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隐性知识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隐性知识的学习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常规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和文本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但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言,语文训练不单是课堂的事,也不单是学校里的事,因为凡是接受一定教育、能写能读的成年人,只要认真总结一下自己的语文能力,他会发现自己认识的字、掌握的词语、能运用的表达方式,相当一部分不是从小学乃至大学语文课堂或者学校里学会的。不仅如此,人们还发现,一个人的听、说、读、写诸种能力,无论是好的方面抑或不好的方面,大都能从语文课堂以外的其他活动中,找到对他产生过的影响。鉴于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记住课本中的字词,理解其中的所谓“意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取语文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即学生说话的习惯、方式以及渗透其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也就是说,关注语文教学中学生隐性知识的掌握非常必要。

一、隐性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关于隐性知识英国学者波兰尼有个经典的比喻,他说我们能够从成千上万张脸中很快认出某一个人的脸,但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却说不出是怎样认出这张脸的。因此,他认为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领会,并实现对知识控制的能力。进入新世纪后,人类已经由工业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社会,这一重大变化所带来的还有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而隐性知识是人类所有显性知识的“向导”和“主人”,如果缺乏隐性知识的积累和隐性认

知能力的提升,个体将很难获得新知识,并实现知识的创新。

在传统学习理论看来,学习就是获取书本知识即显性知识的过程,就是用客观、普遍的书本知识来代替主观、缺乏根据的个体知识,教师教、学生学,这种单向传递的教学方法也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长期存在。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推进,这种现状亟须改变,因为学生不但要识字学词,而且要进行人际交往,这一过程都要理解和运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二、隐性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误区

虽然课程改革的声音越来越强烈,但大班化教学却很难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课堂模式:学生依然是中规中矩地坐在讲台下面听教师讲解,一节课下来除了常规的教学问答外,师生之间很少有建设性的交流,即使有一些互动环节,还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所谓的知识点,课后留给学生的任务同样是密密麻麻的知识结论,似乎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完成既定课时,隐性知识的掌握在当下课堂并不能引起师生的足够重视。

除此以外,考试压力也是造成隐性知识被显性知识掩盖的一个重要原因。考试成绩的好坏不仅决定着学生的未来,也关乎每位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和被社会的认可度,与能够获得高分的各科知识点相比,一个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显然不是教师最关注的。小学语文课堂同样很难规避这样的教学误区——与其花精力获得隐性知识,不如用这些精力来学习更“有用”、考试能得分数的知识点。这些因素的叠加,造成的现状就是隐性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被不同程度

忽视。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隐性知识的掌握

由于隐性知识大多处于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态,其意义指向的不确定性使教师很难进行明确阐释,因而在教学中容易被教师忽略,但并不是说隐性知识是绝对不能言说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参与体验,在不断的感悟、练习中,学生同样可以获得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1.引导学生领会课文中的隐性知识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动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经典,无不渗透着作者美好的情感,虽然隐性知识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对隐性知识的领会应先从教材入手。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我没有拘泥于文字知识的掌握,而是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领会其中所蕴含的人性的闪光点。在教学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些问题:“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经过不断引导,学生不仅从故事中找到了答案,还得到了许多故事以外的有益启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始终认为,让学生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感受,远比单纯字词句的掌握更为重要。

2.教会学生捕捉语言交际中的隐性知识

除了日常的课堂教学外,让学生学会语言交际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这一学习过程同样包含着隐性知识的学习,因为语文交际教学要让学生理解他人说话的主要意思,并独立地发展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汉语博大精深,底蕴丰厚。要让学生真正听懂他人话语中的意思,不但要听懂话语本身的意思,而且还要学会把说话者的话语和当时的情境相联系,这些同样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学生日常训练。在“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时,我让学生设计了“以诚待人”的小品,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一节课的师生互动,学生不但明白了构建良好的交流情境的重要性,而且学习了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3.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隐性知识

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远不止书本上的,除了教师自身的素养外,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其实就是隐性知识的一部分。因此,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习惯,摒弃教师话语霸权,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以及学生间彼此互动的对话过程,因为“对话的过程就是思想、真理、意义、情感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不仅是一种相互间的理解,更是一种平等的表现。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善于在课堂上创造性地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表达,这样,每位同学对隐性知识的认识、观点,同样能伴随着教师的肢体语言呈现出来,这种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隐性知识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感悟,最终得到学生认可。

当我们已经习惯了从语言文字再到语言文字这种四平八稳的教

学模式后,其实就是在无形中默认了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识字学词的语言课,殊不知,这种基于语言文字表面的惯性滑行,也许抹去的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更重要的知识。新课程提倡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文,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有必要从显性知识的泥淖中脱身,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加深文本理解,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最终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这样的隐性知识也许才是学生最受益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第二实验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