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霍乱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 ADP-ribosylation of G protein, inhibiting action of GTPase and “locking” adenylate cyclase in “on” mode.
霍乱肠毒素
细胞内cAMP浓度持续升高
刺激隐窝细胞分泌, 抑制绒毛细胞吸收
剧烈水样腹泻
➢ 地区性:沿江、沿海地区发病较多 ➢ 流行形式:暴发型与散发型两种形式并存
(B) Binding of B subunits to oligosaccharide of GM1 ganglioside.
(C) Conformational alteration of holotoxin presenting A subunit (black) to cell surface.
胆囊内充满粘稠胆汁 心、肝、脾等脏器体积缩小 肾脏肿大,毛细血管扩张,肾小管浊肿,
变性及坏死
流行病学
霍乱的发源地:
➢ 古典生物型:印度恒河三角洲 ➢ 埃尔托生物型: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
➢ 霍乱自1817年迄今曾有过7次大流行; ➢ 前六次大流行与古典生物型有关;
➢ 始于1961年的第七次大流行持续至今, 以埃尔托霍乱弧菌为主
带菌者
传播途径
➢ 胃肠道传染病
➢ 粪-口途径传播 ➢ 经水传播是最主要途径,常引起爆发流行 ➢ 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传播
易感人群
➢ 人群普遍易感。 ➢ 隐性感染多(75%),而显性感染较少(25%)。 ➢ 病后可产生一定免疫力,维持时间短,可再次
感染
流行特征
➢ 季节性:夏秋季为流行季节,高峰期7~ 10月
pH8.4~8.6碱性蛋白胨水中,可以快速增 菌,并抑制其他细菌生长;
抗原结构
耐热性的菌体抗原(O)
O抗原特异性高:分群和分型的基础
群特异性抗原 型特异性抗原
不耐热的鞭毛抗原(H)
H抗原为霍乱弧菌所共有
抵抗力
对干燥、热、酸和一般消毒剂均敏感; 在自然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 在鱼虾或贝壳生物中存活期长 O139型霍乱弧菌在水中存活时间较O1霍乱
弧菌更长。
致病力
侵袭力
鞭毛与黏蛋白溶解酶
鞭毛运动 有利于细菌穿过黏膜表面黏液
层 黏蛋白溶解酶
菌毛—使细菌定植于小肠
霍乱肠毒素—最强烈的致泻毒素
霍乱肠毒素
霍乱肠毒素(也 称霍乱原, choleragen) 在发病机制中 起关键作用, 引起小肠过度 分泌
Figure The bacterium produces a toxin that is the cause of the cholera. The toxin molecule is composed of several parts, one of which (coloured blue) penetrates the cell membrane (yellow)
霍乱
cholera
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
概述
➢ 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ຫໍສະໝຸດ Baidu甲类传染病,俗称2号 病;
➢ 典型病例临床表现:起病急骤,剧烈腹泻、呕吐,可有脱 水、肌肉痉挛,严重者可有周围循环衰竭、急性肾衰竭.
病原学
病原体: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
霍乱弧菌
霍乱弧菌
霍乱弧菌(革兰染色,1000倍)
霍乱肠毒素引起小肠过度分泌的机制
A亚单位移至细胞内并水解成A1、A2片段 A1片段催化从NAD转移出ADP-ribose至G蛋白
(D) Entry of A subunit.
(E) Reduction of disulfide bond of A subunit by intracellular glutathione, freeing A1 and A2.
➢ 1992年在印度、孟加拉等地由O139血 清型引起霍乱爆发流行,有引起世界 性大流行的趋向。
1961-2000年全球报告霍乱病例数
700000
600000
病例数
500000
400000
300000
200000
100000
0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00
中国流行情况
1820年霍乱传入我国 我国自1924—1948年期间,几乎每年均有霍乱
形态
➢ 革兰染色阴性(G-),菌体呈弧状或逗点状, 尾端有一根鞭毛;
➢ O139血清型霍乱弧菌菌体外有荚膜; ➢ 在暗视野悬滴镜检时见有穿梭状运动; ➢ 粪便直接涂片染色弧菌呈“鱼群” 状排列;
培养
➢ 生长繁殖最快的细菌之一; ➢ 普通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兼性厌氧菌; ➢ 喜碱怕酸,碱性培养基中生长繁殖更快,
(F) Cleavage of NAD by A1 yielding ADP-ribose and nicotinamide.
霍乱肠毒素引起小肠过度分泌的机制
G蛋白的ADP-ribose 化抑制其GTP酶活性
AC持续活化,ATP不断 转变为cAMP
第二信使
刺激隐窝细胞分泌水、 氯化物及碳酸氢盐的 功能增强,抑制绒毛 细胞对钠的正常吸收
杯状细胞
失水
粘液微粒
胆汁分泌减少
米泔状大便
病理生理
水和电解质紊乱:
等渗性脱水,丢失大量钾和碳酸氢盐 循环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
代谢性酸中毒:
腹泻丢失大量碳酸氢根 周围循环衰竭 急性肾功能衰竭
病理解剖
严重脱水引起的改变: 皮肤干燥发绀,皮下组织及肌肉干瘪 内脏浆膜干粘,肠内积满米泔状液体,
发病机制
发病与否取决于:
机体胃酸分泌程度 霍乱弧菌的数量和致病力
发病机制
霍乱弧菌突破胃酸屏障,进入小肠 穿过肠黏膜的黏液层
在小肠的碱性环境下大量繁殖,并产生霍乱肠毒素
霍乱肠毒素引起小肠过度分泌的机制
霍乱肠毒素由1个A亚单位和5个B亚单位组成 B亚单位与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受体GM1结合
(A) Cholera toxin approaching target cell surface.
发生,有些年份报告病人数达数万至10余万, 病死率也常达30%以上。 1949年后,我国未再出现古典型霍乱。 1961年起在局部地区流行过埃尔托型霍乱。
我国采取积极防治措施,使霍乱疫情逐年明显下 降并持续开展大力防治,有力地控制了本病。
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为主要传染源
轻型及带菌者为更重要的传染源 带菌者包括潜伏期、恢复期、慢性带菌及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