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真题

《管仲列传》真题
《管仲列传》真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①,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②。桓公实

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予公室,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略有删节)

【注】①少姬(即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蔡君将其改嫁,桓公怒而攻蔡。见《史记?齐太公世家》。②古代祭祀,用裹束的青茅过滤去酒渣。包,裹束。茅,青茅。按:责楚包茅不入贡于周室,这是齐伐楚的借口。亦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合:会盟。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

C.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多:赞美。

D.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次:排列。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C.以.区区之齐在海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D.故论卑而.易行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或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而管仲辅佐公子纠,公子纠死后,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尽心竭力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

B.鲍叔牙知道管仲穷困且有年老的母亲需要供养,就经常给他财物接济,鲍叔牙给处在逆境的管仲以理解和支持,管仲亦视鲍叔牙为知己,二人友情,世称“管鲍之交”。

C.管仲相齐,能够顺应民心,利用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取得了突出政绩。

D.管仲通货积财,富可敌国,国人不以为奢侈,这是因为他善于治理国家,在他死后,齐国不改变他的政策:保持了强国地位。

1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为管仲作传,重在论其轶事,关于管仲辅佐“齐桓公以霸”的具体情形,多见于《史记?齐太公世家》,这是《史记》一书运用互见法的一个实例。B.管仲辅佐桓公,“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内政、外交功名垂著,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一代霸主。对此,司马迁对一代名相管仲给予高度评价。C.“管仲富拟于公室,齐人不以为侈”,然而,孔子轻看管仲其人,主要原因是管仲奢侈浪费,与孔子一贯提倡的节俭精神不相吻合。

D.司马迁认为,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这是治理国家的道理。管仲治国的突出之处在于“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恰当处理了君臣关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5分)

四、(18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4分)

(2)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4分)

三、

11.D(“次”意为“编次、编列”)

12.C(以,介词,一作“凭借”,一作“因为”。 A 为,介词,替 B见,介词,被 D而,连词,就) 13.D(“通货积财”是指治理国家,不是说管仲自己聚敛财富。)

14.C(孔子轻看管仲,主要是认为管仲不勉桓公辅周室而佐桓公争霸权。)

四、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

15.(1)我被囚禁而忍受耻辱,鲍叔不认为我是无耻之徒,他知道我是不因小节失误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感到耻辱。

(2)难道是因为周室衰微,桓公贤明,管仲不勉励他扶持周室却辅佐他称霸吗?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0题: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

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而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

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diàn),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尊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为言 B、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C.鲍叔牙不以我为无耻 D、通货集财,富国强兵7.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鲍叔知其.贤 B、管仲富拟于.公室

其.为政也乃设九宾礼于.庭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D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鲍叔终善遇之善:很好地

B.鲍叔遂进管仲进:举荐

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知:了解

D.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修:修建

9.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鲍叔牙'能知人'的一组()

①鲍叔知其贤

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③鲍叔遂进管仲

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⑤故论卑而易行

⑥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管仲后来家业非常富足,有'三归'、'反坫',可齐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的子孙在齐国享受世禄,十几代有封邑。

B.管仲早年和鲍叔牙经商,老是赔本,作了齐国的相之后,才慢慢展露了他的才华,他利用地处海滨的便利,发展经济,使齐国强大起来。

C.齐桓公做公子时与公子纠是对手,但他即位后却能重用公子纠的亲信管仲,可见其心胸开阔,难怪他最后能成就一代霸业。

D.鲍叔牙这个人不太优秀,但他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

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

三(18分)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12.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C B

D A C

11.管仲被录用后,在齐国执掌政事,齐桓公因此称霸,多次会盟诸侯,安定天下,这全是管仲的谋略。(3分)

12.知道我不为小节感到羞耻,却为功名不能在天下显扬感到羞耻。(2分)

《管仲列传》原文及逐字逐句翻译【全】免费_高二语文

管仲列传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鲍叔知其贤(才能)。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始终)善遇(对待)之,不以为言(不把这种)。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等到)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推荐)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管仲之谋也.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经商),分财利多自与(自己拿),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君主免职),鲍叔不以我为不肖(没有才干),知我不遭时(没有遇到好时机)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他而死),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答案详细解析

文言文答案详细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 。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 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 ,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 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 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 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 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 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 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 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 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 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 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勿已. 。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 B.泽命不渝. ,信也 渝: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 家族 修:治理 D.若济. 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 【答案】选B 。

