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正确的事”与“正确地做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正确的事”与“正确地做事”

麦肯锡的原则就是既要正确地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而大前提是要发现“正确的问题”,这是做正确的事的第一步。
成功的前提是做正确的事,这是个抉择的问题。抉择正确,将树立正确的方向和目标;抉择错误,就会背道而驰。
“正确”的前提
“做正确的事”与“正确地做事”貌似相近,实则有着本质的区别。要想做好一件事,必须以“正确”为前提条件,也就是所做的事正确。这个条件如果不存在,后面所做的事就会偏离方向,甚至越做离目标越远。在工作中,在一定的标准和规范下所进行的工作都是正确的,但如果一家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却没有买主,没有用户,即使这家企业的工作做得再好,结果也是无用的。
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工作方法的问题,还体现了一种很重要的管理思路。企业制订正确的战略,要体现“做正确的事”这一理念,一旦形成正确的方向,就开始进入“正确地做事”这个执行阶段。首先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在执行中即使出现一些偏差,也不会是致命的;而方向如果出现偏差,执行得越完美,所造成的损失就越大。
对这两者关系的认识,也表现了保守和进取两种不同的态度。强调“正确做事”,表现了一种保守的认识和态度,而强调“做正确的事”则表现了积极进取的态度。
在处理两者关系问题上,麦肯锡资深咨询顾问奥姆威尔·格林绍认为,正确的道路也许我们还不知道,但一定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走远。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告诫人们,在没有正确的选择时,我们宁可放慢甚至停下脚步,待有了正确的选择再迈开脚步。
过去和现在都是暂时的,关键要明确未来的目标,未来要实现什么。
当我们开始每项工作前,首先要明确我们要达到什么目标。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有序地进行工作,每个指令,每个动作,才能发得正确,才能做得正确,这样的工作才是有的放矢的,才是有意义的。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认准方向,不能盲目,也不能盲从。目标明确,是成功的前提,有了目标,才能唤起奋发有为的勇气和力量,才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目标不明确,就会无所事事,不知所措,擅自行动,还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正确的做法是制订一个明确的目标后,还要明确我为此要做些什么,哪些是必须做的,还有哪些看起来重要而实际上是无足轻重的。这样做工作,才会产生高效率,事半功倍。
目的明确的好处首先是大方向正确,这样就不会出现大的原则问题,还有就是在正确的目标下,我们每一项工作都是在阳光照耀下,而不是像盲人摸象那样。

我们的工作有计划地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没有彷徨,没有游移,因为一切都是明确的,我们只要按照既定的目标进行就是了。我们也看到有的人每天忙碌的身影,但到头来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就是因为没有很好的目标,没有好的计划,紧张忙碌却越跑越偏、越忙越乱。
现代社会中的人都在紧张忙碌着,大街上、公交车上、办公室里,人们为工作急促地奔忙,忙开会、忙接电话、忙接待客户,等等。可忙的结果又如何呢?麦肯锡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方法并不可取,因为这忙碌的工作许多是不重要的,因为这只是在正确地做事,而不是做正确的事。
明确的目标像灯塔,指引正确的航向,引导我们绕过暗礁、浅滩,这是我们成功的重要保障。明确的目标能够提示我们哪些工作重要,哪些次要;哪些要当机立断,哪些需要等待时机。这样的工作必然是有条不紊的、有序的、有效的。
人们常举这样一个例子,在茂密的丛林中,大家披荆斩棘,终于清理掉一片灌木丛。当大家准备庆贺时,却发现旁边还有一片丛林,那才是真正需要清理的地方。我们有很多人,他们在工作中就犹如在丛林中披荆斩棘,可到头来却发现做的都是无用功,做了没有任何意义的工作,白白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就是目标不明确的遗憾。
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都首先要目标明确、任务明确、工作明确,既要有长期的目标,还要有每一步的短期目标。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工作秩序,让我们的每一步都行进在理性的道路上,避免所有盲目忙乱的无序状态,让工作真正成为一种有益、有效的过程。
就一个企业来讲,生存发展的前提是做正确的事,在既定的目标下,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所有资源,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而就每个员工来讲,只有正确地做事,才能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非凡的业绩,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此,对于如何做好工作,首先要有准确的定位,这样才能认清自己的职责所在,认清自己应该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当然,认清个人的定位有个大前提,就是首先明确企业的目标,让自己所做的与企业的发展相一致。
在企业发展进程中,因为自身条件的不同,发展方向乃至具体的运营过程也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首先就要做到根据自身的条件量身定做,适合我的去做,不适合我的要尽力避免,或待条件成熟时再考虑。
有效执行力
在现代社会,人们非常重视有关效率和效能的问题,尤其对于经济发展,这个问题似乎更是至关重要。《有效的主管》一书的作者彼得·德鲁克对于效率和效能的关系有过精辟论证,他

