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福州民间歌谣

老福州民间歌谣
老福州民间歌谣

《真鸟仔》

1、真鸟仔,啄菠菠,三岁孩儿会唱歌,不是罢奶教奴唱,是奴腹老

通通歌。

2、真鸟仔,啄鱼肠,十二岁妮仔做新郎,乍做新郎也有趣,一心只

怕去拜堂。

3、真鸟仔,啄棉花,表兄表弟做亲家,你奶是我叫丈奶,我奶是你

叫大家。

4、真鸟仔,飞过溪,对面依妹是奴妻,京鼓花轿定礼了,是奴没钱

放礼挨。

5、真鸟仔,啄葡萄,劝人不可讨细婆,害伊养仔没奶叫,做尽乾坤

没功劳。

6、真鸟仔,飞过河,对面依妹象嫦娥,下塘烈鱼鱼欢喜,上树烈鸟

鸟唱歌。

7、真鸟仔,泊着柴排,姐在绣花妹做鞋。伊婆叫姐绣凤鸟,姐姐绣

成小黄排。

8、真鸟仔,啄西瓜,对面妹妹真作佳,头上梳着金钱髻,手中拈着

牡丹花。

9、真鸟仔,泊着瓦沿。汝听侬唱莫弃嫌,莫笑粗言共白字,闽腔曲

调爱蝉联。

10、真鸟仔,泊瓦沿。侬哥出去赚大钱。归来船中金鼓唱,船头白米

船尾钱。

《瓶瓶塞》

瓶瓶塞;塞瓶瓶,瓶瓶趴破没娄形,搭火车去南平,南平没罗做,回厝倒垃圾,垃圾倒不像,回厝做和尙,和尚不念经,回厝啪铁钉,《十二月果子》正月瓜子众人嗑,二月甘蔗甜西西。三月枇杷出好世,四月朱红摆满街。

五月绛桃红又红,

六月荔枝挂灯笼。

七月石榴会结子,

八月龙眼脚溜人。

九月柿子圆又圆,

十月橄榄卖人钱。

十一月尾梨赶祭灶,

十二月福橘中做年。

《砻砻谷》

砻砻谷,谷砻砻,

糠养猪,米养人;

有谷养鸭母,

鸭母生蛋还主人。

《“十”字四句古史歌》

一计姜维害三贤,一心吕布戏貂蝉,一将子龙救阿斗,一统江山司马

炎。

二龙山聚义鲁智琛,二帝北番取救兵,二目杨任生两手,二郎神责妹

怒冲冲。

三人结义在桃园,三战吕布蚂蚂蝗,三请茅卢诸葛亮,三气周瑜命归

亡。

四马也曾去投唐,四名山救驾去忙忙,四郎番邦招附马,四姐救夫上

天堂。

五马破曹在潼关,五子胥白发过昭关,五马分尸李存孝,五郎削发上

台山。

六出祁山是孔明,六国丞相是苏秦,六十甲子轮流转,六郎斩子在边

庭。

七子救驾乱纷纷,七次寻主刘伯温,七擒孟获诸葛亮,七回托梦杨令

公。

八仙过海笑咪咪,八臂哪吒宋士奇,八锤大闹朱仙镇,八千子弟兵起

江东。

九里山中作战场,九门提督掌兵权,九老同居张君谊,九十九子周文

王。

十面埋伏楚霸王,十殿天子阎罗王,十月怀胎娘辛苦,十载寒窗中状

元。

(哈哈!这十句小时候倒被如流)

《十二生肖歌》

第一生辰鼠食瓜,要问花名茉莉花,欲找古人有三个:金童玉女樊梨

花;

第二生辰牛犁田,要问花名蓬藕莲,欲找古人有三个:武松武大潘金

莲;

第三生辰虎上山,要问花名是牡丹,欲找古人有三个:薛麒薛猛薛丁

山;

第四生辰兔月当,要问花名是扶桑,欲找古人有三个:哪吒杨戬土行

当;

第五生辰龙上天,要问花名是水仙,欲找古人有三个:青蛇白蛇对许

仙;

第六生辰蛇落池,要问花名是布篱,欲找古人有三个:张飞刘备关老

爷;

第七生辰马上洲,要问花名是香椒,欲找古人有三个:马腾马岱对马

超;

第八生辰羊牧良,要问花名是海棠,欲找古人有三个:杨四杨五杨六

郎;

第九生辰猴抱桃,要问花名是核桃,欲找古人有三个:八姐七妹杨令

婆;

第十生辰鸡落椆,要问花名是石榴,欲找古人有三个:子胥专储剌王

僚;

十一生辰犬看门,要问花名是香椽,欲找古人有三个:萧何韩信和张

良;

十二生辰猪吃泔,要问花名是长春,欲找古人有三个:罗艺罗成和罗

通。

《十字歌》

一字壹字像扁担,张飞刘备请先生,三请茅楼诸葛亮,三战吕布虎

牢关;

二字壹字桥扛长,当初好汉杨六郎,杨五上山做和尚,乱箭射死

杨七郎;

三字壹字阶座层,山东买马识贤人,三婆良剑薛仁贵,马失土泥李世

民;

四字壹字象皮箱,江中搭渡王天章,落江遇着李存孝,铁竹篙挜弯没

主张,

五字壹字两平平,十八寡妇进南蛮,拍里南蛮十八座,曹操兵马下江

南,

六字壹字头顶当,赵匡胤买剑斩郑纲,郑纲马背约反皇城,幼妃太死

半路当;

七字壹字七连连,李铁做细烂脚田,吕洞宾出门爱吃酒,刘海自细喜

钓蝉;