管子--小匡原文及翻译

管子小匡翻译 原文: 桓公曰:“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奈何?”管子对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其事乱。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今夫士群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长者言爱,幼者言弟。旦昔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士之子常为士。今夫农群萃而州处,审其四时,权节具,备其械器用,比耒耜谷芨。及寒击槁除田,以待时乃耕,深耕、均种、疾耰。先雨芸耨,以待时雨。时雨既至,挟其枪刈耨镈,以旦暮从事于田野,税衣就功,别苗莠,列疏遬。首戴苎蒲,身服袯襫,沾体涂足,暴其发肤,尽其四支之力,以疾从事于田野。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是故农之子常为农,朴野而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故以耕则多粟,以仕则多贤,是以圣王敬畏戚农。今夫工群萃而州处,相良材,审其四时,辨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比计制,断器尚完利。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事。旦昔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工之子常为工。今夫商群萃而州处,观凶饥,审国变,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货,以知其市之贾。负任担荷,服牛辂马,以周四方;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买贱鬻贵。是以羽旄不求而至,竹筋有余于国;奇怪时来,珍异物聚。旦昔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相语以利,相示以时,相陈以知贾。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商之子常为商。相地而衰其政,则民不移矣。正旅旧,则民不惰。山泽各以其时至,则民不苟。陵陆、丘井、田畴均,则民不惑。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劳,则牛马育。” 翻译: 桓公说:“划定人民居处,安排人民职业,应怎么办?”管子回答说:“士农工商四民,是国家的柱石之民,不可使他们杂居,杂居则说的话做的事都不一样。因此,圣王总是安排士住于闲静之地,安排农住近田野,安置工匠靠近官府,安置商人靠近市场。使士人们居处相聚而集中,闲时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事君者言敬,长者言爱,幼者言悌。朝夕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从小时就习惯了,思想安定,不会见异思迁。因此,其父兄的教导,不严也能教好;其子弟的学问,不劳苦也能学会。所以士人的子弟常为士人。使农家居处相聚而集中,分别四季,安排用具,置备器械。搞齐全耒耜枷镰等等。在天气尚冷的时候。就铲除杂草修整土地,以待

苏教版语文高二-4.10管仲列传课后知能检测苏教版《史记选读》

4.10 管仲列传课后知能检测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颇受业者甚众 B.意者吾未知邪 C.赐,而志不远矣 D.约其文辞而指博 【解析】B项,“知”同“智”;C项,“而”同“尔”;D项,“指”同“旨”。 【答案】 A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与孔子适.周适:到……去 B.孔子学鼓.琴师襄子鼓:弹奏 C.君子亦有穷.乎穷:贫穷 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病:担心,忧虑 【解析】穷:困厄。 【答案】 C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祷于.尼丘得孔子 我于.《易》则彬彬矣 B.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C.故.吴楚之君自称王 故.所居堂弟子内 D.足,则.吾能征之矣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解析】A项,于:介词,在/介词,对于。B项,有:通“又”/与现代同义。C项,故:连词,所以/副词,原来。D项,均为连词,那么、就。 【答案】 D 4.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吾道不行 ..矣

B.有所怡然 ..高望而远志焉 C.乃因史记 ..作《春秋》 D.聪明 ..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解析】B项,“怡然”,和悦愉快的样子,古今意义相同。A项,“不行”,古义:不能实行;今义:不被允许。C项,“史记”,古义:记载历史的书;今义:指司马迁写的《史记》。D项,“聪明”,古义:耳聪目明;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答案】 B 5.下列句子,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A.斥乎齐,逐乎宋、卫 B.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C.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D.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 【解析】B项是判断句。 【答案】 B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完成6~9题。 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监二代,郁郁 ..乎文哉郁郁:富有文采的样子 B.自卫反鲁,然后乐正 ..乐正:音乐篇章得到整理和规范 C.我于《易》则彬彬 ..矣彬彬:文雅的样子 D.君子病没世 ..而名不称焉没世:终身,一辈子 【解析】C项,彬彬:繁盛的样子。意思是了解、掌握得更多。 【答案】 C 7.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 B.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 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 C.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D.弟子盖三千焉. 《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解析】A项,以:在/用。B项,而:表顺承/表转折。C项,然:形容词词尾,……