认为所谓效率就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就是做正确的事。两者地位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但在某些情况下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谁都希望两者兼得,但有时也许无法实现。这时,就要有所选择,也就是首选效能,而把效率放在第二位。
彼得·德鲁克的论证是非常理性的,这也恰恰指出了许多人面临这个问题时的错误抉择。在效能和效率之间,我们许多人都会下意识地选择效率,这不仅表现在商业行为中,也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以为选择了高效率,就是正确的抉择。因为没有高效能做基础,一味追求所谓的高效率,一旦方向出现错误,效率越高,错误就越大,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这样的教训有很多,在错误的抉择下,效率和效能成了反比。
要想做好工作,首先要认清效率和效能的关系,所谓效率强调的是正确地做事,而效能则强调做正确的事,后者更重视工作的目标和方向,也可以解释为效率讲的是好的方法,而效能是指对时间的最佳利用,也就是对某项工作做或者不做。麦肯锡强调的是当进入工作状态时,首先要明确做正确的事。
现在有个问题需要你回答,就是在“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之间做出选择。不管做出怎样的选择,最后都将落在一个“做”字上。因为各人有各人的做法,所以,就出现了不一样的结果。
选择了正确的方法,你就有希望实现既定的目标,而选择了错误的方法,既定目标不仅难以实现,甚至会背道而驰。一般来说,只要大方向选对了,就成功了一半。即使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所偏差,也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能及时纠偏,自我修正,就更有希望达到目标了。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场面:在一个糖果店里,很多顾客都挤在一个柜台前买糖,而其他柜台却显得很冷清,营业员也很清闲。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原来,那个被顾客欢迎的柜台营业员,每次称糖时,总是往秤上加糖。这也许就是个技巧,第一次给顾客抓糖时,营业员一般都不会给足分量,这样,就可以不断地加分量,顾客看着当然满意。再看其他柜台的营业员,总是一把就抓过了分量,然后再不断地往下减,顾客看着当然心里不舒服。
现在许多企业所缺乏的就是正确做事的能力,而具备了这种能力的企业目前还只是少数,大多数企业因为缺乏正确有效的执行力而导致失败。
有了正确的执行力,即会正确地做事,即使出现了方向性的偏差,也能及时发现、及时纠正。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就是在发现航向出现错误后,及时加以纠正,才终于发现了新大陆。
我们平时总认为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一条直线,其实,从管

