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宗教建筑初探(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武汉是一个有着多种宗教类型和悠久宗教历史的城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都在武汉留下了其丰富的宗教建筑。本文简述了武汉现存宗教的历史与现状,同时也对一些现存的宗教建筑典型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武汉;宗教;宗教建筑
Abstract:Wuhan is the city which has many kinds of religious types and the glorious religious history. Many religions have left behind its rich religious architecture in here, such as Buddhism, Taoism, Islamism, Catholicism, Christianity and so on. This article has summarized the Wuhan extant religion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is article is also briefly discussing a number of existing typical religious buildings.
Keywords:Wuhan;religion;religious architecture
中图分类号:TU09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12-0063-03
1 武汉的宗教概况
武汉市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解放前有过印度教,后已不存在。原有东正教,也于1958年后不再独立存在。佛教传入武汉最早,已有1500多年历史,道教、伊斯兰教传入武汉分别已达1000多年和600多年。天主教传入武汉已达300多年,基督教传入最迟也有100多年。 ①
2 武汉佛教及寺庙
2.1武汉佛教历史及现状
武汉市佛教主传曹洞、临济二宗。文革中,佛教界受到极大冲击。从1985年始,武汉佛教协会收回落实宗教政策的房屋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并对8处寺庙进行了大规模维修。据2003年上半年初步统计,武汉市有佛教信徒4.1万人,正式登记的佛教活动场所8处,爱国宗教团体2个。 ②
2.2武汉寺庙概况及现存典型
武汉寺庙的修建,始于东汉,唐代有所发展,明清及民国是其发展鼎盛时期。武汉的寺庙以武昌最多。宝通寺、莲溪寺、归元寺和古德寺并称为武汉著名的“四大丛林”。
宝通禅寺始建于南齐,初名东山寺。唐贞观年间进行扩建,易名弥陀寺。宋理宗赐名万
作者简介:董洪超(1984-),女,黑龙江庆安人,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寿禅寺。明成化年间,宪宗敕赐“宝通禅寺”名,沿用至今。寺庙几经摧毁、修增,现殿宇多为清时所建(图1)。宝通禅寺坐北面南,殿宇建筑依山就势。③ 主要建筑为砖木结构,歇山顶形式,斗拱飞檐,彩绘雕栋。寺内有放生池、圣僧桥、钟鼓楼、弥勒殿、东西花厅、普同塔院;登般若门至大雄宝殿、上客堂、禅堂、玉佛殿、藏经楼、方丈室等;东侧有般若楼、斋堂、香积寮;西侧有伽蓝殿、客堂等。直登后山见万佛楼、海鸟罗汉宫、华严洞、洪山宝塔。
莲溪寺初建于唐朝,完成于元末明初,唐宋时就已闻名于江夏地区。莲溪寺是武汉唯一的女众丛林——尼姑庵。现今的莲溪寺坐北朝南,所存主要建筑大都为元明时所建(图2)。寺庙建筑分为正殿建筑和附属建筑两部分。 ④正殿建筑有四重:首重为山门,次重为弥勒殿,第三重为大雄宝殿,第四重是大彻堂。附属建筑分别于正殿建筑的东西两侧,其东侧依次为客堂、伽蓝殿、地藏殿、五观堂、法堂、往生堂;西侧为祖堂、大悲殿、华严堂、延寿堂和寮房。
归元寺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取《楞严经》“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的佛偈命名。现存建筑系清同治、光绪年间及民国初年陆续所建(图3)。归元寺由北院、中院和南院三个各具特色的庭院组成,拥有藏经阁、大雄宝殿、
武汉的宗教建筑初探
Initial Inquiry of Religious Architecture in Wuhan
董洪超DONG Hongchao
① 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武汉市志·社会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153.
② 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武汉市志·社会 人物 大事记.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73.
③ 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武汉市志·社会 人物 大事记.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75.
④ 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武汉市志·社会 人物 大事记.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76.