八字壹字八拚邦,贤帝得道五行山,脚踏龟蛇手拿剑,身穿黄袍八卦

九字壹字九挠脚,歹庭找柴转回家,日日赶去当街卖,五十四岁老人

中探花。

十字壹字假拦搓,东海洗汤是哪吒,拍死龙王三太子,抽筋剥皮转回

家。

《祭灶》

祭灶祭葫芦,米管做香炉

元宝是奴折,金库是奴糊。

灶君上天讲好话,灶妈落来保佑奴。

保佑奴爹贡献大,保佑奴奶福寿长。

保佑奴哥好兄嫂,保佑奴弟快成人。保佑奴奶莫辛劳,诸般家务都由奴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俗信以及一般的民众迷信。 民间信仰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将民间信仰单独作为一个概念,考虑到它对应于一个官方宗教而存在,而且也因为它有别于制度化的宗教,这一文化体系包括信仰、仪式和象征3 个不可分开的体系。 从意识形态上讲,它是非官方的文化;从文化形态上讲,它重在实践、较少利用文本并以地方的方言形式传承;从社会力量上讲,它受社会中的多数(即农民)的支撑并与民间的生活密不可分。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不仅影响着占中国社会大多数的一般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还与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因而,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的角度,而且对于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就是说,是非宗教信仰。这种信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比佛教信仰和道德信仰更具有民间的特色。中国民间的俗神信仰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不问各路神灵的出身来历,有灵就香火旺。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所以说,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 “中国民间信仰”指的是流行在中国民众间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庙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仪式;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世界观和宇宙观的象征体系。 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这一系列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它们颇类似于原始巫术和万物有灵论的遗存并且与“世俗生活”分不开;另一方面,它们又与宗教现象有相当多的类似之处。因而,虽然汉学家、人类学者在具体的调查研究过程中都十分重视民间文化模式,但是他们不可避免地对民间中国是否存在“一个宗教”这一问题存在很大的争议。 在传统中国,无论是政府、士大夫还是宗教实践者,都未曾采用过“民间宗教”这个名称来描述一般民众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体系。封建政府对民间的宗教式活动采用的是自相矛盾的态度:一方面,为了避免民间非官方意识形态的发展,对民间的祭祀活动实行排斥的政策;另一方面,为了创造自己的象征并使之为民间接受,有时选择性地对民间象征加以提倡。这种“分而治之”的政策,当然导致官方对民间信仰的系统化意义的否定。接受儒家哲学和宋明理学的士大夫,只支持“孝道”和一定范围的祭祖,对民间的神、鬼、灵、物崇拜等等多取否定的态度,更不用说他们会承认民间信仰为“宗教”了。相比政府和士大夫,与民间社会有密切联系的民间佛教徒和道士,因依赖民间的祭祀和巫术活动为生,所以对民间的“神圣行为”较为支持。但是,他们不承认其宗教体系的所在,而是把后者当成比他们自己的宗教体系低等的仪式看待。作为民间信仰的主要实践者的一般民众,因为缺乏自我界定的力量并且视自己的宗教活动为世俗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也不把它们看成“宗教”。 把中国民间的信仰行为看成宗教体系的主张有两个来源: 其一,是汉学家德格如特的古典文本与仪式的关系的分析; 其二,是后来在社会人类学界发展起来的功能主义学说。

民俗学专业民间信仰书目

滨岛敦俊 1991 《明初城隍考》,《社会科学家》,1991年第6期。(许檀译)1995 《朱元璋政权城煌改制考》,《史学集刊》,1995年第4期。 2008 《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朱海滨译) 蔡相辉 1989 《台湾的王爷与妈祖》,台北:台原出版社。 常人春 1993 《红白喜事—旧京婚丧礼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2 《老北京的民俗行业》,北京:学苑出版社。 陈进国 2002 《民间通书的流行与风水术的民俗化——以闽台洪潮和通书为例》,《台湾宗教研究通讯》,第四期 2005 《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陈戍国 2002 《中国礼制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邓文宽 2002 《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渡边欣雄 1998 《汉族的民俗宗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周星译) 1999 《东方社会之风水思想》,台北:地景出版社。(杨昭译) 杜赞奇(Durara) 2006 《刻划标志:中国战神关帝的神话》,韦思谛编,《中国大众宗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陈仲丹译) 范可 2007 《魂归何处?》,《读书》,2007年第7期。 冈田谦著陈乃蘖译 1960 《台湾北部村落之祭祀范围》,《台北文物》,9卷4期。 高明 1993 《秦简日书“建除”与彝文日书“建除”比较研究》,《江汉考古》,1993年第2期。 葛兰言著(Grant)赵丙祥、张宏明译 2005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顾颉刚 2004 《两个出殡的导子帐》,叶春生主编:《典藏民俗学丛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韩国河

福州民间信仰调研

福州地区民间信仰调研 要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则必然基于当地民风民俗;要考察民间风俗,就必然绕不开民间信仰。而福建一直以来就是民俗学、宗教学研究的重点地区。在福建的生活过程中,我注意到福建地区在民间信仰这一方面表现出了诸多迥然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其复杂的宗教信仰结构、和谐的多元共处模式、浓厚的乡土气息也是十分罕见的民俗奇景。因而笔者决定就福州农村地区展开调研,从而更进一步地了解福州乃至福建地区的民风民俗,探究其文化面貌。 据笔者调研结果,福州地区国家注册登记佛教活动场所415处,其中影响力较大的重要寺院超过三十所;道教活动场所918处,其中影响力较大的重要道观超过五十所;另有重要基督教信教教堂二十余所,重要天主教堂十余所,重要清真寺数所。除宗教信仰外,福州甚至福建地区的民间信仰还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传统宗教范畴以外的神鬼崇拜。在笔者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之前便曾出入过福州超过十处宗教场所,其中涌泉寺、海潮寺、临水宫更是出入达三次以上。社会实践期间,笔者更是重点考察了西禅寺、临水宫、中洲教堂等几处宗教活动场所,结合多数居民的生活习惯,进行综合分析,简单地总结了几个特点。 一、杂神崇拜,淫祠众多 除了上文提到的五大宗教之外,福州地区民间信仰的一大特色就是信仰崇拜种类极多。康熙年间,清朝政府便有定论“淫祠遍地”,各类民间信仰数不胜数,且香火旺盛。传统宗教以外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与鬼神崇拜构成了福州民间信仰中的相当一部分。 其中自然崇拜中包括以蛇为代表的动物崇拜(闽侯县南屿镇香府行宫)和以榕树为代表的植物崇拜(如果有小孩在榕树下小便,大人便会教小孩念道:“小孩小便,仙人让开。”以免冒犯神仙)等。祖先崇拜又集中地反映在祭祖活動上。福州民间祭祖活动从时间上可分为生忌祭、年节祭和需时祭;从形式上划分,则有家祭、墓祭、祠祭。不同类型的祭祖活动共同构成了家族内部严密的祭祀体系。而各类鬼神崇拜则构成了民间信仰的主要部分,即所谓“闽俗好巫尚鬼”(《八闽通志向》),据笔者的了解,仅在福州当地香火较旺的偶像就有陈婧姑、五帝、孙大圣、照天君、泰山君等多位,另有各类普渡祭祀鬼魂。可以这么说,福州地区有人的地方就有信仰,一镇一乡可能都有各自的信仰。 二、相处融洽,彼此渗透 福州地区在民间信仰方面迥异于其他地区的一大奇观就在于各种流派的统一,不论是正牌宗教、外来信仰、本土信仰都能彼此结合互溶,形成和谐的包容现象。以福州排尾临水宫为例,正殿供奉临水太后陈婧姑,左右两侧有香炉供奉黑白无常、龙宫三太子、何九使、泰山君等,侧殿则供奉被道家同化的文殊与观音。甚至福州也有个别寺庙前殿供奉道教天神、后殿供奉佛教大佛。在福州市中心八一七路附近,吕祖宫、大士殿、花巷教堂、清真寺之间相隔不足两公里,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谐共处。笔者在参观的过程中也曾目睹戴着头巾的回民出入吕祖宫。 不同宗教、流派、信仰在这片土地上互相融合,而民众对此也十分坦然,大多数福州本地人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概念,神佛皆可参拜。并且在农村地区有许多家庭既供奉祖先也供奉神佛,二者都是平常生活的一部分。以我本人为例,