高中语文_管仲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管仲列传 高中语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探讨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管仲形象,了解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3、分析司马迁的写作意图,探讨并交流管仲的人格。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司马迁的写作意图,探讨并交流管仲的人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质疑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请同学们将屏幕上的成语补充完整: “()之交” 一、导入 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可见知己难得。漫溯历史长河,既有结为刎颈之交的廉颇和蔺相如,又有高山流水谢知音的俞伯牙与钟子期,而春秋时齐国人管仲和鲍叔牙也留下了一段让人津津乐道的佳话,世称“管鲍之交”。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管仲列传》来了解这段友谊。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知识 2、解读管仲 3、体会作者情感 (投影课题,并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连接词:一曲《高山流水曲》在耳畔缓缓响起,同学们慢慢闭上眼睛,让我们思绪穿越千年,仿佛听到了伯牙和子期的声声倾诉,在这悠扬的古琴声中,哪位同学愿意带领我们去感悟管鲍之间的深厚情谊?(点名学生读1-2节) (读后请学生点评,是否注意节奏,断句,是否读出情感) 二、疏理课文 (一)管鲍之交(第1、2小节) 1.在××同学朗读的过程中,大家有哪些疑惑之处?可以抖出来,晒一晒。学生提问,一一作答。(找学生回答) 2.同学如果没有问题的话,那我来问问大家吧!投影: 【实词】⑴少时常与鲍叔牙游⑵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⑶鲍叔遂进管仲⑷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⑸吾尝三战三走 ⑹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⑺三见逐于君⑻知我不遭时也 ⑼知我者鲍子也 【翻译】(1)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译:桓公因为管仲的辅佐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盟诸候,完全控制了天下。

基于高考语文考点解读与学情分析的文言文阅读复习策略实践探究

基于考点解读与学情分析的文言文阅读复习策略实践探究 一.考点解读 《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阅读的总体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内容上主要是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理解,文言句子的翻译,文中信息的筛选和对文章基本意思的理解、分析、归纳及概括。而这些方面,都是基于对文言文能够阅读,而且能够读懂、理解这个基本要求的。在能力层级设置上,文言文阅读主要有三个能力层级:理解、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 二.近三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解读 透视近三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有如下发现:首先.选文考查主要是文言散文,为人物传记。2009年选了“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的汪琬《书沈通明事》;2010年选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2011年选用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陈公弼传》。其次,所占分值相对稳定。近三年文言文阅读分值均为19分,其中客观题9分,共三题,每题3分,主观题为翻译10分,共三个句子翻译,前两个翻译每题3分,第3题4分。第三,题型结构相对稳定。试卷保持单项选择和翻译两种题型。第四,考查得知识点比较稳定。客观题第1题考查常用实词含义,第2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第3题考查的是对内容的概括与分析。翻译注重对常用实词、常用句式的考查,也涉及到虚词的理解。在对常用实词含义的考查中,注重实词的一词多义、通假、活用等形式。

而文言文附加题共有10分,主要考断句、理解以及有关文史常识。 三.我校高三学生文言文阅读学情分析情况 我校的生源整体状况不好,学生进校时的分数普遍偏低,高二还有目标,那就是全力通过小高考,熬到高三了,很多学生深感自己大学无望,对于学习缺乏明确的目标,对学习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对自己处于放弃状态。而当今这种高考的格局下,“得数学者得天下”,同学们心中,更加无视语文的160分,其地位仅略高于选修科目,更何况这语文中似乎已经远离我们生活的文言文呢,我们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比较抵触,所以也谈不上有什么基础,我们的文言文复习主要基于这个实际情况展开。 四.我校文言文阅读复习策略及具体做法 (一)全盘考虑,整体安排 我们设想是安排三轮复习,第一轮时,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进行专项复习,我们一轮复习时依托的主要资料是《世纪金榜》,二轮复习主要是针对第一轮复习的知识点查漏补缺,三轮复习主要是结合试卷进行适应性训练。 (二)梳理知识,夯实基础 1.立足课本的文言文 高考选取的语言材料虽然出自课外,但是所考知识点基本上都是着眼于课内,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解答题目。一般高考文言文所考的知识点,基本上都能在已学的课文中找到对应点

《史记·管仲列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史记·管仲列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管仲夷吾 ....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 ..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候。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 ..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缌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B.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C.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

管仲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管仲列传》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鲍叔知其贤(才能)。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始终)善遇(对待)之,不以为言(不把这种)。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等到)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推荐)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管仲之谋也.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经商),分财利多自与(自己拿),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君主免职),鲍叔不以我为不肖(没有才干),知我不遭时(没有遇到好时机)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他而死),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

