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评课稿

爱莲说评课稿
爱莲说评课稿

《爱莲说》评课记录

一、打造和谐高效课堂,和谐才能高效。

什么叫“和谐”?有一种解释很有意思。“和”就是“禾”加“口”,意思是人人有饭吃。“谐”就是“言”加“皆”,意思是人人都能自

由地表达。这样的环境就是自由的、宽松的、相互信任的、相互支持的、相互关爱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谈得上和谐高效。曲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她在课堂上称呼学生燕儿、妮儿,总校董新玲老师,学生称她小董也是这个道理。教学教学,功夫在教外,各位老师都是大学生,在知识功底上应该说都不成问题,为什么有的老师成绩高,有的老师成绩的,排除其他因素,我认为,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何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如何体现和学生的亲和力是一个重要因素。同样,一个学校也是如此,如果环境是相互信任的、相互支持、相互关爱的,教师就对这个集体有了认同感,有了归属感,才会舒畅地去工作。

二、这堂课充分体现了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老师是“导”不是“演”,常见有的老师课堂上滔滔不绝、侃侃而谈,激情飞扬,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陶醉其中。这种老师其实是在“演”,而不在“导”,这种课学生可能喜欢,也有一定效果,但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从何而来?,显然这种课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扮演“导演”的角色,而不是“演员”的角色。曲老师在课堂上扮演的就是“导演”的角色,在老师的精心调度下,所有学生时时刻刻扮演着“演员”的角色,学生读、写、说、思,环环相扣,忙而不乱,都有自己的事可做。

这里涉及一个老师如何“导”的问题。我认为,一堂课,老师要导的好,关键在于问题设计的好,问题难了,学生一筹莫展、无从下手,空耗时间不说,学生的积极性也消磨没了;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即出,缺乏思维空间,起不到提高学生分析思考能力的作用。就象猴子摘桃子,桃树高了,猴子跳几次够不到,就会心灰意冷地离开;桃树矮了,猴子不用跳就够着桃子了,长期以往,猴子就变懒了,其飞腾挪跃、敏捷的能力也无从谈起了。例子不一定恰当,但道理是相通的。

三、青年教师如何面对其他老师的评议

这堂课后,大家坐在这里,畅所欲言,谈对这堂课的意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不乏批评之声。这种氛围很好,体现了分校初中语文组教研活动的和谐、良好氛围。但作为讲课的青年教师,如何面对老师们的褒扬,如何面对同志们的善意批评,我认为,要诚恳地听,认真地记,正所谓旁观者清,更要有自己的分析,自己的思考。对溢美之词,要看说的切不切合实际,若确是自己的优点,要继续发扬;对批评意见,要认真分析,批评的对,虚心接受,批评的意见自己认为不对,也要和老师们探讨,弄明白。我想说的是,一个老师有一个老师的特点、风格,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首先要认真向他人学习,向老教师请教,随堂听课、日常讨教都是必需的,但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一味照搬不足取,要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爱莲说》选自新教材八年级上册,本文借花喻人,托物言志。巧妙地把莲花的生活环境,特殊性状和君子的高尚品德联系起来,描绘赞美莲,表达了作者不慕

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钟老师的《爱莲说》的教学根据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模式”设置了三个主要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合作,求解过程;发展迁移,效果评价。制作课件,插入了音画动画的古文朗诵,美伦美奂。

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钟老师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孟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孟老师既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积极发挥帮学作用。课前准备的关于莲花的图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体验。

孟老师把阅读作了五个阶段的安排:

第一阶段:猜谜语,回忆有关“莲”的诗句。

第二阶段:欣赏多媒体朗读。

第三阶段:学生齐读全文。

老师采用学生创设情境欣赏这一手段,让学生读出新的感受、新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既要交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教师就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了,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阅读的伙伴,是阅读集体中能力略强的一员。

第四阶段:确定学习目标,学生求解,自主合作学习。这里有“确定目标”“集体讨论”“师生合作”“教师点拨”“练习检测”等几种方式。学习小组通过设计问题,解除疑惑(1、翻译句子。2、表现莲高洁的句子还有哪些?3、找出文中告诉概括莲高洁的句子。)让学生去探究、去评价。在这一阶段学生提出了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

1、作者为何“独爱莲”?

2、结尾为什么顺序发生了改变,最后说牡丹之爱?

