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06101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DIC的发病机制
DIC发生发展的机制十分复杂,许多方面尚 未明了。现在认为:
DIC是原发病全面触发了机体正常的凝 血机制而致凝血物质消耗过多,血液由 高凝固转变为低凝固的过程。
我们按DIC发病的发展过程来动态研究其不 同时期的主要特点和机制。典型的DIC经过一 般分为三期:
(一)高凝期
血液凝固为顺序cascade,生理情况下,凝血瀑 布链主要由TF+ Ⅶ/ Ⅶa共同激活 X, 启动凝血过程。
①TFPI:灭活Ⅹa ,Ⅶa ,内皮C合成! (1)血浆抗凝物质 ②AT-Ⅲ ,HC-Ⅱ:抑Ⅱ,Ⅸ,X,Ⅻ,Pln ③其它:肝素,2-MG,1-AT,C1抑制物等 •PC+Ca2++Ⅱa→APC→灭活Va,Ⅷa,抑X 2)体液 •PS-APC→ 抗凝↑(释放t-PA,灭活PAI) (2)蛋白C(PC)系统 抗凝 ( 凝血调节系统 ) •PCI: 是APC的天然抑制物
Link-Fibrin
血液凝固过程总结: 十二十一丑八怪,
外凝系统三七开,
激活物为十五钙,
二一形成凝血块。
血小板的激活与作用
病因→ 凝血酶,胶原 ADP,Adr,TXA2 PAF PIP2
vWF
GPIb
粘附
G
AC
PLC
pt agonist
促进血凝 坚固血栓 TXA2 ,ADP 5-HT 粘附蛋白
和继发之分。如:妊娠三周孕妇血中Pt、 I、Ⅱ、V、 Ⅶ、Ⅸ、X、Ⅻ等渐↑;而AT-Ⅲ、t-PA、u-PA↓,PAI↑。 随妊娠↑血液高凝明显,故产科意外易发DIC。强烈应 激亦有此改变。
4.微循环障碍:缺氧、酸中毒加重MC↓,休克 5. 纤溶系统功能状态:高龄、吸烟、妊娠后期、糖尿
病等可使纤溶功能↓,6-氨基己酸使用不当等。
二、DIC的病因及诱因
(一)DIC的病因
类 型 主要疾病 行性出血热、病毒性心肌炎等
感染性疾病 革兰氏阴性或阳性菌感染、败血症等;病毒性肝炎、流
肿瘤性疾病 胰腺癌、结肠癌、食管癌、胆囊癌、肝癌、胃癌、白血
病、前列腺癌、肾癌、膀胱癌, 绒毛膜上皮癌, 卵巢癌、 子宫颈癌、恶性葡萄胎、多发性骨髓瘤等
妇产科疾病 流产、妊娠中毒症、子痫及先兆子痛、胎盘早期剥离、
(二)与血栓形成倾向有关的凝血因子异常
1)相关基因改变
凝血/抗凝/纤溶/血小板膜R的各种基因突变
2)环境因素(疾病或不良习惯)
分娩/激素/手术/节食/吸烟/三高/内皮损伤
3)获得性血浆凝血因子↑(应激)
I 因子↑与心梗、缺血性心脏病密切
4)血浆凝血因子水平和活性↑
Ⅶ多态性/Ⅴ变异/Ⅷ变异?
二、血浆中抗凝因子异常
(三)继发性纤溶亢进期(低凝期)
1. 纤溶酶原的激活: DIC时,往往在原发病启动凝血系统 的同时也就激活了纤溶系统,只是前者 为一链式的瀑布反应,后者则是随病程 发展PA逐步激活PLg的过程。 当微血管中广泛形成纤维蛋白微血栓 随凝血因子不断消耗贻尽,纤溶作用便 会凸显出来。其激活途径如下所示:
五、血管的异常
(一)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①机械刺激(压力、切应力、张力) ②生化刺激(激素、细胞因子、PAF等) ③免疫学刺激(内毒素、补体、活化的 白细胞、体内异物等) (二)血管壁结构的损伤 多见内毒素、免疫学因素等造成
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一、DIC的概念
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机 体凝血系统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 ,形成纤维蛋白微血栓,造成凝血物质 和血小板大量消耗,同时继发纤维蛋白 溶解亢进,使血液由高凝状态转为低凝 状态的病理过程。
1.触发因素: 1)组织损伤 已知TF在各部位组织广泛存在(以
脑,肺,胎盘为丰富)。TF的锚定和trigger作用。
病因 作用 组织 损伤
TF↑↑ 入血
TF+ Ⅶ +Ca2+-PL Ⅸ X Ⅸa Xa
Fln
Flg Thrombin
2)血管内皮损伤

