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心电图表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室除极首先自室间隔开始,从心内膜下心肌向心外
膜心肌推进
起始0.01-0.02s QRS向量为室间隔及心内膜下心肌的
向量,0.03-0.04s QRS向量代表右室及大部分左室除极 产生的向量
体表所采集的心脏电位强度与下列因素有关:心肌细
胞数、电极和心肌细胞间的距离、电极方向和心肌除极 方向所构成的角度
窗口学说:梗死区域的心肌丧失了生物电活动能力,梗死的
心肌如同打开了一个“窗口”,使面对坏死心肌电极所记录到 的电活动是透过坏死心肌窗口的心腔内负电位,表现在心电图 上即为异常Q波
冠心病的心电图变化
冠心病与P波改变
一般认为,PtfV1<=-0.02mm.s,提示左室受累或早
期冠心病。发生机制为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障碍,左 房压升高导致PtfV1负向绝对值增大
冠心病的心电图
冠心病的诊断标准
(1)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并排除主动脉瓣病变
或 (2)有明确的陈旧性心肌梗死的病史或 (3)有明确的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史或 (4)CAG发现有>=70%的冠脉狭窄
其他辅助检查(如ECG、CT、MRI、SPECT、心脏彩超 等)仅有提示作用,不能确诊冠心病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
的改变与动作电位时间有关
ST段异常包括:抬高和降低
ST段抬高的机制:由于损伤区细胞除极不全,Na+内
流减少,使细胞表面阳离子增多,与正常细胞表面间存 在电位差,形成损伤电流。这种损伤电流在收缩期持续 存在,且这种损伤电流的阳极向着缺血期的心肌,故使 ST段抬高
ST 段降低的机制:与ST段抬高的机制完全相同,实
R波振幅变化:也见于面积过小的心肌梗死或正后壁心
肌梗死,常见的情况有:
(1) R波振幅进行性降低:即在观察过程中R波振幅进行性降低,
如同时伴有ST-T变化,诊断价值更大 提示有心肌梗死的存在,如同时伴有ST-T变化,则可明确诊断
(2)胸前导R波逆向递增:如Rv1 > Rv2、Rv3 > Rv4或Rv4 > Rv5,
T波倒置(冠状T波)的形成机制:冠状T波一般在慢
性缺血及心肌梗死超急性期过后逐渐产生,此时缺血处 的心肌的动作电位时间已处于延长期,缺血区心肌除极 减慢,非缺血区先复极细胞外先变阳极,这样与T波高 尖相反,复极过程为阴极向着缺血区导联,形成倒置的 T波
病理性Q波及其形成原因
病理性Q波:除AVR导联外,如果Q波宽度>=0.04s及
(3)V1、V2导R波振幅增大:正后壁心肌梗死时胸前导可出现
心肌梗死的镜面像,由于后壁产生的向量消失,向前的向量增大, V1或V2导R波振幅增大,同时伴有ST段压低和T波高耸
进展性Q波:是指观察过程中,Q波出现动态变化如Q
波加深和加宽,原无Q波的导联出现小q波等。要诊断进 展性Q波应排除间隙性束支传导阻滞和预激综合症
Q/R比>=0.25,则称为异常的Q波
大多数心肌梗死发生在左室,梗死向量背离梗死区,在
梗死区的导联上出现坏死性Q波或QS波,对应的导联则出 现增高R波
出现病理性Q波并不一定都发生了心肌梗死。在心肌严
重缺血时由于心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能力的暂时丧失,也 可出现一过性的病理性Q波,当心肌供血恢复正常功能, 病理性Q波消失
除极时,百度文库测电极面对除极方向时产生向上的波 形,
背离除极方向时产生向下的波形
复极时,检测电极面对除极方向时产生向下的波
背离除极方向时产生向上的波形
形,
正常人复极波的方向常与除极波主波方向一致,这是因
为正常人心室的除极从心内膜向心外膜,复极则从心外膜 向心内膜方向推进,这可能是心外膜下的心肌的温度较心 内膜下心肌高,心室收缩时,心外膜承受的压力又比心内 膜小,故心外膜处心肌复极过程发生较早
PtfV1是指V1导联P波终末电势,又称Morris指数 PtfV1测量方法:V1导联终末部分振幅(mm)和时
间(s)的乘积。若P波呈双向或负向,则均以其负向 部分来计算;若P波为正向而有切凹者,则以其切凹 后的部分来计算。所得的乘积随P波是正或负向而得 正值或负值
