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房囊性肾癌的超声分析

多房囊性肾癌的超声分析
多房囊性肾癌的超声分析

一、肾脏的解剖: 1、位置:脊柱两侧的肾窝内,腹膜后方,肾的长轴向外下倾斜,左肾比右肾高1-2cm,左肾上极平T11下缘,下极达L2下缘,右肾上极平T12,下极平L3。活动范围1—3cm。 2、形态:形似豆形,外凸,内凹,内侧中部为肾门,为肾盂、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出入之处。 3、大小:成年人肾长10~12cm,宽4~5cm,厚3~5cm。 二、正常肾脏声像图 1、肾脏轮廓与形态:长轴断面呈椭圆形或蚕豆形,肾门横断面呈马蹄形。肾包膜连续光滑,肾周脂肪囊厚度因人而异。 2、肾实质:皮质回声略低于肝脏,回声均匀一致,髓质(锥体)形似三角形,回声更低,围绕肾窦呈放射状排列,髓质(锥体)之间为肾柱。 3、集合系统(肾窦):肾中心的椭圆形增强回声,内无明显液性暗区。 4、肾血流回声:CDFI示肾动静脉彩色血流信号分布均匀。 三、肾癌病理和临床表现 ●肾癌即肾细胞癌,为肾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成人好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常为单发,仅有2%左右为双侧,肿瘤无组织学包膜,但压迫肾实质与纤维组织形成假包膜,瘤体大小不一,断面呈橙黄或灰色,较大的肿瘤内部常有出血、坏死、纤维化斑块,中心坏死区形成囊肿。肿瘤可侵犯邻近的脂肪、肌肉、血管、淋巴管,易形成静脉内癌栓,进入肾静脉。 ●肾癌主要症状为血尿、腰痛和侧腹部包块。是肾癌典型三联征。三者同时存在仅占10%,但已属晚期。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是肾癌的主要症状,但已表明肿瘤侵入肾盂,非早期症状。 四、肾癌的声像图表现 1)肾轮廓改变:可正常(<1.5cm)或失常。 2)肾实质回声异常: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或混合回声,边界较清楚。 3)集合系统改变:变形、移位和中断,少数可出现肾盂及肾盏积水。 4)CDFI:团块内部及周边可探及动脉血流. 5)肾周围血管受侵犯:晚期常侵犯肾静脉和下腔静脉。 五、肾癌的超声分期 ●1、肾癌团块局限于肾实质,肾轮廓线完整未断裂,无转移征象。 ●2、肾癌团块仅侵及肾周围脂肪结缔组织,但仅限于肾周筋膜回声以内。 ●3、肾癌团块侵及肾周筋膜,并可显示局部淋巴结肿大,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增宽,其内有不规则的结节样回声。 ●4、肾癌团块与周围邻近器官分界不清,并可在其它脏器见到转移征象。 六、肾癌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肾囊肿 先天或退行性病变,单或双侧肾;囊肿在肾实质内大小不等,不与肾盂肾盏相通。 声像图:肾实质内见单个椭圆或圆形无回声区,边界清楚,壁薄且光滑,后壁回声增强,两侧壁后方可有侧边声影。CDFI:无回声区内无血流信号,较大囊肿的周边可见受挤压血管的花色血流。 2、肾柱肥大 ●为肾的先天性变异,常见中级肾柱肥大,肥大的肾柱呈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回声,与肾皮质相连续,彩色多普勒显示血管无受压现象。 3、肾错构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1)肾脏外形:可无改变或局部外凸不规则。 2)肿瘤回声:强回声团,界楚,类圆或椭圆形。 3)CDFI:肾动脉流速、流量无异常。瘤内血流稀少 4.肾叶畸形 ●有的肾脏异常分叶使肾轮廓局部隆起,以左肾中下极的外侧多见。 七、临床价值 ●超声诊断是最简便易行的筛查肾癌的重要检查手段,近年来,由于超声设备的分辨率有了很大提高,对小肾癌的检出率也逐渐升高,加之采用彩色多普勒技术使鉴别诊断变得更为准确,因此超声诊断不但能确定有无肾肿瘤,而且还可以确定肿瘤大小、形态及血供特点,可以估计肿瘤的浸润范围及周围脏器有无转移征象。 一、中医文化与价值取向 中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五脏功能、经络、三焦、精、气、神,四气、五味、君臣佐使都出自古代文化的概念。 中医文化反映了中医人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引导中医人的主体行为和习惯动机,体现了中医的人文精神和行为准则。 古人有言“不为良相,既为良医,相之良则天下安,医之良则万民福,故医道,仁医仁术也。天地以此立心,民生以此立命,事关始未,此岂可儿戏之?”“医者,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中医文化反映出中医人的职业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表达了行医的理念和心理行为的约束。中医文化的“软”约束,成为古代医患和谐的基础。 优雅的中医文化,推动行业规范,体现中医人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优质的服务,传承中医文化,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是当今社会提倡和追求的目标。 二、中医治未病 (一)治未病:“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的理念是倡导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概念。有助于在新的医学模式下,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研究生命和疾病。 “治未病”包含四项内容:未病先防、已病早治、即病防变、瘥后防复。 1、未病先防—未病养生,防病于先。当人体处在健康状态时,运用养生保健的方法和手段,防止疾病的发生。 2、已病早治—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当人体出现了一些偏离了健康的迹象、征兆,但还未到疾病的标准时,要及时调理治疗,防止发展为病。中医称“济羸劣以获安”。《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病虽虽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于病”。 3、既病防变—已病早治,防其传变。