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背后的思考_试说_推销员之死_中威利_洛曼的教子方式及其失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反文化、反美学和反文学著称的 “ 后现代”小 说。它一登上历史舞台,就试图对先前的文学传统 和价值观念进行消解! 。后现代主义被认为是一种 新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也许正是这种新的 世界观对人们重新认识 《 洛丽塔》有很大影响,使 这部作品逐渐被人们接受,成为二十世纪的巨著。
1 责任编辑:水
涓2
二、人生观念
威利・洛曼遇见了八十四岁的推销员—— — 戴夫 ・辛格曼, “ 明白了,当推销员是一个人要求的最 了不起的前途。八十四岁了,还有二十个、三十个 城市可去,不管到哪儿,拿起电话,就有那么多人 记得你,喜欢你,愿意帮你的忙!” “ 那年月这一 行里讲的是人品……讲的是尊敬、义气,有恩必 报”,这是威利走上推销员之路的原因。可惜的是 他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戴夫・辛格曼八十四 岁高龄,还在奔波操劳,自谋生路。 邻居查利的儿子伯纳德—— — 比夫中学时代的同 学,是个忠心耿耿,遇事爱操心的孩子。一天他跑 来抱怨比夫不温课,并对比夫说, “ 我听见比恩鲍 姆老师说,你要是再不学数学,他就要给你不及 格,你就毕不了业啦”, “ 光在球鞋上印上弗吉尼 亚大学的字样也不一定能毕业”。听到这话,作为 父亲的威利非但不以为然,还生气地责怪伯纳德: “ 你胡说什么?现在摆着三个大学愿意出奖学金收 他,他们会给他不及格?”伯纳德离开后,威利就 问比夫: “ 伯纳德这孩子没人缘吧?”接着,威利 教育孩子: “ 伯纳德在学校可能分数最高,……可 是到了社会上,做生意,明白吗?你们会比他强五 倍! 所以, 我感谢上帝, 你们俩都长得美男子似的。 因 为要说做生意, 谁能出人头地呢, 就得是那种仪表堂 堂, 叫人一看就喜欢的人, 只要大家喜欢你, 你就不 ” “ 会倒霉。 他曾嘱咐前去会见奥利弗的比夫, 去的时 “ 候别穿牛仔裤、 花格上衣 ” , 穿规规矩矩的成套衣 “ 服” 。 进门的时候要春风满面, 别一脑门子心事。 要 紧的不在你说什么, 在你的风度—— — 因为决定成败
《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著名戏剧作家阿瑟・密 勒的代表作。该剧于一九四九年首次在纽约百老汇 大街上演时,立即引起了轰动,连续演出七百二十 四场,是百老汇舞台上演记录最长的五十个剧目之 一,曾获得纽约剧评界奖和普利策奖,阿瑟・密勒 也因此赢得了国际声誉。 “《 推销员之死》描写了小人物威利・洛曼的 梦想和毁灭,并由此抨击了重表象不重实质,以金 钱为尺度,诱使人们不择手段去出人头地的美国 梦。”主人公威利・洛曼,是个六十三岁的老推销 员,他一家四口:妻子 ( 林达 ) , 长子 ( 比夫 ) , 次子 ( 哈皮 ) , 他们生活在刚刚度过经济大萧条,赢得世 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美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 当时有着美妙憧憬的 “‘ 只要努力,人人都有成功 机会,都有发财致富的可能’的美国梦框架里,客 观因素只是些可望不可及的美丽诱惑,主观因素又 是一些自诩的前程与心造的幻影”。该剧家庭矛盾 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威利和两个儿子 ( 尤其是大儿子
比夫)身上。比夫三十岁仍一事无成,工作没有着
一、概

