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思考

对我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思考
对我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思考

对我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思考

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政委冯冠筹

201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部署的全民修身行动中,把“新老中山人融合行动”作为十大行动之一,旨在促进流动人口融合到中山市及其建设中。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这为农民工转移成市民,促进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流动人口规模达到历史新高,总量已接近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流动人口的流量、流向、结构和利益诉求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融入流入地社会的“市民化”意识不断增强,参与社会管理、享受政治权利、追求“市民待遇”等诉求强烈。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缺失保障、社会关系构建滞后、社会组织建设乏力、文化心理存有差异等原因,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存在一些隔阂与矛盾,甚至引发了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本文结合中山市实际就如何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构建“大同城市”,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流动人口融入社会的诉求表现

据调查,当前,“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近一半,其中占据主体的新生代农村户籍流动

人口,大多数在城市成长,基本不懂农业生产,基本不愿返乡务农,对城市生活、发展的诉求强烈。如中山市,2011年常住人口312万人,其中非户籍流动人口165万人,占52.9%,在持有居住证的793196名流动人口中,1980年以后出生的有350218人。这些流动人口融入社会的诉求主要表现在“五个转变”:一是从短期滞留向落地归属转变;二是从零散外出向居家迁移转变;三是从打工谋生向追求发展转变;四是从劳力雇用向资源分享转变;五是从底层主张向维护权益转变。

二、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中存在的主要隔阂

流动人口带来流动的社会。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习性聚合在一起,难免存在着隔阂。据调查分析,目前流动人口与当地社会融合主要存在“五种隔阂”:

(一)思想观念带来的隔阂。很多流动人口往往停留在外地人、外来客、异乡人、打工仔、暂住者等惯性思维理念,仍旧把自己定位在农村,定位在外来人口,自感低人一等,对地域歧视存有天然的敏感,对流入地社会缺失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始终保持对流入地社会一种“陌生人”的感觉。同时,一些本地人对外来人口也存在着本土的、固守的排外思想、抵制思想,或偏见,或歧视,或怕利益受损,不愿与外地人接触、交流、融合,导致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形成两条平行线,增加相互交融难度。

(二)社会生态带来的隔阂。由于流出地与流入地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上的差异,大部分流动人口社会关系

的内向性、乡土性突出,不会轻易被同化,基本保留了原本的生活方式、方言方语、风俗习惯、人情世故,往往习惯以血缘、地缘、业缘形成工作圈、生活圈和社交圈,社会活动面呈封闭、半封闭状态,客观上形成了自我隔离状况,加上当前社会公共设施、基层组织服务措施仍不完善,社会共融活动仍然有限,造成流动人口疏离流入地主流社会、主流文化。据中山市流管办调查报告显示,在新生代农民工的交际圈中,接触的频率为老乡50.19%、同事72.58%、朋友39.55%、亲戚15.61%,流动人口融入社会仍存在一定距离。

(三)资源红利带来的隔阂。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要求共享资源、同分红利等利益诉求与本地人的利益保护之间存在隔阂。比如我市2万多名代耕农,既不愿意把土地返还当地村民,又不愿意支付土地管理费用,而且违章占地和违章建房,甚至成立非法组织对抗政府、暴力抗法。另一方面,又要求政府解决入户、承认现居住的房屋合法化、没有住房用地的要分配土地、政府收回土地要给予征地补偿和青苗补偿,以及子女上学、就业、参军要与本地人享受同等待遇等。而本地人,在权益受到威胁、蚕食的情况下,也始终坚持“祖辈遗留下来的资源,神圣不可分割”原则,导致流动人口合法、不合法诉求交织叠加,而且与政府依法拆违、收回田地耕种权、本地人捍卫主权之间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

(四)制度设计带来的隔阂。目前,针对流动人口的制度设置往往重管理轻扶持,尚缺乏有效的制度关照。比如户籍关系与福利待遇捆绑在一起,依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社保、

医保、入学、就业、购房、出入境等条件剥离难;政府设置的一些门槛偏高,如积分入户的有效期只有三年,时间偏短;积分入户到家庭户的,必须提供房产产权证明原件和复印件,而大部分房产商办理房产证时间要在一年以上,影响入户;积分入户各镇区发展不够平衡,有的镇区指标不够用,有的镇区指标用不完;流动人口申请入户需提交原籍地出具的户籍证明、计生证明,而且返乡办证成本较高,等等。户籍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系列尚不完善的制度安排,是造成流动人口难以融入流入地社会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服务管理带来的隔阂。由于流动人口管理体制不够顺畅、部门协调不够有力、管理措施仍存滞后、基层工作相对薄弱,以及一些流入地领导干部存在固有僵化思想,歧视流动人口,导致政策设计、制度建设、工作措施等缺失制衡,服务管理方式简单、方法粗暴。如2011年全市登记在册的非户籍流动人口165万人,办理居住证的仅793196人,登记率和办证率分别约为66%和48.1%;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矛盾纠纷或摩擦性冲突时有发生,甚至引发2012年沙溪镇“6.25”群众聚集问题等。

三、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对策建议

让农民工真正转移成市民,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不仅关乎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未来,也是实现公平正义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高度重视,加大力度,着力推动“五个破解”、促进“五个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的

共建共享。

(一)破解意识形态的地域差异,促进思想观念融合。

各级党委、政府应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以人为本,平等对待,共同发展,共享幸福”的理念,把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积极从制度设计、宣传发动、工作推动上占据制高点,意识形态上彻底根除外地人、外来工、打工仔、暂住人口等带有歧视性的称谓;要通过深入走访、设点咨询、问卷调查、网络问政、作客电台、访谈对话、公开电话、公布邮箱、开通微博、QQ群等形式和途径,听取民声,了解民意,吸纳民智,汇聚民力,促进管理服务措施的改进与善治;要大力加强“共建共享、共生共荣、大同城市、和睦相处”等新型城市化发展理念的宣传教育,引导市民充分认识现代城市是新老群体共同创造的结果,促进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平等相待,消除两者心理上的鸿沟,实现思想观念的融合。