什么是民间故事及民间故事类别

什么是民间故事及民间故事类别 本文是关于什么是民间故事及民间故事类别,感谢您的阅读! 什么是民间故事及民间故事类别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民间故事按内容可分为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5类。它有以下特征: 1.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 2.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 3.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 4.多采用象征形式。 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一、幻想故事(或叫民间童话)包含丰富的想象成分,充满浪漫色彩。 1.主人公多为普通劳动者,其中的情节、事物和部分人物有超自然的性质。常把现实中不可能的事情当作可能实现的事情表现出来。 2.情节常采用“三段结构法”;人物、情节、语言基本定型,在不同地区也时有变异。 3.古代流传的幻想故事有《毛衣女》、《叶限》、《吴堪》等。 二、动物故事。

1.以动物为主人公。 2.动物常被拟人化。 3.有的借动物间的纠葛表现社会现象、人际关系;有的解释动物的习性;有的寄寓着明显的教训意义。 三、生活故事。 1.取材于现实生活而加以虚构。 2.现实性较强,故事往往扬善抑恶。 3.篇幅比较短小,人物性格单纯,常常运用对比的手法。 4.有时也采用三段结构法。风格较为朴实、明快。 四、民间寓言。 是广大人民创作的包含有明显教训意义的口头散文故事,风格含蓄、幽默、发人深省。 例如不少先秦的著作中记录或引用了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 五、民间笑话是幽默、滑稽性的短小故事,大量是讽刺人民内部生活和性格中的某些缺点的作品。 许多优美的民间故事,象广为流传的《孟姜女的传说》,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其他三大著名故事是:《牛郎织女》、《白蛇传》、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闽台区域文化》复习纲要

开放教育公共管理(教育)、小学教育、汉语言、法学、行政管理专业(本科) 《闽台区域文化》考试纲要 一、考试对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开放教育试点管理学科公共管理(教育)、小学教育、汉语言、法学、行政管理五个专业本科水平的学员。 二、考试课程名称与考试方式 开放教育教育管理、小学教育、汉语言、法学、行政管理专业(本科)《闽台区域文化》课程考试形式:开卷笔试。 考试时间:90分钟。 三、本课程考试内容、基本要求与复习方法建议 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闽台区域文化》课程知识的全面、系统、综合掌握的情况,在考试过程中检验学生对闽台文化的基础常识,发展变化、文化特点的理解和储备的水平,测量学生通过学习《闽台区域理论》在文化知识拓展、文化修养等方面的能力。 本课程考核要求掌握的内容是各章中基本常识和重要理论,拓展应用是要求学员在掌握教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得出新认识,促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考试以重点掌握、识记名词、拓展应用的内容为主,了解的内容作为常识性内容不作为考核要求。在复习阶段要学员以一种主人翁的精神、怀着对闽台两地深厚的感情,以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认真学习,围绕学习主教材,参考网上相关学习资源,结合面授辅导要点,从本地乡土文化出发拓展对闽文化的进一步认识,紧扣复习纲要,广泛阅读课内外教学资料,熟读教材,结合平时作业多做练习,积累相关实例,进行分析,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主动向老师求教,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在考试过程中,要求同学以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科学严谨的作风,结合实践、积极思考,依照考试要求,沉着冷静、准确作答。在考试中要灵活运用作答技巧,注意跨章节内容的综合、概括分析,能够结合本地文化内容灵活迁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四、考试试题的命题原则、基本题型和所占分数比例 考试命题原则遵循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主要考核内容在文字教材内容范围内,少数内容将涉及闽台区域文化课外相关的本地文化或家乡文化内容。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30%、填空20%、问答占30%、知识拓展分析占20%四种类型,名词解释以教材内容、复习大纲中的理解、重点名词内容为主,考核基本常识。简答、论述题以重点掌握内容为主,考核学员对闽台区域文化各个领域的文化价值的综合分析能力。知识拓展以

一年级闽南方言与文化教案

一年级闽南方言与文化教学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童谣《多黎咪》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多黎咪》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三、示范读,引导学生回去试着边读童谣边比动作。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五、室内游戏 1、决米糕 童谣:《决米糕》: 决米糕,决铜锣。青甭婆,举高椅,慢甜桃。 甜桃甜,慢手呢,手呢白,慢大麦。大麦秋,去福州。 大麦秧,大汉建设新海沧。 玩法:决米糕是同桌两人用手对拍着玩,左手拍左手,右手拍右手,交叉拍,拍一下念唱一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古诗《登鹳雀楼》让学生读一读。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闽南话来朗读古诗《登鹳雀楼》。 二、用闽南话读古诗《登鹳雀楼》 1、简介作者杜牧及其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见公母”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闽南话“天公伯仔”吗?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童谣《天公伯仔》。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天公伯仔》。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三、室内游戏:炒米香 童谣:《炒米香》: 一的炒米香,二的炒韭菜, 三的冲冲滚,四的炒米粉, 五的五将军,六的好子孙, 七的分一半,八的紧来看, 九的九婶婆,十的撞大锣, 打你千打你万,打你一千八百万。 看你欲啾呀没呣啾, 呣啾拍甲互你啾。 玩法:这是一种拍手的游戏,两人先剪刀石头布决输赢(赢的为甲,输的为乙)两人面对面拍手掌,甲一手握住乙的一只手,拍一下念一句童谣,另一手要比出动作,乙的另一手也要跟着比动作,如果乙比出的动作和甲相同,那甲就输了,换乙拍。如果把整首童谣都念完了,乙都没有和甲的动作一样,乙就喊啾--,乙就输了。输的人就要让赢的人刮一下鼻子,然后再换乙拍。(赢的人刮对方鼻子时动作要轻一些,以免刮伤对方。) 第四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吃的蜜是怎么来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唐诗《蜂》。 1、课件出示唐诗《蜂》让学生读一读。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闽南话来朗读唐诗《蜂》。 二、用闽南话读唐诗《蜂》