当人体患有疾病后,及时治疗,并掌握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及传变途径,防止进一步累计更多的脏腑。《难经〃七十七难》“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侵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既病防变主要含义是“扭转,截断”阻止病势,使病向愈转化的治疗手段。 4、瘥后防复—瘥后调摄,防止复发。在疾病初愈后,要采取适当的调养促进机体的完全康复。中医忌服一些食物,防止食复,注意劳复,房劳复发等。 中医养生的认识 中医对健康标准是心身健康,身心愉悦才是真正健康。中医认为“心主神明”,神为生命精神意志的体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恬谈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养生防病的核心观念是养“神”。 古人认为“天人合一,身心合一。”道家养生,“粗守形,上守神,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古代对养生原则:“养心与养身,自重养心”。如“易家洗心,道家炼心,佛家明心,儒家正心,中医养心”。《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精神内守,真气从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三、中医哲学思想观 传统文化决定了中医在思维方式、医学模式、检验标准、价值取向等领域。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源于古老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代表事物的两重性,泛化天地万物的属性。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界物质。水属肾,木属肝,火属心,金属肺,土属脾 古人把自然界万事万物归纳、抽象到五行相生、相克、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闭合式循环中。中医学将“阴阳五行”抽象的引入人体认识上,以“取类比象”方式衍生出人体五脏生理病理和疾病的治疗法则。 阴阳五行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基础。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理法方药”其精华出于这种客观唯心思辨方式中。成了打不开的黑箱子。 中西医学理论基础发生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各自对人体生命有着不同的认识。传统文化是内学,以身心为主。西方文化是外学,以应世事为主。其价值观,传统文化追求完美,自身人格与道德的完美。西方文化追求客体性,知识与逻辑性,展示的“科学”。传统文化处世以理,万事万物均归纳成最终一个“理”,中医学是从整体上、宏观上、归纳出“证”。治以“理”法方药,以平衡脏腑阴阳为目的。西医学是从微观上着眼于“分析”,以仪器设备诊断出“病”,以对抗方式为主,抗菌,抗过敏、抗休克、镇抑等。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理法方药”是中医学精华。但是这种客观唯心思辨方式,以抽象、泛化式理论把中医学锢化在闭合在不息无限循环的框架中。如今成了中医现代化的阻力,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构解中医学进展甚微,无功而返。如经络、脏腑、功能物质等。阴阳五行,成了打不开的黑箱子。 中医发展方向是中西合璧,但当前的中西医结合形式只是雏形尝试阶段。现在中西结合的方式有下面三种。 1、按照西医思维研究中医中药,分折中药有效成分和作用原理,把中药纳入西医理论体系。 2、按照中医思维使用西药,用现代诊疗手段弥补中医之不足。在符合西医用药原则的基础上,把西药纳入中医诊治范畴。 3、中西医诊疗理念的结合,西医诊断,中西药混用,或中医治疗加西药。这些初级尝试,牵强附会地将中医学抽象化的脏腑功能与西医学实质器管功能相联系,或利用现代科技创新,一些临床科技成果都不能使中医现代化,更不能称中西医结合,如何以新的方式解构中医学理论,以现代科技构建新中医学,才是我们医务人员努力的方向。只有现阶段保护中医、发扬、光大中医学,为未来医学发展留下宝贵传统遗产。

SAM征:即收缩期二尖瓣前向运动。系由于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时,左室流出道狭窄,收缩期左室流出道内血流速度异常增高所致。是判断肥厚型心肌病有无左室流出道梗阻的重要征象。 WES征:充满型胆囊结石,胆囊内液性暗区消失,呈弧状强回声光带伴宽的直线声影,即WES征。其中W为近场的胆囊壁,E为结石强回声,S为后方声影。 靶环征:某些病灶中心呈高回声而其周围形成圆环状低回声,名晕圈或声晕。 布加综合征:肝段下腔静脉或肝静脉、部分或完全性阻塞引起下腔静脉高压和门静脉高压的综合症状,以肝脾肿大、腹水、门静脉高压、胸腹壁静脉曲张,或下肢浮肿,与肝硬化相似。侧壁失落效应:对于大界面,入射角较大时,回声反射不能回到探头,产生回声失落现象。见于囊肿或肿瘤的外周包以光滑的纤维薄包膜。 工字部:肝内由门静脉左支及其矢状部、左外叶上下支门静脉和左内叶支门静脉构成特征性的“工”字形结构,可供识别肝管和门脉。 哈氏囊:胆囊颈膨出的后壁形成一个漏斗状的囊,称为哈氏囊,胆石常嵌顿在内,是超声探测须注意的部位。 后壁增强效应:是指在常规调节的DGC系统下,组织的某一小区的声衰减特别小,则回声在此区的补偿过大,其后方因补偿过高,较同等深度的组织亮。常见于:囊肿、脓肿或其他液性暗区的后壁。 后运动实验:运动实验阳性者,嘱患者眼球停止运动,若眼球停止运动后,玻璃体病变继续运动,则为后运动实验阳性(+);若眼球停止运动后,玻璃体病变也停止运动,则为后运动实验阴性(—)。 彗星尾征:超声波遇到金属避孕环、游离气体、肝内胆管积气、某些结石等时,声像图表现为强回声及其后方的逐渐衰减、多次反射的狭长带状回声,形如“彗星尾”闪烁。 混响效应:声束扫查体内平滑大界面时,部分声能返回探头表面之后,又从探头的平滑面再次反射,又第二次进入体内。常见于:膀胱前壁、胆囊底、大囊肿的前壁,可被认为壁的增厚、分泌物、或肿瘤。 混响效应:声束扫查体内平滑大界面时,部分声能返回探头表面之后,又从探头的平滑面再次反射,又第二次进入体内。见于:膀胱前壁、胆囊底、大囊肿的前壁,可被认为壁的增厚、分泌物、或肿瘤。 假肾征:胃肠道全周壁或较广泛管壁增厚,中间(多为偏心性)气体强回声和肿瘤组织低回声结构,类似于肾脏结构,称为假肾征.。 