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神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日本神社文化
内蒙古大学蒙学院专门史06博士生包青松
内容摘要:日本民族的神社祭祀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

自古以来日本岛民就有“万物有灵”的传统意识,这种朴素的意识,对日本民族的形成及其兴衰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对神的崇拜,几乎是世界各个民族的共同特点,但是像日本民族这样一直按照自己独特方式坚持下来本民族传统神的,确实罕见。

他们的神社数不胜数、没有统一模式大大小小,造型多样、没有地域界限无处不在。

作为神道的载体,日本神社有奇特的魅力,它继承和发扬了日本传统的神社文化,也造就了日本民族。

关键词:神社文化万物有灵祭祀
日本人一生几乎都离不开神道及其神社的种种影响。

从降生到进入坟墓,都在受神社文化的影响和束缚:婴儿时“初拜神宫”,三岁五岁七岁时要过“蓄发”“穿裙”“解带”仪式,成家要“神前结婚”,一生佩带“护身符”及每年年初参拜神社,还有每年连续不断的各地祭祀活动。

仅在靖国神社就有春秋两季度的“例大祭”、一年一度的“先灵祭”、新年祭祀、建国纪念祭祀、昭和祭祀等十几次大型祭祀活动。

那么日本神社文化究竟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对日本民族有何影响呢?本文主要围绕这些问题,简单谈论日本神社文化的形成以及对日本民族的影响。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对内神灵的祭祀崇拜的起源,几乎都以同样的历史条件为前提。

对于原始人类来说,变幻莫测的自然环境和自身无法摆脱的生离死别,都足以让他们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敬畏心理。

作为一种高级动物,在大自然的造化下,逐渐得到进化并脱离了动物大家庭的原始人类,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意识活动,但是在认识和改造大自然环境方面还是显得软弱无能,他们自身固有的生存欲望,促使着他们面对那些残酷的现实。

就是因为有强烈的生存欲望,不管是什么样的残酷现实,原始人类与其它动物一样会采取积极态度。

这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自然法则。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成功之后,它们都会产生维持生存的种种经验教训:一般动物就会产生本能性的适应能力或被大自然改造出适应大自然的体能和体质;而有了意识活动能力的人类可不象一般动物那样靠本能,而是采用解决人类内部矛盾的方法面对强大的大自然,即以获取对方的恩宠意识,力图得到恩惠。

这样,人类对于那些以自身力量无法制服或理解的自然力,产生了祭拜求饶的心态。

此种自然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凡能威胁到人类生存的万物,都有可能成为它的载体,这是由人类所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决定。

这也是人类历史上产生了众多宗教的原因所在。

日本岛上的原始初民有“万物有灵”的观念。

他们认为不管人类自身还是大自然中的其他各种动植物及天地间一切存在物,都有各自的灵魂,即自然界有各种精灵,人类也有他们先祖灵。

因为,在他们看来天地间万物都是造物大神主宰自然和人间的具体体现,人类必须服从和敬仰他们。

认为那些自然界的精灵和人类的先祖灵,最初出现时都有对人类有害的鬼性,不能惹怒了它们,人们只有长期祭祀它们,它们才逐渐变成保护人类的神灵。

因为有这种原始宗教意识,日本岛民也就有了祭祀众多神的传统。

据历史记载和传统说法,日本天照大神统治下有八百万神,围绕那些神有很多神话故事。

其中,有关日本诸岛及其居民身世来历的传说是:神代之初,天神派伊邪那歧和那美男女二神到世间,他们俩生下了日本诸岛及其山川草木等很多神,也生下了支配世间万物的天照大神,即天皇家族祖先的太阳女神。

所以日本是神的领地,岛上到处都有神灵,日本岛民是神的后代,他们的生存和繁衍生息都是
诸多神的恩赐,他们的一切活动都是神的安排。

平安后期国风时代的“和魂汉才”和江户后期的国学时代的“和魂洋才”中,所谓“和魂”的重要内容就是:日本诸岛及其岛上万物都是天照大神所有,也是神的意志体现物,除天皇家族以外的所有岛民也是和万物同样,都属于天照大神及其直系后代天皇,神社祭祀是对众多神的忠诚和崇拜。