理的角度来讲,一条障碍最小的曲线,也许才是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从这个角度讲,企业竞争中最大的瓶颈还是正确做事的能力。
要想正确地做事,首先要将注意力集中,树立必胜的信念,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一往无前地坚持下去。
做事能否成功,还要看态度。态度端正,就会有事业心、有信心、有责任感,就会焕发出活力。
具有良好的驾驭时间的能力,也是做事所必备的条件。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分清主次先后,分清轻重缓急。
正确地做事还涉及组织和管理的问题,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企业的运营关系重大,因为他们既是执行者,又是领导者。他们处在高层领导与普通员工之间,作用发挥得好,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好作用,相反,就会成为上下之间的沟壑。
企业的决策方案需要中层管理人员组织执行,如果中层的执行力很弱,在方案的执行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兑现,就说明他们没有发挥好自己应有的作用。
另外,细节也很重要,任何细小的疏漏,都会产生致命的危害。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两个饥饿的人。为了救助他们,一个老人将一根鱼竿和一篓鲜鱼交给他们。得到这些救济食品和物品后,两人马上就分了。一个要了鱼,他把鱼煮熟吃了。接下来,没有鱼了,依然是饥饿,依然是等待,但没有谁再恩赐给他食物。最后,他饿死了。另一个人要了鱼竿,他满怀希望地向海边走去,但因为饥饿,还没有钓到鱼,便倒下了。
也有两个同样饥饿的人,同样得到一根鱼竿和一篓鲜鱼后,他们没有分手,也没有分东西,而是共同坚守,相互支撑。他们每次只吃一条鱼。经过艰难跋涉,他们来到海边,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他们没有饿死,而是生存了下来。几年后,他们还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有了子女,还修造了自己的渔船,生活越过越好。
比较两组人的命运,前者是将鱼竿和鱼分开了,两个饥饿的人都因此没能活下来;后者将鱼竿和鱼联系在一起,这样,两个人都活了下来。看来,后者是善于做事的人,他们不仅正确地做事,而且做了正确的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成功,效能和效率,一个都不能缺少。
对“正确”的评估
行动前周密的计划就是正确地做事,这是一种思想和意识,在未来的具体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它是总的方针,体现在宏观上就是确立使命、价值观和未来长远的发展方向。它也是一种定位,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创新性和超前性是它的必备条件,还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和变通意识。稳定性是它的又一大特点,虽然在实施过程中或许需要做微调,但反复无常

是大忌,目标确立,而且正确无误,就要信心百倍地走下去。
有位麦肯锡校友,有着理工科背景,他认为高效率的工作过程是有机而复杂的。他以病人看病为例,一般都是病人向医生诉说自己的病情,比如发烧了、嗓子痛、头痛、鼻塞等。而医生并不根据病人的主诉下结论,他要翻阅以往的病历,询问一些问题,然后再做出诊断。
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麦肯锡,这就是客户对自己的“诊断”,而他们对自身的诊断往往是不正确的,这就需要我们给予正确的指导,做出正确的诊断。比如,一家企业计划扩张,麦肯锡的一个团队前去做评估,就像医生为病人做诊断,而结果出乎“病人”所料,企业不仅不宜扩张,甚至要做关闭或卖掉的处理。
要想做出正确的判断,只有深入挖掘和掌握事实,根据实际情况,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发现自己正确与否。
举个电视生产的例子。当黑白电视机已成熟发展,而彩色电视方兴未艾,这时如果仍然大力生产黑白电视机,尽管效率很高,但生产得越多,就越有可能造成滞销。提高生产率无疑是正确做事,但因为方向错了,因而导致巨大损失。
一些表象的东西往往掩盖了本质,就像有些病人,在一些症状下,往往有更复杂的问题,这时就需要医生认真地分析和诊断,要做进一步检查。对企业来讲也是如此,当你的客户有所需求时,你要帮助他分析,最终的结果也许与客户的意愿相反,你要告诫他做出正确的抉择,帮助他把握好大方向。对你的老板也要做应有的提示,当他的意图与实际不相符,你有责任帮助他做出正确的判断,以避免企业的损失。
麦肯锡的原则就是既要正确地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而大前提是要发现“正确的问题”,这是做正确的事的第一步。
成功的前提是做正确的事,这是个抉择的问题。抉择正确,将树立正确的方向和目标;抉择错误,就会背道而驰。
当然,正确的抉择还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能否达到既定的目标,还需要后续的努力,如果没有后续的努力,没有正确地去做,即使目标再明确,方向再正确,也只能是白日做梦。
战略和战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战术再好,也代替不了战略,也就是说执行力代替不了决策。良好的目标只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正确的目标确定后,选择一支平庸的队伍去执行,结果可想而知。
《财富》杂志曾在2004年6月刊发过一篇文章,题目叫《CEO们为什么会失败》。杂志社邀请了36位近10年来下台的大公司老板现身说法,讲他们失败的故事。这些大公司包括了通用汽车、菲利普、IBM、AT&T、康柏、柯达等。
通过这些昔