(二)破解基层建设的单一结构,促进社会管理融合。

当前,各地的基层政权组织基本上是本地人,基本上代表着本地人的利益。2012年9月,广东省召开了全省深化社会组织改革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培育发展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组织的工作方案》。根据会议和方案精神,在顶层设计和工作推进中,应将流动人口管理真正纳入社区基层政权组织体系,各级政府通过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促进融合。一要纳贤参政议政。要敢于打破基层政权

组织建设格局,主动腾笼换鸟,通过物建、海选、推荐、测评、考察等形式,吸纳部分素质较高、经验丰富、公平正义、群众信赖的流动人口加入到村居两委班子,直接参与村居管理事务;要探索流动人口参与社区选举的新途径,赋予村居选举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要搭建平台,发动流动人口加入消防志愿者、交通志愿者、城管志愿者等志愿服务队伍,引导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培养主人翁精神。二要推动依法自治。要针对流动人口中以地缘、血缘、业缘、关系缘、同学缘等集结现象突出实际,以厂企、村居、社区、小区等为单位,组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互帮互助小组、外来工之家,或者老乡会、同乡会、同学会、商会、协会等组织,把隐形社会组织纳入显性化管理,实行自管自治。三要建立党团组织。要在流动人口中组建党团组织,或者工会、维权委等,争取把老板、企业家、厂企领导,或者德高望重的族首、长者等发展成为党团员,或者工会、维权委成员,把流动党团员100%纳入属地党团组织服务管理,通过开展正常的党团组织活动和社团活动,增强流动人口的认同感、归属感。

(三)破解制度设计的多元结构,促进工作生活融合。

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换位思考,站在广大流动人口的角度,积极建立完善“三种机制”,致力实现“同城人、同待遇”,促进共建共享:一是权益保障机制。要充分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监管等手段,通过建立“应急周转金制度”、“最低工资制度”、“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工资保证金制度”、“欠薪企业黑名单制度”、“外来工权益集体协商制度”等系列制度,重点

解决企业拖欠克扣工资、超时加班、漠视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等问题,切实维护和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要逐步完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对就业务工培训、子女义务教育、儿童免疫保健、养老医疗保险、计划生育、住房等,建立实施统一标准,让流动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社会帮扶机制。要制定完善流动人口享受政府廉租房试行办法,降低申请廉租房门槛,或者通过建立农民工小区、移民新村、安居工程、集体宿舍,或者完善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财税支持、金融服务等,帮助流动人口改善居住环境;要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接受非本地户籍学生就读暂行办法,进一步放宽流动人口子女就读本地学校的条件;要建立社区廉价医疗卫生机构,完善医疗救济制度,为流动人口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或绿色通道服务;要通过开设就业讲堂、社区论坛、培训班、咨询热线、宣传专栏等,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要积极组建律师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深入推进法律服务、法律援助进社区、进厂企、进家庭活动,为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援助;要通过实施对口帮扶、家庭共建、减免税收和工商费等,对困难家庭在就业、子女入学、学业辅导、思想引导、经济救济等方面开展困难帮扶活动。三是文化共享机制。要通过创办网站、设立专栏、编印期刊、举办论坛、赠阅党报、QQ群、微博、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宣传活动等,着力推进不同价值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彼此接纳、相互交融,形成有机文化整体;要鼓励本地人与外地人联姻,通过“外来媳妇本地郎”或“本地媳妇

外来郎”建立新老人员的情感纽带;要加强流动人口集中社区、工业园区、企业等场所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资源共建、利益共享的文化共享机制,促进新老人员共同参与文化资源开发。

(四)破解户籍制度的城乡藩篱,促进身份地位融合。

户籍制度是当前区分当地人口与流动人口的“三八线”,是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分水岭”。各级各部门要敢于解放思想,善于创新发展,积极破旧立新。一要改革传统式户籍制度。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办发〔2011〕9号)精神,结合实际,可就固定居所、稳定工作,或稳定经济收入等设定户籍登记的省标或市标,把人口统称为“居民户口”、“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按照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消费水平,制定实行全民统一或按户籍地统一的福利待遇;要剥离与户籍紧密相连的医保、社保、劳保、就业、就学、公共服务和办理港澳通行证、护照、结婚证等依附条件,条件成熟情况下,把各种福利待遇分别归属公民所在单位、街道、社区、村委,促进共建共享。二要改进积分制实施办法。我市从2007年试点、2009年出台规定并全面实施积分制以来,成效明显,但也存在上述中所谈入户资格时间受限、未取得房屋产权证明影响入户、大部分流动人口不愿放弃原籍地的耕地及计划生育政策等障碍因素。为此,要积极改进、修订完善更加人性化的积分制管理规定,科学测算、设定地域性指标,并探索把承租政府公租房、义务教育、社保、医疗、创业扶持、

就业援助、社会救助、办理乘车优待证等基本公共服务纳入积分制管理,将重要权益向流动人口延伸。三要拓展居住证使用功能。要把居住证作为办理就业、职业介绍、营业执照、税务登记、房屋租赁等社会事务的必要条件,兼顾实施“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网管人”等措施,完善流动人口登记、信息录入、证件制发和服务管理;要抓好居住证配套政策的完善,使流动人口凭居住证享有劳动就业、社会保险、法律援助、计划生育、卫生保健、职称评定等权益;要推广实施凭居住证“异地办证”制度,允许非本地户籍就业人员和高校大学生异地申领出入境证照,实现赴港澳台和出国办证不用返乡;要提高居住证的“含金量”,尝试制发不同类型的居住证,视流动人口的居住年限、纳税情况、就业状况、社会贡献等提供差别化的福利待遇,逐步实现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和居住管理“一证通”目标。

(五)破解资源红利的历史壁垒,促进生产生活融合。

利益冲突特别是资源红利的共享与分配是人口迁移、人口交流的重要问题,而如何去平衡外来与本地双方的利益是政府在执行人口的流动与入户政策前必须考虑的。代耕农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产物,是党委政府一直以来积极解决但又尚未解决好的历史遗留问题。为此,建议积极采取“五个一”措施,尽快妥善解决。一是开展一次全面摸排。彻底摸清代耕农的人员结构、生产生活状况、违章建筑情况、主要诉求、存在的不稳定因素,以及本地人的思想动态、维权诉求等,为解决问题提供可靠依据。二是