枯萎卵:宫腔内可见一大的“空”胎囊,胎囊内充满液性暗区(羊水),看不到胎芽,或仅见一小胎块。属滞留流产。 流产: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者称流产(abortion)。发生于12周以前者称早期流产,发生于12周至不足28周者称晚期流产。 卵巢生理性囊肿:卵巢非赘生性囊肿,多能自行消退,直径5cm左右,亦可增大,超声表现多为囊性包块,囊壁光滑,内为液性暗区,透声好。 面团征:肿块无回声区内圆形或椭圆形高回声光团,边界较清晰,浮于囊肿内或附于囊壁一侧,为脂质和毛发裹成的团块。肿瘤也可只有高回声光团而无液性暗区。 平行管道征:胆道阻塞后肝内扩张的胆管与伴行的门静脉所形成的双管。 葡萄胎:亦称水泡状胎块(hydatidiform mole),是指妊娠后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异常增生,终末绒毛转变成水泡,水泡间相连成串,形如葡萄得名。 前置胎盘:妊娠晚期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或覆盖于宫颈内口处,位置低于胎儿先露部时称前置胎盘。 妊娠(pregnancy):是胚胎和胎儿在母体子宫内生长、发育的过程。卵子受精是妊娠的开始,胎儿及其附属物自母体排出是妊娠的终止。 声衰减: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因波束发散、吸收、反射、散射等原因,使声能在传播中减少的现象。软组织的声衰减随组织厚度而增加,其衰减量等于衰减系数与通路长度的乘积。

多房囊性肾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 发表时间:2016-06-22T09:13:45.11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8期作者:王密 [导读] 提高多房囊性肾细胞癌(MCRCC)的诊治水平和对此类型肾癌的认识。 湖南省衡阳市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湖南衡阳 421001 【摘要】目的提高多房囊性肾细胞癌(MCRCC)的诊治水平和对此类型肾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MCRCC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2例。年龄41~70岁,平均57.2岁。4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行肾部分切除术;1例误诊为多房性肾囊肿,行肾部分切除术;1例术中冰冻结果MCRCC,行根治性肾切除。结果 7例术后病理证实均为MCRCC。Fuhrman核分级I级5例,Ⅱ级2例。肿瘤TNM分期: T1N0M05例,T2N0M02例。7例获随访8个月~6年,平均27个月。1例死于心肌梗死,6例目前无瘤生存。结论 MCRCC是肾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多为偶发癌,病理分级分期低,手术治疗效果满意,预后佳。临床可以考虑实施保留肾单位手术。 【关键词】肾肿瘤,多房囊性肾细胞癌;病理学;诊断;治疗 Abstract:【Objective】To improv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CRCC)and the recognition of this subtype of renal cell carcinoma(RCC).【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7 cases of MCRCC(5 men and 2 women)were analyzed.Their age ranged from 41 to 70 years(mean 57.2).Of the 7 cases,4 underwent radical nephrectomy and 1 underwent partial nephrectomy.1 was misdiagnosed multilocular renal cyst and underwent partial nephrectomy.1 were intra- operatively confirmed by frozen section of samples and underwent radical nephrectomy.【Results】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findings confirmed the diagnosis of MCRCC.Fuhrman Grade I in 5 cases and GradeⅡin 2.The pathological staging showed T1N0M0 in 5 cases and T2N0M0 in 2.5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8 months to 6 years(mean 27 months).1 case died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the others survived with no evidence of cancer now.【Conclusion】MCRCC represents a distinct subtype of RCC.It is usually with low grade,low stage and is found incidentally.MCRCC can be cured by surgery and the prognosis is favorable.Nephron-sparing surgery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suitable cases. Key words:Kidney neoplasm;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Pathology;Diagnosis;therapy 2004年泌尿和男性生殖系统WH0分类[1]将多房囊性肾细胞癌(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CRCC)定为与肾透明细胞癌并列的一种肾细胞癌的独立亚型。我院2004年6月至2015年6月病理诊断多房囊性肾细胞癌7例,占同期收治肾癌的 0.85%(7/825)。