冠心病与QRS波群改变
1、QRS电轴改变 2、异常Q波 3、间隔q波的消失 4、R波振幅的改变 5、等位性Q波
1、QRS电轴改变:与心肌缺血引起左前分支(左前降支病变,
心电轴左偏)或左后分支(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三支供血,右 偏)传导障碍有关
2、异常Q波:可表现为QS、QR、Qr型。QS型提示在穿壁性坏死
的表面无残存的存活心肌,而QR或Qr型提示在穿壁性坏死的表面 有残存的存活心肌,R(r)可能由残存的存活心肌由于梗死周围阻 滞而兴奋延迟产生,其振幅反映残存的存活心肌范围大小 V5、V6上出现q波,称为间隔q波。当心室间隔发生梗死时,间隔q 波消失;此外,当右室有严重缺血或发生梗死时,也可有间隔q波 的消失
Na+急速流入受到抑制
此外,还与以下因素有关:
在缺血部位增加的儿茶酚胺刺激B受体,使Na+内流受到抑制
静息电位减小和间质儿茶酚胺增加产生Ca+依赖性电位
有毒的中间代谢产物如溶磷脂胆碱增多和ATP减少使Na-K泵功能障
碍 增加,Na 增加又激活Na/Ca交换蛋白,使细胞内Ca+增加,,细胞内 Ca+增多可使细胞与细胞间脱偶联
际上是心内膜ST段的镜像改变
ST段的改变可以反映心肌缺血的程度:如果缺血的程度轻,仅局 限于心内膜侧,心电图表现为ST段下移;如果缺血严重,造成心 脏穿壁性缺血,则心电图主要表现为ST段抬高
T波的改变包括:高尖和倒置
T波高尖的形成机制:当严重的急性心肌缺血时,心
外膜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间缩短,使心外膜面过早复极, 这样使复极电压增大,而复极的阳极方向未变,故在心 电图上形成巨大的直立T波,此时多与ST段抬高同时存 在
缺血使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ATP减少、ADP增加,
伴随着细胞内阴离子如乳酸根及磷酸根等排出细胞外使 细胞膜Na+-K+泵功能失活使细胞摄取K+减少
心肌缺血使细胞外K+流走困难
细胞膜损伤使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
除极异常:主要有除极电压降低和除极速度减慢
主要原因是静息电位减小使Na+通道活性减低,除极时
小Q波:主要是因为梗死面积过小,常见的表现有:
(1)Q波深度不及后继R波的1/4,但宽度>=0.04s,且Q波内出现
粗顿和切迹
(2)V1、V2导rS型之前出现q波,提示室间隔梗死的存在,但应
排除右室肥厚(V3R、V4R导出现qR型,且电轴右偏)和左前分支 阻滞(第三肋间相当于V1、V2部位描记,q波更明显,而于第五肋 相应部位q波消失)
(3)V3-V6导的Q波未达到病理性Q波的诊断标准,但Q波的深
度和宽度超过下一导的Q波,如 Qv3 > Qv4,Qv4 > Qv5,Qv5>Qv6
(4)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II、III、aVF导的Q波很难都达到病理
性Q波的诊断标准。一般III导的Q波达到病理性Q波的诊断标准, aVF的Q波宽度>=0.02s,II导能看到小q波即可肯定下壁心肌梗死的 诊断;另外,若aVR导出现起始的r波对下壁心肌梗死也有诊断价值
T波异常可分为由心室除极顺序异常而引起的继发性T波异常及心
室除极顺序正常的原发性T波异常,心肌复极不均匀也可造成T波异 常
继发性T波异常多指左心室肥厚或左束支传导阻滞等时发生
的T波改变
原发性T波异常包括:(1)由心室跨膜动作电位和时程变
化引起的T波异常,包括药物或电解质紊乱造成的心室复极异常; (2)强心甙类药物引起的T波异常;(3)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 的T波异常;(4)芬塞秦类药物引起的T波异常;(5)离子紊乱: 高血钾、低血钾及血钙异常引起的T波异常
病理性Q波的形成机制:包括“综合向量学
说”和“窗口学说”
综合向量学说:坏死心肌丧失了生物电活动能力,以致某
一方向由心肌动作电位所产生的心电向量丧失,而对应健康心 肌所产生的心电向量相对增大,位于心肌坏死部位的电极在心 室除极时记录到的初始向量指向坏死部位相反的方向,所以在 常规心电图上表现为异常Q波,如此时总向量只是幅度减小,则 在心电图上可不出现异常Q波,只表现为QRS综合波幅度减小
在评价ST段改变的临床意义时,应参考QRS波以及T波是否
同时出现异常改变,若QRS波电压明显减小或T波明显低平甚 至倒置,即使ST段有轻微的下移也多为异常的表现