落;比他小两岁的弟弟哈皮是个乱搞女人的浪荡 子。兄弟俩在事业无成、前途无望的情况下所经历 的苦闷、彷徨最终使他们认识到:他们的不幸遭遇 归罪于老爸自幼对他们实行的错误的教育方式。因 此,父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以至于后来反目 成仇,甚至互相对骂。大儿子比夫违背了老爸的梦 想与愿望,这对于年迈失意、心力交瘁的威利来 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在环境压抑、经济压力、儿 子不争气等一连串不幸的打击下,威利・洛曼最终 撞车自杀了。 “ 这是他犯的错误所付出的代价,这 种过错就是全心全意献身于虚假的尊严,献身于他 那种对成功的想法所包含的虚假的一面,认为只有 花费 ‘ 力量’在后代身上,才能证实自身的存在, 而这种力量则是来自他最后一笔财产的出卖, 也就 是出售他自己, 以换取他的一笔保险费。” 在对威利的悲惨命运深表同情之余,我们禁不 住对悲剧发生的背后产生深度的思考,并从中感受 到极大的震撼与启悟。 造成威利・洛曼人生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社会原因。在当时美国那个商品社会里,人
邻居的儿子伯纳德与威利还有过这样的几句对 话:伯纳德: “ 他在哪儿?他要是再不念书—— — ” 威利: “( 走到台口,激动地)那你就把答数递给 他。”伯纳德: “ 我每次都给,可是会考不行!那 是全州的考试!会把我抓起来的!”对孩子考试作 弊,威利岂止是置之不理,确切说是赞成、支持。 毕业大考比夫数学不及格,去波士顿找老爸。 比夫: “ 爸,我数学不及格。”威利: “ 不是大考 吧?”比夫: “ 是大考。我学分不够了,毕不了 业。”威利: “ 难道说伯纳德不肯给你答案?”比 夫: “ 他给了,他尽量给了,可我才得了六十一 分。”威利: “ 他们就硬不给你加四分。” 3 注: 美国中学,六十五分为及格 4 比夫: “ 比恩鲍姆说 什么也不干。我求他了,爸,可他就是一分也不肯 添。……您只要一去他准得把分数改了!……爸, 您知道他为什么恨我, 爸—— — 有一天他迟到了, 我就 跑到黑板前头学他来着。 我学他那个斗鸡眼, 说话大 ” “ ( ” 舌头。 威利: 大笑 ) 你学他? 同学们高兴吗? 比夫: “ ” “ ” 大伙都乐趴下了! 威利: 是吗? 你怎么学的? 比 “ ( 夫: 山百山十山的平方根似…… ” 威利不禁放声大 笑; 比夫也跟着笑起来 ) 威利作为父亲, 不追究孩子 成绩不好的原因, 还在同他开玩笑。 后来因比夫意外 发现威利的隐私, 感到经常在他面前堂而皇之的老 爸原来是个表里不一的骗子, 于是心灰意冷, 不思进 取, 走上了堕落之路。 试想,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持这样的态度,孩子 还能集中精力把学习搞好吗?5 /2 对孩子处世为人的态度 威利的价值观念和教子方式,还导致了孩子处 世为人方面的缺陷。 威利一直希望比夫处处都能 “ 走到 ( 邻居的儿 子)伯纳德前头去”,他一向认为伯纳德 “ 没出 息”、 “ 没人缘”、 “ 到了社会上,做生意”,自 己的儿子们 “ 会比他强五倍!”比夫自高自大,对 同学颐指气使,伯纳德曾以当比夫的跟班为荣。比 夫和哈皮到处撒谎欺骗,只图虚名,在家里,他们 没说过十分钟实话。威利对孩子的这些毛病不仅不 制止,还感到很得意。
名作 欣赏
域外视野
!
悲剧背后的思考
—— — 试说 《 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教子方式及其失败
"刘志广 ! 周口师范学院外语系,河南

周口
"##$$% &
要: 威利・洛曼的自杀首先是个社会悲剧,因为他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违背了那个 “ 弱肉强食,适者生
存”的社会生存法则;其次也是个家庭悲剧,因为他教子方式的错误致使两个儿子误入歧途一事无成,使他对未来感到 绝望。文章试图从讨论、分析威利教子方式及其失败的教训中,引发人们的思考与警觉,把它视为 “ 前车之鉴”。 关键词:教子方式 教子失败 梦幻破灭 人生悲剧
,-.+ * .(/+ & 0
作者简介:张萍,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 级硕士 研究生。
!