孟老师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做以适当点拨。

第五阶段: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再读课文,生学习写法,写一句话。

我喜欢的植物是,因

第二,师生与作者的关系。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果读者只是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岂不索然寡味?只要是个性化的阅读,读者总会读出新信息来,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钟老师让学生去多读课文,这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

第三,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

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钟老师让学生去写读后感正是连接阅读和生活的关系的一条有效途径。

当然,上好一堂课,教师的激情非常重要。假如能多一些激情,这堂课会更有价值。

《爱莲说》评课记录

丁立峰

袁安芳老师的《爱莲说》教学有两大方面的亮点:

一是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也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这节课很好地突出了这一点。

二是本节课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袁老师把阅读作了四个阶段的安排:

第一阶段:回忆有关“莲”的诗句。

第二阶段:欣赏多媒体朗读。制作课件,插入了音画动画的朗诵,美伦美奂。

第三阶段:学生齐读全文,自读课文,翻译句子,反复读,细细品味。

第四阶段: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再读课文,学生谈感悟。

教学建议:学生读课文最好以多种方式去阅读,可以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本节课只是采用了齐读、自读的方式,比如可让学生上台表演阅读,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像杜郎口中学的语文课堂,学生都争先恐后的去展示,只要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积极参与,那么自然就是高效课堂、有效课堂了。

下面就这堂课说几点自己的看法:

1、教师的教法比较多样,过程安排紧凑,教师的备课是花了功夫的,设计上也有自己的思考。在整堂课的设计中,分课文导入、作者介绍、文体介绍、朗读课文、字词疏通、思考研讨几个板块,整个过程层次清晰。这样一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自然,并能心中有数。从内容的角度讲,由对课文的整体了解,整体疏通到对课文内容的思考以及课文的写法,步步紧扣,由感性到理性,也符合学生的接受习惯。从完整性讲,课堂教学比较完整,各方面都能面面俱到。

2、教师课堂教学中充满着激情,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堂课上,学生也学得相当好。老师精神饱满,激情满怀,教学语言自然亲切,与学生的距离拉得较近,学生乐意听,乐意读,也乐于讨论。

3、这篇课文短小精悍,难度不大,教师采用接龙的形式,让学生正音、字词疏通、翻译课文。在这过程中,一人一句翻译降低了难度,小组讨论思考练习目标明确。也注意让学生自己找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难问题。教师适当地点拨,使译文更趋于完整,落实基础,从而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4、教师注重学生的朗读,整堂课一共有6、7次的朗读。朗读时注意字音纠正的细节,并能加以朗读上的指导。比如,带“惋惜”“深情感慨”“鄙视

讽刺”的情感朗读等等,做的比较到位。

由于课堂安排容量比较大,内容完整,所以课时显得比较紧张。施思老师如果在讲写法“托物言志”时再深入些,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学生的参与课堂,我相信这堂课会上得更好。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赏析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赏析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爱莲说 宋代: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

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注释 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通透。

《爱莲说》说课稿

《爱莲说》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说课的篇目是《爱莲说》,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2课。该单元是古诗文单元,它与前后几册教材中的文言文单元连成一线,以落实义务教育承担的文学教育任务。《爱莲说》是古代散文名篇,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名文,他以具有高尚的品格的“莲”自比,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宝贵的世风,表明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直到今天仍有其借鉴意义。 2、确定教学重点为: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并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辨析莲花与君子的相似之处,教学难点为: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二、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及本文特点,我确定教学目的要求如下…1?、能背诵课文,了解文言字词的意义。 …2?、使学生明白托物言志写作手法 …3?、培养学生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二)学情分析:本文可读性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最重要环节,一是“疏解文意”,初步读懂文章,领会文章中词语、句、段的含义,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二是、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三是“品味意境的读法”,旨在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声情并茂。从教学对象看,他们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很多文言知识是原来学生没有学过的,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 (三)教法学法 1、关于教法的分析: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及从学情出发,本课教学思路如下:突破传统文言教学由教师逐字逐句串讲的模式,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中采用课件,尽可能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多媒体导课,情景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感性认识,把握教学重点的方法。化难为易。 2、关于学法的指导