成立一个协调机构。由党委、政府牵头,国土、城建、农业、城管、环保、综治、公安、司法等部门组成联合协调机构,甚至可邀请代耕农代表参与,专司研究解决代耕农问题。三是制定一套工作方案。切实加强代耕农问题的调查研究,从生产安排、转移就业、移民安居、子女就读、耕种补偿、依法拆违、退建返耕等,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四是完善一套法律法规。建议省人大和政策制定部门,把妥善解决代耕农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紧研究出台有关法规和政策,着力从法律法规上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保障。五是跟进一套安民措施。切实解决代耕农及其家属的入户、居住、就业、社保、子女就读等实际问题,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促进代耕农在当地社会的生产生活融合。

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龚维斌 2012-8-28 16:04:21 来源:学习时报 2012年08月21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我国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并且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新的要求,其中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值得关注。由于各种原因,流动人口始终被视作外来人口,被当作外地人,难以在当地扎下根来,与本地人缺少正常的交往和交流,社会融合度较低,潜藏着不少矛盾和冲突。 我国流动人口中既有向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流动的农村人口,也有在城市间流动的城市人口。总体上看,我国流动人口中的绝大多数是农民工及其家属,他们以向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流动为主。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往往以地缘、血缘为纽带工作和生活在一起。有的以工厂为聚落,有的以城市边缘为落脚点,形成“浙江村”、“河南村”、“湖北村”、“安徽村”等。有的大城市万人以上的流动人口聚集区多达数十个甚至上百个。流动人口聚集的社区内部,社会结构、人员交往、社会活动、社会心理与当地社区存在很大差异。总体上看,流动人口工作和生活在与当地人相对隔离的世界中。 据调查推算,我国已有2.4亿农民工及其家属,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和农民工二代,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占到 60%以上。所谓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和“90后”农民工,农民工二代是指出生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女。新生代农民和农民工二代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新的特点。一是文化程度较高。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 80%以上具有初中以上学历,相当一部分具有高中和大专文凭。二是绝大多数没有结婚成家。三是没有真正的农村生活体验。很多新生代农民工一直在学校上学,毕

业后就开始外出打工,并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缺少真正的农村生产和生活经历。四是接受外部信息多。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媒体化、数字化时代,他们和城市孩子一样使用手机、上互联网、看电视、看报纸,因此接受的信息与城市孩子差别不大,对新事物兴趣浓厚。五是对待工作表现出“三高一低”的特点。“三高”是指:第一,职业发展要求较高,不再满足于有工作,而是开始选择那些有利于自己长远发展的职业。第二,工资待遇要求较高,不再满足于比较低的工资报酬。第三,权益保护要求较高,希望能够受到平等对待,希望有尊严地工作,希望合法权利得到维护。“一低”是指吃苦耐劳的精神较低,他们中不少人不再愿意像其父辈那样从事苦累脏险的工作。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近年来,不少地区出现招工难和“民工荒”现象,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并存。 新生代农民工从农村走出以后,很少有人愿意再回到农村,过着他们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就业形势严峻的时候,大多数返乡农民工也只是回到家乡的城镇寻找工作和生活机会,而没有真正回到乡村从事农业生产。 农民工二代是指在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出生并成长的农民工子女。农民工二代大部分还处于在校学习阶段,也有少数已经进入成年。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说着流利的当地话,不会说老家话,对于老家没有多少概念,认为那是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家乡,似乎与自己关系不大。但是,他们也不认为自己是所在城市或地区的人,他们生活在与当地人没有多少往来的另一个世界中。他们有时为所在的城市感到自豪和骄傲,常常又有自卑感,有时又有不公平的感觉。他们渴望能够成为真正的当地人。 近年来,在城市中还出现了流动和漂泊的大学生。他们没有当地的城市户口,

流动人口年终工作总结

流动人口年终工作总结 流动人口年终工作总结4篇 总结是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与描述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回头归纳,写一份总结了。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流动人口年终工作总结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xx年我区的计划生育工作在×××××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市计生委的关心指导下,根据年初制定的工作考核目标,狠抓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础管理工作,建立以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机制,使我区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得以健康有序地顺利开展,具体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我区自属地管理以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流进人口呈逐年递增之势,对我区计划生育基础管理带来了一些新问题,管理区领导对此高度重视,要求对流动人口采取公平对待、加强管理、深入服务为原则,切实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并要求地方派出所、工商、城管、村建办、医院等部门互相配合,协同做好工作,确保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制顺利开展。

流动人口管理首先加强网络建设,流动人口具有流动性、隐蔽性,这就要求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计生网络队伍,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妇女主任队伍建设,对全区7个社区1个居委会的计生妇女主任及时进行了调整,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制定考核细则,对于不合格、没有责任心的计生干部坚决不用,调离岗位。同时通过培训此有关的计生政策法规、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等知识,提高计生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另一方面建立一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计生指导员队伍,使得计生网络得以健全,社区上下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例如今年7月份×××社区一男青年与湖南省怀化县的女青年同居后怀孕,因该户住房较偏僻,幸被社区指导员及时发现,上门做了工作后落实了补救措施,避免了一起早婚早育。 第二,全面推进村民自治与企业单位共同管理的管理模式。根据流动人口大部分工作在单位,居住在社区的特点,采用了企业单位与租住地共同管理的方法。对企业采用谁用工谁负责谁管理,并与单位法人代表签订计划生育责任书,明确责任。今年我区××××针织厂就发生流进人员计划外怀孕,社区妇女主任与工厂共同做了工作后,才得以落实补救措施。对社区私房出租户由社区统筹管理,同时对流进人员做到每月见面一次,每季度清理一次,每半年查验一次的方法及时掌握孕情动态,发现问题及早处理。今年9月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1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1 茌平县商业城管委会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一、搞好流动人口的登记。对外来流动人口~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居住时间在一周以上者~要督促其带好身份证和其他证件到公安派出所和所在居,村,委会进行登记~办理临时居住手续。 二、落实治安责任制。出租房要与小区,村,签订治安责任状~外来流动人口应与房东签订治安保证书~每一个出租户都是责任人~要主动协助小区,村,管理好外来流动人口。 三、认真搞好协查。居,村,委会干部应主动与街办,镇,、派出所配合~与流动人口户口所在地和现在工作的单位,工地,主动联系~全面了解掌握情况。 四、积极协助管理重点人口。对流动人口中的重点人口。要积极协助片警建档~小区,村,要指定人员专门与房东经常保持联系~及时掌握了解情况~搞好管理工作。 五、加强法制教育。小区,村,要经常与街道、镇司法所、派出所联合开办“法制夜校”~轮流培训外来流动人口~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对出租户房东也要经常组织教育~指导他们主动协助搞好流动人口管理。 六、按照计生工作的有关规定认真抓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2009-10-14 22:56:35) 转载? 分类: 社区活动标签: 杂谈