既往认为:
病因作用 ↓ 血管内皮细胞广泛受损 ↓ 胶原暴露 ↓ 丝氨酸残基露出(活性部分) ↓ 表面接触激活 ↓
1)机体的止血功能
①血管的痉挛收缩; ③启动凝血反应; ②血小板激活; ④血粘度增高。
2)血液凝固的链式反应(1964-Macfarlane)
①血浆凝血因子;②血液凝固的“反馈模型”理论
3) 血小板在止、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1)一相聚集,形成血栓;(2)二相聚集,参与凝血: ①PF3的参与使反应效率增高106倍,②释放Fbg, V,Ⅷ/vWF,Ⅺ,XIII及ADP;③其它活性:胶原→Ⅺ
外激活途径 多种酶 PAI-1 内皮细胞源 t –PA, u-PA 前体 分泌细胞源 尿( UK, 即u-PA ) PAI-2 胆汁( bilokinase ) PAI-3 乳汁,唾液,泪 组织源
肺,前列腺,子宫等 血细胞源 红细胞,血小板 各种溶栓药物 链激酶( SK ) 尿激酶( UK ) 重组t-PA, ( r t-PA )等
(一)AT-Ⅲ减少或缺乏
1、获得性缺乏 ① AT-Ⅲ 合成↓ :肝功能↓,口服避孕药 ②AT-Ⅲ丢失和消耗↑:肾病综合征、大面积 烧伤时直接丢失,DIC消耗 2、遗传性缺乏 AT-Ⅲ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19kb。异常症 分为Ⅰ/Ⅱ两型(均出现反复性、家族性深部静 脉血栓)
(二)蛋白C和蛋白S缺乏
1、获得性缺乏 二者均依赖Vk,见于肝硬化、妊娠 2、遗传性缺乏、异常症 蛋白C和蛋白S缺乏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包括数量缺乏和结构异常。 3、APC抵抗 指正常时在血浆中加入APC,由于Va和Ⅷa 因子失活,使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PT)延长. 见于抗PC抗体、PS缺乏、抗磷脂综合征和 V/Ⅷ基因突变。
Link-Fibrin
3.血管内皮细胞在凝血抗凝中的作用
1)产生许多生物活性物质:PGI2,NO,ADPase
扩血管、抑Pt 2)调节凝血与抗凝血功能:异常时TF↑促进凝血;
通过TFPI,TM-PC,肝素, α2-巨球蛋白等抗凝
3)调节纤溶系统功能:通过t-PA,u-PA的↑
4)调节血管紧张度
5)参与炎症反应的调节
cAMP
IP3
DG
Platelet
靶蛋白磷酸化
GPⅡb/Ⅲa
Fbg
GPⅡb/Ⅲa
粘附,聚集 释放,收缩 活化
pt
生理效应
血小板粘附在内皮下胶原
血栓形成过程
血小板不可逆聚集并释放
2. 抗凝血系统
1)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凝血因子,TF,ET,Pln,免疫复合物等 抗凝 肝细胞系统:合成PC,AT-Ⅲ ,Plg.灭活Ⅸa, Ⅹa, Ⅺa等.
(PAI-1多态性变化?先天性Plg异常 )
四、血细胞的异常
(一)血小板的异常 1、血小板的数量异常 1)血小板减少:<100X109 /L 2)血小板增多:>400X109 /L 2、血小板的功能异常 1)遗传性因素:血小板受体异常 2)获得性因素:尿毒症/肝硬化/急白/骨髓增生 (二)白细胞异常:产生炎性因子/白血病时出血 (三)红细胞异常: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盖而不明显,故临床不易发现DIC的发生。 实验室检查特点:凝血时间和复钙时间缩短, 血小板粘附性增强。

(二)凝血因子消耗性低凝期
1. 机制: 这是更重要的一期,它来自高凝期。机 体血液之所以由高凝 →低凝状态,其根本 原因在于原发病全面触发凝血系统后,造 成了凝血因子的大量消耗。消耗较多的是: Ⅰ,Ⅱ,pt,其次为:Ⅴ,Ⅷ,Ⅹ,ⅫI等。 因此,临床上将DIC又称为消耗性凝血病。
三、血浆中纤溶因子的异常
(一)纤溶功能亢进引起的出血倾向
1、获得性纤溶功能亢进 见于:①富含tPA的器官损伤,②某些恶性肿瘤, ③肝功能严重障碍,④DIC时继发纤溶亢进,⑤溶 栓疗法(尿激酶/链激酶) 2、遗传性纤溶亢进 见于α2-抗纤溶酶缺乏症、PAI-1缺乏症,罕见!
(二)纤溶功能降低与血栓形成倾向
继发性纤溶亢进和Fbg,Fbn水解模式图
凝血亢进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Fbg) FPA ,FPB 纤维蛋白单体(FM) 纤维蛋白多聚体
Ca2+ XIIIa
继发性纤溶系统激活 纤溶酶(PLn) A ,B FDP- X Y D
D
E
纤溶酶(PLn)
wenku.baidu.com
A ,B
FDP- X’
Y’
D’ E’
D’
稳定的纤维蛋白
局部激活 凝血系统
Pt 粘附聚集 释放反应

