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情绪

第六章  情绪
第六章  情绪

第六章情绪、情感、意志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情绪、情感、意志的含义、特征,了解情绪、情感的关系、功能与种类,了解意志行动的阶段,明确良好意志品质及培养方法,掌握挫折产生的原因及挫折对人心理的积极、消极影响,使学生学会如何正确面对挫折、如何进行心理调试。

教学重点:1、情绪与情感的含义

2、情绪的种类

3、意志的含义及特征

4、挫折

教学难点:1、情绪、情感的关系

2、意志品质

3、挫折的心理调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辩论法等

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 3课时

第二节意志 2课时

第三节挫折 3课时

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一)什么是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情绪、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也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所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在主客体关系中不是任何客观事物都能引起人的情绪、情感体验,只有当它与我们的需要、愿望、观点联系起来的时候,才能引起情绪、情感反映。

(二)情绪与情感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1)情绪与生理需要相联系,人与动物共有。情感与社会需要相联系,人所特有。

(2)情绪常用于表达感情的表现形式,具有较大的情景性、短暂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3)情绪带有更多的冲动性和外显的表现,并伴有机体的变化。情感比较深沉、内隐,始终在

意识支配的范围内进行。

(4)在儿童情感发展中,情绪出现在前,情感表现在后。

2、联系:

(1)人所具有的高级情感可能以鲜明的爆发形式表现出来,表现为一种情绪。

(2)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由于社会内容的改变而改变了它原始表现形式上升为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可以区分的,它们各自有特定的含义,但这种区分是相对的,在现实具体人身上常常交织在一起,很难严格区分。

二、情绪、情感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

(一)情绪情感的生理变化

随着情绪情感的发生,有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腺体活动的变化上。这些变化可作为情绪状态变化的客观指标。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呼吸的频率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人平静时平均每分钟呼吸20次,高兴时每分钟呼吸17次,悲伤时每分钟呼吸9次,愤怒时每分钟呼吸40次,恐惧时每分钟呼吸高达64次。心血管系统在不同情绪状态下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人在愉快和满意时,心跳正常,血管舒张;惊恐时,心跳加速加强,血输出量增加,收缩压升高。人在羞愧时面红耳赤,气愤时脸色铁青,就是由于面部血管的舒张和收缩造成的。消化系统的活动也会随情绪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人在愉快时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会加强,消化系统的功能会提高;人在悲伤时,胃肠蠕动功能下降,消化液分泌减少,造成食欲减退。不同情绪也会引起泪腺、汗腺分泌的改变,如高兴激动或悲伤时禁不住流泪;羞愧时汗流满面;恐惧时出一身冷汗。

由于情绪和情感发生时,总要引起一系列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所以情绪和情感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乐观开朗、心情舒畅能促使各种内脏功能正常运转,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有利于保持身心健康。而不良情绪情感状态,则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使人得病或病情加重。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极度紧张和过分激动的情绪对人身心健康十分有害,甚至可危及人的生命。

(二)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

当情绪情感发生时,不仅身体内部器官有一定变化,而且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姿态也会发生明显变化,这种变化称为表情,即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人的表情极其丰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面部表情:是指由面部肌肉和五官的变化所表示的情绪状态。如愉快时面肌横伸,面孔较短;不愉快时面肌纵伸,面孔较长。眉也是表现面部表情的主要部位,展眉表示欢欣;皱眉表示愁苦;扬眉表示得意;竖眉表示愤怒;低眉表示慈悲。嘴也参与表情动作,哭与笑是面部表情最明显的表现,哭与笑都离不开嘴的动作。在面部表情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目光的运用。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

户”,所谓“眉目传情”、“暗送秋波”、“瞠目结舌”、“怒目而视”都是说不同的目光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2.姿态表情:是指借助全身姿态和四肢活动来表达情绪和情感。例如常常用扬头表示高傲;点头表示赞同;摇头表示反对;垂头表示丧气。从全身姿态看,高兴时手舞足蹈;愤怒时暴跳如雷;恐惧时不寒而栗;悔恨时捶胸顿足;惊慌时手足失措。有些成语如卑躬屈膝、趾高气扬、正襟危坐、呆若木鸡等,都是用来形容伴随情绪情感所产生的体态变化。