1、流动人口户籍地、现居住地要严格执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规定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两地管理的责任”共同管理。 2、流动人口户籍地在成年流动人口外出前开展必要的、有效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做好《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审核工作,对已外出的应予补办。负责做好与现居住地的联系和信息沟通工作。 3、流动人口现居住地要加强对《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查验工作,负责对流动人口日常管理工作。 4、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行为,,由现居住地或户籍地依照《条例》予以处理。 流动人口登记制度 1、常驻户口所在地或社区对流出育龄人口与现居住地或社区对流入育龄人口应当登记建立流出、流入育龄人口管理档案。 2、常驻户口所在地或社区对流出育龄人口进行登记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流出时间、婚姻状况、育龄妇女计划生育证明核发情况,计划生育合同签订情况和现居住地等。 3、现住地或社区对流入育龄人口登记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姓名、年龄、性别、流入时间、婚姻状况、生育状况、育龄妇女计划生育证明查验情况、避孕节育措施落实情况、计划生育奖罚情况、常驻户口所在地等。 4、常驻户口所在地和现居住或社区应当就流动人口变动情况及时登记。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制度 1、为流动人口登记户卡,建立已婚育龄妇女档案。 2、为流动人口每季度查验一次《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3、向育龄流动人口宣传计划生育的有关法律法规。

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过程、 测量及影响因素3

第34卷第2期2010年3月人口研究  Popul a ti on Research Vol134,No12M arch201011 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过程、 测量及影响因素3 任 远 乔 楠 【内容摘要】本文提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一个逐步同化和减少排斥的过程,是流动人口对城市的主观期望和城市的客观接纳相统一的过程,是本地人口和外来移民发生相互交往和构建相互关系的过程。本文通过模型分析,验证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的三个假设,即流动人口的个人和家庭状况影响社会融合;流动人口的社区参与和社会资本影响社会融合;城市的制度安排影响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任远,复旦大学教授,人口研究所副所长;乔楠,复旦大学管理学硕士,现为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卫生服务研究与政策博士研究生。 Soc i a l In tegra ti on for M i gran ts:Process, M ea surem en t and D eterm i n an ts Ren Y uan Q i a o Nan Abs tra ct:Socia l I n te g ra tion fo r m ig ra n ts is a com b ined p rocess of i ncre a s ing a ss i m il a tion a nd re duci ng exclus ion,a nd a p rocess of coo rd ina ting e xp ecta tion of m i g ra n ts a nd a ccep ta nce of u rba n secto r,a nd a p rocess of deve l op i ng coun te r re l a ti ons a nd bu ild ing socia l ne t w o rk am ong m i g ra n ts a nd l oca l p eop l e.T he p ap e r m e a su res soci a l in teg ra ti on deg re e of tem p o ra ry m i g ra ti on in fou r d i2 m ens i ons,i ncl ud i ng i de n tity recogn iti on,e xp e cta tion to city li fe,in te ra ction w ith l oca l re s iden ts a nd fe e ling of socia l a ttitude s from loca l citize ns.Re su lts show tha t va ri ous va ria b les ha ve d i ffe ren t i m p a ct on d i ffe re n t a sp e cts of socia l in te g ra tion.Ba se d on a reg ress i on m ode l,the p ap e r tes ts th re e hyp o th2 e s is on the fa cto rs a ssoci a ted w ith socia l in te g ra tion of m ig ra n ts:m i g ra n t ind ividua l a nd fam il y cha r2 a cte ri s ti cs a re s ign ifi ca n tl y a ssocia te d w ith soci a l i n teg ra ti on;com m un ity p a rti ci p a ti on a nd socia l cap2 ita l s i gn i fica n tly a ssocia ted w ith soci a l i n teg ra ti on;a nd i ns titu ti ona l a rra ngem e n ts s ign ifi ca n tly a ssoci2 a ted w ith soci a l i n teg ra ti on.I n i m p roving soci a l in te g ra tion of m i g ra n ts,the p ap e r a rgues fo r com2 p rehe ns ive p o li cies a dd ress ing the va ri e ty a nd com p lexity of the p rocess of socia l i n teg ra ti on,inclu2 d ing those tow a rds na tu ra l i n teg ra tion a nd i n te rven ti ona ry in teg ra ti on,a ctive in te g ra tion a nd i n te ra c2 tive in teg ra ti on,a nd p rom o ting a g ra dua l a nd m u ltid i m ens i ona l in te g ra tion p rocess. Ke y w o rd s:M i g ra n ts,Soci a l I n teg ra ti on,De te r m i na n ts Au tho rs:Ren Y ua n i s PhD a nd Professo r of Dem og rap hy a nd U rba n Stud i e s,Fuda n U n ive rs ity, Sha ngha i,Ch ina.E m a il:yre n@fuda https://www.360docs.net/doc/e69225839.html,;Q i a o N a n is PhD ca nd i da te of Hea lth Se rvice Re2 sea rch a nd Po li cy Prog ram,U n i ve rs ity of Roches te r,US A.E m a il:na n_q ia o@u r m c.roches te https://www.360docs.net/doc/e69225839.html, 3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城市流动人口长期居留与社会融合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本文同时得到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我国目前社会阶层状况研究”,以及复旦大学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中国城市化发展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项目的支持。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制度样本