《爱莲说》知识点整理

《短文两篇》知识点整理 《爱莲说》 初二(2)班卢秋婷整理 一、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北宋哲学家。说:古代一种文体,相当于现在的杂文,以记叙、议论、抒情作为其主要表达方式,如《捕蛇者说》、《师说》、《马说》等。 二、重点字词翻译 1、草木之花:的 2、甚:很; 3、蕃:多 4、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染:沾染 6、濯:洗涤 7、妖:美丽而不端庄 8、蔓:生枝蔓 9、枝:长枝节 10、益:更加11、亭亭:耸立的样子 12、植:立 13、亵:亲近而不庄重 14、谓:认为 15、花之隐逸者也:的 16、菊之爱:表倒装,宾语前置的标 志 17、鲜:少 18、宜:应当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明确: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以喜爱的有很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明确:我唯独喜爱莲花生长在淤泥里,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明确:香气传播,更显得清芬,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它。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明确: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少听说了。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四、重点语句停顿 1、可爱者/ 甚蕃。 2、世人/ 盛爱牡丹。 3、予独爱 /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 而不妖。 4、可远观 / 而不可亵玩焉。 五、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从莲的生长环境、气质、外形、姿态、香气、态度来描写莲花。 2、莲花所象征的人的精神品质:(生长环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气质)低调、谦虚,(外 形)正直,(香气)美名远扬,(姿态)不攀权附贵,(态度)受人尊重,是花中君子。 3、作者对莲花、菊花、牡丹的评价、感情及在文中的作用: 莲花——君子——洁身自爱,美名远扬——喜爱 菊花——隐士——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喜爱——正衬莲花(用菊花的…正衬莲花的…)牡丹——富贵——追名逐利,爱慕虚荣——厌恶——反衬莲花(用牡丹所代表的…反衬莲花的…) 明确:作者写菊是用菊花所象征的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品质正面衬托莲花的高贵,用牡丹所象征的追名逐利、爱慕虚荣的形象反面衬托莲花的高贵。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莲的描写和赞美,来表达自己洁身自好、谦虚低调、淡泊名利的美好品质。

《爱莲说》赏析

赏析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的高明手法,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把爱莲这一主题落到了实处,也把爱莲变现的淋漓尽致。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蔓不枝”,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达的意思恰好相反。其中心句为:“莲,花之君子者也。”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

爱莲说 说课稿

爱莲说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爱莲说》,现就该课的教学设计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地位及作用: 《爱莲说》,一文被安排在人教版九年教育四年制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六单元《短文两篇》的第二篇,这篇讲读课文在全册古文教材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陋室铭》,这与其有很大的区别:即它能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在语句方面,它又讲究骈散结合,使学生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这对后面的古文学习有启下的作用。 在单元教学中,又要求弄清文章中段与段的内在联系,理解作者怎样由一物写到另一物,而这一要求本课中有很好的体现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重要作用,因而地位非常重要。 二、说教材背景 (一)、学情分析:我所担任的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同学们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多数同学在字音、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在老师的提示下,能利用工具书,教材的注解,在几分钟之内就能理解大意,并能当堂成诵,但少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水平还有欠缺,因此,我结合学生实际,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还应该重点学习文言实词的含义,虚词的不同用法,句式、修辞、写法等综合运用。 (二)、教法选择 根据本文的特点,我采用了朗读法、讨论法、迁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使用这些教法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三)、学法引导 我采用创设情境,自主合作,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本课教学达到最好效果。 三、说理念设计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本着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的原则,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论。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资料讲解

《爱莲说》知识点归 纳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⑴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朝哲学家、理 学家。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⑵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 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⑶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 句。 ⑷《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 ⑸《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⑹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 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二、重点字词读音注音 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màn)亵玩(xiè) 隐逸(yì) 颐(yí) 噫(yī) 三、解释重点实词 甚蕃 (很多) 陶渊明独爱菊 (惟独) 世人盛爱牡丹(非常)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惟独)( 表示转折)( 沾染污秽)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清水) (美丽而不庄重) 不蔓不枝(蔓延)( 分枝)香远益清(更加)( 清香)

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观赏) (亲近而不庄重) 余谓菊(我)(认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应当)(多)中通外直 (畅通挺直) 四、成语与名句。 ①出淤泥而不染: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比喻在污泥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 受影响。 ②不蔓不枝: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五、写作手法: 一是巧用比喻,把菊花比为“隐士”,把牡丹比作“富贵人”,把莲花比喻成“君子”二是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全文三次用菊花、牡丹衬托莲花。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表现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慨叹世上没有几个人和自己的爱好相同。 六、结合文意,自拟对联 ⑴周氏爱莲比君子陶公喜菊胜群芳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七、填空题。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中通外直” ——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大名远扬;“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廉行,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⑵本文写作顺序是先总后分,含蓄地说明,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体现。 ⑶作者开篇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各方面,赋予莲花以美好的品格。 ⑷晋陶渊明独爱菊,结合所学,写出一句其描写菊花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们曾学过《桃花源记》