闽台文化作业答案

闽台文化作业答案 闽台区域文化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东山陆桥 “东山陆桥”是闽台地缘关系的见证,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这道浅滩平均水深不超过40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米。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大约在距今32000年,福建沿海的部分陆地是与台湾陆地相连的,但到了12000年前,由于气候逐渐变暖,“东山陆桥”逐渐被海 水覆盖。在多次冰期,反复出现的海退与海浸现象时,“东山陆桥”曾经多次露出海面。“东山陆桥”的存在说明闽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 2、左镇人 1971年,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其年代距今约3万至2万年。“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 “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左镇人”就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左镇人”的发现,把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 1万多年。 3、台湾文化 台湾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延伸,文明同源、祖地文化体系的传承、民间信仰是叶与根的关系、以儒学“开化”台湾、在习俗生活方式方面保留和延续大陆的传统;其地域特征是糅合各种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和传统文化因台湾的自然、社会环境形成适应性发展与选择性传承。 4、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是古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延伸,具有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色彩;它来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有自身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台湾文化的主要

影响源,只有了解闽南文化才能全面认识闽台文化。闽台移民往来,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的交融,形成闽台文化共同的地域属性。闽南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包括:闽南方言、口传文学、民俗、生活文化、民间艺术(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曲艺)、民间信仰习俗、民间工艺,以及闽南学术著述和闽南人的思想性格。二、简答 1、简述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 闽台在史前就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福州鸡鸣,基隆可听”这句谚语,说明了台湾和福州与大陆有“不可分离,难舍同枕”的地理位置。台湾是我国第一大 岛,西隔台湾海峡和福建遥遥相对,相距宽度不到200千米,狭处只有130千米,离福州最近。台湾海峡,平均水深只有50米至100米。台湾和台湾海峡,本来就是和福建相连的华夏古陆的一部分。台湾是以大陆为根生成的一个岛屿,在地缘上与大陆是不可分的。在1.5万年以前,东海海面比现在低130米左右,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是一个板块,台湾、澎湖等岛屿 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与福建省相连接。台湾被称为“浮福建”,表示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这道浅滩平均水 深不超过40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米。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大约在距今32000年,福建沿海的部分陆地是与台湾陆地相连的,但到了12000年前,由于气候逐渐变暖,“东 山陆桥”逐渐被海水覆盖。在多次冰期,反复出现的海退与海浸现象时,“东山陆桥”曾经多次露出海面。“东山陆桥”的存在说明闽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 2、您认为闽南人与台湾人有哪些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 闽南人与台湾人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1、闽台人均有族群迁徙为主,以地缘、血缘关系聚居,较为完整地保持了祖籍的风俗习惯、语言的传统。2、闽台人 有共同的宗教信仰、戏曲、生活习俗,对人生价值的总的、根本的看法近似,乐于在拚搏中体会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安土重迁,认为改造命运的主动权在 自己,不惜以生命作代价,换取财富与新境界。3、闽台人的情感敏感外露、

五年级《中国民间故事》比较阅读初探

龙源期刊网 五年级《中国民间故事》比较阅读初探 作者:李钰 来源:《小学生作文辅导·中旬刊》2019年第12期 【摘要】?笔者主要通过“三比”来初步探索五年级《中国民间故事》的比较阅读方法:通过比较故事情节,提升学生复述能力;通过比较人物形象,提高学生赏析能力;通过中外对比阅读,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关键词】?五年级;《中国民间故事》;比较阅读 阅读学理论认为,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是陶冶思想情操。而比较是思维训练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比较可找出事物间内部和外部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其相同点和相异点,从而把握不同事物的本质特征,达到认识多类事物的目的。所谓比较阅读,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针对某个文本材料(或是字词、句段,或是内容、形式,或是作家、风格等),联系与之相关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经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重新加以排列组合,使之在头脑中形成新优化信息群的思维过程。 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之前已经学过《普罗米修斯盗火》《开天辟地》等中外神话故事,五上又接触了《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等民间故事,于是在课外阅读时,我推荐了《中国民间故事》这本书,民间故事口耳相传,耳熟能详,其中的人物、故事,学生都不陌生,如何为学生和文本搭建阅读对话的桥梁,激活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让学生在这本书中能够得到不同的阅读滋养,我主要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达成阅读内容与学习主体的时空对接。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进行了以下“三比”: 一、比较故事情节——提升复述能力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题材广泛的叙事体故事。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传递着人们美好的愿望。既然这是一种口头叙述的文学,学生也应该具备讲述的能力,而部编版五上第三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在执教《开天辟地》一文时,我补充了另外两个故事《精卫填海》和《后羿射日》,学生在交流故事主要内容之后,我追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发现这三个故事在故事情节上有什么相同点吗?学生思考之后交流: 生1:我发现了三个故事开头都是遇到了困难。比如《后羿射日》,一开始是天上有十个太阳,百姓苦不堪言。