3.言语表情:是指由言语的音调、音色、节奏、速度等方面的变化所表示的情绪状态。如悲哀时语调低沉,语速缓慢,语音高低差别不大;喜悦时,语调高昂,语速较快,语音高低差别较大,音色悦耳;恐惧时,音调高尖急促,声音刺耳颤抖。根据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的研究,在许多场合,“怎么说”,也就是说话时运用怎样的语气、语调往往比“说什么”更为重要。俗话说“听话听音”,比如说“这是怎么回事”这句话,既可以表示和颜悦色的疑问,也可以表示指责和鄙视。据研究,人在说谎时的音调比说真话时要高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会觉得说话深沉的人更诚实和稳重一些。

三、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一)区别:

1、认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绪情感则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2、认识过程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绪情感则是通过主观体验来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3、认识过程的发生和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随意的性质,而情绪情感的发生、改变则具有不随意性。

(二)联系:

1、认识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

2、情绪和情感也影响认识过程。人的情绪情感不仅以认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的认识过程。一般来说,积极的情绪情感对认识活动具有促进作用;消极的情绪情感对认识活动具有阻碍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情感可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活跃的创造思维和丰富的想象;而焦虑不安、忧郁苦闷、愤怒等不良情绪,则会降低智力活动,影响认识活动的效率。

四、情绪、情感的功能

人的活动是受理智支配的,还是受情绪支配,正统派的哲学家大多认为理智是好的,人的活动是受认识支配的,只有动物的活动才受情绪支配,认为情绪是不好的,要克制情绪,按理智办事,非正统派的哲学家认为,人和动物一样,活动的动力是情绪,理智是情绪的工具,情绪是主,理智是辅,

在心理学史上就有这两派,这个问题具体化就是情绪情感的功能问题。

(一)影响体能的功能

情绪的变化能引起身体各项指标的变化,从而达到增力或减力的作用。情绪发生时,循环、呼吸、腺体分泌等系统都是互相配合的,这对于我们的活动起积极的应激作用,使人和动物能应付环境中的紧急变化,这就是情绪的增力作用。但情绪有时确实对我们的活动起一些消极的作用,例如,考试时紧张把本来知道的忘了。在情绪激动时,人不能很好地冷静下来思考问题,有的杀人犯平时知道杀人偿命,但在情绪过于激动的时候,就难以克制,犯罪伏法。人在很着急或很生气的时候,有时会浑身发抖,大脑一片空白。

(二)信号交往功能

情绪、情感是人的思想意识的自然流露,情绪的各种表现都有一定的信号意义,凭着表情,彼此可以相互了解,达到交往的目的,如眉目传情、暗送秋波。在某种意义上讲,表情比语言更重要,因为有些心理状态无法用语言表达,有的能用语言表达的反而不如用表情表达效果好。

(三)感染功能

情绪情感的感染功能是指个体的情绪情感可以感染别人,使别人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形成与之相应的情感。在一定情景下,人的情绪会不自觉地受到影响和感染,而产生共鸣现象。例如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人的愉快心情会油然而生。演员演戏时也能使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主人翁的悲惨遭遇能赢得观众的同情和眼泪。

(四)调节功能

是指情绪、情感对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的作用,并指引和维持行为的方向。

五、情绪、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种类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情绪状态

1、心境

心境是比较微弱、平静、持续时间比较长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散性,它不是关于某一特定事物的体验,而是由一定的情境唤起后在一段时间内对各种事物态度的体验。一个人的某种心境一旦发生,常常会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使自己的一切活动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影响着人的全部行为表现。例如在舒畅的心境下,会觉得事事顺心,处处快乐。在悲伤心境中,一切都令人烦恼。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说的就是对于同一件事,不同心境的人体验是不相同的。

心境的引起有多方面原因,有时由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如活动的成败、工作的顺利与否等;有时由往事引起;有时由身体的某种状态引起;自然环境也是引起某种心境的原因,如看到优美的自