图1-宝通禅寺图2-莲溪寺
63
64
罗汉堂三组主要建筑。⑤北院的主要建筑藏经楼是一座两侧五开间的楼阁式建筑。南院的主体建筑是呈田字形布局的罗汉堂。中院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一砖木结构歇山式大型殿宇。
古德寺始建于1877年,原名“古德茅蓬”,
民国初年改名为“古德禅寺”。 ⑥
古德寺是全国唯一一座仿缅甸“阿难陀寺”建筑风格的佛教寺庙。核心建筑圆通宝殿平面采用中国古建筑“间”的形制,明间较宽,其它各间等分。大殿立面呈现出哥特式教堂和伊斯兰清真寺建筑的某些风采。天王殿、客堂、僧寮等均为新建。
3 武汉道教及宫观
3.1武汉道教历史及现状武汉地区的道教,分正一道和全真道两派。明代为道教兴盛期,清代开始走下坡路。经文革的破坏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恢复,武汉道教在新时期有所发展,至2000年,有正一道士410余人,信众6万多人,全真道士300人左右,信众近7万人。⑦
3.2武汉道观概况及现存典型
武汉地区修建最早的宫观是建于北宋的汉阳天庆观。明代以后,修建了大量的道教宫观。民国初年,武汉三镇的道教宫、观、庙、庵、阁达到百余处。但至20世纪40年代大都相继衰落,现市内仅存长春观。
元初时,来武汉创办道教丛林的弟子为纪念长春真人邱处机,修建了长春观(图4)。明清曾进行维修和重建,咸丰二年毁于战火。今存格局是1864年何合春率众仿明代建筑风格重建的,采用砖木斗拱铆榫结构。殿宇坐北
朝南,依山而建,分左、中、右三院,中院四
进。首进是红墙青瓦的灵官殿,太上老君石像位于太清殿外。穿阆苑,过蓬壶月门,沿花径至七真殿。出殿登石阶过遇仙桥,则至第四进,也是长春观的最高点——三皇殿。西院三重为财神殿、道藏阁、王母殿。东院有孟宗祠、侯爷亭以及五百灵官殿。
4 武汉伊斯兰教及清真寺
4.1武汉伊斯兰教历史及现状
伊斯兰教传入武汉地区,始于元代,兴盛于明、清。武汉沦陷时期,日军对其进行了摧毁性的伤害。抗战胜利后,逐渐复苏。新中国成立以后,伊斯兰教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保护。文革时被迫停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恢复和发展。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市有各族穆斯林21010人。 ⑧
4.2武汉清真寺概况及现存典型
武汉地区曾先后建过9座清真寺,最早的建于明代,多数修建于清代。日军占领期间,清真寺几乎全部被毁。抗战胜利后,部分改为民房。现对外开放的清真寺仅有以下3座。
汉口民权路清真寺,原称广益桥清真寺,于清雍正年间置产建造。民国18年修筑民权路时,该寺全部拆除,在现址上重建。重建的清真寺主体建筑仿阿拉伯穹顶建筑形式,为三层砖混结构。它是武汉市尚存的3座清真寺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保持较为完好的一座清真寺。
汉口二七街清真寺,1918年始建于江岸刘家庙地段,俗称刘家庙清真寺。抗战爆发时,
寺房被毁,铁路扩建又占去了地基,便在今二七街永和里购买一栋楼房作为清真寺。年久失修后倒塌,在原地扩建了有大殿三间、水房两间、北屋两间的平房清真寺一座。1993年当地穆斯林筹款,把礼拜殿增为两层,并安装了圆顶。
武昌起义门清真寺建于1862年,因位置处于辛亥革命起义门城楼前,故名起义门清真寺,民间俗称城外清真寺。几经战乱导致该寺规模逐渐缩小,文革期间,原建筑几乎荡然无存。1980年以来,市伊斯兰教协会对剩余房屋进行了部分维修,后又在院内修建了一栋两层楼房,作为礼拜殿。
5 武汉天主教及教堂
5.1武汉天主教历史明崇祯十年,葡籍神父何大化来湖北传教,次年建堂于武昌蛇山脚下。张献忠攻打武昌时,何卖掉房产逃往福建,该堂不久被毁。1661年,法籍神父穆迪我来武昌重新建堂,4年之间,发展教徒2200多人。自此天主教在武汉地区的传教活动一直延续下来。 ⑨
5.2武汉天主教堂概况及现存典型
武汉现有教堂都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修建的,建筑特色大多为罗马式。1950年以前,有天主教堂近20座。由于年久失修和自然风化,许多已成为危房,现存可用于开展宗教活动的教堂仅有5~6座。 ⑩
汉口上海路天主教教堂和主教府建成于1876年。因奉圣若瑟为主保,又名圣若瑟教堂。该教堂建筑风格为罗马式(图5),平面呈拉
⑤ 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武汉市志·社会 人物 大事记.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74.⑥ 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武汉市志·社会 人物 大事记.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77.
⑦ 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武汉市志·社会 人物 大事记.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86~87 .⑧ 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武汉市志·社会 人物 大事记.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94.⑨ 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武汉市志·社会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258.
⑩ 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武汉市志·社会 人物 大事记.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