这就是日本神社文化的中心内涵。


原始社会岛民的祭祀活动,就是日本神社文化的原始形态。

由于“万物有灵”的思想意识,对神的祭祀、祭拜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祭祀对象天地间万物无不包括。

内容,有感谢神灵恩赐的,也有向神灵传达祈求和愿望以及抚慰而招迎神灵等;祭祀对象,有天地日月、风霜雪雨、山丘河流海洋、花草树木、爬的飞的游的动物等等。

不过刚开始时,没有现在这种固定神社之类的建筑物,而是他们认为神灵降临或出没的那些深山老林、山峰岩石或海边石矶以及人烟稀少的幽静地方,划为降临神的特殊领地来进行祭祀。

当然这些地盘作为神的领地,在人们心目当中,逐渐成为了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圣地或神坛。

祭祀地里的圣地或神坛,没有什么特殊神像或其他装饰物等,可以说是一个天然的幽静空地。

到了绳纹时代,才开始出现祭坛,摆放一些造型各异的土偶。

比如现在奈良三轮山的大神神社的祭祀对象是三轮山;山形县的汤殿山神社的祭祀对象是岩石;还有古树为祭祀对象的、以蛇为祭祀对象的等等,都是纯自然物的祭祀。

这也许是原始岛民的“万物无不存在神灵”及神灵无处不在的意识而形成的神的一般化吧。

最初的圣地或神坛特别简陋,作为标志的只不过一些竖立的木桩篱笆,即神篱。

据说现在神社进口处的“鸟居”,才是最早的祭祀圣地的真正标志性建筑,是神社建筑的雏形。

始源于弥生文化后期时期的“鸟居”,基本构成是左右两根直立的圆木桩,桩上方横架一根或有间隔重叠的两圆木,上边做装饰的有一些草绳以外,没有其他任何虚设。

看起来造型非常简单、朴素,但很有威风的大门框形状。

号称“日本第一鸟居”的京都嵯峨野宫的黑木造“鸟居”,是一座原木带树皮的“真木”造的,被日本称之为自然真实的“鸟居”。

由于选用地盘和选用材料的特殊性,祭祀地及其“鸟居”,确实让人们自然产生一种神秘而且又是敬畏的感觉。

原始岛民的拜神祭祀活动的逐渐发展变化,神坛也从无固定地,变成固定的神篱,后又变成“鸟居”,之后才建造出较接近于现代神社的建筑物。

日本最早的神社建筑物伊势神宫的兴建时间不明,大约在大和时代古坟文化前期,是主要祭祀天照大神的天皇家族神社。

被称之为日本古代文化的最高象征的伊势神宫,完整地显示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绝妙的和谐之美。

整个建筑没有采用任何颜料,保持了原木原色和草葺屋顶,显出了日本传统独有的自然、清洁、简单、朴素之美。

较早期的神社建筑物还有:岛根出云大社、奈良石上神社、长野诹访神社、茨城的鹿岛神社等,都与伊势神宫大同小异地展现了日本古代和式建筑风格,即简素性、调和性和非对称性的自然性格。

这就是,神社文化的威力所在:他没有像其他宗教信仰那样深奥的经文,只是有其特殊地形、特殊造型和特殊风格的神社建筑物。

这种无法以语言描述的神社魅力和感染力,征服了整个岛国民众的心。

到了古坟文化后期和飞鸟文化前期,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日本神社文化不管是内容还是外表形式,又发生了很大变化。

关于神的民间传说受到佛教教义的影响变成了“神道”;不造神像的祭祀也开始有了神像,而且有了专门主持和规范化程序,尤其是出现天照大神子孙的天皇活神的地位得到确立后,祭祀活动成为国政的中心内容了;神社建筑也吸收了寺院建筑的一些风格,特别是唐风文化大量移植的奈良时代,神社文化所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