然环境、温度等。除此之外,每个人还有自己独有的稳定的心境,有的人经常处于朝气蓬勃的心境中,乐天派;有的人整日愁眉苦脸。

心境对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心境能使人更好地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有益于健康。不良的心境则会使人消极颓废,降低工作效率,有损于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培养积极心境,防止消极心境。

2、激情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的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如暴跳如雷、欣喜若狂等。在激情的状态下,人的内脏器官、腺体和外部表现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暴怒时,肌肉紧张、面红而赤、语言粗犷,绝望时,目瞪口呆、面色苍白,狂欢时,手舞足蹈,悲痛时,木然不动,涕泪交加。引起激情的原因很多。首先,对人具有重大意义的突发事件可以引起激情。如重大的喜讯、亲人的亡故等。其次,对立意向的冲突或过度的兴奋与抑制也容易引起激情,如对某种痛苦忍耐过久,抑制过度,一旦爆发出来,就会成为十分强烈的、难以控制的激情。此外,激情的发生还和一个人的修养程度有关。那种缺乏教养、不讲礼貌或患有歇斯底里症的人,可以在毫无理由的情况下引起激情的爆发。

激情对人的活动有很大的影响。积极的激情常常能调动人身心的巨大潜力,成为激励人行为的强大动力。而消极的激情则会使人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认识范围缩小,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作出一些鲁莽的行为,甚至铸成千古之恨。当然消极的激情也并非不可控制,事实证明,人能意识到自己的激情状态,并可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

控制激情的方法有很多。首先尽量避开引起激情的环境刺激。其次是转移注意力,干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再次是合理地有节制地发泄。此外,还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由发怒转为发奋。如生活中遭到挫折时,受到他人讽刺嘲笑,心中不平时,要化愤怒为力量,变压力为动力,发奋图强,做生活的强者。当然,控制激情最根本的方法还在于加强思想修养。

3、应激

应激是在突然出现的异常情况下所产生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在应激状态下,人可能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急中生智。此时,应激引起的身心紧张,可使个体集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调动全身力量迅速而及时地作出决定,解决当前的紧急问题。在这种应激状态下,人的思路清晰,反应迅速,判断准确,动作有力,能够化险为夷,做出平时做不到的事情。另一种是惊慌失措。此时应激状态会导致人的生理和行为的急剧变化,心率过速,呼吸急促,血压升高,行为紊乱,动作失调,不知所措,语无伦次,张口结舌。在心理上,由于事先没有预料造成思维混乱、知觉、记忆错误,注意的转移发生困难,有些人在应激状态下,会全身发生抑制,呆若木鸡,有的人由于身体机能失调,发生休克现象。

但在中等强度的应激状态下,不但不会出现出现上述情况,还会使思路清晰、精确灵敏,比如即兴演讲,可能比精心准备的效果还好;见义勇为就表现出应激的积极作用。

二、情感的种类

情感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情感按其内容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一)道德感

道德感是关于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而产生的情绪体验,热爱祖国、对自己祖国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对阶级敌人的仇恨等。

(二)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感。如求知感、惊讶感、怀疑感、坚信感、满意感等。

(三)美感

美感是由审美需要与观念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究竟什么是美,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些说法可以作为参考,有人说,美是真的形象化,美是丑的巧妙的化身,美是善的形象化。

判断:是哪种情感?

1、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我爱老师,我尤爱真理

第二节意志

一、意志的概念

(一)什么是意志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和行动是分不开的,人在行动之前,总要考虑做什么、怎样做,并按着考虑好的目的计划去行动,努力克服行动中遇到的困难,意志支配着行动并在行动中得以表现,我们把这种意志支配下的行动叫意志行动。

(二)意志行动特点

意志行动是人所独有的,与动物的行为相比有本质的区别,虽然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也作用于周围环境,但它对环境的作用与人作用于环境的作用有本质的区别,恩格斯说:“如果说动物不断地

影响它周围的环境,那是无意地发生的,而且对于动物本身来说是偶然的事情”。人的意志有以下特征:

1、明确的目的性

本能行为(如咳嗽、眨眼)或无意识的动作(如走路的姿势等)都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意志行动是一种经过思考,根据一定目的去支配和调节行动的心理过程,意志可以推动人去从事达到一定目的所需要的行动,也可以制止与预定目的相矛盾的愿望和行动,正是这种目的的激励和抑制作用,意志行动才实现着对人的活动的支配和调节。

2、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意志行动既然是有目的的行动,为完成这个行动,人们必须用意识发动那些符合目的的行动,制止不符合目的的行动,如儿童练字就是由一系列随意动作组成的意志行动。

3、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任何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总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难,意志行动是为了实现目的而努力克服困难的行动,不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行动不是意志行动。

二、意志行动分析

通常我们把意志行动区分为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采取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开始,是行动前在头脑中确定目标、考虑计划并引向行动的一种酝酿活动,它决定着意志行动的方向。执行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完成阶段,它使头脑中的意图、愿望、计划和措施在行动中具体化,从而达到预定的目的,在这两个阶段中又包含着许多复杂的、互相联系的心理成分。

(一)采取决定阶段

1、动机冲突

通常摆在人们面前的不仅仅有一个目的,在他确立目的的过程中也往往会同时具有两个或多个起作用的动机,如果一个人在确立目的的过程中同时具有两个或多个动机,而这些动机又不可能同时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动机冲突。动机冲突一般表现为:

(1)双趋冲突: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两个动机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同时达到,出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局面,就产生了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有时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性而都想躲避的目的,而他必须接受其一,始能避其二。

(3)趋避冲突:有时一个人对同一目的产生两种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一方面好而避之。

从内容上看,可以把动机分为原则性的动机冲突和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凡是涉及个人愿望与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的动机冲突,属于原则性的动机冲突;凡是不与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的仅是个人兴

趣爱好方面的动机冲突。

2、确定目的

每个人的意志行动首先要以最终达到的目的为前提,在人的意志行动中,他必然意识到他所要大到的目的是什么。

3、制订计划

实现目的的愿望推动着人们去考虑与选择达到的目的的行动方式与方法,拟定行动的计划,在制订计划时,意志努力主要表现在(1)个人是否有信心、决心和恒心到实际中去了解情况,摸清各种方式、方法的优缺点。(2)个人是否按着社会道德对行动方案作出决策。往往有这种情况,某种行动方案对达到目的是困难的,需花很大的精力,但却符合道德标准,而另一种行动方案是对达到目的是容易的,但不符合道德标准。

4、作出决策

所谓决策,就是对若干个准备行动的方案进行选择,以期优化地达到目标,可分常规决策和非常规决策。常规决策通常是有规可循的,这种决策后果明确,基本上有把握达到。非常规决策没什么规律可循,后果难以预料,要冒一定风险,进行这种决策的时候人往往感到紧张,犹豫不安,因而需要相当的勇气。不论那一种决策,在一般情况下,当作出决策的时候,人的内心冲突已经解决,不管结局如何已经决定了,他可以全力以赴去实现自己的决定了。

(二)执行决定阶段

人在按着行动计划去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这种困难可能来自外部,如事情的复杂性,工作条件的恶劣,其他人反对,物质条件缺乏,等。还有的困难来自于自身内部,如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习惯、懒散、疾病、疲劳等。如何用意志力来调节执行决定时遇到的困难或顺利情况下的心理效应,对于成功地执行决定有重要意义。

三、良好意志品质及培养

(一)良好意志品质:

1、自觉性

指对行动的目的和意义有充分的认识,并随时控制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于该目的的意志品质。

与意志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盲从和独断。盲从是盲目的受他人暗示和影响,人云亦云,没有主见。独断就是盲目拒绝他人的意见或劝告,独断专行。二者表面上不同,实际上都是缺乏自觉性的表现。

2、坚定性

指完成艰巨任务时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这种人有顽强的毅力,不怕困难和挫折,为

了达到目的,百折不回。

与此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动摇性和刚愎自用。动摇性是遇到困难时怀疑预定目的,不加分析就放弃预定目的的追求,见异思迁,虎头蛇尾,半途而废,易后悔。刚愎自用就是自以为是,总是自我感觉良好,把错误强加给别人。