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本组7例。男5例,女2例。年龄41~70岁,平均57.2岁。左肾4例,右肾3例。2例腰部酸胀不适,5例查体发现肾占位病变,无明显症状。病程10d~6个月。 7例均行B超及CT检查。肿瘤直径2~10cm,平均5.5cm。上极4例,中部1例,下极2例。B超显示6例为囊性占位,其中3例可见囊内分隔,2例可见囊壁及分隔斑片状强回声钙化灶,CDFI:2例囊壁及内部分隔可见少许点状血流信号;1例为肾脏实性占位。CT显示6例为境界清晰的多囊性肿物,5例可见囊内分隔,3例可见囊壁及分隔增厚或结节状,2例可见钙化灶;1例考虑肾脏实性占位。平扫CT值为15~ 55Hu,增强CT值为25~130Hu。2例行MRI检查,均显示多房状结构,囊壁不规则,T1WI呈低、混杂信号,T2WI呈高、混杂信号,分隔呈结节样强化。所有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淋巴结增大及转移。 4例术前诊断为恶性囊性肿物,行根治性肾切除术(腹腔镜手术3例,开放手术1例)。1例术前诊断为肾癌,行肾部分切除术(开放手术)。1例误诊为多房性肾囊肿,行肾部分切除术(开放手术)。1例术前怀疑恶性囊性肿瘤,术中冰冻活检为MCRCC,行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 2 结果 7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MCRCC,透明细胞型。Fuhrman核分级I级5例,Ⅱ级2例。依据2002年AJCC的TNM分期,pT1NOM0者5例,pT2N0M0者2例。均未发现肿大淋巴结及远处转移。 7例获随访8个月~6年(平均27个月),3~6个月复查一次,内容包括体检、胸部X线片、B超、CT(必要时)及肾功能检查。随访期内所有患者均未发现远处转移及肿瘤复发。1例死于心肌梗死,余6例目前无瘤存活。 3 讨论: 1986年Hartaman根据囊性肾癌的形成情况将其分为:肾癌囊性坏死、单房囊肿性肾癌、多房囊肿性肾癌和单纯性囊肿癌变4种类型。MCRCC当时是作为囊性肾癌的类型之一。2004年泌尿和男性生殖系统WH0分类[1]明确将多房囊性肾细胞癌作为肾细胞癌的一种独立亚型,并将之定义为一完全由囊腔构成的肿瘤,囊腔间隔内有小灶状透明细胞,与I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不能区分。 MCRCC男女发病率为3:1,均见于成年人(20~75岁,平均51岁),具有低分期、低分级和预后好的特点。肿瘤发展缓慢,尚无快速进展的病例报道。本病病因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MCRCC可能起源于远端肾单位,而传统上认为普通的肾细胞癌起源于近端肾单位,这可能是MCRCC在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与非MCRCC不同的原因[2]。 MCRCC多无明显症状和体征,可有腰背部不适、腹痛、腹部肿块或血尿等症状,但非常少见[3]。多数在健康体检或其它疾病检查时偶然发现。本组中仅2例有腰部不适症状,余5例均为查体发现肾囊性肿物。 MCRCC的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多表现为境界清楚的多囊性肿块,依据液体性质的不同和有无实性成分,囊内液体可表现为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域,有时可见囊壁及分隔上的结节。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显示囊腔间隔中血流情况,可以提示恶性线索,更有助于诊断[3]。因此,B超可以作为常规筛选手段,但有文献报道,B超诊断MCRCC符合率仅为60%。本病CT检查多表现为境界清晰的多房囊性肿物,内可见分隔,囊壁和分隔可见局限性增厚或附壁结节形成,部分可有钙化。增强扫描囊壁和间隔可有中度以上强化,CT均值增强后增加约20~30 HU[4,5]。文献报道发现粗大钙化或新月型钙化时对诊断更有意义。另外,在随访过程中,MCRCC可见囊肿短期内明显增大或出现囊壁增厚及附壁结节。对于>3cm的病变,CT检查有可能确定MCRCC的诊断[6];但是对于<3cm的病变,CT上有时显示为实

病灶不同分隔的超声及造影表现对多房囊性肾癌及肾囊肿的诊断价值 发表时间:2017-01-09T10:25:44.353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25期作者:徐彩荣 [导读] 多房状囊性肾脏占位灶较为常见,而其内分隔往往成为判断肿瘤良恶性的关键之一。 尚志市中医医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600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对病灶不同分隔的超声及造影表现对多房囊性肾癌及肾囊肿进行诊断的实际价值。方法:我们对2014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来我院就诊治疗的50个多房囊性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对所有患者的50个病灶进行超声检查,同时选取了25例患者的病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采用ROC曲线对病灶内分隔数目、厚度、分隔上的血流以及分隔的超声造影特征进行分析。结果:通过检查我们发现,所有患者病灶内分隔数目、厚度以及分隔上血流的ROC曲线分析,病灶内分隔数目≥5条、厚度在3 -4mm及分隔上出现条状血流时其诊断为囊性肾癌的特异度较高,三者曲线下面积显示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分隔数目等于4条,厚度在2-3 mm之间的以及分隔出现点状血流时虽可作为诊断的最佳临界值,14例多房状囊性肾癌与10例多房状肾脏囊肿内分隔超声造影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以及开始消退时间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对多房状肾囊性肾癌及肾囊肿的诊断时,占位灶内分隔数目、厚度以及分隔上血流超声表现对多房状囊性肾癌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度,ROC曲线显示具有较高诊断价值,此方法值得在今后的临床诊断鉴别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超声;造影表现;多囊性肾癌;肾囊肿 多房状囊性肾脏占位灶较为常见,而其内分隔往往成为判断肿瘤良恶性的关键之一,而关于分隔的数目、厚度、血流分布以及超声造影的表现对肿瘤良恶性判断价值相关报道较为少见。