!"#$
% & ’(()
!"#
名作 欣赏
域外视野
情冷漠,竞争激烈得叫人发疯,所谓 “ 人人都有成 功机会”的 “ 美国梦”,只不过是一种无法实现的 美好幻想。和很多人一样,威利・洛曼是 “ 美国 梦”的失败者。他违反了美国当时 “ 弱肉强食”的 社会法则, “ 这条法则表明一个人在社会和事业上 如果失败了,就没有了生存的权利”。因此,威利 的死是一个社会悲剧。其次是家庭原因。由于威利 错误的教子方式使两个儿子误入歧途并违背了他的 初衷,引发了父子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使威利陷 入绝望的境地。
成这事没有问题,结果被霍华德像扔桔子皮一样给 解雇了。邻居查利为此批评他说: “ 到哪年哪月你 才明白,这种事屁钱都不值!你给他起名字叫霍华 德,可这件事你卖不出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卖 得出去的东西才是你的。奇怪的是,你是推销员, 可是你不懂这个。”这番话揭示了那个社会的本 质,也击中了威利价值观念的要害。当听到威利 说, “ 我一向觉得,一个人只要仪表堂堂,招人喜 欢,那就什么也—— — ”时,查利进一步指出, “ 人 家凭什么喜欢你?谁又喜欢银行大王摩根来着?他 难道仪表堂堂?在澡堂子里他模样就像个宰猪的,
"
唐建清: 《 国外后现代文学》,南京:江苏美术出 版社,’((/3 ’ 。
#
于晓丹: 《〈 洛丽塔〉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北 京: 《 外国文学》,.44%3 . 。 张薇: 《〈 洛丽塔〉的叙事奥秘》,南京: 《 当代 外国文学》,’((+3 . 。
’’ * %+
$
%
《 5 美 6 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著: 洛丽塔》,于晓丹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第 /.’ 页, ’((/3 ’ 。 崔少元: 《 后现代主义与欧美文学》,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 ’((’3 4 。
三、教子方式
教养方式是有形的塑造。 “ 家庭教养方式,指 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中所运用的方法和形式,是 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家庭教育的效 果,不仅取决于教育者—— — 主要是父母的教育动 机、教育内容,更主要的取决于教育方式。” “ 一对农民夫妇教他们的女儿穿针引线,或者 教儿子锄草犁田,那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孩子将来 生活必要的本领。”威利・洛曼教孩子的是将来出 人头地,把所有的人都震趴下,因为他认为自己在 商界没能实现所谓人人都有成功机会的 “ 美国 梦”,就把对未来美好憧憬的实现,寄托在孩子身 上。他曾看着两个儿子得意地说: “ 征服全世界! 你们两个家伙在一块儿,保险征服整个文明世 界!”由于盲目乐观,威利忽视了对孩子的人格教 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3 对孩子偷盗行为的态度 养不教, 父之过。 威利父子下面这段对话, 清楚 “ ( 地表明他对孩子偷盗行为的态度: 比夫: 对威利 ) ” “ ( 您看见我的新橄榄球了吗? 威利: 仔细看球 ) 你哪 ” “ ” “ 儿弄来的? 比夫: 教练叫我练传球。 威利: 是吗? ” “ 他给你的球, 是吗? 比夫: 嗨, 我从更衣室里借出来 ” “ ( 的( 他会心地笑起来 ) 。 威利: 对他偷东西也笑着 ) ” “ 我可是要求你还回去哟。 哈皮: 我告诉你了, 爸准 ” “ ( 不喜欢你这么干! 比夫: 生气 ) 那怎么着, 我本来
