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研究开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也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得农村居民的生活和健康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我国国情比较复杂,在我国有着十分广大的农村地区,生活在农村的居民人口数量巨大,且农村的医疗健康水平有限,所以解决好农村居民的医疗健康问题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保障广大农民的利益,早日实现全面小康,完善优化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制度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为了建立一种长期有效、适合农村居民实际情况的一种医疗保障体系,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实践当中不断总结改善优化,逐渐形成一个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本文结合对现有文献的研究,理清新农合制度的理论发展过程,了解其存在的现状和实际情况,对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归纳总结并剖析其原因,从而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对制度的优化对策。
二、文献综述(要求:字数不少于4000,文献不少于10篇部)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一直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的建设更是关系到农村医疗保障的可持续发展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从文献检索的情况来看,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农村医疗保障这一问题,学术界也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著,也提出了各种具有建设性意义的观点和方案。
本文主要对试点以来对新农合制度的研究情况,新农合制度的实际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不足,以及诸多研究中对完善优化新农合制度的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这些研究做出一些简要的评述。
新农合制度的伊始在2003年,当时国家做出了一个意义重大的决策,即要在全国广大农村地区建立新的合作医疗制度,并且要实现到2010年基本覆盖农村居民这一目标,之后全国逐渐开始建立进行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农合制度试点工作。
经过十多年的试点,从总体上讲,参保农民的就医经济负担极大减轻,就诊率和住院率明显提高,新农合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广大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窘迫状况,农村地区居民生活健康水平有了显著改善和提高。
但是,在制度实施的同时也反映了制度自身存在的缺陷不足及一系列实际的问题。
具体情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情况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新农合制度较之过去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更加严谨和完善,国家的支持力度更大,农民的接受意愿也更强。
刘雅静认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促进
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也是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体现医疗资源分配公平性和合理性的需要。
但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和阻碍,因此很多学者也进行了反思性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杨团认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地区卫生事业发展的推动方向过于单一、政府财政补贴资金被乡镇和县级卫生机构占用现象普遍、监管服务模式缺乏农民的参与,因此提出制定农村地区社区卫生服务规范,提高农村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邓波针对新的合作医疗实施过程中筹资困难,资金管理能力较差,起付线、封顶线、报销比例存在不合理问题也进行了分析。
建议筹资要增加,并逐步取消家庭账户,应将起付线设置得比平均门诊费用高等建议。
刘军民指出,现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还难以为广大农民提供有效地医疗保障,合作医疗制度体现出来的反向补助和累退性负担比较明显,合作医疗的管理成本较高,相关费用开支难以得到有效地落实。
朱玲认为,较低层次的医疗服务供给存在较强提高医疗服务价格的动机,却比较缺乏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的激励动机,且患者在医患关系中容易陷入劣势。
而扭转这种局面的关键,在于引入竞争机制、要打破服务供给垄断,构建竞争性医疗服务供给机制。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农合制度试点以来至今,全国基本实现了新农合全面覆盖,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状况,提高了农村地区的生活健康水平,缩小了城市和农村居民在健康保障上的差距。
但是,新农合制度实际实施的效果与期望达到的情况仍存在一定差距,也需要逐渐的完善和优化。
我们要理性客观地看待新农合制度实施带来的实际效用,从实际情况中体现出新农合制度的优越性。
归纳起来而言,新农合制度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在制度本身上的不足。
政府的目标设置与农民期望存在一定差异,国家政府和农民存在“保大病”与“保小病”的期望设置区别。
新农合制度对农村地区的不同层次收入群体所提供的医疗保障功能并不是完全均等的,对一些特别困难的群众存在着功能性的弱化现象,这样的实际结果没有达到新农合制度保障合理公平性的原始初衷,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居民看病就医的不公平性。
二是农村保障水平略低。
由于政府的财力限制了投入的有限性,加上医疗保障需求的增长水平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水平存在不平衡性,以及农村居民缴费数目少、医疗费用的增长和比较高的发病率使得“保大病”的目标在很多农村地区实际上难以达到。
三是农村居民的参保意愿不足。
新农合基金方面、医疗服务供给方的需求及药品价格增高也成为普遍现象也导致了相当严重的问题,导致农村居民医疗服务的可得性和可及性都较低,低收入层次地区由于资金的有限使得新农合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困难,高收入层次地区的新农合又不能满足高收入人群多方面、多层次的医疗保健需求。
四是新农合实施管理成本过高。
新农合资金筹集机制欠缺合理性,地方各级政府在新农合制度的实施中的责任没有清晰明了和严格规范。
新农合的管理费用所占总经费的比例过高,从而导致有限的资源过多的用于支付管理成本,并没有完全发挥筹集资金所应有的作用。
五是管理的制度存在不合理。
政府不仅是新农合政策的制定者,又是政策实施的监督者和政策执行主体之一;同时,农村居民既是新农合缴费主体又是受益主体,也是监督者和执行主体之一。
在新农合政策的实施中,政府不仅管规划、管政策制定、管筹资,同时还管操作、管监督,反而农民的作用被削
弱,逐渐演变成为只是整个合作医疗制度的缴费者,这与党和政府在实行新农合的管理结构初衷存在不同的。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问题的完善对策建议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存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作用。
医疗保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保障是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又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医疗保障解除了广大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使其工作安心,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发展;二是同时也保障了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要调动农村居民参与医疗保障的积极性,解除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困状,应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在就如何完善和优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方面,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对策建议:
陈思提出了以下方面的建议:一方面,加强加快新农合制度的推进,并且进一步简化报销程序,提高报销比例,降低参保线,提高封顶线,保障农村居民的利益,使农村居民获得最大的实惠。
在合理条件下提高各级各段报销比例,实行二次补偿。
积极探索大额为主、兼顾小额的医疗费用补偿方式,尽可能做到“大病大补,小病小补”,从而提高农村居民参保的积极性。
二方面,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地区医疗保障事业的重视,加大对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机构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对农村地区公共卫生经费的投入机制,保障农村公共医疗卫生费用的增加,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医疗机构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方面,提高农村地区医疗健康水平,加强对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和扶持,加强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为农村地区医疗服务提供机构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