爱莲说 陋室铭赏析

陋室铭(八上)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中心思想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言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二、文学常识 1.本文的作者是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三、解释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有仙则名.出名 2 .斯.这 3.惟.只吾.我徳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 谈笑有鸿儒 ..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博学的人 5.往来无白丁 6.阅金经 ..不加装饰的..佛经 7.可以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 琴 8.无丝竹之乱.耳扰乱 9.无案牍 ..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官府的公文之劳形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6.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呢? 五、用原文语句回答。 1.点明全文主旨(总领全篇)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本文描写陋室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从正反两方面表现室内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爱莲说》说课

爱莲说 一、说教材 《爱莲说》位于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这一单元开始,文言文都采取集中编排的方式。它不仅要求学生能读懂课文大意,还要求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达到一个由表及里的效果。 本文和《陋室铭》一样,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它文字优美,意蕴深远,借托物言志的手法 2、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理解衬托在文中的作用。 3、体会莲花的高洁品质,培养学生“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文中托物言志的写法和正衬、反衬在文中的作用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1、情景教学法 2、自主质疑法 学法:1、诵读法 2、合作交流法。 五、说学生 八年级学生虽在初一阶段已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对文言文的赏析能力还较低。因此,让学生主动加入到诵读、讨论、创作中来,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就感。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人格的塑造阶段,(对学生来说本文是一篇很好的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文章。)因此,他们乐于从美的角度去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从而获得美的体验。 六、教学过程 课前: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节奏;自主理解课文;朗读课文。 课中:情景导入—检查自学(对课文的朗读感知)—自主学(疏通文意)展示—自主分析研讨(主旨及写法)—实践运用—总结全文 1、情景导入新课 荷花又叫做莲花,它是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笔下吟诵的对象。“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秀色粉绝世,馨香为谁传?” 宋朝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赋予莲花以品性高洁的形象,从此莲被誉为“花中君子”!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 一上课,用《江南》这首汉乐府引入,营造一种和谐欢快的氛围,并回顾或积累与莲有关的诗句,激发学生的兴趣。 2、检查自学(对课文的朗读感知) 一解题 二诵读课文(字音、停顿、韵味);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说”以及“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同时,教学大纲上要求学生要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并通过反复的诵读落实文中的字、词、句。因此,在诵读中,我设计了抽读、听读、齐读的环节, 3、自主学(疏通文意)展示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⑴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朝哲学家、理学家。谥号 “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⑵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 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⑶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⑷《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 ⑸《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 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⑹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二、重点字词读音注音 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màn)亵玩(xiè) 隐逸(yì) 颐(yí)噫(yī) 三、解释重点实词 甚蕃 (很多) 陶渊明独爱菊 (惟独) 世人盛爱牡丹(非常)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惟独)( 表示转折)( 沾染污秽)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清水) (美丽而不庄重) 不蔓不枝(蔓延)( 分枝)香远益清(更加)( 清香) 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观赏) (亲近而不庄重) 余谓菊(我)(认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应当)(多)中通外直 (畅通挺直) 四、成语与名句。 ①出淤泥而不染: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比喻在污泥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受影响。 ②不蔓不枝: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五、写作手法: 一是巧用比喻,把菊花比为“隐士”,把牡丹比作“富贵人”,把莲花比喻成“君子”二是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全文三次用菊花、牡丹衬托莲花。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表现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慨叹世上没有几个人和自己的爱好相同。 六、结合文意,自拟对联 ⑴周氏爱莲比君子陶公喜菊胜群芳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七、填空题。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中通外直”——通达事 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大名远扬;“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廉行,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爱莲说》解析及作者介绍

爱莲说 朝代:宋代 作者: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盛爱一作:甚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注释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人。是著名的隐士。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七下语文《爱莲说》说课稿

《爱莲说》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导学生重视德行,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因为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3、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三、教学思路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

