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而不比(公开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 难矣哉!”(15.17)
无所事事并且喜欢卖弄小聪明的人难有所成。即 观察一个人群居的方式(习惯兴趣的一种)就可以知 道一个人的能力和成就。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 仁矣。”(4.7)
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 观过使愚贤各当其所,则为仁矣。 — —《正义》 人之过也,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 薄。君子常过于爱,小人常过于忍。 — —《集注》
“敬”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的亲昵。
Biblioteka Baidu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5.23)
要客观公正地待人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4.3)
孔子说:“仁者爱人”,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 恶人”,即仁者不仅能喜爱人而且能厌恶人,这又该如 何理解呢?
在现实中确实有些人不值得我们去“爱”,对死不 悔改且危害甚大的人要深恶痛绝,真正的仁者是“爱 憎分明”的,爱人,才能使人们敬佩你、归顺你;憎 人,才能使小人敬畏你、远离你。孔子的“爱人”并 不是不讲原则的爱。
不矛盾。“以直报怨”是以正直、公平之道回报仇 怨。儒家的爱不是无差等的兼爱,儒家的恕道也不 是没有底线、不讲原则的宽容。儒家忠恕的底线是 不在根本上违背仁道,不突破“礼”的底线。对突 破仁、礼的底线的思想和行为,孔子一直旗帜鲜明 地反对(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求 也聚敛而附益之,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儒家以 自身的公正、正直来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尊严,以正 直的心态和磊落的行为来对待别人的仇怨,这表现 了儒家有仁爱忠厚的宽容之心,同时还有坚守底线 的原则性。
“儒家思想有一点侠义的精神,你打我一拳,我 踢回你一脚;你对我不好,我不理你,这很直 嘛!……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对我好的当然对他 好,对我不好的当然不理他,这是孔子的思想。他 是主张明辨是非的。” ——南怀瑾《论语别裁》
老子提倡“以德报怨”,孔子主张“以直报怨”, 是否有违儒家仁者爱人的忠恕之道?
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 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 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 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 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
如何与朋友相处?
(15.15)(14.34)(15.23) (4.26)(12.23)
子曰:“躬自厚(责)而薄责于人,则远怨 矣。”(15.15 ) 宾前 状后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做得要比自己多,这就是自私,多 要求自己而少要求别人,那么我们就不会被埋怨,就 会远离怨恨了。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 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4.34)
交怎样的朋友?
怎样选择朋友?
怎样与朋友相处?
周而不比
——儒家的交往观
论·语·选·读
你会与什么人结为朋友?
“匹夫不可不慎取友也。” — —(荀子)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 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 友便佞,损矣。”(16.4)
谅:信也,诚信。
善柔:假装和善。
便辟:谄媚逢迎。
便佞:巧言善辩。
如何判断“益友”与“损友”?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2.10)
一个人生命的范围,就是他所走过的路、遇过的 人、见过的风景、发生的故事和收获的回忆。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2.10)
视、观、察,一个层层深入的过程。
如何理解孔子的“观过,知仁”?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过错因人而异,各从其类, 集中反映了犯错者的个人特点。一个人的过错在一定 程度上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品性。对所犯过错进行分析 就往往能知道犯错者是哪一类人,如君子常因过于厚 道而犯错,小人则常过于刻薄而犯错。
例子:观过:知品行(视其所以) 观群居:知能力成就(察其所安)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 矣。” (4.26)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 止,毋自辱焉。”(12.23 )
交往要适当、适中
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行为叫做“非 爱行为”。什么意思呢?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 掠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
无论父子母女之间,还是多年夫妻之间,一旦没有了这种距离、 这种尊重,越过了这个尺度,到了《论语》中说的“数”这个阶段, 彼此已经不独立了,就产生了隐患,离疏远甚至崩溃就不远了。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 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子曰:“晏平仲善于人交,久而敬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