闽南民间信仰非常盛行

闽南民间信仰属于地域性的民俗文化,包括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器物崇拜、祖先崇拜、历史人物崇拜、神仙崇拜、民间传说神崇拜、城隍爷崇拜、王爷崇拜、乡土神崇拜、孤魂崇拜、开基始祖崇拜、行业神崇拜等等。 闽南民间信仰非常盛行,包括泛神崇拜与一些敬神习俗等等。泛神崇拜方面。闽南风俗,迷信鬼神崇尚祭祀乞求巫神,民间凡事求神拜佛,崇拜的灵魂神、自然神、庶物神等神明多达210种。从天庭阳界到阴曹地府的各路神明,组成一个与民间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信仰体系。居家要奉门神(如钟馗、尉迟恭等),生病就拜医神(保生大帝、广济大师),经商必敬财神(赵光明、关公),赴考先祭文神(孔子、魁星爷),练武崇祀武神(关帝、城隍爷)等等,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从博取功名,到消灾解厄,都蒙上一层浓厚的神明保护色。为了祈求保佑平定福寿,不论城镇乡村,宫庙寺观随处可见,大都佛、道合流,同一庙宇有佛有道还有众多俗神,典型的多神崇拜。 首先,我介绍一下我自己比较熟悉的闽南民间信仰: (一)在闽南民俗中,每逢农历初二、十六,是祭拜土地公的日子,被称为做牙。因为正月初二,土地公已被送上天去,而正月十六,还在过元宵佳节,为此,二月初二就成了“头牙”。 “二月初二”是农民的土地公生日,过完这天,农民就要开始春耕、播种。” 泉州民俗专家傅孙义介绍。一般头牙过后,大地回春,适合耕种,因此,农民过完这天,就要准备农耕的工具、种子和肥料,开始这一年的辛劳,所以叫做农民的土地公生日。他们会在这一天摆上贡品,祈新的一年都能风调雨顺,让农田有个好收成。 (二)正月初九日天公诞和六月初七日天门开,设醮答谢天公:闽南一带民间信仰中,除了各地共同信仰的佛祖和地区性的妈祖、保生大帝之外,敬拜最为隆重的要算“天公生日”。敬天公仪式多在凌晨时举行,人们以为这时环境清静,祷祝最宜上达天听。敬天公的大红烛是新的,香炉是专用的,烧的纸钱也是特制的"天公金"。"天公金"较一般纸钱大,正方形,刷金箔,而且必须折成金元宝的样子。当所有的供品都摆好后,一家人便开始点香拜夭公。连抱在怀中的婴儿也不能免。往往由母亲抱着,把点着的香塞在孩子手中,象征性地拜几拜。当母亲的,口中还要念念有词,祈祷孩子平安长大。一家人中若有一人外出,也得由弟妹或配偶替他(她)上香。到了深夜11时,子时已到,便是初九天公生日,开始烧"天公金",燃放鞭炮。

福州话童谣串联

福州话童谣串联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7首福州话童谣,做到会背诵。 2、学习班级职务的新词语。 3、培养热爱家乡,热爱家乡方言的情感。 教学难点: 纠正发音,背诵童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学过的童谣 真(zhēn)鸟(niǎo)囝(jiǎn)(之一) 真(zhēn) 鸟(niǎo) 囝(jiǎn),啄(zhuó) 菠(bō) 菠(bō)。 三(sān) 岁(suì) 孩(hái) 儿(ér) 会(huì) 唱(chàng) 歌(gē)。 因(yīn) 是(shì) 罢(bà) 奶(nǎi) 教(jiào) 奴(nú) 唱(chàng), 是(shì) 奴(nú) 腹(fù) 佬(lǎo) 通(tōng) 通(tōng)歌(gē) 。 排(pái)排(pái)坐(zuò) 排(pái) 排(pái) 坐(zuò),老(lǎo) 鼠(shǔ) 咬(yǎo) 布(bù) 袋(dài); 排(pái) 排(pái) 睏(kùn),老(lǎo) 鼠(shǔ) 咬(yǎo) 门(mén) 闩(shuān);排(pái) 排(pái) 倒(dǎo),老(lǎo) 鼠(shǔ) 咬(yǎo) 鞋(xié) 栳(lǎo); 排(pái) 排(pái) 走(zǒu),老(lǎo) 鼠(shǔ) 咬(yǎo) 畚(běn) 斗(dǒu)。 搓(cuō) 米时 搓(cuō) 米时其(qí)搓(cuō) 搓(cuō), 依(yī) 奶(nǎi) 疼(téng) 依(yī) 哥(gē), 依(yī)哥(gē) 讨(tǎo) 依(yī) 嫂(sǎo), 依(yī) 弟(dì) 单(dān) 身(shēn)哥(gē)。 依(yī) 嫂(sǎo)带(dài) 身(shēn)子(zǐ) 爹(diē)妈(mā)齐(qí) 欢(huān) 喜(xǐ)。 孩(hái) 儿(ér) 段(duàn) 桶(tǒng) 下(xià),

福州三坊七巷8分钟的景点介绍

福州三坊七巷8分钟的景点介绍 佛说“今生的五百次回眸,才回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说的就是我们啊!在这茫茫人海中我们能相聚在一起,那就是有缘,很高兴今天可以跟大家一起旅游。我代表我们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曾青香。曾是曾巩的曾,在我的记忆里跟他并没有什么关系,至于千百年前是不是一家,我就不知道了。名字很平凡,大家可以叫我小曾。站在我身边的这位是本次的司机李师傅,李师傅有丰富的驾驶经验,大家可以放心。祝大家旅途愉快!三坊七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标志,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近代诗人陈衍诗云:“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这大约就是“三坊七巷”的由来。 三坊七巷的民风民俗也是福州民风民俗的代表,许多节俗活动中心常集中在三坊七巷,它包括民间信仰、岁时节庆活动、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渡,等妹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几时返?”这是唐朝观察使常衮作的一首民谣。它曾给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几代百姓带来多少童年的回忆。直到现在,特别是老一辈人听到这首琅琅上口的民谣仍激动不已。 三坊七巷,以她近三百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物闻名于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里,配以古河道、古桥梁、古榕树,形成了古朴而富有特色的传统风貌,引起了国内外许多文物考古专家的广泛兴趣,成为游客前来福州的必到之处。可以说,她是“全国少见,江南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游子,三坊七巷是他们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故园乡土。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三坊七巷呢,就是从这条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三坊七巷的“三坊”呢指的就是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七巷”指的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古庇巷。但是在城市变迁过程中,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被改建为马路,因此:我们今天讲三坊七巷实际只有二坊五巷。“三坊七巷”历经许多年,格局依旧,基本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民国建筑计200多座。公元前202年,福州城初建时,称“冶城”,统治者是勾践的后裔无诸。后来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改造,坊巷格局就初步形成了。三坊七巷的民风民俗也是福州民风民俗的代表,许多节俗活动中心常集中在三坊七巷,它包括民间信仰、岁时节庆活动、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左边的这条巷就是七巷之一的郎官巷。在七巷中,郎官巷的长度最短,只剩一百余米了。其他六条巷都是笔直的,只有它略微弯曲,当年它的长度据说列七巷之首。在郎官巷原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讲的是,宋代在这条巷子里曾经住着一位叫刘涛的人。当然了,这个刘涛呢,肯定不是大家所熟悉的那个女演员刘涛了。因为这个刘涛,他是一位官员。也因为刘涛的儿子是郎官,孙辈也接连做起郎官,郎官结队成行,满巷生辉,于是巷子改了名,干脆叫郎官巷。 我们往前走呢,经过杨桥路,就能看到衣锦坊了。这个衣锦坊是三坊中的第一坊,以前叫做通潮巷。根据古书记载,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5年)陆蕴、陆藻兄弟居于此地,两兄弟才华横送,名重一时。陆蕴官任福州知州,陆藻官任泉州知