管仲列传原文及翻译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 游(交往),鲍叔知其贤(才能)C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 终(始终)善遇(对待)之,不以为言(不把这种)C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等到)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 管仲囚焉。鲍叔遂进(推荐)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 以霸(霸业因 此得以成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管仲之谋也?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 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 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 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 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 贾(经商),分财利多 自与 (自己拿),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 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 见逐于君 (被君主免职),鲍叔不以我为 不肖(没有才干),知我不遭时(没 有遇到好时机)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 也。公子纠败,召忽 死之(为他而死),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 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 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 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 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 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 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 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 同事召?史记》 《管仲列传》

《管仲列传》原文及逐字逐句翻译[全]

《管仲列传》原文及逐字逐句翻译[全]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鲍叔知其贤(才能)。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始终)善遇(对待)之,不以为言(不把这种)。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等到)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推荐)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管仲之谋也.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经商),分财利多自与(自己拿),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君主免职),鲍叔不以我为不肖(没有才干),知我不遭时(没有遇到好时机)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他而死),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管仲既任政相齐(任齐国的相),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流通货物,积聚财帛,富国强兵,办事能够与百姓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君主如能带头遵守法度,那么,父母兄弟妻子之间便会亲密无间)。四维(礼义廉耻)不张,国乃灭亡。下(颁布)令如流水之原(像……的源泉一样),令顺民心。”故论卑(道理浅显)而易行。俗之所欲,因(顺应)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国执政为相之后,凭借小小的齐国滨临大海的地理条件,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与普通人同好同恶。所以他的著作中说:“粮仓充实就知道管仲在齐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象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所以他的政令浅显而易

管仲列传文言整理

管仲列传 一、一词多义(实词) 游交际,交往少时常与鲍叔游 游玩二十而南游江淮《太史公序》 纵,放纵游目骋怀《兰亭集序》 欺欺骗童叟无欺 欺负,占便宜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压倒,超过讽赋欺相如《张好好》诗杜牧 善鲍叔终善遇之(友好,亲善) 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擅长,善于)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美好)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认为好) 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交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形容词作动词,做好) 好的,善良的尽善尽美 应答之词,表同意王曰:“善!”乃下令。<邹忌讽齐王纳谏> 同“缮”,修治,引申为揩拭:善刀而藏之 事事情世异则事异 <韩非子`五蠹> 奉事,为某人服务管仲事公子纠 进推荐鲍叔遂进管仲 前进,与退相对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 <孙子兵法军争> 进献群臣进谏 <战国策> 同”赆”,赠送萧何为主吏,主进 <高祖本纪> 将扶,持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木兰诗> 带领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淮阴侯列传> 送以君命将之 带兵的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副词,将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副词,又、且将信将疑 连词,和、同、与暂伴月将影 易故论卑而易行容易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改变,更改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换,换取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者,财多也轻视

相管仲既任政相齐名词作动词,做丞相 吕公者,好相人给人看相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丞相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互相 杂然相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代词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相与,一起 为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前一“为”,执政处理;后一“为”,成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动,是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介,向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介,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介,为了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介,被 是诸侯由是归齐由是,因此 是又在六国下矣这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因此 觉今是而昨非正确 走跑,逃跑吾尝三战三走 奔向,趋向北走琅琊 仆人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去废除因而去之 离开高祖欲去 过去的我从去年辞帝京 距离相去四十里 表行为的趋向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远去,越去越远,往前走了又走念去去,千里烟波 伐讨伐伐秦 功自矜功伐 夸耀平伐其功 知知道衣食足而知荣辱 聪明失其所与,不知 度法度上服度则六亲固 估计度已失期 二、一词多义(虚词) 既言未既尽,完 管仲既用已经,……以后

管仲列传字词整理(教师版)