3、果断性

指善于迅速地辨明是非,坚决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果断不同于轻率,果断的人对自己的行动目的、行动方法和可能的后果都有深刻的认识和清醒的估计,在紧急关头,能当机立断。

与此相反的是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迟疑不决。

4、自制力

指善于控制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的干扰,有高度自制力的人为了达到目的,不仅能忍受各种痛苦和灾难,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视死如归。

与自制力相反的就是易冲动。

(二)良好意志品质培养

1、加强思想教育。

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把理想与目前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成为行动的目标。

2、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与困难做斗争。

(1)、向学生提出的活动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

(2)、当学生在活动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鼓励和指导,但不要代替他们去克服困难。

(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差异,要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如对于盲从、轻率的学生,要启发他们的自觉性,对于怯懦的学生应多鼓励、少批评、别挖苦,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3、充分发挥班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

良好的班风有助于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对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有助于学生严格要求自己,维护集体荣誉。

榜样示范:教师除了用名人、伟人、科学家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外,要注重用学生周围的人来教育他们,同时注重自身的意志品质对学生意志的影响。

4、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在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过程中,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周围的影响、榜样的作用、老师的教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积极参加才能见效,听起来感动、说起来激动、就是不见行动。自我锻炼可采取多种办法,如用榜样、名言、格言来调节监督自己的行动,经常与同学相比,找出自己的不足,

坚持制订学习计划,作息时间表并严格执行,或每天记日记,让学生学会自我监督、自我调整、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第三节挫折

挫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挫折,高考落榜、情场失意、朋友背叛、家庭变故、事业失败、病魔缠身,随处可见的大大小小的挫折,都会引起人们内心的紧张和震撼,可以肯定的说,人人都遭受过或大或小、各种各样的挫折,领教过挫折给人带来的震撼,品尝过不同挫折的滋味。

一、什么是挫折

挫折是指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阻碍和干扰,使其需要和愿望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消极的情绪反应。包括挫折情境和挫折感受。

二、挫折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是由于外界事物和情况给人带来阻碍和干扰。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三个方面。

1、自然因素:包括非人为力量所造成的时空限制、天灾地变等因素,它往往是人力所无法控制和避免的,如人世间的生老病死和无法预料的自然灾害、各种事故、等。

2、社会因素: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遭受的人为因素的限制而引起的。如政治上遭受迫害、正义得不到伸张、不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与别人产生隔阂等。

3、经济因素: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使个人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

(二)内部因素

1、个体生理条件限制

由于个体生理上的缺陷、疾病及容貌、身材等方面影响目标的实现。由于个体生理条件的限制,无论他们怎样努力,其成功的可能性也比一般人小的多,在这种情况下,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环境和认识自己是很重要的。

2、动机冲突

同时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都是人所急需达到的,但由于某种条件的限制,二者不可得兼,必舌其一,如亲情和爱情、家庭和事业、金钱和健康等。

3、能力和愿望的矛盾

指个体期望过高,能力不够而招致的挫折,如“夸父追日”。

三、挫折反应

人一旦遭受挫折,便会作出各种各样的反应。有的情绪反应强烈、有的则不明显,有的则以变相的行为表现出来,有的则以积极的方式来对待。总之,人在遭受挫折后,或强或弱、或明或暗、或隐或现、或意识到或意识不到,都会作出一定的反应。

(一)情绪性反应

1、攻击

这是情绪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个体遭受挫折后,常引起愤怒的情绪,为了把愤怒的情绪发泄出去,可能有过激的举动,而表现为攻击性的行为。方式有直接攻击和转向攻击。

2、冷漠

这是与攻击行为相反的行为反应,冷漠并非不包含愤怒的情绪,只是把个体愤怒暂时压抑,以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已,这种现象表面上冷淡退让,内心深处往往隐藏着很深的痛苦,是一种受压抑的情绪反应,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容易出现这种反应,长期遭受挫折或处境艰险而又没有改变的希望,或心理上恐惧不安或生理上痛苦难忍。