比如,766年建成的春日神社,就是典型的神佛教文化接触和融合以后的产物,是左右对称瓦葺屋顶的唐风建筑。

历来独立的神社文化,从这时开始形成“神佛融合”的发展趋势,而且神社进入佛教寺院内,开始沦为守护佛教的“护法神”,此种神社叫做“镇守社”。

像东大寺里的八幡宫就是佛法的守护神社。

这也
是日本固有的神社文化开始遭到外来佛教文化的侵蚀的体现吧?!不过到平安时代,出现以佛为本体的“本地垂迹”思想后,神社内开始供奉佛像、念佛经,这样深受佛教影响的神社文化中,出现了以佛教教义为教规的“两部神道”(台藏界和金刚界两部教义)和“山王—实神道”等,从此吸收了很多佛教成分的神社文化,得到了更多的充实。

到平安后期的国风时代,虽然还处于佛教影响下,但神社文化的影响和地位恢复了很多。

神社的数量方面,据10世纪的《延喜式》记载,当时不算民间的公家的神社就有3000所左右。

在日本中世纪幕府的统治以后,随着佛教逐渐日本化和儒学、道教等文化的渗透,在附属位置的神社文化也不断得到“洗礼”而发展。

比如,跟随禅宗进入的朱子学的影响下,出现的《神皇正统记》和后来在儒、佛教的大义名分论的影响下,连续出现的《本朝通鉴》(林罗山)、《大日本史》(德川光国等)等史书,都给日本神社文化带来了更强的生命力。

所以,到侵蚀全球的欧洲文化泛滥中的江户时代,神社文化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加牢固地占居了日本岛民的思想意识。

他们接触到西方人后,不管对方是多么强大,还是认为他们是“蛮人”,自己是“万物之源”的“神国之民”。

当时的统治者们----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都有这样的信念,甚至德川家康死去的时候还自封为“东照大神化身”并修建了“东照宫”神社。

他们面对蔓延全球的外来宗教(天主教),毫不留情地以神的威力镇压并赶出门外。

可见神社文化意识在日本民众中有深刻而牢固根基。

到了江户幕府末期,尊王攘夷运动也举起神国旗号,开展改革运动并揭开了日本近代化序幕。

根据以上种种历史事实表明,从5、6世纪进入日本的儒教和佛教,在客观意义上对日本传统神社文化的发展壮大,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

受到不断完善的神社文化熏陶,日本岛民越来越坚定不移地相信神社精神、不由自主地投入到神社文化之中。

其实神社是没有自己的典籍,没有专任的神职,也没有什么正式教规的神道为内容,所以没有真正意义的宗教属性,而只是一种原始文化之流。

但是,在1868年以江户末期的“皇统万世一系”和“天皇绝对神圣”为指导思想的维新运动后,神社文化完全变成了军国主义工具。

此时的各种神社活动纯粹是战争宣传活动,没有一点社会文化意义了。

因为,次此运动主要是为恢复或确保“神国”及其天皇统治,铲除幕府政权的政体改革运动。

运动的改革者们都是彻头彻尾的神的崇拜者。

为了恢复神的权威性来激发国民的爱国情绪, “维新三杰”为带头的所谓改革派,实行“神佛分离”政策,将佛教势力从神社排除出去,最后造成了全国性的“废佛毁释”运动,事实上使自己的天皇祖先神成为唯一的全国崇拜对象。

接着为天皇的“神国”,在国内战争和灾难中死去的灵魂建起“招魂社”(后来的“靖国神社”),还给夺回神国统治权的明治天皇建立“明治神宫”等大型神社建筑物。

利用神社文化精神,大肆宣扬“和魂洋才”指导思想,步步建造和复原“神”的社会文化环境,强化天皇血统的神圣性。

在政府的如此大力扶植下,神社文化在日本社会意识中确立了统治地位,使神的威力更加深入了人心。

尤其是进入两次世界战争期间,军国主义统治者的强制性教育宣传下,有了“神国”的优等民思想的民众中,各种神社活动更加活跃起来,使神社文化的中心思想牢牢地占领了国民的心。