日老总的故事,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就是老板们的才智是超群的,失败的根源在执行力上。就像康柏的董事会主席本杰明·罗森说的:“我们的战略无懈可击,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加快速度,让整个公司更有效率。”
对于柯达公司解雇凯·威特摩尔之举,很多人认为是他没有处理好“柯达应该在数字化世界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个问题。其实,柯达对重塑公司数字化形象早有战略考虑,威特摩尔也持赞成的态度,但却没有很好地执行这一战略,最终导致了他的下台。
当下,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的方法越来越多,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高效率的方法必须用在正确的方向上。如果方向偏离,效率越高,偏差就越大,直至造成致命的错误。
我们再来看亚洲金融危机时韩国第二大钢铁企业韩宝钢铁公司、起亚集团、真露公司等一系列巨型企业的表现。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企业之所以在金融危机中失败,经济学家分析认为,它们共同的原因就是“盲目扩张”。20世纪90年代初期索尼公司以巨资收购美国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和影视公司,然而对美国的影视业却没有有效地控制,结果导致此后的亏损。
从这些惨痛的事例中我们更能看出,做正确的事,追求效益,与正确地做事,追求效率,所有这些都是必须做的,缺一不可,要将二者联系起来,才能达到成功的目标。
做正确的事,不仅要在内部做好掌控,对外部也要有必要的把握,只有内外兼顾,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也可以这样理解,即要使自己的计划合乎客观现实,如果不合,计划即使制订得再完美,也是要失败的。
有些事例说来令人扼腕。铱星公司1987年开始实施“铱星计划”,这项通信工程预算资金50多亿美元,预计用11年的时间完成。公司计划发射66颗卫星环绕地球,形成一个“卫星圈”,这样就可以让无线通信网络覆盖地球的每个角落,甚至包括了南北极和各大海域。工程浩大,可谓前所未有,令世界瞩目。
“铱星计划”意义非凡,它为人类编织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界,全球个人通信的新时代就要到来,这将是现代通信新的里程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将再度缩小。人们都在翘首期盼着这一美好时刻的到来。
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铱星公司却于2003年3月因为巨额债务而破产。据说66颗卫星也将不复存在,它们将在空中焚毁,一个美丽的故事将以悲剧的形式结束。
惊愕之余,人们不禁对“铱星计划”加以审视,我们发现铱星公司在技术上是完全先进的。它的通信系统优于GSM等地面移动通信技术,在这一点上它无懈可击。
虽然可以肯定“铱星计划”在技术上的优势,可以肯定它的无懈

可击,但这些还不足以保证它在商业上的成功。这也可以理解为计划如果不能和客观世界相适应,再完美的计划也是难以实现的。“铱星计划”就是这样。首先,它投资巨大,成本高昂,这就造成产品和服务费的高昂,比如,人们的每部卫星移动电话要面临3000美元的高额售价,还有每分钟六七美元的高额通话费,这样的价格一般用户可能承受不起。
比较一下铱星和普通移动电话的区别,就能发现“铱星计划”存在的不足。铱星电话出现时,人们已经在使用一种技术上很成熟的替代品,这就使铱星一问世就命运多舛,因为人们已经没必要以高昂的代价接受它。
“铱星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还是对经济规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制订计划,一定要让技术与经济规律相吻合,要合乎经济规律。在二者的关系中,是经济决定技术,而不是技术决定经济,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都应围绕市场需求。所以,在计划和现实之间,我们要做出理性的评估,不仅要知己,还要知彼,环境因素、市场因素都要认真加以考虑。在主观意愿与客观环境相适应时,我们的计划才有实现的可能。
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
先说说股票市场。现在许多人在炒股,在这个过程中,在涨跌之间,人们也在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人们发现了波浪理论,这种理论被认为是最神秘的,因为神秘,自然也就难以掌握。股价如海潮,有涨有落,当然,这也是辩证的。明白了这个道理,面对股市的跌涨,就会以平常心态去看待,就会抓住有利时机,抓住机遇,就会避免损失,即使一时出现闪失,也会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被一时的得失而左右。
接下来,我们就要说到微软,说说它的成功之道。微软的成功之道也许能举出很多,但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它看得远,能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发展,不拘泥于眼前的得失。
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为IBM个人计算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微软的MS-DOS操作系统虽然现在处于领先地位,但当初也并不是一炮打响。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它也面临艰难的抉择和考验。微软的目标是让MS-DOS成为唯一的标准。要实现这个目标,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尔·盖茨认定首先要让MS-DOS成为最好的产品,第二就是尽力帮助别的公司编写以MS-DOS为基础的软件,还有就是市场的占有率以低价实现。
接下来,微软与IBM达成协议,这个协议充分体现了微软目光长远,不计较眼前的得失,比如协议规定以很少的费用,就允许IBM在其销售的许多计算机上使用MS-DOS。IBM以大约450美元的价格出售UCSD Pascal P-System,以175美元出售CP/M-86,而以60美元的低

