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长期卧床患者便秘防治的护理进展

骨科长期卧床患者便秘防治的护理进展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过长,导致毒素累积、粪便干燥硬结、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少于每周2—3次,排出过于干硬的粪便,且带有排便不畅和排便不尽感,严重者有腹胀、腹痛、恶心、肛门坠胀、食欲不振等亚健康症状,也是骨科长期卧床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骨科患者由于创伤因素必须长期卧床,活动严重受到限制,加之饮食、情绪等因素影响,导致多数卧床患者都有便秘的情况发生,这样不利于患者身体舒适度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不不利于心理健康及原有疾病的恢复。因此便秘在临床护理中越来越引起护理人员的重视,预防便秘的发生也是护理工作的重点,现将便秘的具体防治措施的护理进展报道如下。
1.骨折长期卧床患者发生便秘的原因
1.1长期卧床 患者长期卧床是导致便秘的主要原因之一,骨科多数患者为手术患者,术毕一段时间内需要使用镇痛泵,使患者结肠或直肠发生生理性障碍,致使肠蠕动减弱。另外多数患者怕痛,不愿活动,伤病的恢复也需要长期卧床休息,活动受限,肠蠕动减弱,增加了粪便在肠道停留的时间,经过大肠对水分的反复吸收,粪便越来越干,导致肠道蠕动反射障碍,形成张力减弱性便秘。
1.2心理因素 多数骨折患者都是由于意外受伤,发病相对突然或者担心预后等,心理负担较重,加之患处疼痛,心理紧张、恐惧及排便环境突然改变均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胃肠蠕动减弱,发生便秘。
1.3饮食因素 患者食欲下降,进食量减少。而且多数患者及家属对患者饮食缺乏正确的认知,营养知识缺乏,饮食结构不合理,片面的认为患者术后应该补充高蛋白、高热量、高营养食物,以肉类、蛋类为主,过少食用粗纤维食物和摄入水分,没有认识到蔬菜和水果的重要性,不注重蛋白质和纤维素、维生素的补充,均可导致便秘。
1.4排便方式及习惯改变 患者术前未进行床上排便训练,术后不习惯在床上用便盆排便,甚至个别病人食用过量的高营养食物,加重肠胃负担,引起消化功能减弱等均可造成粪便在肠道内停留过久而造成便秘。
1.5药物影响 患者使用了影响胃肠道功能的药物,如吗啡、抗胆碱药物等可使肠蠕动减弱或消失,也有部分患者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导致便秘。
1.6脊髓损伤 肠道神经功能受到损伤而发生功能失调,导致肠蠕动减慢,导致便秘。
1.7年龄偏大 有研究发现年龄在60岁以上的人群,因消化系统的功能逐渐减弱,因此更容易发生便秘。
1.8其他因素 手术、疾病及神经等因素也可引起便秘。
2长期卧床患者便

秘的预防措施
2.1心理护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认真做好心理疏导,向患者宣教疾病相关知识,介绍成功的病例,鼓励家属积极参与,争取更多人的支持,已助其缓解紧张、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以防治便秘的发生。
2.2床上训练排便,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
2.2.1因长期卧床引起的便秘,应选择在早餐后排便,此时容易引起排便反射,只要长期坚持就能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此方法是不受年龄、性别、体质等其他因素影响的,贵在坚持。
2.2.2术前排便训练 护士应在患者术前3天开始指导患者及家属有意识训练患者在床上排便,每日晨起无论有无便意,都应当将便盆置于床上指导患者做用力排便动作,通过刺激胃—结肠反射建立排便习惯。或者让患者有便意时及时告知家属和护理人员,训练排便,切不可忽视便意,忽视便意会使神经反射不敏感,致使粪便水分被吸收太多,造成便秘。
2.2.3为患者制定排便表 可以在患者每日早餐后10-20分钟后鼓励患者排便,日久便可形成固定排便习惯。
2.3饮食护理
2.3.1合理安排饮食 对患者及其家属做健康饮食指导,让他们知道合理的饮食对预防便秘的重要性。在保证营养的情况下,可督促患者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水果和蔬菜,多饮水,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少食辛辣刺激,香燥油腻的食物。
2.3.2饮食疗法 晨起和睡前服用温开水冲调蜂蜜和芝麻油能有效缓解骨折术后长期卧床引起的腹胀、乏力、排便困难的症状。王娇红报道服用熟甘薯,增加膳食纤维,促进胃肠蠕动,能预防术后便秘,既经济有效又简单。
2.4按摩与运动疗法
2.4.1按摩疗法 顺结肠蠕动方向按摩腹部,能改善肠道血液循环,增加肠蠕动,防止发生便秘。具体方法是: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屈膝,使腹部肌肉放松,以自己的两手掌相叠放于腹部用大小鱼际的力量绕脐周顺时针运动,即从右下腹沿着升结肠,横结肠,乙状结肠方向按摩,每次以腹部下陷1厘米为宜,可在每日进餐30—60分钟后按摩200次或10—20分钟。手法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力量先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此法可有效预防和缓解便秘。
2.4.3腹式呼吸 胡学军等报道指导患者做深腹式呼吸能有效预防便秘,每天做1—2次,每次30分钟,深长腹式呼吸时,横膈肌上下活动幅度是平时不活动时的3—4倍,能有节律的对肠胃进行“按摩”,很好的预防便秘。
2.4.4叩击震动法 通过叩击和震动腰骶部位可以改变腹压,并协调和增强直肠复合运动,反射性引起肛门内括约肌松弛,随后肛门外括约肌也会自主性的松弛,配合提肛收腹运动,每日坚持100次,可以使大便顺利排出。
3 术后便秘的护

