口,临江滨海,并处于世界 环海线的附近。长三角大陆海岸线长近千公里,长江优良岸线600公里,由上海港、宁波港、 舟山港、乍浦港、南京港、镇江港、张家港、江阴港、南通港等组成了中国最大的沿海沿江港 口群,港口吞吐量占中国的70%,其中上海港就占35%,同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300多个 港口有着经济贸易的联系,是中国对外联系的重要门户。同时,通过长江水运大动脉,可以流 通面积180万公顷,人口3.5亿,粮、棉、工业产量占中国1/2的长江流域,具有极为广阔和发 达的腹地和市场。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于一身的区位优势,使长江三角洲同其他沿 海地区相比,具有面对面对国内外两大市场的有利区位,蕴藏着极大地发展潜力。
省份或城 市 上 海 江 苏 浙 江
年份
生产总值 (亿元)
人均生产 总值(亿 元)
生产总值 (亿元)
人均生产 总值(亿 元)
生产总值 (亿元)
人均生产 总值(亿 元)
2002
2003 2004
5741.03
6694.23 8072.83
35445
40130 46755
10606.85
12442.87 15003.60
长三角一小时经济圈
• 广泛的内外联系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对内对外的经济联系历史悠久,客商、华侨 遍布世界各地,承担着国内市场大部分工业品和日用消费品的供应任务,是中国最大的商业 贸易区和重要的出口创汇基地,港口众多,海陆空交通运输方便,全方位对外开放,具有其 他地区无可比拟的优势。
(三)外向型经济高度发展,对外开放日益提高
80年代以来,经济国际化成为长三角各城市发展的目标,上海和江苏部分城市率先发展外向型经济, 浙江七市在90年代以后也趋向于外向型经济作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支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国际化 程度日益提高,利用外资增长强劲,出口连年提高.
长三角主要产业分布图
长三角两省一市生产总值及人均生产总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