新华中学高二语文作业纸 《史记》文言词句整理 编辑:郭 飚 1 《管仲列传》文言词句整理 一、 重点字词梳理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结交,交往) 2、鲍叔终.(始终)善遇.(对待)之 3、齐桓公以.(因而,因此)霸.(称霸) 4、九合.(联合,会集)诸侯 5、一.(完全)匡.(扶正)天下 6、吾始.(当初)困.(贫穷)时 7、尝与鲍叔贾.(做买卖) 8、鲍叔不以我为不肖(不成材) 9、通.货(交换商货。通,流通、交换。) 10、下.(颁布,下达)令如流水之.(至,往) 11、俗之所否.(非,反对、讨厌) 12、因而去. 之。(废除,革除) 13、慎权衡(衡量,比较。权,秤锤;衡,秤杆。) 14、管仲贫困,常欺.鲍叔(欺诈,占便宜) 15、鲍叔遂进.管仲(举荐,推荐) 16、管仲既任政相. 齐(治理) 17、以.(凭借)区区(小、少,微不足道。) 18、故论卑而...易行(主张,学说)(平易,浅近)(连词,表因果) 19、桓公实北. 征山戎(名作状) 20、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连词,表转折)(遵循,实行) 21、岂.以为周道.衰微(其,表示揣测,大概)(政治主张,政治措施) 22、匡救其恶.(匡正补救)(形作名,过错) 二、词类活用 1、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名作状,向南) 2、桓公实北.征山戎(名作状,向北) 3、齐桓公以霸. (名作动,称霸) 4、管仲既任政相.齐(名作动,做宰相,一说“治理”) 5、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动用法,为……而死) 6、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意动用法,以…为;羞以……为耻) 7、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意动用法,以……为小,轻视) 8、贵轻重,慎权衡(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视) 桓公实怒. (对……生气)少姬 9、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使动用法,使……富,使……强) 10、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使动用法,使…守信用) 三、古今异义 1、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古义:不贤,没有才能 今义:品行不好 2、 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古义:交换货物 今义:社会经济活动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 3、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古义:困窘,不得志 今义:贫穷 4、 贵轻重,慎权衡 古义:耻辱和荣誉的选择 今义:重量的大小 5、 鲍叔不以我为无耻 古义:不知羞耻 今义:卑鄙

管仲列传-知识点(史上最全)

一、字音 颍上( yǐng )匡正(kuāng) 仓廪(lǐn)不肖(xiào) 商贾(gǔ)少姬(jī) 鲍叔牙(bào)齐桓公(huán) 二、重点字词 1.鲍叔终善遇(对待)之 2.一匡(纠正)天下 3.分财利多自与(给) 4.鲍叔不以我为不肖(不才,没有才华) 5.知我不羞(意动用法,“以……为羞”)小节而耻(以……为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6.以区区(形容小)之齐在海滨 7.四维(纲纪,纲领)不张,国乃灭亡 8.上服(遵循,遵守)度则六亲固

9.修(施行)召公之政 10.因而信(使动用法,“使……守信”)之 11.而不勉(劝勉)之 12.至王孔子小(意动用法,“认为……(器量)小”)之 (三)解释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 1.齐桓公以霸 / 鲍叔不以我为贪介词,凭借 / 动词,以为 2.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 故论卑而易行连词,表转折,却 / 连词,表因果,可不译 3.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 乃称霸哉副词,就 / 副词,只,仅4.下令如流水之原 /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动词,往,到 / 代词。助词,的 5.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 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介词,在 / 介词,到 三、通假字 四、古今异义 1、鲍叔不以我为不肖古义:不贤,没有才能 今义:品行不好

2、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古义:交换货物 今义: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 3、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古义:困窘,不得志 今义:贫穷 4、贵轻重,慎权衡古义:耻辱和荣誉的选择 今义:重量的大小 5、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古义:不知羞耻 今义:卑鄙 6、以区区之齐在海滨。古义:小 今义:少 五、词类活用 1.名作状 (1)桓公北征山戎(向北) (2)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向南)

管仲《治国》原文与翻译

管仲《治国》原文与翻译 【原文】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译文】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原文】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

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译文】 从前,历代的君主,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凡属于治国之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禁止了这些,人民便无法游荡求食,人民无法游荡求食,就只好从事农业。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富则兵力可以强大,兵强则战争可以取胜,战胜则土地也就广阔了。因此,先代圣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强、国土广和国家富都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作,以利于发展农业。现今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制作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农民终年劳动,却不能维持自家生活。这样,人民就放弃农业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弃农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那土地也就荒芜而国家贫穷了。 【原文】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故以上之证而倍取于民者四,关市之租,府库之征粟十一,厮舆之事,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译文】

《管仲列传》文言知识整理 (1)