民间故事及民间故事区别

民间故事及民间故事区别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民间故事按内容可分为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5类。它有以下特征: 1.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 2.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 3.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 4.多采用象征形式。 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一、幻想故事(或叫民间童话)包含丰富的想象成分,充满浪漫色彩。 1.主人公多为普通劳动者,其中的情节、事物和部分人物有超自然的性质。常把现实中不可能的事情当作可能实现的事情表现出来。 2.情节常采用“三段结构法”;人物、情节、语言基本定型,在不同地区也时有变异。 3.古代流传的幻想故事有《毛衣女》、《叶限》、《吴堪》等。 二、动物故事。 1.以动物为主人公。 2.动物常被拟人化。 3.有的借动物间的纠葛表现社会现象、人际关系;有的解释动物的习性;有的寄寓着明显的教训意义。 三、生活故事。 1.取材于现实生活而加以虚构。

2.现实性较强,故事往往扬善抑恶。 3.篇幅比较短小,人物性格单纯,常常运用对比的手法。 4.有时也采用三段结构法。风格较为朴实、明快。 四、民间寓言。 是广大人民创作的包含有明显教训意义的口头散文故事,风格含蓄、幽默、发人深省。 例如不少先秦的著作中记录或引用了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 五、民间笑话是幽默、滑稽性的短小故事,大量是讽刺人民内部生活和性格中的某些缺点的作品。 许多优美的民间故事,象广为流传的《孟姜女的传说》,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其他三大著名故事是:《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

福州方言熟语

福州方言熟语、歌谣精粹选段 歌谣、童谣 《月光光》 月光光,照池塘。 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池不得过,娘子撑船来接郎。 问郎长,问郎短,问郎何时返。 《月光光》另一版本 月光光,照厅中,做侬新妇野心酸。 蜀厝侬食饭配肥肉,奴食清饭番薯汤。 月光光,照墙头。做侬新妇目滓流。 蜀厝大小都去睡,奴着磨粟洗灶头。 《拜月》 月是大,奴是小。拜女蜀百零八拜。 奴其刀囝掏填月,月其耳囝掏填奴。 (这首歌谣有种说法,说小时候不能用手去指月亮,不然耳朵会被割。当小孩无知范了此错,大人们就会教小孩们来念这着歌谣,耳朵就会好了) 《豆腐囝》 豆腐囝康康,蜀介钱两缸。 今旦不卖,明南臭酸。 《雨囝》 雨囝下下,黄蜱生卵。 表兄赌钱,表嫂告状。 《阿蛴(蝉)叫》 阿蛴叫,荔枝红。 客鹊叫,提火笼。 《大头靠》 大头靠,卖西瓜。 卖来卖去不成花。 《南尾星》 南尾星,光弹弹, 拍锣鼓,起凉棚。 凉棚厝,织齐布, 蜀匹红,送丈侬。 蜀匹青,送先生。 蜀匹黄,送大王。 蜀匹紫,送厝里 1

《洪山桥流水》 洪山桥流水流清清,后奶煮饭两样心。大弟小弟食到尽,长下饮汤滂滂清。 《排排坐》 排排坐,老鼠咬布袋。 排排睡,老鼠咬门闩。 排排倒,老鼠咬鞋栳。 排排走,老鼠咬畚斗。 《跋落浦》 伲囝相拍跋落浦,看见鲤鱼正讨亲。虾吹箫,龟拍鼓,黄蜱扛轿嘴突突。 《红蚁公》 红蚁公,红蚁婆。 两碗菜,供公婆。 有份快来食,无份去做乞食。 《眼晴红红》 眼睛红红,蚶蜀碗。 鼻流流,蛏蜀碗。 头发乱乱,苔菜蜀碗。 《搓时》 搓时七搓搓,依奶疼依哥。 今年讨兄嫂,明年抱小俩哥。 《扒龙船》 一童童,二童童,初三初四扒龙船。 《祭灶》 祭灶祭葫芦,米管做香炉。 元宝是奴捏,金库是奴糊。 灶公上天讲好话,灶妈落来保佑奴。保佑奴爹有钱挣,保佑奴奶福寿长。保佑奴哥讨兄嫂,保佑奴弟讨弟人。保佑奴奶养无养妹, 诸般闲架都是奴。 《新人》 新人真作佳,面上两对疤, 逢事都不做,俪想转外家。

浅谈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区别和联系

浅谈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区别和联系 从广义角度来说,故事指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的带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叙事作品的总称,包括神话、传说、童话、生活故事、寓言、笑话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联系和区别从钟敬文与乌丙安的话中可窥探大概: 传说大都跟神话和民间故事一样,是一种虚构性的作品。(钟敬文) 民间故事中的假想内容时有一些原始观念的痕迹,但整个内容并不像神话那样全部概括着原始人类的认识和观念。民间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几乎很少有附会到具体事物上的,有的故事即使关联到某些事物上,但在内容的基本特色上与传说内容的生活特色也有区别。(乌丙安) 神话是人类在远古时期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高度幻想性的故事。是“讲述真理的谎言。”传说是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的描述特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某种地方风物或习俗的传奇故事。就二者的体裁特征和传播方式而言,神话与传说都是散文体的口述故事。相对于神话,传说的创作者是没有特定作者的民众或群体,其内容与历史上的实有之人、实有之事或特定地方的风物或习俗两个方面的事实相联系。 一部分上古时期的传说与神话交融在一起,神话是传说产生的源头之一。如三皇五帝时代的禹帝,他在神话中的形象本是一条虫,而上古也有人性化了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两种故事产生的时代有先后之别,但后来同时在人们的口头传播。神话的思想内容主要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反映先民征服自然的愿望与追求,充满奇丽荒诞的幻想。传说的人物和情节也有一定程度的超现实因素,传说的故事富于传奇性,许多传说的传奇性效果是靠超现实的魔幻情节来制造的,如杨柳青年画传说中关于画会“鼓”的故事——画中的动物、植物会变成真的,画中的毛驴会下来给穷苦人拉磨;白蛇传中蛇能变人、会施法术等,都是神异性的情节,与原始文化中的神话思维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这些情节在传说中不像在神话中那样占主导位置。 这些讲的都是神话与传说的联系,二者也有区别: 第一,二者的故事主人公有不同的属性。神话的主人公是神,其故事以神格为中心。传说的主人公是人,而且很多是历史上有真名实姓的人,其故事比神话更接近现实生活,其超现实因素的内容是有限的,不占主导地位。如神话中上古皇帝与蚩尤的战争,作战过程不是常人之间的厮杀,而是主人公做法,“纵大风雨”、“作大雾”,或请神助战,或命猛兽攻战,整个战争都是神灵之间的较量,现实性成分很少。而关于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传说故事,双方的作战过程是常人的武力和智谋的较量,其中也有孔明做法、借东风的情节,但这种情节只是局部内容,是整个故事的点缀,传说的情节整体上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第二,神话与传说都有超现实的幻想,但神话的幻想符合原始思维的逻辑,在神话存活的原始部族的生活和信仰里,具有神圣性和真实性。即神话的超现实情节传播者信以为真,传说的幻想只是为增强故事的传奇性而存在,并不为传播者所相信。 狭义的故事,指民众口头创作的内容具有泛指性、虚指性和生活化特征的散文叙述作品,是指神话、传说以外的散文叙事作品。 传说与民间故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之间彼此渗透,相互影响,二者有时可以相互转化,即故事的传说化和传说的故事化。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传说总是和纪念物联系,围绕客观实在物进行叙事。如《卧龙岗来历》《冬至吃饺子》等;而民间故事却无须围绕客观实在物构建故事。如《八百老虎闹东京》等。第二,传说中的主人公一般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叙述的事件有时间、地点,如刘、关、张的传说,王蟒撵刘秀的传说等,都是历史上实有其人,再经过民众的艺术加工,流传民间;而民间故事不受具体时间、空间的局限,民众可以自由幻想和虚构。如王二、张三等,历史上没有其人,是人们的幻想和虚构的。

