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中
根据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以及中学德育大纲的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应渗透德育教育,并通过各种途径予以实施。

然而,长期以来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和政教处的事情,与代课教师无关。

德育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教书固然重要,但育人更为重要。

作为教师应该育人于课堂之中。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是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借助教材中的思想品德形象有意识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思想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活动。

物理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是进行德育的一条主渠道,作为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由浅入深地把德育因素渗透到物理教学内容中。

本文就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

《中学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作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学风与意志品格。

”物理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过程。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成长,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感,形成谨慎务实的科学态度;另一方面,道德品质的发展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坚定的意志,更加积极、高效地学习科学知识;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和丰富的科学知识也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二、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一)哲学思想教育
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包含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发掘教材中的内在思想性,使学生在正确地理解物理知识的同时,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提高哲学素养。

物理学与哲学具有天然的联系。

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简谐振动等都是物理学中抽象出的理想化模型和理想化过程,这些都是抓主要矛盾的结果,这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思想办法。

而如惯性、摩擦等问题要教给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方法,任何事物我们都应看到它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

物态变化、静摩擦力的最大值、弹性形变的弹性限度、超导体的转变温度、全反射的临界角、某一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极限频率等问题,要让学生懂得事物的变化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在物理教学中应特别引导学生研究这些“关节点”,研究前后量变的特性,从而领悟到量变引起质变这一观点对于学习
研究和观察事物的指导作用。

我们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物理课的教学,通过物理课的教学阐明积累与发展,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观念,树立“站在巨人肩上”的志向和敢于天下争先的创新精神。

(二)理想教育
常言道:“鸟贵有翼,人贵有志。

”通过物理教学使学生树雄心、立壮志,从而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雄心壮志,那是何等的重要!结合物理学史,介绍先辈们对科学的执着追求、献身精神以及他们在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思考问题、观察问题的科学方法,使学生了解在物理学发展中起重大作用的物理学家的重大贡献和严谨治学
的精神,以及它们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尚情操,惊人的毅力和超人的智慧,让这些宝贵的内在思想品质,成为学生崇拜和效仿的榜样。

通过这样的教育提高学生进一步重视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树立和强化求真务实的作风。

例如,在讲《电磁感应现象》时,介绍法拉第反复研究和实验,经历了几百次的失败,在他大捆实验日记上记满了“没有反应”“没有效果”“不行”等字样,直到十年后的1831年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进而确定了电磁感应的基本定律。

讲《天然放射现象》时,可介绍居里夫妇为了从沥青铀中提炼镭,在破旧的棚屋里,用十分简陋的工具,冒着呛人的浓烟,不停奋战,经历了整整1460个日日夜夜,终于从30吨铀渣中分离出0.1克镭。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
到如果仅凭一时的冲动,没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

(三)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核心。

物理课程中的爱国主义素材广泛而真实,容易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就,使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如在学习速度时,介绍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和交通的改善;在学习天体运动时,介绍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状况和“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和“嫦娥一号”升天及运行情况;学习超导时,介绍磁悬浮列车工作原理与发展现状;学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时,介绍三峡水电站的建设;在学习回旋加速器时,介绍我国第一座高能粒子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当然也要让学生看到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激发学生在科学的道路上继续前进的愿望,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的理想。

也可以介绍爱国物理学家的事迹,居里夫人历尽艰辛发现了一种新元素,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poland),起名为“钋(po)”。

结合教材,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哪怕只是三言两语,无疑将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相对专门的德育课来说是“间接的德育”。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笔者认为,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中要注意内容的多少和深浅
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中,既要在内容的多少和层次的深浅上把握尺度,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确定适当的德育内容和目标。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当更多地了解本节课对应的德育资料,并且根据教学内容的多少、难易来安排德育。

既不能强拉乱套把物理课上成“物理德育课”,偏离物理教学的课程目标;也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过高的德育目标。

(二)德育内容要有机地融入到物理教学中
在物理教学中融入德育应该紧密结合教学任务,在教学的进程中,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悄无声息”地引导学生的道德观念,激发道德情感。

当前课堂上,一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甚或无效的。

从教书育人的机制来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

浸润学生心灵的德育,应当是教师自然流露出的真实的情感和思想。

(三)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要科学、恰当
知识学习强调接受、理解和创新;技能学习强调熟练运用;道德学习强调潜移默化、个体觉悟和生活践履。

德育和物理教学遵循不同的教育规律,必须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所以,我们物理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德育的方法和理论,注意在生活和实践中体察学生的道德成长,用德育的规律指导物理教学中的德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