价出售MS-DOS。CP/M过去享有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地位,但在IBM PC和MS-DOS得到普及后,它的这个地位被撼动,逐渐淡出。正是因为微软不怕吃亏,目光长远,不计一时一地的得失,这才为长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微软的经验看,先期的投入是必要的,这甚至包括了亏损、让利,这需要有博大的胸襟,站得高,望得远,不计较一时的得失。这样就把握住了发展的机遇。
做事要想成功,就要有远见卓识。尽管当初也许会遭遇阻碍,会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质疑,但只要你坚定自己的信念,认定目标,努力去做,就开启了成功的大门。上世纪初,泰坦尼克号游轮撞冰山沉没,马可尼公司一个名叫萨纳福的无线电话务员正在值班,他收到这个消息后,意识到无线电技术与民众的密切关系,这种技术将在未来被广泛应用。而当时无线电的应用还仅仅局限在一些特殊范围,老百姓还无缘问津。
萨纳福首先想到研制小型收音机。这个想法一提出,就遭到几乎所有技术人员的反对,他们认为收音机不可能小到可以随身携带,这个想法是无法实现的。
但萨纳福的态度却是坚定的,他认定了这个研发方向,认为这才是公司发展的长久之计。他还以无线电为例,指出当初无线电技术被应用推广之前,人们也认为是天方夜谭,但它还是成功了。要创业,就是要把人们认为不能做的事变成现实。经过对自己团队的分析,他认为他们拥有足够优秀的技术力量,依靠他们,一定能有所作为,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萨纳福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也因此就任美国无线电公司(以下简称RCA)的总经理。相比他诸多的贡献,这还只是一个开始,大幕刚刚拉开,好戏还在后面。
虽然有个好的开端,但接下来却又面临着重重困难。萨纳福上任不久,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到来了。处于经济危机的风暴中,维持企业正常运营就已经很困难,萨纳福一方面要带领公司艰难度日,同时,他的眼光又瞄向了将来,他要研发新的产品—电视机。为了这个新产品的问世,他下决心将RCA所能动用的全部资金都投入研发中。在当时市场不断萎缩的不利情况下,这个计划可谓大胆和冒险,表现了他惊人的胆识和气魄。
当然,这次和上次一样,反对声又一次响起,公司高级人员反对这种冒险行为,因为企业已经面临困境。
萨纳福坚持自己的计划,他投入10万美金,指定研发项目由齐瓦金全权负责。电视机就这样诞生了。但因为二战爆发,公司转产军品,萨纳福本人也应征入伍,电视机的生产因此停了下来。
但即使在战争环境下,他的研发也没有停止。他制订了一套无线电