3、退化

指个体在遭受挫折后表现出与自己年龄和身份不相称的幼稚行为。退化的另一种表现是受暗示性提高。

4、行为固着

个体受挫后,采取刻板的方式盲目重复某种无效的行为,以不变应万变。

5、逃避

有的人在遭受挫折后,往往不敢面对现实,而是放弃了原来所追求的目标,撤退到比较安全的地方,明哲保身。

6、自戕

如果挫折的打击来得太突然而沉重,受挫者承受能力又有限,此时如果得不到外力的帮助,就会自暴自弃,伤害自己的身体,甚至产生轻生的想法或行动。

(二)理智性反应

1、坚持目标、继续努力

当个体受挫后,发现自己追求的目标是现实的仍毫不动摇,继续努力,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达到预定的目标,许多科学发明和发现都是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坚持不懈最终获得成功的。

2、降低目标、改变行为

当一种动机经一再尝试仍不能成功,痛定思痛,换一种方式实现目标,或把原定目标往下调整,

退而求其次。

3、改换目标、取而代之

原定目标受挫后,用另一种目标来代替,来驱散由于失败而带来的内心痛苦。

(三)个性的变化

在特定的条件下和具体情景中产生挫折,一般都是短暂的,随着具体环境和条件的改变,所感受的紧张状态也就自然消失。但人们在生活中,有时会经历连续的挫折或是遭受特别重大的挫折,由此产生的紧张情绪和挫折反应在经常反复的出现后,某些行为反应就会固定下来,从而影响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辩论:挫折对人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四、挫折对人心理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增强个体情绪反应的力量。

2、增强个体的容忍力。

3、提高个体的认识水平。

(二)消极影响:

1、影响个体实现目标的积极性

2、降低个体创造性思维水平

3、有损身心健康。

4、减弱自我控制力,容易发生行为偏差。

五、正确对待挫折

1、转移、升华

2、合理宣泄

3、自我补偿

4、正视现实

5、学会放松

6、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7、多参加集体活动

幼儿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

幼儿情绪发展的大凡趋势 幼儿情绪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化、丰盛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一)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 幼儿最初的情绪和情感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幼儿的成长,情绪情感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因此,情绪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情感的发展过程。社会化是情绪和情感发展的一种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⒈情绪中社会性交往成分不断增加 幼儿情绪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例如,美国心理学家爱姆斯利用两年的时间,对幼儿交往中的微笑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从1岁半到3岁,非社会性微笑的比例下降,社交性微笑的比例则有所增长。法国心理学家列鲁阿·布斯旺类似的研究表明,在同一情况下,8岁儿童比4岁幼儿在看电影时的情感交往次数有所增加;4岁幼儿看电影时主要同教师交往,而8岁儿童则主要同邻近儿童交往。 以上两个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幼儿的社会性交往情感表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幼儿与老师的情感交往多于与同伴的情感交往。 ⒉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⒊表情的社会化 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有的表情是生物学性质的本能表现,而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 面部表情是情绪生理过程的一部分,但它又与社会性认知有密切的联系。掌握社会性面部表情有赖于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而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是社会性认知的严重标志。表情所提供的信息对幼儿和成人交往的发展与社会性发展起着特别严重的作用。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解释面部表情和运用表情手段的能力都有所增长。黄煜锋的研究表明,幼儿园小班孩子已能辨认到别人的表情,对愤