流动人□管理服务工作制度 一?县级管理服务制度 (-)综合管理工作制度 1、协调公安、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建设、卫生、工商等部门,建立部门之间的联系、协查、配合、通报制度,形成有效的管理和服务网络,共同做好流动人□管理服务工作。 2、把流动人□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协调相关部门解决流动人口在就业、就医.定居、子女入托入学等方⑥的实际困难,逐步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保护其合法权益。 (-)流动人□计划生育经常性宣传与服务制度 1、把流动人□计划生育宣传服务纳入本地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总体规划,与户籍地人□同宣传、同服务。经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形式及社区、小区、计生办、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服务机构、人□学校等途径,向流动人□宣传有关流动人□计划生育的政策法规。

2、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将流动人□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纳入经常性工作范围,提供与户籍人□同等的免费服务。 3、向流动人□宣传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重要意义,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知识。增强流动人□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意识。做好流动人□计划生育办证程序的宣传,增强流动人□的法律意识,逐步规范流动人□依法管理意识。 4、尊重流动人□(农民工)主人翁地位,促逬其同当地居民和睦相处。利用重大节日和流出人□农忙返乡时期,组织实施流动人□计划生育”关怀关爱”项目工程,大力开展送政策.送宣传.送服务活动,提升流动人□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 5、发挥计生协组织网络和群众监督的优势,严肃查处侵犯流动人口、农民工计划生育权益的违法侵权行为,维护流动人口、农民工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 (三)流动人□的计划生育发证、验证和登记建档制度 1、做好本地人员外出前的宣传教育工作,规范外出人员的《流动人□婚育证明》办证工作,绝对不允许搭车收费,对已经外出的应予以补办,提高办证率。 2、认真负责地做好与流动人□现居住地的联系和信息沟通工作,方便服务群众,减轻群众负担,热忱为流动人□提供各项服务。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从人口管理制度、就业机会、住房保障及社会安定问题等几个方面对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现状进行了分析,给出了造成这一现状的具体原因,并就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发展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02 引言 当前,我国城市流动人口主要呈现出人口规模大、以劳务流动人口为主、流动滞留时间长、主要聚集于经济发达地区等特点。新生代流动人口年龄进一步下降,且更青睐于大城市。他们急切希望从外来者转变为本地市民,融入城市的正常生活,这给人满为患的一线城市带来了一系列关于工作就业、居住条件、教育机会以及福利保障等方面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是事关我国人口结构转型、城乡经济全面发展、社会安定的一个重大问题,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所以,如何在城市化大发展的背景下解决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对整个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现状 2003年,欧盟对社会融合做了如下解释:社会融合是要在参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享受正常的生活和居住条件以及社会福利等方面获得必要的机会和资源[1]。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城市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还相当严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城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 我国在人口管理体制上一直实行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分立并行[2],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服务重点是本市的常住户籍人口。而在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上,则主要采取强制性的治安管理手段,管理方式单一,没有真正将流动人口纳入整个城市的综合管理运行体系中。同时,由于户籍制度与各种福利政策直接挂钩,其导致的城乡福利差异高达几十种,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特殊群体福利等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上的差异明显,医疗、养老、工伤保险水平偏低,这些都是现行户籍制度管理给城市流动人口造成的待遇不公。 (二)城市流动人口就业与收入问题 就业与收入问题是导致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也成为现今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融入中的突出矛盾。一方面,由于不少城市对流动人口仍存在许多不平等的就业政策,如本地市民优先,城镇户口优先等,这些都阻碍了流动人口的平等就业权利,同时在城市经济发展规划中,流动人口的就业也常常难以纳入政府的决策和计划中;另一方面,由于流动人口总体劳动力素质较低,在就业上多表现为就业面窄,工作属性单一,技术水平偏低等特点,所以在工作性质上以体力劳动为主,其中以制造业和建筑业最为常见。就业权利上的不公以及就业属性上的局限都阻碍了流动人口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城市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这样的就业和收入现状给城市流动人口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困难。 (三)城市流动人口住房保障问题 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的主要住房来源是租住和用人单位提供的方式,其中租房是流动人口在城市居住的第一选择。从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报告2013》来看,中国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了30平米以上,且预计2020年达到35平方米[3]。但报告也指出目前中国有高达70%的城市流动人口住房困难,人均居住面积不到10平方米,且多数外来流动人口都聚居于城乡结合部地区,居住设施和卫生环境较差。 (四)城市流动人口引起的社会安定问题 随着城市中流动人口的快速涌入,导致城市社会犯罪行为大量增加,社会问题极为突出。流动人口自身特有的流动性、短期性,给公安机关造成了较大的管理障碍,这也促使了这类

2020年流动人口年终工作总结..doc

2014年流动人口年终工作总结 汇报人:xxx

各位领导、同志们: 2014年,我在社区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全体同志的支持下,按照总体工作部署和目标任务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执行上级部门的工作方针政策,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注重实效,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根据上级领导的安排和要求,就我这一年来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向各位简要汇报如下: 一、政治思想 古语说:“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要做好流动人口工作,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思想。我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特别是学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精神,用党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在思想上与社区保持一致,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全心全意做好流动人口工作的思想,做到无私奉献。在工作上我养有吃苦耐劳、善于钻研的敬业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紧密结合岗位实际,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业务能力 我是一个喜欢学习的人,总觉得人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特别在当今发展迅速的时代,学习就更加重要,一个人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必定被时代所淘汰。我在工作上除了学