闽台区域文化资料

名词解释 1.东山陆桥 是福建与台湾史前文化关系的一个有力的历史见证。人们惊奇地发现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这道浅滩评均水深不超过40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米。古地理与古气候学研究表明: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 2.左镇人 1971年,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为青年男性右顶骨残片。其后又陆续采集到顶骨、额骨、枕骨和单个牙齿等。其年代距今约3万至2万年。考古学家称之为“左镇人”。“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 3.长滨文化 1968-1971年,台湾学者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包括潮音、乾元、海雷等十几个海蚀洞穴)进行了5次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先民文化,命名为“长滨文化”。 4.大坌坑文化 1964年,经台湾大学发掘,在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位于淡水河口)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坌坑文化遗址集中分布在台湾北部淡水河下游和西海岸一带。出土的陶器多为褐色砂陶。石器有磨制的磅、链和打制的斧、网坠等。大坌坑文化距今约6400年,是台湾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5.圆山文化 p4 6.凤鼻头文化 p4-5 7.文化 p23 8.文化的三个阶段 p23-24 9.闽台文化 p24 10.闽台文化内容 p24 11.闽台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 p24 12.四大山头与九大门派二十一世纪的台湾佛教,派系复杂,山头林立,主要如四大山头:佛光山、中台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九大门派:大岗门派、月眉山派、开元寺派、法云圆光派、大仙寺派、观音山派、万佛山派、清凉山派、

宁波方言歌谣集

宁波方言歌谣集 “凹脸扑脑壳,落雨淋勿着” 上图为宁波市区内一介绍宁波老话的文化墙。寒假回来时已经发现宁波出现了这种文化墙,这回暑假发现这类的文化墙越来越多了。对于这种既美观又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宣传宁波传统文化的形式,个人觉得非常有创意,也很喜欢,相信对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宁波的文化氛围的渲染和承继,会发挥出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月磕瓜子 二月放鹞子, 三月种地下秧子 四月上坟烧锭子

五月白糖温粽子 六月朝外扇扇子 七月老三驮银子 八月月饼嵌馅子 九月金甘夹桔子 十月砂糖炒栗子 十一月铁铁朴朴落雪子 十二月冻死凉亭叫花子 老鼠眼睛像胡桃,老鼠米巴像锉刀,前脚低,后脚高,身穿一件皮棉袄;日里哧哧困黯告,夜里做石做强盗。黄鼠狼、看张告诉老爷道,老爷是噶话:糯个赤佬也没好!的家生蛋鸡娘(母鸡)嗷嗷道(咬咬死),害啦(得)人家两公老婆(两夫妻)鸡狗鸡狗造(吵)勿好!! 来发陀来,啥西陀来,绵纱线陀来,啥绵纱线陀来,蓝绵线陀来,勿陀来。

踢踢绊绊,绊过南山,南山键中巴中,买牛,牛蹄马脚,歇落碲子,钩一脚。 天封塔,十八塔,贼噶儿子会做贼,自己儿子非做贼,人家儿子要做贼,偷来东西把啊啦。 落雨类,打烊类,蝙蝠老子开会类 一个人 二张票子手里驮 三岔路口等啊等 四分钞票买棒冰 五点一刻要开场 乐了胃胃看电影 切切戳戳谈恋爱 久久勿肯回窝里 实在有眼难为情

狗生狗欢喜,猫生猫中意,自生自值钿。 一双皮鞋美国货,两块洋钿买来呵, 三捏穿过贼贼破,四窜凉棚洞眼多, 五看罪过勿罪过,落启还要重买过, 切勿相信美国货,八样东西都要破, 究竟要买什么货?实在要买中国货。 糖炒栗子,缺落难过业子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冽格纺棉花舅舅冽格摘枇杷舅母冽格走人家还话人家伐泻茶裹落裹落还要唆人家 勿像爹,勿像娘,只像门口卖蟹酱。 噱头噱头噱只头蹩脚蹩脚蹩双脚

中国民间故事主要内容

中国民间故事主要内容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 闽南方言在平常时的应用中,在生活中,有时无意中会应用得非常奇妙和十分趣味。显示出误打误撞出其不意的结局,却也显得相当神妙和富有深刻意义。这些,也许正是闽南方言所发挥的艺术效果。 流行于闽南漳州地区的一则《虎怕漏》的民间故事,就说明了这种事例,故事结局真是另人拍案叫绝。 故事是这样说到的,有一天傍晚,有一个贪图走路错过宿店的牛贩仔,拉了两条小牛犊(音牛桃仔),望着南山而来,被出来觅食的小虎看见了。小虎偷偷地跟在他们后边,准备等个机会食掉小牛犊。刚好在这个时候,天下起了大雨来了,牛贩仔只能拉着小牛犊,进入一间土地庙中避雨。谁想雨越下越大下个不停。牛贩仔只得把破庙门关上。他把小牛犊拴在靠边的柱子上,自己找个地方休息。谁知这庙年久失修,破漏不堪,到处漏雨。只有找到靠门边的那柱子底下比较干燥的地方坐下来休息。守在门外的小虎,等得不耐烦了,正想进去咬小牛犊时忽听到那牛贩仔唉声叹气地说:今晚啊,我鬼也不怕,虎也不怕,只有怕漏!小虎一听,心想,这个人真怪,我老虎,他不怕,却怕一个什么漏?到底这漏是什么东西?厉害不厉害?还是回去问妈妈再说。于是就跑回洞中,把刚才看到的和听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然后问道:到底”漏”是什么东西?厉害不厉害呢?母虎也开