冠心病与T波异常
正常T波的方向多与QRS波的主波方向一致,振幅也与QRS 波呈
平行关系。如QRS波呈R、qR、qRs或Rs,则T波多直立;如QRS波 呈QR、rS或Qr型,T波便可低平、双向或倒置。
心肌缺血时膜电位的改变及形成原因
心肌缺血时,由于代谢异常、离子通道功能异常、电解
质的变化及内分泌环境紊乱等致使细胞膜电位异常
主要的变化有:静息电位减小、除极异常、动作电位时
间缩短或延长
静息电位减小的原因:细胞外K+浓度增加是其主要原
因 细胞外K+浓度增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从而激活ATP敏感性K+通道,使K+向细胞外流出增加 K+流出增多
也使动作电位时间缩短
其他如溶磷脂酶增多使L型Ca+通道失活,Ca+内流减少,
在急性心肌缺血时,动作电位时间缩短,Ca +内流减少,心肌收缩 功能下降,心肌氧耗减少,这对心肌细胞的保护起很重要的作用
动作电位时间延长的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
可能的机制有:
与ATP的一过性增加有关 Ca+在动作电位时间延长中可能起很重要的作用 由轻度除极快速激活的K+通道障碍可能是动作电位时
间延长的原因
缺血时增加的溶磷脂胆碱等使K+通透性降低 Na+通道活性降低使Na+内流速度减慢也可使动作电位
时间延长
缺血区儿茶酚胺增加使复极早期激活的K+通道受到抑
制,造成动作电位时间延长
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变以及其机制
心肌缺血时ST-T异常的形成原因
一般ST段异常与静息电位减小和除极异常有关,T波
ST段的测量:应从J点后0.04s开始到T波开始,以确定有无
ST段移位;测量ST段有无下移时,应从基线下缘量至ST段下 缘,一般以T-P段的延线为基线;若ST段上移时,应自基线上 缘量至ST段上缘,采用PR段作为参照基线
正常情况下,ST段多位于等位线上,降低不应超过0.05mV
(III导有时可降低0.1mV),可抬高0.2-0.3mV,多出现在V2V4导(早期复极综合症,多见于青壮年,是一种正常变异)
心电图一过性伪正常化:急性后侧壁心肌梗死发病12-
24h可能出现 一过性伪正常化。临床上遇到胸痛发作1224h的患者心电图正常时,应想到可能是一过性伪正常化, 继续观察,可出现有诊断意义的心电图变化

冠心病与ST段异常
ST段是指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的起点,反映心室的部分复
极过程,主要由心肌复极的平台期形成
QRS波起始部位出现顿挫和切迹:V4-V6导R波起始部
位出现>0.5mm的负向波,提示存在小面积的心肌梗死
病理性Q波区:如果某导联的Q 波未达到病理性Q波的
诊断标准,可在该导联的上下左右(上一肋间、下一肋间、 左右轻度移位)描记,如均能描记出Q波,则反映存在病 理性Q波区,为心肌梗死的有力佐证。左前分支、肺气肿 等许多非梗死性Q波则不存在Q波区
细胞内酸中毒,H+浓度增加,激活细胞膜Na/H交换蛋白,使Na流入
动作电位时间缩短的机制: 急性缺血时,细胞内的ATP 减少,ADP增多细胞膜ATP
敏感性K+通道活性增加,使K+流出增多,动作电位时间 缩短,而细胞外K+增加进一步使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 加,加重K+的外流,使动作电位时间进一步缩短
正常T波的形态总是平滑而呈半圆形但双肢不对称,不论是直立
或倒置T波,其前半部波形平缓,后半部较陡峭
在肢体导联和胸前导联,T波的振幅正常值均不低于同导R波的
1/10,否则为T波低平
T波代表心室复极电位变化,与3相动作电位在心室肌之间形成的
电位差有关。任何影响3相快速复极化过程的因素都可引起T波的改 变
3、间隔q波的消失:很多正常人由于室间隔先除极,使 I、aVL、
4、R波振幅的改变:可能与心肌内传导时间的变化和左室容量
的变化有关
5、等位性Q波:是指在临床上虽未出现典型的病理性Q波,但有
些心电图改变在临床意义上相当于病理性Q波,也提示发生了心肌 梗死,这些心电图改变称为等位性Q波。包括:
(1)小Q波(q波) (2)R波振幅变化 (3 )进展性Q波 (4)QRS波起始部位出现顿挫和切迹 (5)病理性Q波区 (6)心电图一过性伪正常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