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仙诗的社会背景与内容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游仙诗探研
【摘要】游仙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重要诗型。

它产生的社会背景极其特殊,是乱世时代的产物。

它的内容也非常庞杂,有对神仙的渴望,对仙药的渴求,对神山的大量描述,对神奇动物的描写等等。

这对研究游仙诗的内容和全貌显然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游仙诗;社会背景;内容特点
游仙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种特殊文学现象,它通过描写仙人、仙境、仙山等超凡脱俗意象来表达诗人对长生成仙的向往、对独立逍遥精神的追求。

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楚辞》。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它风靡一时,广为流布,成了当时诗坛的一个重要内容。

仅据现存资料统计,就曾有过60
余名作者,260多篇作品,可见其当年的盛况。

在我国第一部综合文学作品选集——萧统的《文选》中就为此特立“游仙”一目,所选作品为何劭一首和郭璞七首。

刘勰在《文心雕龙》对游仙诗也有专门的评说,至于钟嵘的《诗品》就更加细致地品评郭璞等人的作品风格。

由此可见,游仙诗在中国诗歌史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的。

一、游仙诗产生的社会背景
人,从古至今,有漂泊者和固守者两种类型,漂泊者即游民,无固定身份,游走社会各阶层,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

追求自由、不
受拘束于是乎就从这一类人中形成了“游”这种风气。

从先秦到汉魏,社会不安,战乱频繁,人民居无定所,过着流离逃亡的生活,那些有识之士便游走诸侯、帝王之间献计献策,施展自己的抱负。

纵观各朝各代,“游”都有着它特殊的形式和内容。

文化的发展紧跟政治发展之步伐,一个时期的文化总能反映当时的政治面貌,而不同的社会政治背景所产生的文化内容也是不同的。

汉末战乱,三国纷争,西晋统一不久发生“八王之乱”,西晋灭亡与晋室东迁,北方十六国混战,南方东晋王敦、桓玄等人作乱,北方北齐、北魏、北周等朝代不断更替带来战争,南方宋、齐、梁、陈几经更迭带来混争,梁末侯景之乱,加上东晋、南朝北伐,北朝南攻,在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安宁的时候。

战乱和分裂成为这个时期的重要特征。

战争使很多人丧生,伴随着战乱而来的饥馑、瘟疫以及人口大规模迁徙,更是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

文化是政治的喉舌,动乱的政治背景也只能给文学添上悲剧性的基调。

魏晋南北朝的乱世的社会政治背景注定了这时期的文学性质,即乱世文学。

作家们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朝代的更迭,在当时一个人同时经历两个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比比皆是。

在这种情况之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主题,比如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等等。

这些主题中游仙主题成了游仙诗的表现对象。

作家们面对乱世而想象神仙的自由美好,借此表达自己对那个世界的向往以及企求长生的愿望。

二、游仙诗内容特点
(一)对“仙人”的羡慕以及对长生的渴望。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在这种反映中,人们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方式。

”神仙这一“准宗教”形象的产生就是如此。

而王瑶先生也说到:“神仙思想本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力量的幻想和个人欲望的无限制延长。

”的确,人作为生命体,都有求生的欲望。

但是,现实是生老病死这个客观的自然规律把初民的“难老”愿望一次次化为泡影。

于是道教信奉教主老子在五千言中,就有了谷神不死之说。

这就自然导致了长生不死“神仙”的产生。

由此看来,蕴藏在神仙这个幻影中的生命理想不但真实而且动人,也构成了游仙诗内容的一大特点。

诗人们对仙人的描写都是含着“羽翼”、“羽人”等意象的。

在诗人们的印象中,仙人都是“土形所出,非言为道生羽毛也”。

《海外南经》也写到:“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

在1973年长沙随县曾侯乙墓漆棺上就有引魂上天的羽人的图案。

因此,在游仙诗中,飞鸟羽人这个形象就被大量地运用。

如其《述志诗》中描写到:“焦朋振六翮,罗者安所羁。

浮游太清中,更求新相知。

比翼翔云汉,饮露餐琼枝”。

翱翔云天的飞鸟,天地中自然飘飞的“羽客”,它是寄予着嵇康冲破现实的尘网,追求自由的理想,获得放浪逍遥的人生遥想。

因此,飞鸟这个张扬着自由和逍遥的形象
在游仙诗中大量使用是有着它的深刻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