加强农村地区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联系,比如在业务方面,药品采购方面推动各级医疗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
四方面,要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力传播普及医疗卫生保健知识,开展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宣传活动,提高大家的参保意识,加强广大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保健知识的了解。
吴艾竞针对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一是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市场。
由于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存在险种的区别,引入商业保险从而实现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互补。
二是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提高筹资水平。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根据农村居民收入状况调整资费,解决资金筹集问题。
三是采用保险型大病统筹模式。
通过商业保险的专业管理服务,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保障资金的运行,提高监管的效率,提高农村合作医疗专业化水平。
四是第三方支付医疗费用,以加强政府对医疗服务监管和医药费用控制。
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实现动态管理。
五是从政策角度提高参保人口的总体受益面和受益率。
刘颖光认为,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的对策,一是加大对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健康风险意识、自我保障意识、大病防范意识及互助共济意识,调动农民参加医疗保险的积极性。
二是确定合理的资金筹集方式和资金筹集水平。
资金的筹集是实现农村医疗保险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是加强农村地区医疗人才队伍的建设,强化继续教育制度。
四是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监督和管理。
黑雪琴、赵凌云认为要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一是强化政府的责任机制,实现政
府的职责明晰。
二是建立良好且稳定的资金筹集体系。
三是鼓励商业医疗保险在农村的发展,满足多层次的医疗需求。
四是完善新型合作医疗的治理结构。
(五)小结
新农合试点后,国内理论界对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问题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其中对当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情况及其运行机制出现的问题的研究成果还是十分可观。
跟国外相比,我国农村医保制度的确与之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都亟待完善,国家也在最大努力来解决问题。
在中国最普遍的还是东西部差异,东西部地区普遍存在医疗条件差的问题,比如缺经费、缺设备、缺病床,缺人员,尤其缺少优秀的医护人员,导致不少农民对其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心存怀疑。
这些问题说明,完善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机制问题,对于充分发挥这项制度的效用至关重要,因此也理所当然的成为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的来说,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研究的要突出特点,要紧密结合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联系这一制度的实践,寻找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其研究的成果必将为进一步完善推进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参考文献
[1]张琳.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3.
[2]刘静雅.新型农村合作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J].卫生经济研究,2009(2).
[3]杨团.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政策需要反思[J].科学决策,2010(6).
[4]邓波.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运行、问题与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8(2).
[5]刘军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制度缺陷及面临的挑战[J].财政研究,20011(2).
[6]朱玲.构建竞争性县乡医疗服务供给机制[J].管理世界,2010(6).
[7]农业部农业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特困人口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制度建设[J].中国人口科学,2007(2).
[8]王兰芳,孟令杰,徐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的调查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9(7).
[9]刘凤彦、李玉勤.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积极探索--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研讨会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10(5).
[10]张建平,王国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创新与谨防踏入的误区[J].农业经济问题,2006(4).
[11]周其仁.农民缺医少药的原因[N].经济观察报,2007-05-21(3).
[12]林晨.中部地区农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1).
[13]邵德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供给模式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67-93.
[14]张建平,王国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创新与谨防踏入的误区[J].农业经济问题,2010(4).
[15]林闽钢.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治理结构的转型[J].农业经济问题,2006(5).
[16]陈思.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21).
[17]吴艾竞.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的改革新思路--以浙江省为例[J].农业经济,2009(7).
[18]刘颖光.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3).
[19]黑雪琴,赵凌云.建立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思考[J].公共支出与采购,2010(2).
[20]Jonathan Mere, Harvey S. Rosen Insurance and the utilization of medical services[M].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58,2009,162~176.
[21]Julio prehensive reform to improve health system.Performance in Mexico,The La ncet,2006, 36.
四、论文研究内容
本文结合对现有文献的研究,理清新农合制度的理论发展过程,了解其存在的现状和实际情况,对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归纳总结并剖析其原因,从而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对制度的优化对策。
论文具体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一、绪论。
提出选题背景,指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新农合制度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二、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主要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相关概念理论,为本文研究完善新农合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三、现状及问题。
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四、对策建议。
本版块主要介绍完善新农合制度的建议。
五、研究结论和展望。
对全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五、审核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