理措施
3.1加强健康教育指导 帮助患者及家长认识到维持正常排便及相关知识的重要性。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忧思恼怒,保持情志调畅,努力克服排便困难。
3.2促进排便
3.2.1热敷腹部 在排除有内出血的情况下可以,对腹部做一定的热敷,促进肠蠕动,加快粪便的排出。
3.2.2锻炼 加强功能锻炼,有意识的做提肛收腹运动和腹部按摩,促进排便。
3.2.3使用通便剂和矿物油 当患者出现便秘时,通便剂和矿物油可作为辅助方法,例如临床上常用的开塞露,使用时剪去顶端开口,注意不要剪太多,以免影响插入深度,剪开后挤出少量润滑插入端,保护皮肤黏膜,减轻患者的不适,同时降低插入难度。
3.3饮食护理 多食含纤维素丰富的蔬菜、水果及谷物。如芹菜、韭菜、菠菜、苹果、火龙果、熟透的香蕉,燕麦等谷物杂粮,因为这类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能加快粪便的成形与排出。增加液体摄入量每日应不少于2000毫升,饮食清淡易消化,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如烟熏烧烤食物,生冷煎炸食品等。多饮水,少饮酒,不饮浓茶,同时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与嗜好。少吃零食,可适当食用花生、芝麻等坚果,有利于润肠通便。需要注意的是长期卧床的骨折患者应少喝牛奶,因为牛奶富含蛋白质,而蛋白质不易消化,容易引起患者肠胀气,从而加重便秘,不利于便秘情况的缓解。
3.4口服药物辅助排便 对于3天以上未解大便的患者应及时告知医生处理,如服用胃肠动力药或缓泻剂,可口服中药麻仁润肠丸、大黄胶囊、番泻叶等,但不宜与抗生素、生物碱、洋地黄、维生素B1、亚铁盐等药物同服,月经期,妊娠期禁服。但要避免长期使用缓泻剂,形成依赖性甚至损坏了肠道排便的正常功能,造成慢性便秘。
3.5灌肠
3.5.1中药保留灌肠 药物配制的灌肠方药一般根据患者不同病情特点临时配制而成。经过煎煮后浓缩至一定剂量,装入容器备用。如用散剂,在使用时加入调匀即可。
使用方法:先备以肛管,外面涂少量石蜡油,使之滑润,以便插入时不致对肛门及肠粘膜产生刺激或损伤;然后将肛管插入肛门,其插入深度则根据所患疾病及病变部位不同而定,一般约10-30毫米之间;接着将已配制好的药液经注射针筒注入,或由灌肠筒滴入。灌肠液的多少及保留时间长短亦需根据病情而定。便秘患者一般要求量在400—500毫升,其至少保留2个小时以上,能更好的吸收药物作用,从根本上缓解便秘。
3.5.2大量不保留灌肠 灌肠液:常用生理盐水,0.1%-0.2%肥皂水,成人液量每次用500-1000ml,小儿每次200-500ml,液体温度39-41℃。对某些颅脑疾病、心脏病患者及老年

人、小儿、妊娠初期、末期的孕妇,灌肠时应慎重,压力要低,速度要慢,并注意病情变化,防止发生意外。肝性脑病患者禁用肥皂水灌肠。
3.6中医护理方法
3.6.1 耳穴压籽法 是将胶布剪成0.6厘米的正方形,中央用表面光滑近似圆球状或椭圆状 的中药王不留行籽或小磁珠等准确的粘贴于相应的耳穴处,并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主穴:脾、胃、直肠下段、大肠、小肠、三焦、便秘点。配穴:内分泌、交感、肺、肾。每日坚持刺激耳朵上这些穴位,对预防和缓解便秘有很好的效果。
3.6.2中药外敷 将调理脾胃、缓解便秘的中药研磨成粉调成糊状装入小布袋,敷于神阙穴,每天可以热熨2—3次加强药物渗透作用,来提高效果。
3.6.3拔火罐 可取关元、中脘、足三里、丰隆等穴 。
3.6.4穴位按摩法 取天枢穴(脐中旁开2寸)、支沟穴(腕横纹上3寸),在排便前10分钟以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按压,由轻到重,每次3—5分钟。
中医护理方法对长期卧床的病人,尤其胃肠功能减弱,肠蠕动减弱导致的便秘有效,具有适应性广、操作简单、安全性可靠、无副作用等优点。
3.7 提供良好的隐蔽环境 良好的环境对患者床上排便有一定帮助,嘱患者一定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床上排便时可让工作人员离开或者屏风遮挡,减轻患者的紧张心理,营造相对好的排便环境。
4 总结
综上所述,虽然便秘的防治方法和相关护理措施因人而异,但通过种种积极措施能有效地减少骨科长期卧床患者便秘的发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生活的舒适度,对患者疾病的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