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教育观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体系浅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语文“教育观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体系浅议

[摘要]:“大语文”教育观是针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受到时空局限的“小语文”教学状态提出的。它强调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它的提出为新型课堂教学体系的建立具有实践性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审视当前的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现状,它基本上呈现的是一种以课堂为中心的“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其具体表现如下: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为了“应试”和“升学”。这种“应试”式的课堂教学限制了人的时空发展。一方面,“应试”的教学体系对人的发展时间上具有急功近利性、短期性。它所关注的是学生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记忆性的知识,以应付名目繁多的,实质是考查记忆性知识掌握的各种考试,但它忽视了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性,忽视了人学习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应试”的教学体系在人的发展空间上具有狭隘性。就单个学生个体来说,过分注重升学率使老师忽视了学生作为社会人的完整性,过分强调了学生作为社会人应有的知识、共性和理性,淡化了学生作为社会人应有的能力、个性与情感,导致了学生人格的欠缺。另外,就班级学生的整体而言,过分注重升学率使老师将其主要精力,甚至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少数几个所谓“尖子”身上,其他大部分学生则很少甚至得不到老师的关注,造成了教学的不公平。“以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常常注重对课文段落、词语、写作艺术、主题思想等的理性分析,而置课文的情感、文化内涵于不顾。仅就理性分析而言,有人研究发现,也大约只有1/5 左右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参与分析课文的全过程, 3 /5 左右的中等生长期只能得到部分参与分析全篇课文的机会,还有1/5 左右的学习困难学生因理解能力差而长期得不到独立分析课文的机会。”

2、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长久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有着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知识教材体系。虽然,它对于形成学生系统的基础知识结构有很大的作用,如果在教学实践中加以适当的灵活运用,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教材编辑与生活相比的滞后性和教材容量的限制,客观上教材无法与实际保持同步,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脱离实际。更重要的是由于“应试”的影响,教师以教材为中心,为唯一的知识传授文本,无形之中夸大了教材的作用,扩大了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由于书本知识教学不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学生往往感到知识很枯燥、很乏味,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

3、教学时空狭窄

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空极度狭小。一方面,课堂教学过分注重预先的设计,其典型表现就是以教案为本位,实行计划教学(过度严谨的计划教学)。在传统教学看来,课堂教学是按计划进行的,每节课无一例外地必须完成规定的教学进度(课时任务)。这样,一课时跟着一课时循序渐进地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每节课的内容和任务都具体地甚至按时间分解在教案里。课堂教学就像计算机输出程序一样,是教案的展开过程。这种以教案为本位的教学实质上是以教师的教(教学步骤)为中心,忽视学生学习

主体性的封闭教学。教案不仅设计了教师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也设计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思维都一致地朝着它所设计的方向发展。可是,这种设计有一个前提,即学生的想法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任何的差异。这显然是荒谬的,其结果必然使课堂教学失去生机与活力,既限制学生的学习,又反过来限制了教师的教。另一方面,语文教学以课堂为中心,它既突破不了教室在空间上对其的限制,也突破不了课堂在时间上(一般是40 分钟)对它的限制。教师和学生的教和学都局限于这种“小”课堂中,也难怪很多人批判小学语文教学耗时(语文课时在小学所有课程中是最高的)低效。

4、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手段的单一,首先体现于教学媒介的单一。粉笔和黑板是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主要的教学工具,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是眼睛、耳朵以及笔和笔记本。其次,教学方法也比较传统,陈旧。讲授法、练习法等适合应付考试的方法是最常用的。例如,在拼音教学中,有人认为几个字母有什么好学的,于是,a、o、e、i、u、v,今天念过来,明天念过去,先学生跟着念,然后学生自己念。这种陈旧、单一的教学手段怎能引起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渴望的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呢!

5、教学评价形式单一

传统教学往往采用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体系。首先是评价的主客体单一,课堂中的评价活动几乎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没有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自我,教师自我的评价。其次是评价方式传统,评价基本上是通过让学生或集体或个别回答完成。第三,评价内容浅显,主要是考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简单知识的再现。最后就是评价层次较低,主要是强调陈述性知识的回忆,对思维、品质、技能等根本不涉及。总之,这些评价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表面化的,肤浅的。

综上所述,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处于一种教学资源匮乏,课堂活动单一,评价单一的“小语文”的现状中。这种“小语文”教学越来越来暴露出问题,已不再符合社会对语文教育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与“小语文”针锋相对的“大语文”的提出就显

得非常必要了。它的出现弥补了“小语文”的种种弊端,而且为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提供了“突破口”。

二、什么是“大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无论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浯言文章,还是解释

为口头语,书面语,都是在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的。语文教学的成功,可能会有许多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当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时,语文课就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生就有兴趣,有动力;作文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可以说,联系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叶圣陶早在年代就意识到语言教

50 育与社会生活的不可分割性,要求人们把语文当作一件大事来看待。吕叔湘在60 年代

也曾经“代语文教师呼吁”,请求学校中其他各科教师,包括学校的行政人员,都要和语文教师合作,都来关心学生的作文,指出:“要在整个学校里树立起整个正确使用祖国语文的风气,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正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同时,推而广之说:“学

生不仅生活在学校里,也生活在社会里。整个社会对语文的运用是否严肃认真,对学生也有极大影响。”已故邢台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系统提出了“大语文”教育观,他说:“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从“大语文”教育观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发现其实质就是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思想。

从“大语文”教育观的定义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在教学目标上,语文教育要以不

断发展的社会为背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终身学习和知识创新能力,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人;在教学内容上,语文教学要以严密、系统的书本教材体系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包括那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来自“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有利于教学的因素;在教学时空上,教学要“以课堂为轴心”,善于“开拓、延展”到课堂以外、学校以外,并且借助技术手段实现过去、现在、将来的全面结合,最大限度地拓宽学习的时空;在教学关系上,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老师的传授都有其可能性;在教学手段上,语文教学要实现“和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要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

(多媒体、网络),使学生获得学习情境的真实再现;在教学评价上,语文教学评价方

式要多样化,如生对生、师对生、生对师、家长对生等,要以符合社会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宗旨。

总之,提倡“大语文”教育观就是把语文的学习的触角向社会生活延伸,把语文学习带到了语文的源头处,让它充分汲取新鲜而有生命力的语文学习的养分,拓展了语文学习的范围,增强了语文教学的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