怒表情的识别,则大约在幼儿园中班开始。前苏联的雅可布松认为,婴儿的特点是毫不保留地表露自己的情绪。以后则根据社会的要求调节真实情绪的表现方式。幼儿从2岁开始已经能够用表情手段去影响别人,并学会在例外场合下用例外的方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情绪的深化,是指它指向的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例如,被成人抱起来,较小的孩子感到亲密,较大的孩子会感到难以为情;年小幼儿对父母的依恋,主要由于父母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年长的幼儿则已经包括对父母劳动的尊崇和爱戴等内容。 (三)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能力得到加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⒈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年小的幼儿常常处于激烈的情绪状态,这与其生理因素主要是大脑皮质的兴奋简易扩散、皮质对皮下中枢的控制能力发展不够相关。随着幼儿的发育以及语言的发展,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幼儿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起初是被动的,由于服从成人的要求而控制自己的情感。 直到幼儿晚期(5-6、7岁),幼儿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才逐渐发展。成人经常不断的教育和要求,以及幼儿的集体活动和集体生活的要求,都有利于他们逐渐养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减少冲动性。 ⒉情绪的安定性逐渐提高 婴幼儿的情绪非常不安定,具有情境性、易变性、易受感染的特点。婴幼儿的两种对立情绪,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相互转换,随着情境的变化而迅速变化。幼儿晚期情绪较少受大凡人的感染,但仍然易受家长和教师的感染。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步加强,情绪逐渐趋于安定。 ⒊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青少年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青少年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1、爆发性和冲动性 青少年学生对各种食物比较敏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心理行为自控能力较弱,一旦情绪爆发如火山般猛烈,伴随着明显的冲动性,严重者甚至伴随着攻击行为。 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青少年学生情绪虽然强烈,但波动剧烈,两极性明显,很不稳定,情绪很容易从一个极端剧烈地转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对事物看法较片面,很容易产生偏激反应。 3、外露性和内隐性 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增强,他们逐渐学会控制情感及反应,一方面既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情感反应,一方面又能掩饰、压抑自己的情绪,使这种情绪的表露有时带有很大的文饰性,并逐渐学会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4、心境性和持久性 青少年学生的情绪体验呈现明显的心境化色彩,具有弥散性和感染性的特点。 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1、确立教学中的情感目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教育目的中应包括情感目的。他认为:“情感目的包括那些描述兴趣、态度和价值变化的目的,以及发展评价和适应调节的目的。” 2、创设问题情境,挖掘个体学科知识内在的情感成分,丰富学生理智感。 理智感使学生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意愿是否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教学应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包括激发理智感、感受学科美、应对和避免产生对学习的冷漠厌恶感。 3、实行愉快教育,缓解情绪紧张 “愉快教育”的主要做法是教师要端正教学思想,转变教学主体观,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主动地学习。 4、克服不良情绪,提高自我管理情感情绪的能力 也就是进行所谓的“情商”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情绪规则,恰当表达情绪,学会心理调整,保持快乐心境,学会自我调节,控制不良情绪。常见的健康情绪调节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认知调节法 (2)合理宣泄法 (3)意志调节法 (4)转移注意法 (5)幽默法

第六章 主要内容

第六章情绪和情感 1、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掌握情绪和情感这两个基本概念并能区分它们的异同;理解掌握心境、激情和应激这三种基本情绪状态,理解掌握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这三种重要情感类型;懂得情绪对人的学习、工作的影响,对教学中学生情绪调节的方式方法有一定的理论认识;掌握焦虑这一心理现象的定义和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掌握主要的情感品质和培养方法。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和关系;心境、激情和应激的含义及其特点;情绪的调节和情感的培养。 3、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 4、教学时数:5课时 5、教学过程 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一)、什么是情绪与情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里的“情”,是指狭义的爱情而言。后泛指各种情绪。 1、定义:情绪与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在人脑中的反映。 2、情绪与需要的关系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在人脑中的反映。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当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使,就会产生肯定的态度,从而引起人的爱、尊敬、满意、愉快、欢乐等内心体验;如果不符合人的需要,则产生否定的态度,从而引起恨、不满意、不愉快、痛苦、忧愁、恐惧、羞耻、愤怒、悲哀等内心体验。由此可见,情绪情感并不反映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反映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所以,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 3、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情绪(emotion)和情感(feeling)两个概念有细微的差别。 (1)情绪更多地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 (2)情绪发生较早,动物和婴儿都有情绪,但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也是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 (3)情绪具有情境性,直接受情境的影响,而情感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定性。 (4)情绪带有更多的冲动性和外显性,较少地受意识控制;情感则比较深沉,往往以内隐的形式存在和以微妙曲折的方式表达出来,更多地受意识的控制。 以上区别是相对的。在现实的心理生活中,情绪与情感并无明确的界限。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要通过情绪表现出来。情感对情绪又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对一个人的积极情感可能会使人抑制暂时的不愉快的情绪。 4、、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认识过程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认识,情绪和情感就无从产生。人们的认识越深入,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就越深刻、越持久、越稳定。常言说:“知之深,则爱之切”就是这个道理。反过来,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有深刻的影响,它对人的认识能起到积极或消极的作用,情绪情感对人的活动各个方面有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情绪发展