中考总复习《爱莲说》知识梳理

《爱莲说》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人称濂溪先生,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2、其它作品:《太极图说》、《通书》。 3、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这种文体一般讲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二、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蕃(fán):多。 【2】染:沾染(污秽)。 【3】濯:洗涤。 【4】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5】涟:微波。 【6】妖:美丽而不端庄。 【7】通:贯通。 【8】直:挺直。 【9】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10】蔓:牵牵连连。 【11】枝:枝枝节节。 【12】香远益清:益:更,更加。 【13】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14】亭亭:耸立的样子。 【15】植:立。 【16】亵(xiè)玩:玩弄。 【17】亵:亲近而不庄重。 【18】隐逸:隐居的人,隐士。 【19】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20】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21】菊之爱:对菊花的喜爱。 【22】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23】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4】宜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25】众:多。 【26】宜乎众矣:当然人很多了。宜:当;当然。 三、理解性默写 1、《爱莲说》中咏莲名句(予独爱莲的原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陶渊明独爱菊的原因的句子是:菊,花之隐逸者也。 3、世人甚爱牡丹的原因的句子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爱莲说赏析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1爱者甚蕃2。晋陶渊明独爱菊3;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 《爱莲说》书法作品 丹4;予5独爱莲之6出淤泥7而不染8,濯9清涟10而不妖11,中通外直12,不蔓不枝13,香远益清14,亭亭净植15,可16远观而不可亵17玩18焉19。 予谓20菊,花之隐逸者21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22者也。噫23!菊之爱24,陶后鲜25有闻2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8。[1-2][3]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可:值得。 2.蕃:通“繁”,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 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独,只,唯独。 4.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 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自,(自)从。盛,很,十分,一作“甚”。 5.予(yú):我。 6.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7.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8.染:沾染(污秽)。 9.濯(zhuó):洗涤。 10.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11.妖:妖艳。美丽而不端庄。 12.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通,空。直,挺立。 13.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枝,名词 用作动词,长枝节。

爱莲说 说课稿 参赛

《爱莲说》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下午好!我是来自中文学院的XXX,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周敦颐的《爱莲说》。现在我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理解 《爱莲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文言文,单元目标: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学习这篇课文,最大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重视德行修养,保持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再根据对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说”这种文学体裁和作者生平;掌握“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作手法。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作者洁身自好、刚正不阿的高尚情操,引导学生塑造君子人格。 (三)、重点难点 《爱莲说》这片课文篇幅短小,学生在多次诵读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但是对更深一层次思想内涵,要准确地把握会有些难度,而学习本篇古文,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领会文章的内涵、养成正直操守的价值观,因此我把把理解“莲”的美丽形象,体会莲的高贵品质作为本课的重点。理解课文的寓意及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为本课难点。 (下面进入教法分析) 二、说教法 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讨论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同时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法,此外还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里,我主要介绍质疑讨论法) 质疑讨论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一般而言,有思考就有疑问,有疑问就会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所以我成立四人小组,小组内部发问质疑,共同探讨。作为教师的我,也会在教室来回走动,掌握学生的动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质疑讨论中去,及时给予学生点拨和学法的指导。 (接下来进入本次说课最重要的部分——课堂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三、教学过程

爱莲说 知识归纳

《爱莲说》内容归纳与概括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象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象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文学常识 ⑴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号。北宋朝。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⑵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⑶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上述句式和排比句以外,统称。 ⑷《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5)《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⑹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问答题 1、“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 答: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答: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4、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 答: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5、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 答:隐士。不愿意,因为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却不赞赏,“惋惜”。 6、本文所用的修辞有:表达方式有:表现手法有: 答:排比、设问、比喻记叙、描写象征、衬托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答: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意思对即可) 8、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9、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答: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11、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答: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12、请为第2段文字作个评注。 答:作者将菊花、牡丹和莲花一一人格化,赋予他们不同的道德情操,借花喻人,通过人们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讥讽了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展现了作者品性的高洁。 1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句话能看出什么问题? 答:揭示了陶渊明以后的社会风气,对社会不满的隐士少了,与世同流合污的人多了。