广播计划,在战时宣传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这就是闻名世界的“美国之音”。
战争结束后,将军萨纳福又继续电视机的研发。当时黑白电视机的生产刚起步不久,但他敏锐的目光已经预见彩色电视机的时代即将到来。
一切都像以往那样,反对声再次响起:那是根本办不成的,既然干不成,又何必花那笔钱。
萨纳福又是坚定信念,这次他投入了1亿美元,又一次让“不可能”成为现实。
要想成功,就要有非凡的胆识和远见,这也正是萨纳福的气质所在,是他的成功之道。这种品质,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目视远方,那里就有你的目标。
“正确”永远在变化
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化中,从来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因此,我们的思想也要适应这种变化,用时兴的话讲要与时俱进。而与时俱进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创新,因为只有创新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创新是生存之道,是兴旺之道。世界上成功的企业,都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壮大的。不在创新中壮大,就在守旧中死亡,这就是当今严酷的现实。
皮尔·卡丹可谓成功人士,当有人向他请教成功的诀窍时,他回答自己的成名秘诀就是创新,先有设想,再去实践,同时又不断地怀疑自己。可见,他的成功之道就是创新,是在不断自我怀疑中不断地发现新的东西。他对服装设计的不断创新,就昭示了他的成功秘诀。比如,在女装设计方面成功后,皮尔·卡丹在服装设计上的创新并没有停下来,他认为服装创新不能仅仅属于女性的天下,男性也应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不能放弃的。服装的天地不能只属于女性,这个格局一定要打破。
要打破女装一统天下的局面谈何容易,在当时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认为服装设计师要是涉足男装,就会被指责,认为那就是离经叛道。皮尔·卡丹在服装设计界闯荡多年,对此也是深有感触的,但传统的观念没有束缚住他的手脚,相反,他要打破这种束缚,要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对于他的创新,市场给予了积极的接纳,他设计的男装,仅仅在几年后就在法国市场上引领了新潮流、新风尚。在不断进取创新下,皮尔·卡丹的事业也随之迅速腾飞,一个由24个公司组建的商业帝国诞生了。
在企业辉煌的时刻,皮尔·卡丹没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他的忧患意识时刻在警醒着他,就像他所说的那样:“我的企业距离破产只有12个月。”这真是危言耸听,可是我们听听皮尔·卡丹的解释,可能就能理解他的话了。他是这样解释的,企业如果不能坚持创新和不断进步,一年后将会消失。这就是创新意识下的危机意识。
这种危机意识也促成了创新意识的不断萌发

,并不断变为新产品,企业在这样的发展中才能生存下来。
居安思危的意识,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更加强烈了。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外部环境复杂多变,这为企业求生存求发展带来了更加严酷的考验。要想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求发展,就要牢牢把握时机,避免危机,寻找商机。
“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它警示我们,不要漠视潜移默化对环境的影响,对企业经营者来说,如果没有有效地把握市场环境,就会像那只青蛙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毁灭掉自己。灾难在慢慢临近,而我们却浑然不知,这是很危险的,所以,忧患意识不能丢掉。
居安思危是重要的,可是还有比它更重要的,那就是居危思进。危机意识当然要有,但这还仅仅是第一步,它警示我们不能满足现状,因为满足现状就意味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那么,有了危机意识之后,我们就要想办法改变现状,发现新的目标,开辟新的出路,为自己开拓更广阔的市场。沃尔玛集团虽然是美国最杰出的企业,但它也并不安于现状,它的口号就是“居危思进”。可见,即使是最杰出的企业,也同样存在危机感,同样要增强危机意识。
我们看到了很多著名企业居安思危、居危思进的事例,但也并非都让人欣慰,大名鼎鼎的吉列公司就曾因为麻痹而错失发展的良机。
吉列公司在1960年研制的“超级蓝光”碳钢刀片,曾引领了市场新潮流,广受消费者的欢迎。这种刀片外形美观,质地优良,而且富有弹性,从品质上看远远超过传统的普通钢质刀片。这种刀片让吉列公司获利颇丰,它在世界上也广受欢迎,公司上下都沉浸在喜悦中。
但就在此时,一场危机正悄然而至。英国的威尔金森公司于1961年研制了用不锈钢新材料制造的刀片,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把不锈钢刀片,堪称剃须刀制造工艺领域的一场革命。
面对这次革命,面对这一新产品的问世,吉列公司却不为所动、不以为然,它们没有采取应变措施,它们认定自己的产品“超级蓝光”的市场地位不会因此改变。而对手却利用吉列不作为的有利时机,扩大新产品的宣传攻势,使这种不锈钢刀片的销售持续升温。在对手的咄咄态势下,吉列的决策者们终于醒悟,感到了问题很严重,于是也赶紧研发自己的不锈钢刀片,但为时已晚,市场的先机,已经被对手抢占,吉列的市场占有率在1963年和1964年下降了,利润也因此受到影响。
作为一个教训,吉列面临挑战没有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这也为我们提出了警示,曾经的辉煌并不代表永远的辉煌,稍不留意,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大意失荆州”。所以,要生存、要

发展,就要不断把握市场机遇,迎接挑战,随时调整经营战略,这样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