不清楚这个从来没听过的”漏”是什么东西,就叫小虎在洞中等侍,自己出去看看。 母虎来到破庙前,里面静悄悄的只听见打呼噜的声音,它就蹲了下来,把虎尾巴从破门洞里伸了进去,左搔右打,想把牛犊搔打出来,好吃掉它。这时候,牛贩仔靠在柱子上刚要入睡,忽然脸上被虎尾巴搔打了一下,惊醒过来,“哎哟,不好了,老虎来了!”当他镇静下来后,取出腰间那把锋利的小刀,猛力地切了下去。那老虎没想到这一招,突然尾巴被咬去一段,痛得大吼大叫,拼命向远方逃去。 母虎气喘吁吁地跑回洞中,对小虎道:那”漏”果真是非同小可,幸亏我跑得快,尾巴只被它咬去一段,要是跑不快,恐怕连生命都没了。 故事的内容从开头、发展、结尾、经过,确实让人惊奇不已。整篇故事的转折之处从牛贩仔无意中讲出口的一句苦叹:“我今晚啊,鬼也不怕,虎也不怕,只有怕漏!” 就因为这个漏,竟然把一只凶猛而又吃人不眨眼的百兽之王老虎吓得如此的凄惨。着实令人感叹有些语言应用方面的误打误撞还能够幸免一场大灾,这是闽南语言的魅力所在,就因为一个漏字,便使整篇文章奇处环生,它在整篇故事的表述当中只占了极小的部分,整个故事却因它而奇趣生辉,实在不简单!由这则故事,我们可以见出闽南方言运用交流的巧妙,处处可有精华,可做文章!

福建与广西民间信仰之比较分析(林小芳0403)

福建与广西民间信仰之比较、探析 林小芳 福建沿海地区给外省人最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应该是这一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信仰和神灵传说。这一地区民间宫庙林立,神灵众多,宗教活动频繁,各种迎神赛会绕境巡游声势浩大蔚然成风,成为一种独有的文化现象。笔者来自广西,对此尤其深有体会。广西属岭南地区,环境气候方面与福建相差不大,两地同为历史上的“百越”族居住地,在历史上都是远离历代王朝统治中心的“蛮夷之地”,开发史也不乏相似之处。但广西的民间宗教情况,却远未如福建兴盛。本文试就对这一现象进行初步的比较、探析。 首先,由于地理偏僻遥远,广西的开发相对较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缺乏民间宗教兴盛发展所需的经济基础。秦统一以前,从东南沿海到岭南等地,是我国古代越人活动的地区,被人们称为“百越”,其中福建是闽越人居住地,广西是“百越”支族西瓯、骆越(今天壮族)的居住地。秦在统一全国过程中,顺利攻占闽粤地,设立闽中郡,但在岭南地区遭遇越族顽强抵抗,致使秦军“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①,7年后才统一岭南,设立南海、桂林和象郡。中原先进文化渐渐传来,在“百越”地区由北而南传播。三国至唐朝中期,北方汉人为了躲避战乱,渡江南迁,进入福建,也有部分进入广西,汉族原有的对山川水火、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以及天地等自然崇拜向南传播,并以建立各种坛庙进行祭祀的形式得到初步发展。但广西地处低纬,高温多雨,加上森林遍布,荆棘丛生,“自岭以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下湿,皆多瘴疠,人尤夭折”(《隋书·地理志》),仍是人们望而生畏的瘴疠之乡。宋元时期,福建社会相对稳定,随着国家经济重心南移,加上原有居民和北方移民的辛勤开垦,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进入全国繁荣时期,跻身于全国发达地区之列,民间信仰得到进一步发展,宫庙大量涌现,各种地方神被塑造出来,民间宗教活动更加频繁。而宋元时期的广西,却处于战乱之中。北宋时期,与广西比邻的交趾王朝(今越南)趁北宋忙于应讨北方游牧民无暇他顾,对广西进行长期的骚扰,烧杀虏掠无所不为,严重影响了广西的经济发展。党犹州(今广西崇左)首领侬智高在父兄起事被杀之后起兵反抗交趾,欲借助宋朝声威反受到宋朝猜疑,后打出反宋旗号,受到宋朝兵力全力围剿,最终兵败,历时五十余年。广西经济在南宋时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元朝这一进程中断。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广西是少数民族地区,地位远比已饱受歧视的汉人(北方人)、南人要低,各地民族起义此伏彼起,从未间歇。除壮族人民外,瑶族起义事件也特别多,记载可查有一定规模的瑶族起义,前后共有26次。②从宋元时期开始,广西与福建及其他省份的距离拉开,到明朝,广西才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开发期,外省人逐年增加,经济得到一定发展,但已难以改变其边陲落后地位。而宋元以后明清时期的福建,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民间信仰已经逐渐成熟,并在移民潮的带动下向台湾和东南亚传播。同为“百越”之地的福建和广西,由于具体地理位置不同,受到中原文化辐射程度本来就不一样,在宋元后更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福建飞跃为全国发达地区,社会经济繁荣,教育兴盛,民间信仰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广西却战祸不断,无暇他顾,民间信仰方面仍沿袭故老相传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等,呈现出与福建截然不同的文化景观。 其次,广西境内大量少数民族和汉族交错杂居,没有像福建那样形成民间信仰发展所需的共同祭祀圈,缺乏民间宗教信仰兴盛发展所需的社会土壤。福建在宋元经济发展基础上曾出现规模浩大的造神运动,并呈现本土化倾向,即北方汉人信仰与福建地理、人文相结合,造出一批具有福建区域特色符合当地民众心理需要的地方神,如庇护海上航行的“天上圣母”妈祖、扶胎佑童的“临水夫人”陈靖姑、救死扶伤的医神“保生大帝”吴真人等等,这些地方神灵受一方香火佑一方百姓,信徒遍及闽台甚至东南亚一带。广西是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有壮、汉、苗、瑶、侗、回等12个民族。其中,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据1982年的人口普查统计,有92.2%的壮族聚居在广西,成为广西境内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