对此,为了进一步探讨临床上对病灶不同分隔的超声及造影表现对多房囊性肾癌及肾囊肿进行诊断的实际价值,我们对2014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来我院就诊治疗的50个多房囊性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研究成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4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来我院就诊治疗的50个多房囊性肾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所有患者的病情均经临床诊断确诊符合本次疾病研究对象的入选标准。在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8例,他们的年龄在8-70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41.2岁。 1.2方法我们对所有患者的50个病灶进行超声检查,同时选取了25例患者的病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采用ROC曲线对病灶内分隔数目、厚度、分隔上的血流以及分隔的超声造影特征进行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别采用GELog?ic7、Logic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 头频率为3.5~5.0Mhz,患者常规扫查双侧肾脏,发现病灶后判断病变内部分隔。分隔数目的判定以囊内分隔与囊壁的交接点为基准,出现两点时可判断为1条,出现四点但分隔之间无交叉时判断为2条,有交叉时依据交叉的点数再判断为2条或3、4条,5条以及6条及以上,若其内分隔与囊壁无交点,而只与囊内分隔有交点,同样认为为单独一条;分隔的厚度选取单条分隔进行判断,不选择分隔与分隔交界处进行测量,而选择分隔较厚处进行测量;分隔内血流判断:将彩色多普勒仪器条件调节至最佳适宜显示缓慢血流状态,以彩色多普勒增益不出现彩色闪烁伪像为基准,进行分隔内血流显示判断,多切面显示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分为无血流(所有分隔上均无血流)、仅出现点状血流(一或两条分隔)、出现条状血流(一或两条分隔)、以及血流丰富(多条分隔上出现点状以及条状血流)。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若为计量资料且服从正态分布,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若不服从正态分布,则采用t'检验,用p<0.05表示相比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检查我们发现,所有患者病灶内分隔数目、厚度以及分隔上血流的ROC曲线分析,病灶内分隔数目≥5条、厚度在3 -4mm及分隔上出现条状血流时其诊断为囊性肾癌的特异度较高,三者曲线下面积显示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分隔数目等于4条,厚度在2-3 mm之间的以及分隔出现点状血流时虽可作为诊断的最佳临界值,14例多房状囊性肾癌与10例多房状肾脏囊肿内分隔超声造影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以及开始消退时间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多房状囊性肾脏占位灶临床并不少见,可见于多房状肾囊肿,也可见于囊性肾癌,而将二者准确鉴别诊断往往较为困难,而囊内分隔往往成为判断的关键所在,既往文献虽然对其内分隔的数目、厚度以及血流分布以及分隔的增强模式文献虽有报道,但说法不一。本组中对分隔数目、厚度以及血流分布均单独采用ROC曲线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对于多房状囊性肾脏占位性病变,当囊内分隔数目等于4条,2 mm<厚度≤3 mm以及分隔出现点状血流时虽然可作为诊断肾脏多房状囊性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最佳临界值,但其诊断灵敏度以及特异度相对较低。本次研究的结果也显示:病灶内分隔数目、厚度以及分隔上血流的ROC曲线分析,病灶内分隔数目≥5条、厚度在3 -4mm及分隔上出现条状血流时其诊断为囊性肾癌的特异度较高,三者曲线下面积显示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临床上对多房状肾囊性肾癌及肾囊肿的诊断时,占位灶内分隔数目、厚度以及分隔上血流超声表现对多房状囊性肾癌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度,ROC曲线显示具有较高诊断价值,此方法值得在今后的临床诊断鉴别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磊,查云飞,陈文,等.超声造影诊断肾囊性病变价值的Meta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3,24(11):780-783. [2]曾红春,王晓荣,王玉杰,等,超声造影对鉴别诊断肾囊性病灶良恶性的价值[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2,35(8):1096-1099. [3]陈宇.薛铁,郝玉芝,等.超声和超声造影对肾囊性肿物的诊断价值[J].中国肿瘤,2012,2l(3):234-236. [4]王金锐,苗立英,崔立刚,等.超声造影在囊性肾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8,30(1)22-26. [5]黄备建,王文平,丁红,等.超声造影在囊性肾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2008;5(4):639-644.