据日本有关部门统计,现在国民中约有12200万人的信仰者。

1946年1月,为神国而参战并倍受苦难和伤亡的国民的面,天皇通过了《人的宣言》,否定了神格,也揭穿了千百年来的谎言。

从此“神国”的威力一落千丈,天皇活神失去一切光环而魂不附体,各种神社活动几乎接近销声匿迹了。

众多神社失去了往日的魅力,而日趋衰落。

但是,“神国”的退色没有造成神社文化消失,它还是在他社会基础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民间神社活动开始死灰复燃了。

更遗憾的是1978年把二战甲级战犯“罪魂”搬进靖国神社之事,平淡的神社文化再次染上浓厚的政治色彩而出现在世人面前,引起了周围国家和国内反战民众的强烈谴责。

没有典籍、没有教规的神道而形成的神社文化,究竟对大和民族有何深刻影响呢?

几千年来的神社文化熏陶下,浩瀚大海中的这座孤岛上形成了大和民族,他们创立了一个富有奇迹色彩的国家。

这种文化曾经给日本民族造就了幸福,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悲哀。

首先,以“神国”为根本的神社文化,培养了日本民族的“优等意识”。

它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极强的民族主义及其国家主义。

大和民族是最伟大、最优秀的民族,他们的国家也是应该最强大的“神之国”。

圣德太子对隋唐朝、北条氏对蒙古大军、丰臣秀吉以及德川幕府对欧洲人的态度,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中的种种行为,都表现出他们的自高自大和排斥异类的心态。

二是追随强者,鄙视弱者的拜强主义。

在国际上,7至10世纪追随强大的隋唐朝;13世纪敬畏蒙古人的元朝,后来相信自己是蒙古血统;16世纪以后鄙视亚洲,追随和模仿荷兰、英国、德国等欧洲的列强,开始“脱亚入欧”;20世纪中期后紧随美国,不把尚未发展的其他国家人民放在眼里。

在国内,“秽多”“贱民”等弱者是社会上受非人待遇的群体。

“神国”之民不能是一个弱者,这是他们的共同观点。

所以弱者就受欺负、被排斥、遭侮辱。

在日本武士道精神里讲“切腹自杀”,是勇者的表现,其实不然。

而此行为是,为躲避成为弱者而受社会鄙视的残酷选择。

在今日的日本,也存在受不同程度歧视的老少妇女和“贱民”群体。

三是显明的等级意识。

有了优等意识,自然产生劣等观,离天照大神及其血统(天皇家族)越接近越是优等民,特别是幕府时代,对国民实施四个等级制后,此种意识在日本更加根深蒂固了。

到今天的平等化民主化年代,仍然有以出身学府的排行为准的很强的等级观念。

四是保持优等地位的拼搏精神。

我敢说日本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劳、能干民族的榜样。

他们各个都是“世界劳动模范”,地球上的为数不多的“工作狂”。

面积狭小而资源贫乏不说,还加上危害极大而繁多的地震、台风等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里,不但没有畏惧逃脱,反而勇敢积极地面对现实,并创造了世界罕见的发展的奇迹。

