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人才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之人才论

摘要:曾国藩识人用人有着神秘之学,他有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在人心多变,价值取向日趋

多元的时代,他几乎揽尽天下英才,大半中国尽在掌握。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科学上,他独到的识人、用

人经验是留给后人的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曾国藩,识人,用人,人才

有“毁之则为元凶,誉之则为圣贤”的评价的曾国藩生活在信仰崩溃、道德失范的晚清,在极其复杂的人生环境中,曾国藩仍持一定之规,为人、为官、为民、为国,处处体现出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成为时人推崇的末世圣人。而他的用人识人及对人才的认识更是让人赞服。

一:人才要有操守、多条理。

他认为要真正做到量材器使,首先在于如何去认识人。把有一定能力或有一定成就的人誉为“百长并集,一短难容”,甚至神化,无疑是认识人才上的一种片面性。因此,“要以衡才不拘格,论事不求苛细,无因寸朽而弃达抱,无施数罟以失巨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可苛求全材。为了识才,必须对人材时加考察。对于僚属的贤否、事理的原委,无不博访周咨,默识于心。据《清史稿》记载,曾国藩“第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而记其优劣,无或爽者”。而且,他阅世愈深,观察愈微,从相貌、言语、举止到为事、待人等等方面,都在他的视线之内。

曾国藩一生能够左右逢源或绝处逢生,与他知人识人,能在身边网罗有真才实学的朋友有很大的关系。二:求才须如白圭治生。

求人才的方法,要像白圭治理他的生产那样,像鹰隼袭击食物那样,不得到绝不罢休。又要像青蚨之有母、野鸡之有媒,以类相求,同气相引,这样,就可以从得到一个人才而得到别的许多人才。为政之道,必须将获取人才和治理好事务两者并重。获取人才须注意四个方面:一是广泛收罗人才,二是用人必须谨慎,三是要经常对人才加以教育,四是对他们的过错要严加责罚;处理事务也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经分,二是纶合,三是详思,四是约守。因此,曾氏幕府人数众多,范围广泛,加上曾国藩本人知人善任,故“几于举全国人才之精华,汇集于此”。它被誉为清中叶后人才的渊薮,殆不为过。

三:人才高下与否视其志趣。

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一生用人极多,评价人物也极多,而他以志趣高低作为评价人物高下的准绳,可谓抓住了人物评价的关键。但有意思的是,曾国藩在评价别人时,总是以褒为主,以贬为次。

四:人才是锻炼出来的。

正如“今日所当讲求,尤在用人一端。人材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人材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

五:德才不可偏重。

一个人有才而没有德,则与小人一样。世上的人大多不愿承认自己愚笨,所以常常自称愿意成为有才的人;世上的人大多不希望自己成为小人,所以常常以德取人。大致情况就是如此。既然两者不可兼得,那么与其没有品德而归于小人,还不如没有才能而归为愚人。自我修养的方法,识人的办法,都可从此入手。

结束语

独树一帜的曾氏人才之学,是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结,是他在几十年宦海沉浮中总结出的官场实用宝典,是他从身体力行的成败得失中总结出的一套独到理论,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曾国藩全书·冰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