肾癌分析思路及诊断报告书写 肾细胞癌的主要病理类型包括透明细胞癌、多房性囊性肾癌、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集合管癌和肾髓质癌等。临床疑诊肾癌时,应注意观察及分析如下情况: 一、进行定位诊断:观察病变的大小、形态、中心位置及病变与肾实质交界面、夹角,判断病变是否来源于肾脏。病变体积较小位于肾实质内时,定位较明确;当病变凸向肾盂时应与肾盂癌、肾门区腹膜后肿瘤鉴别;病变起源于肾皮质主体凸向肾周时应于肾周脂肪囊内肿瘤、肾上腺甚至肝脏肿瘤鉴别。 二、观察病变内部特征:密度/信号特征,肿物强化形式,有无囊变、坏死、出血,是否含有脂肪,有无钙化、骨化等。 1、肾透明细胞癌影像学诊断要点 ①由于其常伴发出血、坏死及囊性变,影像学经常表现为不均质的病变。CT平扫呈稍低或等密度,伴出血时可夹杂稍高密度。②肾脏透明细胞癌MRI 信号多不均匀,T1加权像呈稍低或等信号,T2W呈稍高及稍低混杂信号;伴有微量脂肪成分的透明细胞癌,反相位梯度回波像的信号较同相位有显著的下降。 ③CT、MRI多期增强扫描时,明显强化及“快进快退”是其典型的影像学表现。 ④肿瘤的强化程度有助于鉴别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在皮髓质期明显地不均匀强化,肿瘤的CT值经常较平扫时高出100Hu,甚至与正常的肾脏实质强化程度相仿;肾实质期肿瘤内的造影剂迅速排出,强化程度明显低于正常肾实质。⑤体积非常小且位于肾脏皮质内的病灶,很有可能在皮髓质期与正常肾脏皮质密度相仿而难以发现,此时肾实质期则可明确显示病变的轮廓。 2、多房囊性肾癌影像学诊断要点 ①多房囊性肾细胞癌的CT、MRI典型影像学表现为多房囊性肿物,可见不均匀的间隔增厚,约20%可见囊壁或分隔钙化,②增强扫描囊壁及肿瘤内分隔有强化。 3、乳头状肾癌影像学诊断要点 ①典型的乳头状肾细胞癌影像学表现为乏血供的均质肿瘤;②大的肿瘤由于出血、坏死及钙化而表现为不均质,钙化和出血均较透明细胞癌常见。③文献报道

2010213JChinClinMedImaging,2010,Vol.2 1,No.3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年第卷第期213··3.3CTVE等)获得轴位、矢状位、冠状位甚至全结肠位置的图像对病灶多层的局限性及存在的问题CTVE准确定位,同时显示病灶肠周脂肪层和邻近脏器受累情况。同电子肠镜比较不能对发现的病变进行活组织检CTVE肠镜主要以进镜深度来判断病灶在大肠中的部位,容易出现查,这是检查最大的弱点,同时不能像电子肠镜那样CTVE定位错误,或操作者对肠腔内黏膜皱襞形态的标志识别不清进行结肠息肉切除等治疗。另外检查由于受呼吸、移[4]时,也易致定位错误动伪影、肠内残留粪便、肠腔充气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本组结果显示,对右半结肠癌的定位7-8CTVE符合率仿真内镜高于肠镜,其中例盲肠升结肠癌及例检查过程中有时会产生假阴性或假阳性,所以它并不CTVE342.9%结肠肝曲癌,全部定位准确,肠镜仅诊断例()能完全取代电子肠镜。562.5%3和例(),有例肝曲结肠癌肠镜

误诊为升结肠癌,笔[]者分析可能与肠镜插入升结肠过程中反复操作,易导致肠腔参考文献[1].CT痉挛、肠壁黏膜形态发生变化而识别错误。分型方面由于大余深平,李子平,许达生,等大肠充气螺旋扫描图像后处理功[J].2000345295.能的临床应用中华放射学杂志,,():CTVE肠癌以肿块型居多,对肿块型的判断符合率高于肠镜,[2].CT王晋祖,郝楠馨,李峰,等多层螺旋仿真结肠镜诊断直、结肠CTVE究其原因:可以选择调整导航的方向,从狭窄的近段及[J].2004124249-253.病变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远端实时航行观察肿块的形态特征、表面情况及与肠壁的关[3]CopelL,SosnaJ,KruskalJB,etal.CTcolonogra phyin546系等,观察到纤维肠镜无法达到的肠腔区域,而肠镜对于肿patientswithincompletecolonoscopy[J].Radi ology,2007,244(2):块较大、肠腔严重狭窄、肠腔痉挛镜身未能通过者无能为力,471-478.只能显示肿块远端的部分形态,缺乏对病灶整体认识故而判[4].[J].彭健,张阳

多囊性肾瘤1例回顾性分析 多囊性肾瘤是临床上较罕见的一种肾脏良性肿瘤,我院近期收治多囊性肾瘤1例,现对该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道如下。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6个月25d,发现左下腹包块2月余。患者家属2个月前无意中发现患儿左下腹有一巨大包块,约成人拳头大小,无压痛,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痛,一直未作特殊处理。2个月来包块慢慢增大,外院B超提示囊性包块。患病来患儿精神、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CT平扫示左肾区巨大囊性低密度肿块影,可见纤细分隔,病灶大小约12cm×10cm,边界清,肾实质受压变薄,周围肠管受压移位,周围组织未见侵犯改变,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增强示病灶囊性部分未见明显强化,分隔及囊壁见轻度强化,分隔显示更清晰。 病理检查:左肾肿块切开成多囊性,囊内容清亮液体,镜下见囊壁内衬单层扁平、立方或靴钉样上皮细胞,囊腔之间可见纤维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组织,考虑为多囊性肾瘤。 2 讨论 临床特点:多囊性肾瘤(2004WHO肿瘤分类统一命名)是一种较罕见非遗传性肾脏良性肿瘤,目前临床上对本病的病因尚无明确解释,临床症状通常不明显,多在体检时发现或触及腹部包块。多囊性肾癌好发年龄人群以及患者性别比例均呈双相分布,即中年女性以及男性幼儿发病率最高。据文献报道,患者年龄30岁,男女发病比例为1:8[1]。多数幼儿患者除腹部较大包块外无任何临床症状,成人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腰痛、腹痛、血尿。本次研究病例以腹部包块入院。 病理特点:多囊性肾瘤是由间叶组织癌变后发展而成的一种错构瘤,临床发病率较低。大多数多囊性肾瘤瘤体直径在5~15cm,少部分侵袭整个肾脏,部分病灶沿着肾被膜下向前延伸,通过局部形成疝从而进入肾盂组织或肾窦组织,或者在肾皮质部分向外膨出。少部分瘤体可见病理切片可见大小不一的多个囊腔,多数囊腔之间为0.1~3cm,少数囊腔直径超过3cm,囊壁较薄,质地比较均匀或呈半透明状,局部囊壁厚度可稍稍增加,偶见钙化病灶,但无乳头形成。囊壁内衬扁平、立方或鞋钉样上皮细胞,囊内液为清亮液。镜下可见肿块被纤维性假膜包裹,部分囊壁无上皮被覆,上皮细胞无异型性,缺少核分裂像,间隔薄,厚度相同,实性结节突入腔内,间质为成纤维样成熟细胞,部分可出现黏液样变性,少部分区域可见呈波浪状富于细胞,同卵巢间质组织比较相似,有时可出现平滑肌细胞、横纹肌细胞或软骨细胞,甚至出现不成熟的胚芽组织以及不成熟的肾小管上皮成分,其间质散在不规则厚壁小血管及慢性炎细胞浸润[2],间隔内无透明细胞,或骨骼肌纤维组织。 CT表现:肿块位于肾实质内并突出于肾包膜外,边界光整,内可见完整分