(二)对仙药的渴求和自由的向往。

生羽翼是求仙的前提之一,能否弄到“仙药”才是求仙成功与否的关键。

《山海经》就曾多次提到过不死之药,如《大荒南经》说巫山有“帝药八斋”,郭璞说“帝药”就是天帝神仙药。

不死药有长生不死的功效,服之能使人羽化而登仙,这是一种怎样的诱惑啊!因此寻找不死之药成为了人们孜孜不倦,至死不渝的追求。

如曹操《气出倡》其三:“愿得神之人,乘云驾车,骖驾白鹿,上到天门,来赐神药,跪受之”;其《平陵东行》也描写了一幅升天历地的采药景象:“阊阖开,天街通,披我羽衣乘飞龙。

乘飞龙,与仙期,东上蓬莱采灵芝。

灵芝采之可服食,年若王父无终极。


觅寻仙药是叩开仙境大门的钥匙,是渴望长生不死的有效途径,也是人们追求自由,走向理想人生的必经之路。

尽管人们知道五石散有中毒甚至死亡的可能,服药仍然成为一种风尚,这不能不说其中是有着深层次原因的。

曹植是深谙其道理,但现实的局促与不快让曹植倍感压抑。

他在《远游篇》中说“昆仑本吾宅,中州非我家。

将归谒东父,一举超流沙”,《五游咏》又称“九州不足步,愿得凌云翔。

逍遥八纮外,游目历遐荒”。

四方之游尚不足惬其心,乃作天上之游,是为“五游”。

曹植就是借这些诗句来反复倾述自己内心对人世的种种不满的,也想借助服药这种方式在精神上拉开与现实的距离,进而追求
一种逍遥自由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理想。

(三)神山的大量描写——神仙观念的最后归宿。

《史记·封禅书》载:“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

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药皆在焉。

其物禽兽近白。

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

”仙山的可望而不可至,而诸仙人及不死药又为这些神奇仙山增添了不少浓厚的神秘色彩,这就造就了真正的“群仙缥眇,餐玉清涯”了。

因此,古代先民们把它们视为理想中的仙境,人生的至境。

于是,继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之后,秦始皇又遣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后亲自数次到海上“求仙人羡门之属”。

三神山,人们信仰的“仙乡”,神仙观念的最后归宿,羽化登仙后最向往的理想天国,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游仙诗的固定意象。

如嵇康《琴歌》中写到“凌扶摇兮憩瀛洲,要列子兮为好仇。

”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盼望能到海上三神山居住和神仙一起过潇洒度日月的生活啊!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游仙诗的创作是离不开神山的,游仙诗就是一种遨游名山大川的游览诗。

(四)神奇动物作为羽化登仙的通天云梯。

在先民的原始观念里,某些图腾动物也是具有协助人飞升沟通天地的神奇功能的。

如《山海经》就有“帝乘龙鼎湖而伯高从焉”;《海内北经》:“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千岁”。

龙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了至高
无上的图腾神,它是沟通人神的重要媒介。

除龙之外,鹿也是具有神性的动物。

《博物志》中有西王母使者乘白鹿而来的记载。

《抱朴子·登涉》中也写道“称东王公者,糜也;称西王母者,鹿也”。

它们成为了人们“上下于天”的通天云梯。

人们假借它们的力量“上能竦身于云霄,下能潜泳于川海”。

神奇动物正是因为有了神奇力量,在协助人升仙过程中才起到了如此重要的媒介作用。

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大量的神奇动物的描述出现在游仙诗里。

如郭璞其七中“奇龄迈五龙,千岁方婴孩”;何劭《游仙诗》:“迢递陵峻岳,连翩御飞鹤,抗迹遗万里,岂恋生民乐”。

齐驾飞龙骖赤璃,逍遥五岳间”等的描述中不难看出这些神奇动物成为了人神之间沟通的主要桥梁和重要途径,因而人们也才在众多的诗歌中不倦地讴歌它们,赞扬它们。

综上所述,游仙诗的内容是很庞杂的,有人、仙药、仙山或仙境,自由飞行、上下于天的神奇动物的等等。

由此可见,含上述内容之一者均可以看作游仙诗。

“艺术不仅仅是空洞地显现,而且比起日常现实世界反而是更高的实在,更客观的客观实在。

”游仙诗正是因为来源于那个乱世,那个特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所以诗人在那虚幻的天堂美景中不仅仅在单纯地追求着“列仙之趣”,而且还希望到广阔无垠的万里长空和宇宙中去自由自在地飞翔,因为那才是神仙般的生活啊!
【参考文献】
[1]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集.小说与方术[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z].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3]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4]汪涌豪、俞灏敏.中国游仙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吴枫、宋一夫.中华道学通典(庄子今注今译)[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4.
[6]吴枫、宋一夫.中华道学通典(道德真经广圣义)[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4.
[7]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8.[8]葛洪.抱朴子内篇校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