其次,以“神社”为纽带的集体行为,培养了他们独有的“家”观念。

天照大神属下的八百万神,都在保护着“神”的一家,这一家人就是大和民族。

幕府时代的“御家人”制度,就是这种观念的一种体现形式。

除此之外,“家”观念的具体表现有以几个下面:一是社会生活中有极强的“家”荣辱观:以“家”成员为荣,无“家”身份为耻。

以天皇为“家”长的大和一家人,都以“神家”人的地位而无限自豪。

所以,一旦有什么不幸原因而变成无“家”的“浪人”后,就会沦落到社会最底层,过极其可悲的生活。

其结果,对生活失去信心,堕落或自尽了结悲惨生活。

这也是“拼命三郎”日本人的工作动力之源。

二是共同体关系重于血缘关系的重“忠”轻“孝”观。

以神社而结成的大“家”是神之家,当然比普通的以血缘而成的民家尊贵的多了。

这就使整个民族凝结成了紧密团结的共同体,在公司、政治团体或民间组织等任何一个组织体,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此。

但是,不辨是非善恶的“忠”,经常使他们做出残酷的代价。

三是缺乏包容性的孤僻民族特征。

至高无上的神的“御家”,掺不得来源不纯的“外人”。

所以,移民到日本几乎不可能融入到他们的“家”里,什么时候都改变不了“外人”的身份。

经过多少磨难后得到一个位置,也得改日本姓,以次保证“御家人”的纯度。

其三,无精练典籍的神社文化,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缺乏坚定意志的民族。

虽然说日本民族有自己的神道及其神社文化,但是他没拥有过典籍经文,而一直借用外来的佛、儒、道教经文传播“神”的精神。

这样在信仰方面,使日本岛民自然形成了一种潜在的摇摆不定信念和意志,一旦遇到了超越这种信念和意志极限的情况时,无法承受而失去精神寄托,就会失去理智甚至完全崩溃。

此结果他们的选择是,不是自尽就是另找精神寄托,几乎不可能有“卧薪尝胆”精神。

他们结交隋唐朝而骄傲过、自己否定了国风文化而学习西欧人、二战残败后又紧跟美国不放,如此看来他们何时真正成为一个独立民族。

作为一个民族,没有比这更悲哀的了。

今天的小泉首相所做所谓,其实根本用意就在于这里。

但是古老的神社文化,
能挽救或重新塑造现代人吗?!
其四,以“万物有灵”为根源的神社文化,保留了他们原始自然观。

这样的自然观使日本,在经济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包括人在内的大自然万物,都是天照大神的杰作,所以人类应该供奉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一切奉行“与自然同在”的思想。

虽然日本民族及其国家形成过程中,深受周围国家和民族种种影响,但是,他们自己的文化艺术里,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极为浓厚的自然气息,即简单、朴素、自然、幽雅。

在房屋建筑、园艺、茶道等等和式艺术上,都有这种“与自然同在”的自然观的烙印。

还有他们坚定的自然环境保护意识,值得世人赞赏。

把小岛装饰得整个是一副优美的自然盆景。

以上几点来看,古老的神社文化,对日本民族的形成以及发展影响,不可谓不深。

对于如此深透到日本民族精神中的神社文化,现代人是无权进行功过的评论,只是希望它的将来,为日本民族以及人类带来更多的喜悦。

总之,在日本由于“神国”的传说而进行祭祀活动,从而也就产生了神社文化。

后来,在此基础上出现了神道的说法。

其实所谓神道,只是避免神社文化与佛教等外来宗教混同而造出的名堂,本身既没有自己的经文,又没什么教义教规,更没有群众基础,平民百姓根本不懂什么神道。

真正发扬“神国”传说的思想精神的,是日本国土上一直没中断的神社祭祀活动,即神社文化。

神社文化的广泛传播普及,造就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大和民族,也创造了他们的悲喜交集的历史。

参考资料:
吴廷缪《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19194.7月第一版
[日]新渡户稻造《武士道》商务印书馆 1993.2月第一版
叶渭渠《日本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4月第一版
[日]依田熹家《简明日本通史》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4.1第一版
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上下) 商务印书馆 1998.5第一版
I·O·赖宵尔《当今日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10月第一版
叶渭渠《日本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10月第一版
柏杨马驿《丑陋的中国人》古吴轩出版社 2005.5第一版
戴季陶《日本论》海南出版社 1994.9月第一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