” 的总是靠人头儿。 威利还告诉孩子们, 他有朋友, 有 人缘, 走到哪儿都很受欢迎。 上述这些就是威利几十 年推销员生涯中奉行的做人原则。 威利上了年纪,不想跑外销了,想在公司找个 活儿干,自认为是他给少老板霍华德起的名字,说
!%*+,
!"#
!"#$
源自文库% & ’(()
名作 欣赏
域外视野
” “ ( 要还的嘛! 威利: 拦住一场刚要开始的争吵, 对哈 ( 皮) 本来, 他是得用正规的球练嘛, 对不对? 对比夫 ) ” “ 教练大概还会表扬你的积极性哩! 比夫: 噢, 他老 ” “ 是表扬我的积极性, 爸爸。 威利: 那是因为他喜欢 1 你, 要是别人拿了球, 非得大闹一场不可。 “ 查利曾警告威利: 他们 ( 比夫和哈皮 ) 要是再上 ” 工地上去偷东西, 那个巡夜的可要叫警察来抓了! “ 威利做出的反应竟然是: 你还没看见他们上礼拜弄 回来的木料呢, 至少有一打, 六乘十尺的, 值好些钱 “ 呢” , 这俩小子真是天不怕, 地不怕 ” 。 不难看出威利 对孩子的偷盗行为分明是在鼓励和赞赏。 比夫去找以前的老板奥利弗借钱时,钱没借 到,却偷了奥的钢笔,在这种情况下,威利让比夫 再去求他,比夫感到为难。请看两个人的对话:威 利: “ 你把笔还给他,说是一时疏忽!”比夫: “ 我没法那么说—— — ”威利: “ 就说你正在填写 字谜,顺手用了他的笔!”比夫: “ 听着,伙计, 当年我拿了那些球,现在又交出一杆钢笔,这不是 不打自招吗?”威利不是要求孩子知错必改,而是 教他们如何搪塞错误和蒙骗过关。 比夫最终认识到偷盗行为给自己带来的严重后 果,他痛心地、不无抱怨地对父亲威利说: “ 你知 道为什么我三个月没有地址吗?我在堪萨斯城偷了 一身衣服,蹲了三个月监狱”, “ 从中学毕业,我 每次有个好差事,都是偷东西叫人开除的”。 稍加留意,我们自然明白,孩子的不幸遭遇与 老爸威利的教子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2 对孩子学习的态度 威利关注的是孩子的仪表和华而不实的外在表 现, 过分夸张和渲染儿子的所谓体育特长, 根本不考 虑对他们专心学习、 诚实守信等优秀品质的培养。 比如上面提到的:当伯纳德告诉威利比夫没温 课,下个礼拜他得参加大考, “ 光在球鞋上印上弗 吉尼亚大学的字样也不一定能毕业”时,威利非但 不当回事,还生气地责怪伯纳德: “ 你胡说什么? 现在摆着三个大学愿意出奖学金收他,他们会给他 不及格?”他还教育两个儿子: “ 伯纳德在学校可 能分数最高,……可是到了社会上,做生意,明白 吗?你们会比他强五倍!” 本,是威利想象中的哥哥。威利曾对本吹捧比 夫说 “ 他一分钱也没有,可是三所名大学抢着求他 去,一旦进了大学,他前途无限,什么也挡不住他 了,因为要紧的不是你干什么,本。要紧的是你认 识谁,是你脸上的笑容,要紧的是关系……等到他 一旦走进商界,他的名字响当当”。由此可见威利 错误的观念和盲目的乐观。
-$$. /(() 0 (/12
可是穿上衣服,口袋里有钱,谁都喜欢他”。查利 曾真诚地想帮威利一把,给他提供个差事,可威利 由于强烈的虚荣心作怪,却拒绝道: “ 我—— — 我就 是不能在你手下干,就这么回事,别问我为什 么。”直到年老体衰,被公司解雇,想到人寿保险 金时威利才感叹道: “ 怪事,你知道吗?一辈子在 公路上,火车上,赴约会,这么多年,结果是死了 比活着值钱。”可惜,他梦醒命尽,为时已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