《陋室铭》《爱莲说》课堂笔记整理

22课笔记整理:1.作者生平、“铭”问题知识; 2.词语解释:名、灵、斯、惟、馨、上、入、鸿.儒、白丁、调、素、金经、丝竹、之、乱、案牍、劳、形、之。 3.全文翻译(核对下列句子译文:这是简陋的屋子,只要我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与我谈笑、往来的都是学识渊博的人,没有粗俗浅薄的人。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 4.一词多义:“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何陋之有 5.词类活用:名、灵、上、乱、劳 6.宾语前置句:何陋之有? 7.主旨归纳: 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扣住“陋室不陋”反向立意,开篇、结尾都运用类比的手法,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清幽雅致的环境、主宾高洁儒雅的风度、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趣,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8.文章重点问题:(1)本文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全文分三层: ①开头到“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②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 ③从“南阳诸葛庐”到“何陋之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陋室不陋”。 (2)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用起兴、类比的写法,引出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这样开头,不落俗套,引人入胜,起到了创造意境的作用。 (3)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陋室,并找出相对应的原文。 居室环境:清幽雅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人物:儒雅贤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情趣:高雅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结合作者对“陋室”的描写,谈谈文章是如何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情感的?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清幽雅致的环境、主宾高洁儒雅的风度、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趣,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5)作者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前者表达了作者高雅的生活情趣,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后者是虚写,从反面来写对世俗之音的厌弃。这几句一实一虚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6)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 示例: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答出“类比”或“以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答出“陋室不陋的原因”或“突出陋室不陋”) (7)《陋室铭》结尾引述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引用孔子的话作结,再次表明陋室不陋,点明主题,同时照应开头,含蓄无穷,发人深省。 23课课堂笔记: 1.周敦颐、“说”文体知识 2.重点字词:之、可、者、甚、蕃、予、之、而、染、濯、清涟、妖、蔓、枝、远、益、亭亭、植、远、亵.玩、焉、谓、隐逸、鲜、宜。 3.全文翻译(我只喜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污染,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香气远播,越发清香,洁净地挺立在水上,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4.一词多义远、之

古诗文《爱莲说》赏析

古诗文《爱莲说》赏析 爱莲说 宋朝: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译文及注释 【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注释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是著名的隐士。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甚:很,十分。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之:的。可爱:值得怜爱。者:花。甚:很,非常。蕃:多。自:自从。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独:只,仅仅。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长出。淤(yū)泥:污泥。染:沾染(污秽)。濯(zhuó):洗涤。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通:贯通;通透。直:挺立的样子。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不蔓

《爱莲说》说课稿

《爱莲说》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爱莲说》,我的说课分为七步: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过程、说板书、说预设。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爱莲说》一文被安排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本第五单元第二十二课《短文两篇》的第二篇,也是历年中考必考文言文之一。 这篇讲读课文在全册古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陋室铭》,它能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语句上又讲究骈散结合,使学生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这对后面的古文学习有启下的作用。 (二)文本分析 《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首先是哲学家,其次才是文学家;他笔下的“莲”被“文学化”,也被“哲学化”了。周敦颐并没有工笔细描莲花的“形”,而是以哲学家的眼光打量莲之“形”,摄取莲之“神”,赋予莲花以人格特征。周敦颐是托“莲”以言己志。三种花就是三种人格特征,在曲折的比较中,《爱莲说》标举的是“莲花人格”—既不消极避世,亦不追名逐利,身处污浊世间,独立不迁,品行高洁。于莲之形中读出莲花的品格,于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的比较中读出周敦颐的人格理想,是读懂这篇文章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和能力: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掌握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的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志趣和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感悟“莲”的美丽形象,体会作者的志趣和情感作为本课的重点,把理解并运用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的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说学情: 八年级的同学们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多数同学在读准字音、理解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但少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相对不足,因此,我将结合学生实际,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强化朗读指导和

《爱莲说》中考古文复习归纳(Word可编辑版)

《爱莲说》中考古文复习归纳 (最新版) -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处理- 《爱莲说》 词语解释 ________:值得人喜欢的花 ________:很多 ________爱菊:唯独 ________:唐朝 莲________出淤泥∶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________:污泥 濯:洗涤 ________:清水 涟:水波 妖:妖媚 蔓:牵牵连连 枝:枝枝节节 ________:更加清香

________:耸立的样子 净:洁净 植:树立 ________: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 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啊”。 ________:隐居的花 ________:很少听说 ________:和我一样的人 ________:对菊花的爱好 ________乎众矣:应该 宜乎________矣:很多 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藩。——水中、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值得人喜爱的花有很多。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自从唐朝以来,世界上的人很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出自污泥却不沾染,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妖媚。 中通外直。——中间贯通,外杆笔直。

不蔓不枝。——不前牵连莲,不枝枝节节。 香远益清。——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香。 亭亭净植。——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远远地欣赏却不可以玩弄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我认为菊花是花中隐居的花。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对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莲花的爱好,和我一样的人还有谁?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牡丹的爱好,人应该是很多的了。 文意理解: 1.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如果不提菊和牡丹,只是一味赞颂莲是多么美好,多么高洁,自己是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而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这种写法叫正反衬托。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