肾囊肿超声诊断 摘要】目的讨论肾囊肿超声诊断。方法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并进行诊断。结 论肾内显示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壁薄而光滑,是超声诊断肾囊肿的佐证。 超声显像可对绝大多数肾囊肿作出准确的诊断。由于囊肿可发生在肾实质的任何 部位,根据囊肿的部位、数量、大小、形态等声像图特征,应对囊肿再进一步分类,以便相互鉴别或与肾内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关键词】肾囊肿超声诊断 【病理和临床概要】 肾囊肿临床较为多见,尤其多见于中老年,小儿少见。可能与老年肾脏退形 性变有关。囊肿多发生于肾实质或近表面处,逐渐长大并向外突出,不与肾盂或 肾盏相通。未受累的肾组织仍可正常。肾囊肿的种类很多,常为多发性,大小不一,囊壁薄而光滑。仅见1个囊肿者,称孤立性肾囊肿,孤立性肾囊肿如果无出 血或感染等合并症,又称单纯性肾囊肿。若见2个以上囊肿,则称多发性肾囊肿。囊肿内有分隔,形成互不相通的小房者称多房性肾囊肿。囊肿内出血者,称为出 血性囊肿;合并感染者称感染性囊肿;囊肿内含有大量胆固醇结晶者称含胆固醇 结晶型肾囊肿;与肾盂肾盏相沟通的囊肿(即肾盏憩室)称为肾盂源囊肿。 此外,还有肾髓质的集合管扩张形成无数小囊者,称为肾髓质囊肿,又称海 绵肾。由于这些肾囊肿的病理类型不同,所以囊肿的结构有一定的差别。 肾囊肿较小时,多无症状。囊肿较大时,可引起相应的压迫症状等。如患侧 腰腹部不适和胀痛,活动及劳累后加重,或可于患侧腰腹部触及肿块,也可继发 肾性高血压等,发生血尿者少见。 【超声表现】 1.孤立性肾囊肿肾内显示单个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壁薄光滑,后壁回 声增强并逐渐内收,较大囊肿两侧深部可有侧边声影。囊肿较大向内生长者,可 压迫肾窦使其变形,向外突出的包膜下囊肿可压迫相邻脏器。 2.多发性肾囊肿单侧或双侧肾内可见散在分布的多个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囊肿较多时互相重叠挤压、变形。残存的肾实质回声正常。囊肿向内生长者,可 压迫肾窦使其移位或变形,但与肾盂、肾盏不相通。囊肿往外发展者,肾被膜局 部隆突。 3.多房性肾囊肿在肾内无回声区内可见多条线状分隔回声。分隔也可能不 完整,各房间可以相通或互不相通。 4.出血性肾囊肿囊肿内部回声可因出血时间不同而有较大差别。囊内未形 成凝血块者,无回声区内可见散在或密集分布的点状低回声。震动局部腹壁时, 实时观察可见囊内有点状回声浮动。囊内有凝血块形成者,无回声区内可见回声 高低不均的絮状或片状回声。若囊内有多次出血,血凝块机化时,应注意与肾肿 瘤鉴别。 5.感染性肾囊肿可因感染的严重程度和囊肿内所含感染性内容物的形状而 有很大差别。囊壁可有轻度增厚,囊肿无回声区内出现密集分布的细点状回声。 若感染轻微,声像图与单纯肾囊肿雷同。囊肿感染较重者,襄内易形成脓栓或有 脱落组织碎片,呈片状或块状高回声,并可见随体位改变而有移动。 6.肾盂旁囊肿病理名称为肾窦内的淋巴管囊肿,临床上将凸入肾窦生长的 肾囊肿也称为肾盂旁囊肿。声像图表现肾窦高回声区内显示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较大的囊肿可压迫肾窦并使其变形。

小肾癌的超声诊断价值 发表时间:2016-04-26T13:20:33.343Z 来源:《健康文摘》2015年12期作者:管英英[导读] 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超声诊断科 B 超检查快捷方便,无创伤,检出率较高,价格适宜,适合于健康体检排查小肾癌. (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超声诊断科浙江台州 318000) 摘要:目的:讨论超声诊断小肾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 例小肾癌患者术前超声结果、增强CT 及临床资料,并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声诊断肾脏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85%,准确性为95%。而CT 增强诊断肾脏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77%,准确性为92%。两者在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P 均> 0.5) 。结论:B 超检查快捷方便,无创伤,检出率较高,价格适宜,适合于健康体检排查小肾癌,但它对直径过小的小肾癌检出率不高,临床容易漏诊。关键词:小肾癌;超声诊断;价值[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肾细胞癌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人群发病率为0.06%,分为透明细胞型、颗粒细胞型和未分化型,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成人,常为单侧肾受累,主要通过血行转移,晚期常出现肾静脉癌栓,并进一步转移至下腔静脉、肺、骨等器官。超声检查对于肾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并已成为首选的影像诊断方法。选取临床2012~2014年本院收治的肾肿瘤患者22例诊断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10月期间22例最大直径小于3 cm 的肾脏占位性病变住院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超声检查,其中男性17例,女性5 例,平均年龄52.07 岁;病灶取样中肿瘤直径最小者为1.2 cm,最大者为3.0 cm,平均值为2.34 cm。