习党的理论知识和国家方针政策外,重点是学习流动人口知识,做到学深学透,掌握在脑海中,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自己做好流动人口经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我熟悉和掌握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流动人口知识与技能,能较好地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贯彻执行,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能完成较为复杂、繁琐的工作任务,取得良好成绩。 三、工作态度 实际工作中,我始终坚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原则。具有很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奋发进取,一心扑在工作上;每件小事都会当成大事来做;当天事当天完成,不拖拉;不计名利和得失。来往接待有礼有节,平和待人。 四、工作业绩 一是做好流动人口普查 按照上级下发的《关于印流动人口》全面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维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法权益工作。2014年,全社区共清理登记流入育龄妇女人,现孕人,当年出生人,其中无法判断人;流出育龄妇女人,现孕人,补登年月日至今出生人,免费发放避孕药盒、发放避孕套盒,免费提供生殖健康检查人,查出患病人,免费上环人,免费办证本。 二是摸清流动人口底数 为进一步摸清流动人口底数,确保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目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1、流动人口户籍地、现居住地要严格执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规定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两地管理的责任”共同管理。 2、流动人口户籍地在成年流动人口外出前开展必要的、有效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做好《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审核工作,对已外出的应予补办。负责做好与现居住地的联系和信息沟通工作。 3、流动人口现居住地要加强对《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查验工作,负责对流动人口日常管理工作。 4、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行为,由现居住地或户籍地依照《条例》予以处理。

1、常驻户口所在地或社区对流出育龄人口与现居住地或社区对流入育龄人口应当登记建立流出、流入育龄人口管理档案。 2、常驻户口所在地或社区对流出育龄人口进行登记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流出时间、婚姻状况、育龄妇女计划生育证明核发情况,计划生育合同签订情况和现居住地等。 3、现住地或社区对流入育龄人口登记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姓名、年龄、性别、流入时间、婚姻状况、生育状况、育龄妇女计划生育证明查验情况、避孕节育措施落实情况、计划生育奖罚情况、常驻户口所在地等。 4、常驻户口所在地和现居住或社区应当就流动人口变动情况及时登记。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制度 1、为流动人口登记户卡,建立已婚育龄妇女档案。 2、为流动人口每季度查验一次《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3、向育龄流动人口宣传计划生育的有关法律法规。 4、将流动人口本地区经常性管理和服务范围,实行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 5、免费为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提供避孕药具、搞好咨询。 6、建立与现居住地的经常性联系协调制度,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信息沟通和反馈工作。

2020年流动人口上半年综合治理工作总结精选(最新版)

2020年流动人口上半年综合治理工作总结精选(最新版) The work summary can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past work; it can clarify the direction and improve the work efficiency. ( 工作总结)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2020年流动人口上半年综合治理工作总 结精选(最新版) 上半年,在市综治委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协调指导下,在相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按照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规定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和民政部、公安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流浪未成年人解救保护工作的通知》等法规文件的规定,我们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流动人口中的流浪乞讨人员实施了有效救助。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认真做好政策宣传。为了让人们正确理解救助管理法

规的要点和精神,确保符合救助条件的求助人员得到及时救助,我们一如既往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一是定期在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地段(街道),向市民和求助人员发放救助管理法规政策宣传单及救助引导卡;二是对救助工作中的发生典型事例,邀请新闻媒体进行报道,宣传救助政策;三是充分发挥城区人口密集地段设置的救助引导牌和各社区宣传栏的作用,并对救助引导牌进行了一次全面巡查,清理污损,查缺补漏。四是保持与吉安广播电台的长期合作关系,开辟专栏,定期宣传国务院《救助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流浪未成年人解救保护工作的通知》等法规的精神,让全社会都了解并关心支持流动人口的救助管理工作。 (二)救助工作深入开展。为配合新形势下救助工作的新情况、新需要,我们不断拓展救助业务。一是积极主动上街开展救助。在节假日或大型活动时,配合公安、城管部门,在城区人口密集地段进行巡视,主动对符合救助条件,正在流浪乞讨的人员实施引导或护送其进站受助。二是认真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

全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示范社区材料

全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示范社区汇报材料近年来,尚泽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在市、区街道计生部门的直接关怀、指导下,以“科学管理、优质服务”为主线,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已任,认真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突出服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社区社会化管理服务试点工作为契机,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教育、服务相结合的新路子,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社区基本情况 无锡市新吴区旺庄街道尚泽社区位于新吴区最繁华的长江路西侧,由尚东雅园和润泽雅居两个商品房小区组合而成,总占地面积19.7万平方米,辖区住宅3894户,总人口1万余人,其中户籍人口3400余人。社区党支部成立于2014年,现有党员48名,其中在职党员31人(占比64.6%),退休党员12人(占比25%),全职在家党员5人(占比10.4%)。社区内居住人员复杂,外来务工、经商、购房居住人员的不断增加,流动人口较多。社区日益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集聚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织处、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社会资源的承载体。 二、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一)基础建设完善。在组织网络方面,社区成立了以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为组长,副主任及社区人员为成员的社区服务管理创新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社区流动人口融合管理工作团队,同时成立了社区妇女联合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

会等专业队伍,在服务群体方面,社区晶过一系列前期调研从服务创新化角度申报了“北雁南飞——随迁老人”服务项目、“云莺计划——新手爸妈专业服务”。“亲子家庭——宝贝悦读计划”等诸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公益系列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社区逐渐挖掘出了一批批居民骨干、一支支特色团队。 (二)调查摸底。社区于今年4月开始进行社区服务管理创新试点工作,社区依托试点工作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融合服务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在街道领导的指导下,社区工作人员同辖区园区派出所民警、流动人口协管员一起深入小区内部开展调查走访工作,今年上半年社区分片包干入户走访辖区居民960户共计3000余人。全面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摸排普查,准确掌握了社区居民群众底数。同时,社区对辖区流动人口实行无差别管理,,对有变化的及时进行核对并录入PIP信息系统,使流动人口管理数据能不断更新。经入户摸底调查,截至2 017年6月1日,总人口11884人;其中,户籍人口3423、寄口1201、暂口72 60,住宅总数:3894户;其中,常住户1213户、人户分离户2509户、空置房1 231户,暂住户(租房户)640户1413人,其中:育龄妇女7141人,60岁以上老人929人,0—7岁儿童1562人,残疾人户籍7人,离退休人员人,党员4 5人,对以上人群社区全部进行了分类建档管理,为今后的各项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扩大宣传做好特色团队建设。一是社区开展各项有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权利保障、政策福利、健康教育等公益服务和宣传,全年共计发放《关于流动人口疾病防预手册》800余本,《便民服务手册》500册《婴幼儿早教指导中心》宣传页200余张,《流动人口结核病防预手册》350余册《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生育政策问答》系列手册300余份,《法律援助便民卡》及各类普法宣传教育折页800余份,为方便群众社区建立了自己的公众平台,将涉及居民群众的服务项目和综合服务协管员的服务电话公示在平台上,让广大群众知

