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春的意象探寻古人的生命意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春的意象探寻古人的生命意识

内容摘要:解读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中的“春”意象,分析唐宋时期“春”意象含义,然后通过这些含义探究古人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春”意象唐诗宋词伤春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又名《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选录唐诗29家46首,宋词13家18首,元曲7家10首。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现象,该书中,宋词中“春”的出现频率最高。唐诗有八首含有“春”意象,约占该书唐诗总数量的六分之一,宋词七首,约占总数量的三分之一,元曲一首,约占总数量的十分之一,这从侧面反映出各个朝代使用“春”意象的程度,以唐诗宋词较为突出。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春”在唐诗和宋词中所呈现出的感情基调不尽相同,“春”在唐诗中大体是清新明快的,而在宋词中则是沉郁落寞的。那么,为何会造成这样大的不同,从中能反映出唐宋士人什么样的生命意识呢?我们就以粤教版选修一教材《唐诗之旅》以及《漫步宋词》中的“春”意象为对象进行剖析。

一.《唐诗之旅》中“春”意象所反映的生命意识

唐朝特别是唐初,国家繁荣,百姓富足,生活安逸,在这种大国气势下,唐人的精神风貌是积极向上,斗志昂扬的,在唐诗里,他们滤掉了个人的感伤,积极融入社会,具有儒家特有的入世精神,对自己的仕途和国家的前途都有极大的信心,由此,诗人笔下的意象群都是明快的,耀眼的,沾染了盛唐气象的种种。

如王维的《送沈子福归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后两句,描写友人已乘船远去,诗人眺望大江两岸,桃红柳绿,碧草如毡,春光怡人,此时他突发奇想,感到心中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如同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追随友人归去。此时的春色是温暖明快的,正因为如此,春色才能代表作者的关心随着友人而去,并化解了作者因为离别而略略感伤的情绪。

再如《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这里的“春”“江”“月”“夜”组成的意象群,恢宏而博大,最能反映出初唐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与包容万象的胸襟。

安史之乱后,步入中唐,初唐时期的自豪博大的气息在慢慢地减退,现实的忧患,国家的兴亡,让人们处于焦虑不安的气氛中,特别是那些由盛唐步入中唐的诗人,感慨颇深,即使处于明媚的春日之下,他们也难拥有春日般的心境。

如杜甫《哀江头》:“少陵野老吞生哭,春日潜行曲中曲。”曲江原是长安有名的游览胜地,经过开元年间疏凿修建,亭台楼阁秀美,奇花异卉争芳,每到春天,更是繁华、锦秀,而今,一个忍着哭声低声呜咽的老人,偷偷行走在曲江的角落里。试想,在春日游览胜地不敢公然行走,却要“潜行”,而且是在冷僻无人的角落里潜行,重复用一个“曲”字,是多么的纡曲难伸、愁肠百结啊。

如果说盛唐的春色能消解掉诗人们心中的感伤,中唐的春色正在慢慢地失去这一功能,那么,晚唐的春色又是什么模样呢?

李商隐《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李商隐是晚唐重要诗人,这首诗是他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诗中春风荡漾,百花争艳,长安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觥筹交错,歌管迭奏,红裙飘转,绿袖翻飞,好一幅春光明媚,繁花似锦的场景。却陡然一转,描绘出杨柳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清秋”,喻秋色已深;清秋又当斜阳,环境更加凄凉。临近生命终结的秋蝉,鸣声更加凄厉。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柳枝之上哀鸣。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拿春日柳与秋日柳进行对比,自叹身世,自伤迟暮。

一个朝代的末尾总是弥漫着消极颓废的气息,晚唐国势倾颓,诗人却无力扳回这种局面,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家一

步步消亡,由此,诗人们心中的哀伤是难以言喻的,他们远远地脱离了盛唐气质,大大地失去了中唐希望,焦虑地等待着晚唐的灭亡……即使春日再明媚,又能如何呢,只能等着世界末日般的灭国的到来。

由此,通过粤教版的高中教材“春”意象的剖析,我们可以看到,唐人的生命意识经历过好几个阶段,这些阶段是与国家命运以及个人身世紧紧联系的,可以说,国家越强盛,他们的生命越灿烂,国家越衰弱,他们的生命越脆弱。

二.《漫步宋词》中“春”意象所反映的生命意识

步入宋词,满眼都是“凄凄惨惨戚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诗词分家,“诗言志,词缘情”的现象确立;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宋人的生命意识所决定。

我们由粤教版的高中教材《漫步宋词》中“春”意象可以看出,与“春”意象相联系的触目皆是“愁”“叹”“惊”“怨”之类的愁容惨淡的词句,这些词句构成了词的婉约主题,伤春悲秋、男女离情成为词的重要内容,不管是南宋词人李清照、豪放的苏轼、“英雄词人”辛弃疾,其中的作品均有出现大量关于惜春、伤春的词句。

我们同样以粤教版宋词为例,将其中的“春”意象分为几组来具体分析宋人的生命意识:

年华易逝之感。辛弃疾《鹧鸪天》:“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感叹青春不再,可惜韶华易逝,不甘心

年老,言外有壮志未能彻底湮灭之意,感慨极为深沉。

赵鼎《鹧鸪天》:“客岁哪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词人用“哪知”与“忽惊”来表明时间推移的迅速,说明金兵南侵之际,自己流落异乡,不知不觉又转过了一年。

以上两例均为词人感叹韶华易逝、自伤身世之作。此类主题在宋词中触目皆是,如欧阳修《蝶恋花》:“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这些均有一种今年不再,年华易逝的苦闷。

离别相思之苦。柳永《蝶恋花》:“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为伊消得人憔悴”一语破的: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

贺铸《青玉案》:“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写美人离去后,独处于“月桥花院,琐窗住户”的住处,虚度青春年华,除一年一度的春光以外,无人能至,词人也无从寄与相思。而词人自己同样幽居独处,对美人的思恋十分殷切。

以上两例均体现词人刻骨的相思之情。宋词中此类主题亦是屡见不鲜。

忧国伤世之愁。李清照《永遇乐》:“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几许”是不定之词,具体运用时,意常侧重于少。“春意知几许”,实际上是说春意尚浅。词人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