恶性肿瘤14 例(肾透明细胞癌6 例、肾乳头状癌2 例、肾透明伴乳头状癌2 例、肾透明伴嫌色细胞癌2 例、囊性肾癌2 例),良性肿瘤3 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肾嗜酸性细胞瘤1 例)。所有病例最后均经术后病理证实。 1.2 方法 对两种影像学检查结果的敏感性、准确性、特异性进行分析。 1.2.1 常规B 超检查 使用Toshiba( SSA-250A)型超声仪进行常规超声检查,检查范围为患者的肾脏区域,对患者肾脏部位回声情况进行观察。 1.2.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使用Philips 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患者的两侧肾部进行横向、纵向、冠状面的扫查,对病变部位的形态、大小进行记录,再进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记录病灶部位的血流分布情况。 1.2.3 诊断结果确认 每种诊断方法均由两名任职两年以上的专业医师进行影像学分析,并分别对结果进行判断,如出现结果不一致则由两人再次进行讨论给出诊断结果。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3.0 统计学软件,比较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准确率,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 检验。 2 结果 2.1常规B超检查 本组22例小肾癌中,病灶最小者直径1.1cm,平均2. 3cm. 19例边界清晰,3例边界欠清晰。单发小肾癌21例,其中右侧12例,左侧8例,行同侧肾脏切除术。同时发现双侧肾癌1例,其中一侧肾癌瘤体直径为5. lcm,先行该侧肾脏切除术;另一侧小肾癌于对侧肾脏切除术后3年再行小肾癌局灶性切除术,术后随访2年无复发和转移。小肾癌呈实性均匀高回声型8例,等回声型2例,低回声型6例,实性不均匀回声2例,囊实混合回声型4例,5例周边可见低回声晕, 7例可见周边高回声环。所有小肾癌病灶均未发现钙化灶。突出肾轮廓外者16例,挤压肾窦者2例,肾实质内4例。合并肾囊肿3例,肾错构瘤1例,其中小肾癌继发囊肿、邻近囊肿和远隔囊肿各1例。图表1 图1常规B超检查诊断结果 2.2 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 17例小肾癌瘤体周边肾门侧显示半环状血流信号,其中7例瘤体内探及1-2条线状血流信号,2例瘤体周边显示环状血流信号,瘤体内显示较丰富的血流信号;上述19例中,2例肾门侧近瘤体肾血管粗细不均、走行扭曲,如“火把样”,其中1例呈高速、高阻型血流信号。3例瘤体周边和内部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见图表2。表2 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

囊性肾癌的CT及超声表现探讨 囊性肾癌(CRCC)是肾癌的一种少见类型,影像表现特殊,常难与良性囊性肾脏疾病相鉴别,易被误诊。其临床治疗主要为根治性肾切除术,对于早期发现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和预后 较好,因而早期正确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如何早期正确有效地对其进行诊断 及鉴别诊断,已成为临床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1 CRCC 的临床及病理表现 作为一种少见的肾癌类型,CRCC约占肾癌总数的3%~15%,占肾脏肿瘤的1%~15%。多见 于成年男性,男女比例约3:1。临床表现可有腰痛、肉眼血尿或腹部包块,部分患者无明显 症状及体征,为体检时意外发现。 CRCC的形成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的相关因素有以下4种(1)肿瘤呈囊性生长。(2) 肾癌中心血供不足。(3)肾癌起源于囊肿上皮细胞,呈结节状或乳头状生长,结节常位于 囊肿的基底部。(4)肾癌引起肾小管或肾小动脉阻塞导致囊肿形成,当肿瘤增大时,肿瘤 嵌入囊肿内。 Hartman等将CRCC分为4种类型:单房性、多房性、囊性坏死和囊肿上皮来源,其中多房 性CRCC较多见,约占肾脏囊性肿瘤的33%,组织病理学上主要表现为透明细胞癌。 2 肾脏囊性病变的影像学分型 Bosniak根据影像学表现及对应的处理方式,将肾脏囊性病变分为 4 型。Ⅰ型:典型的单纯 性囊肿,其囊壁薄、光滑、边界清楚,囊液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后囊壁不强化,为诊断明确 的良性囊性病变,不需要手术和随访;Ⅱ型:内有少许分隔的囊肿,属良性病变,增强扫描 囊壁不强化,内有1 条或多条分隔,囊壁和分隔的厚度< 1 mm,囊壁或分隔处可有少量钙化,此型应随访观察;Ⅲ型:厚壁及有间隔的肾脏囊性病变,病灶边界不规则,囊壁厚伴有钙化,其内间隔不规则,厚度 > 1 mm,注射对比剂后有强化,此型病变应进一步做囊肿穿刺细胞学 检查或手术探查;Ⅳ型:属典型的恶性病变,囊内有实性肿块,囊内有许多分隔并同实性部 分相连,可见强化的软组织块影。此型应及早手术治疗。 3 CRCC 的影像学表现 病变的大小:通常CRCC在检出时已较大,可明显的表现出较多的恶性征象,但当病变较小时,恶性征象则较少或不明显。 囊壁:CRCC的囊壁厚度不均,可有壁结节。CT平扫呈软组织密度,增强后早期强化。常规 超声可见壁结节及囊壁呈结节状及带状不规则高回声,后方无明显声影,且不随体位变动而 改变。 分隔:CRCC分隔常见,粗细不均,厚度多>1mm,与囊壁交界处可呈结节状增厚,CT增强 后可见轻度强化。常规超声表现为囊内蜂窝状带状高回声,宽窄不均,将病灶分割成不规则 的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分隔上可测到动静脉血流。 钙化:20%以上的CRCC的囊壁及分隔可见钙化,形态多样。 囊液:CRCC的囊液内可出现碎屑、絮状物及凝血块,因而,其囊内密度可不均匀。CT平扫 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液性低密度灶,注射对比剂后无强化。超声表现为囊内不规则的无回 声区或低回声区。 肿块内实质成分所占比例:Jong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多数CRCC内轻度强化的实质成分占整 个肿瘤的10%以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