流动人口工作总结

流动人口工作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新城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总结 我社区领导高度重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把其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来抓,坚持统一领导,协调配合,落实管理与服务并举的原则,建立完善各类制度措施,强化管理工作,保护了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起流动人口在我社区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维护了社会稳定。 我社区以推进平安创建、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着眼于解决流动人口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以服务为基础,以引导合理有序流动、维护社会稳定为主线,不断强化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我社区坚持热情服务与依法管理相结合,善待弱势群体与保护公众合法权益相结合,使我社区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进一步法治化、社会化、规范化。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系统性强、头绪多、任务重的工作,我社区以入户调查、安全检查、发放宣传手册等为手段,开展治安防范宣传教育,提高流动人口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防止不法侵害。从暂住人口选择的暂住处所看,租赁房屋居住是主要形式,因此,我社区以此为切入口,狠抓了对出租房屋的管理,与辖区内的120多个铺面签订了租赁房屋治安责任保证书做到了对出租房屋底数清、情况明;把辖区内的14个小区划分为7个网格,对每个网格内的流动人口以网格化的形式进行主动登记和上门随访;对辖区的奉青、东方丽都、格兰小镇三个建筑工地的流动人口进行了逐一登记。为做好这项工作,我们还应使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参与到对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中,以增强归属感为主旨,增强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认同感、归属感,为其营造和谐氛围。 我社区十分重视对流动人口的宣传,不断提高对他们的服务和保障力度。切实做到保障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在政治上、经济上、法律上的平等,严厉查处侵害他们利益的行为,大力开展排查调处流动人口群体中的矛盾纠纷。我社区将继续深入开展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将其列为社区工作的重点内容。使我辖区稳定、健康和谐的发展。 2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篇一:流动人口管理制度1 茌平县商业城管委会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一、搞好流动人口的登记。对外来流动人口,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居住时间在一周以上者,要督促其带好身份证和其他证件到公安派出所和所在居(村)委会进行登记,办理临时居住手续。 二、落实治安责任制。出租房要与小区(村)签订治安责任状,外来流动人口应与房东签订治安保证书,每一个出租户都是责任人,要主动协助小区(村)管理好外来流动人口。 三、认真搞好协查。居(村)委会干部应主动与街办(镇)、派出所配合,与流动人口户口所在地和现在工作的单位(工地)主动联系,全面了解掌握情况。 四、积极协助管理重点人口。对流动人口中的重点人口。要积极协助片警建档,小区(村)要指定人员专门与房东经常保持联系,及时掌握了解情况,搞好管理工作。 五、加强法制教育。小区(村)要经常与街道、镇司法所、派出所联合开办“法制夜校”,轮流培训外来流动人口,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对出租户房东也要经常组织教育,指导他们主动协助搞好流动人口管理。 六、按照计生工作的有关规定认真抓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

作。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2009-10-14 22:56:35) 转载▼ 标签:分类:社区活动 杂谈 1、流动人口户籍地、现居住地要严格执行规定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两地管理的责任”共同管理。 2、流动人口户籍地在成年流动人口外出前开展必要的、有效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做好的审核工作,对已外出的应予补办。负责做好与现居住地的联系和信息沟通工作。 3、流动人口现居住地要加强对的查验工作,负责对流动人口日常管理工作。 4、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行为,,由现居住地或户籍地依照予以处理。 流动人口登记制度 1、常驻户口所在地或社区对流出育龄人口与现居住地或社区对流入育龄人口应当登记建立流出、流入育龄人口管理档案。 2、常驻户口所在地或社区对流出育龄人口进行登记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流出时间、婚姻状况、育龄妇女计划生育证明核发情况,计划生育合同签订情况和现居住地等。 3、现住地或社区对流入育龄人口登记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姓

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_文献述评

第30卷第3期2006年5月人口研究 Vol130,No13May200687P opulation R esear ch 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 任远邬民乐 =内容摘要>通过文献综述,对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主要因素进行一些理论性的述评,并总结提出4方面的基本结论:第一,移民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移民社会资本或社会网络的影响,社会资本影响着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生活、发展和融合;第二,以户籍制度为依托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以及一系列与户口相关的社会福利制度对流动人口的限制与排斥,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有着根本性的影响;第三,教育、培训,以及工作经历,是流动人口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方式,并促进其社会融合;第四,流动人口在劳动力市场的地位和处境,是他们社会融合状况的表现,也影响其社会融合的能力。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作者简介>任远,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教授;邬民乐,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33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出现第一波/民工潮0到现在,乡城之间的人口流动进入新的阶段,表现出新的特征。农民工不再是暂时居住城市,而是倾向于长期居住;居住的时间在不断地延长,并且有举家迁移的倾向;/新生代的农民工0几乎没有务农经历,对城市的认同超过了对农村的认同(林彭, 2004)。然而,户籍制度及与之相关的教育、卫生、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制,将流动人口排斥在城市体系之外,流动人口不具有市民身份。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主观愿望与城市体系对这一群体客观的排斥,事实上形成了一道巨大的鸿沟。当前,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应当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并尽快着手解决的问题。因为无论是从不断破解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我国健康的人口城市化的角度出发,还是就其对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减轻农村人口压力,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而言,我们都应该让愿意在城市居住和发展的外来人口定居下来,并使其能最终融入城市社会。 1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界定 社会融合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作为外来人口的移民群体,进入城市后如何实现与城市生活相互融合,一直是城市研究的经典命题。早在19世纪90年代,以美国社会学家帕克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就开始研究从欧洲来到美国的新移民如何进入和适应新的环境(例如,芝加哥城)。西方对外来移民与主流社会关系问题的理论探讨,按其基本取向,可以梳理出/同化论0和/多元文化论0两大流派(李明欢, 2000)。/同化论0认为跨境移民在接受国一般要经历定居、适应和同化3个阶段,对移民来说,学习、适应、接受所在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抛弃原有的社会文化传统和习惯,进而才能实现同化和融合。而/多元文化论0认为,移民将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经历和价值观念重新塑造其生活的地点,并有助于建构多元化的社会和经济秩序。 在当前的人口管理体制下,伴随着户籍变动的居住空间变动称为人口迁移。居住在城市,不论常住还是暂住,如果没有本地户籍,仍被界定为流动人口。这些流动人口从开始进入城市,到其中的部分人口逐步在城市沉淀下来,在城市定居、生活和发展,成为事实上的城市移民,是我们所界定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因此,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这一概念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突出问题和独特问题,反映了人口从城市的外来者到完成人口迁移进入城市体系的过程。 传统的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研究关注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从一个地区迁入另一个地区的过程。