+
I
抗凝作用
3) 其它激活凝血系统的途径 ① 溶酶体酶的释放 ② 某些恶性肿瘤细胞分泌促凝蛋白 ③ 大量胰蛋白酶释入循环激活凝血酶 ④ 蛇毒或蜂毒 ⑤ 大量溶血
2.高凝期基本表现

在微血管内广泛形成微血栓阻塞微循环;但 尸检往往不能发现这一病变。

该期持续时间短,其临床症状常为原发病掩
T A I AT-III
Ⅶ/Ⅶa-TF-Ca2+(on membrane ) Ⅸa
Ca2+-PL
TFPI-Xa Prothrombin Ⅹa Ⅴa
PL-Ca2+
PCI
APC
(PS)
Thrombin
Soluble Fibrin XIII XIIIa
Ca2+
FM FPA / FPB FDP
Fbg
TMONPC VEC
•TM:VEC的IIR,TM+II→激活PC→APC ①构成:Plg,PAs,PAIs, 2-AP等。 Plg (3)纤溶系统 ②激活:两个途径t-PA,uPA和 KK系统 Pln ③纤维蛋白降解:
KK Ⅻ Ⅺ Ⅸ Ⅷa Ⅹ Ⅻa Ⅺa Ⅻf
PK
Plg Pln
Blood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羊水栓塞、子宫破裂、宫内死胎、腹腔妊娠、剖腹产手 术等
创伤 / 手术 严重软组织创伤, 挤压伤综合征, 大面积烧伤, 前列腺、
肝、脑、肺、胰腺等脏器大手术、器官移植术等
(二)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诱因)
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1924年Sanarelli G. 2.肝功能严重障碍 3.血液高凝状态:有原发(遗传性AT-Ⅲ,PC,PS缺乏症)
病理生理学专题
凝血与抗凝血 平衡紊乱
概述 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 DIC**
DIC的病因及诱因 DIC的发病机制 DIC的临床表现 DIC诊断和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一节


一、机体的凝血与抗凝血平衡
第一节


一、机体的凝血与抗凝血平衡
动态平衡
凝血 抗凝
1. 凝血系统
6)维持微循环的功能
第二节 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
一、凝血因子异常
(一)与出血倾向有关的凝血因子异常 1、遗传性血浆凝血因子缺乏 血友病:A(Ⅷ↓),B (Ⅸ↓),C (Ⅺ↓) 血管性假血友病:1/3型(vWF↓),2型(vWF质↓) 2、获得性血浆凝血因子减少 1)凝血因子生成障碍 Vk缺乏:致Ⅱ、Ⅶ、Ⅸ、Ⅹ合成↓ 肝功能严重障碍:凝血因子生成↓ 2)凝血因子消耗↑:如DIC时
Ⅻa Ⅻ
启动内凝系统
PK
KK 酶性激活
• 现在认为: 病因作用
大量Fbn
内皮损伤 并非一种 孤立事件
抑 作用 制 →
刺激和损伤血管内皮细胞(VEC)
VEC表达 大量TF
微V CP
激活 白细胞
TM/PC, TFPI↓ HS/AT-Ⅲ↓ t-PA↓PAI-1↑
激活* 血小板
胶原
M,PMN,T ⇋ VEC TNF,IL-1,IFN,PAF, O2-. , C3, C5_
2. 基本表现:
该期持续时间长,常为DIC的主要临床 经过和凝血特点,表现为程度不等的多部 位出血或出血倾向。
3. 实验室检查特点: 1) 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 II↓, 12s, >15s 2) 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性↓: I↓, 2.3g/L,<1.6g/L 3) 血小板进行性↓: <100 x 109/ L 或 pt 活化↑ ★
KK Ⅻ Ⅻa Ⅻf
PK
Blood Coagulation
T A


Ⅺa
Ⅶ/Ⅶa-TF-Ca2+(on membrane ) Ⅸa
Ⅷa Ⅹ
Ca2+-PL Ⅹa
Prothrombin PL-Ca2+ Va
Thrombin
Soluble Fibrin XIII XIIIa Ca2+ FM FPA / FPB Fbg
纤溶酶原(PLg)
富含组氨酸 糖蛋白(HRG)
T A I 内激活途径
凝血系统激活
Ⅺa
凝血酶
Ⅻa KK

VEC-HK 纤溶酶(PLn) PK
纤溶酶原的激活
2. 纤溶酶的作用:
1)降解 Fbg 和 Fbn ——使微血栓溶解 此外还可水解Ⅱ、Ⅴ、Ⅷ、Ⅻa等。 2)形成具有抗凝作用的 FDP ⌾ 抑制纤维蛋白的聚合(X、Y、D) ⌾ 抑制凝血酶活性(Y、E) ⌾ 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mos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