《管仲列传》文言知识整理 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缪建铭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yǐng)少时常与鲍.叔牙游(bào) 及小白立为桓.公(huán)尝与鲍叔贾.(gǔ)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xiào)公子纠败,召.忽死之(shào) 管仲既任政相.齐(xiàng)与俗同好恶 ..(hào)(wù) 仓廪.实而知礼节(lǐn)桓公实怒少.姬(shào) 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shào)知与之为.取(wai) 而不勉之至王.(wàng)匡救其恶.(a) 一、重点词语整理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结交,交往) 鲍叔终.(始终)善遇.(对待)之 齐桓公以.(因而,因此)霸.(称霸) 九合.(联合,会集)诸侯,一.(完全)匡.(扶正)天下 吾始.(当初)困.(贫穷)时,尝与鲍叔贾.(做买卖)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不成材) 通.货(交换商货。通,流通、交换。)积财 下.(颁布,下达)令如流水之.(至,往)原.(宽广平坦之地) 俗之所否.(非,反对、讨厌),因而去.(废除,革除)之。 吾始.(当初)困.(贫穷)时,尝与鲍叔贾.(做买卖) 慎权衡(衡量,比较。权,秤锤;衡,秤杆。)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欺诈,占便宜) 鲍叔遂进管仲()举荐,推荐 管仲既任政相.(治理)齐,以.(凭借)区区(小、少,微不足道。)之齐在海滨,故论.(主张,学说)卑.(平易,浅近)而.(连词,表因果)易行 桓公实北.(名作状)征山戎(古代北方民族名,又称北戎,匈奴的一支。),而.(连词,表转折)管仲因而令燕修.(遵循,实行)召公之政 岂.(其,表示揣测,大概)(孔子)以为周道.(政治主张,政治措施)衰微 语.(俗话、谚语或古书中的话)曰“将顺(顺势促成)其美.(形作名,美德),匡救(匡正补救)其恶.(形作名,过错) 二、词类活用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练习:管仲列传演练

一、积累运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合:会合 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 C.管仲贫困,常欺.鲍叔欺:欺负,占便宜 D.少时常与鲍叔牙游.游:游玩 解析:选D。游:交际,交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C.仓廪实而.知礼节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D.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解析:选C。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A.介词,替;B.介词,表被动;D.代词,他。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 B.通货 ..积财,富国强兵 C.吾尝三战三走. D.岂以为周道衰微 .. 解析:选D。A.古义:不贤,没有才能;今义:品行不好。B.古义:交换货物;今义: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C.古义:逃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富.国强.兵 B.然孔子小.之 C.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D.贵.轻重 解析:选A。A.使动,使……富、使……强;B.意动,以……为小;C.意动,以……为羞、以……为耻;D.意动,以……为贵。 5.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B.管仲囚焉 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D.管仲既任政相齐 解析:选C。A、B、D三项都是被动句,C项为判断句。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言文《史记管仲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②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晋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③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④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⑤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选自《史记·管仲列传》)15.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_________)(2)将顺其美(_________)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B.贵轻重,慎权衡 C.管仲因而信之D.然孔子小之 17.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分财利多自与。 A.管仲囚焉。B.师不必贤于弟子。 C.夫晋,何厌之有?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8.请用“/”给第④段画线句断句。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19.请把第②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20.第③和④段表现了管仲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形象特点。(用四字词语加以概括) 15.交往扶持 16.C 17.C 18.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最新《管仲列传》原文及逐字逐句翻译【全】高二语文

《管仲列传》原文及逐字逐句翻译【全】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鲍叔知其贤(才能)。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始终)善遇(对待)之,不以为言(不把这种)。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等到)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推荐)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管仲之谋也.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经商),分财利多自与 (自己拿),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 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被君主免职),鲍叔不以我为不肖(没有才干),知我不遭时(没有遇到好时机)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他而死),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管仲列传翻译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常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对他很好,不把这种事对外说。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鲍叔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齐桓公的霸业因此得以成功,多次会集诸侯,统一天下,都是根据管仲的计谋。 管仲说:“我当初不得志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困窘,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愚笨,知道这是由于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都战败逃跑,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胆小,知道这是由于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鲍叔在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之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鲍叔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十几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颂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在齐国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积聚财帛,富国强兵,办事能够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仓库充实了,人才知道礼仪节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荣誉和耻辱。居于上位者遵循礼法行事,则六亲自然和睦而关系稳固。礼义廉耻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灭亡。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的源泉一样畅通无阻,是因为它能顺适民情。”因为道理浅显,容易实行。百姓所要求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提供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抛弃它。 管仲为政,善于转祸为福,把失败变为成功。重视经济的发展,谨慎地对待得失利弊的选择。桓公实际上是由于怨恨少姬,南下袭击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的盟约,但管仲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建立了信义,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所以说:“知道用先给予的方法来取得自己想要的,这是为政的法宝。” 太史公说: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但孔子却小看他,莫非是认为周朝的统治已经衰微,桓公既是贤君,而管仲不劝勉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称霸吗?《孝经》说:“鼓励并顺从好的,纠正并制止不好的, 因而君臣上下就能相亲”。这说的难道不是管仲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