社区流动人口清查工作总结-模板

社区流动人口清查工作总结 经过为期一个半月的入户走访登记,我们北海社区的春季流动人口清查工作已全部完成。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1.社区基本情况:我们北海社区位于美丽的人工湖畔,辖区面积平方公里,管辖区域:东起通天路、西至长江路、南起新兴街、北至乌苏里大街,共有居民楼40栋 172个单元。截至4月25日共有居民3093户,8044人。 2.清查统计数据:流动人口:1051户,2635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686人,期内出生7人,其中男孩5人,女孩2人,其中计划内一孩4人,计划内二孩3人。为已婚育龄妇女办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证378本。办证率达98%,查验率%。 3.清查工作:针对外来人口休闲时间少的情况,社区工作人员利用早晚的时间深入辖区,并将出租户作为清查的重点,对于敲不开门的家庭,我们坚持2遍以上的走访,在清查时我们力求做到:楼不落户,户不落人,人不落项。并在清查时做到三个同步:入户走访与记录信息同步,搜集的人口信息与填写的手工户卡同步,手工户卡与微机录入管理同步。对于发现问题情况及时上报并通过国家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及时协查反馈信息。 4.宣传服务工作:入户时发放《决定》及婚育新风进万家的等计划生育宣传单。只要能敲开门的,我们就在发放宣传单的同时面对面进行宣传,家中无人的也将宣传单及学习资料粘到门上,努力做到宣传的全方位覆盖。同时做到以人为本,积极推行个性化宣传服务,对育龄人群,开展婚前教育,提供生理健康等方面知识;对新婚夫妇,进行优生优育知识宣传,提供知情选择的避孕节育知识;对超出常规性服务范围的,逐项登记并及时落实有效服务措施。入户期间共发放计划生育宣传单3000余份,发放婚育指南 98本,儿童早期教育读物100余本。避孕药具210 盒。开展关爱他乡人活动一次。 5.存在的问题:《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持证率低,我们不能很好的了解和掌握她们的婚育情况。特别是现孕的和新出生的,在无证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判断出生育的政策属性。 通过此次流动人口清查工作,使我们较好地掌握了辖区内流动人口的各项资料,并且有效地提高了外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法规、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方面知识,做到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同时也拉近了居民与社区之间的关系,有效促进了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今后我们将继续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今后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制度样本

军乐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制度 根据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推进情况, 为不断提高推进工作质量和整体水平, 特制定如下工作制度。 一、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制度 1.镇流管办代表党委、政府具体负责此次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工作的组织协调, 对各流管站的工作进行指导。同时, 组织人员培训与信息录入工作。 2.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工作联席会会议制度, 由镇分管计生工作的副镇长牵头, 每月组织召开一次联席会议, 相关职能部门, 主要收集此次流动人口信息采集的工作情况, 研究存在的问题, 提出工作意见和要求。 3.各流管站负责承担本行政区域内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的日常工作。主要包括宣传动员、信息采集小组的人员组成、采集人数和每个人员的具体选择确定、信息采集的组织、信息倒查、表格审查、建立台账, 以及常态化管理等事项。 4.镇各职能部门结合工作实际, 相互配合, 相互协作, 共同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工作。群工办、经发办、派出所等部门落实相关服务与管理工作。 5.落实用工单位、经营业主的协调责任, 全面推进”谁用工, 谁管理, 谁负责”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业主责任制, 各用工单位、经营业主要确定人员, 积极协助所在村( 社区) 流管站做好用工

人员情况、员工租住情况的信息采集与报送工作, 规模主要企业由社区民警协调相关人员采集信息。 6.对流动人口实行与常住人口”同宣传, 同教育, 同服务, 同管理”四同管理机制, 不断增强她们的归宿感, 真正从各方面全面融入军乐生活。 7.村( 社区) 民警和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负责对各村( 社区) 流动人口的检查与质量考核, 指导各村( 社区)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二、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工作制度 1.各流管站主要承担本行政区域内单位、企业、住宅小区、商业店铺、居民小组的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工作, 包括《房屋基本信息调查表》、《流动人口基本信息调查表》和《大型用工单位基本信息调查表》。 2.按照方便群众、便于管理、发挥实效的原则, 各流管站应确定足够数量的信息采集员、信息采集点, 除逐户采集信息外, 还应在显著位置公示流管站或信息采集的联系电话。 3.信息集中采集过程中, 应主动宣传流动人口信息调查的意义, 积极争取房主或流动人口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如遇到仍不配合时, 应及时通知片区民警前来协调。 4.采集信息时, 所填写的调查表应当真实、准确、可靠, 确保信息采集质量, 不得漏采和采集不完整。 5.整个信息采集工作, 由镇流管办、各流管站负责指导与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