原始情绪反应 (一)本能的情绪反应 幼儿出生后,立即可以产生情绪表现,头几天的新生儿或哭或安静、或四肢划动等等;可以称为原抬的情绪反应。 原始情绪反应的特点是,它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关联着。身体内部或外部的不舒适的刺激,如饥饿或尿布潮湿等等刺激,会引起哭闹等不愉快情绪。当直接引起情绪反应的刺激消失后,这种情绪反应也就停止,代之以新的情绪反应。例如,换上干净尿布以后,立即停止哭声,情绪也变得愉快。 原始情绪反应是幼儿与生俱来的,达尔文指出,情绪表现是人类进化与适应的产物。比如,啼哭时嘴角下弯的表情,是人类祖先在困难时求援的适应性动作,愤怒时咬牙切齿和鼻孔张大等表情是人类祖先即将进行搏斗时的适应性动作。 (二)原始情绪的种类 著名的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根据对医院婴儿室内500多名初生婴儿的观察提出,婴儿天生的情绪反应有三种: 1.怕。华生认为,婴儿害怕两种事件:一是大声,婴儿静静地躺在地毯上,如果用铁锤在他头部附近敲击钢条,立刻引起他的惊跳反射。其它的高声,如器皿落下,屏风跌落等,都会引起同样的反应。二是失持。婴儿身体突然失去平衡,失去依托,身体下面的毯子突然被人猛抖,引起猛烈震动,婴儿会大哭,呼吸急促,双手乱抓。 2.怒。限制活动会使婴儿激怒。当实验者双手温和地坚定地按住婴儿的头部,不准活动,婴儿会发怒。他把身体挺直,哭叫,挥手蹬脚。 3.爱。抚摸婴儿的皮肤,抱他,会使婴儿产生爱的情绪。特别是抚摸皮肤的敏感区域,如唇、耳、颈臂、乳头、性器官等,婴儿都会发生安静的反应,表示爱。 华生所指出的三种原始情绪反应理论受到批评,不少心理学家作了类似的实验性观察,都没有能验证华生的结论。人们认为,那是实验者强加于婴儿的。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原始的情绪反应是笼统的,还没有分化为若干种。 9.6.2 情绪的分化 婴儿情绪发展表现为他们的逐渐分化。下面介绍几种有关情绪分化的理论观点。 (一)布里奇斯的理论 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bridges,k·m·1932)的情绪分化理论是早期比较著名的理论。她通过对一百多个婴儿的观察,提出了关于情绪分化的较完整的理论和0一2岁幼儿情

剖析青少年情感发展与情绪特征是什么

剖析青少年情感发展与情绪特征 情感的发展与情绪特征是青少年在情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丰富的心理特点,剖析青少年情感发展与情绪特征是什么?并非孤立地存在,它们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各种矛盾: 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一方面,尤其是自认为已经成人的青少年,竭力摆脱家长的管束,在思想言行的各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独立性,表现出心理“断乳”愿望。然而另一方面,由于人生阅历不够,没有独立生存能力,他们对父母、成人及长辈又存在较多的依赖性。 2、闭锁性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 青少年期的青少年自尊心强,情感丰富,若受到打击,极易造成心理上的闭锁性。这种闭锁性导致了他们与周围的人之间产生距离,于是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孤独感。剖析青少年情感发展与情绪特征是什么?这种状态与青少年随生活空间的扩大而出现的强烈的交往需要,二者构成了一对难以排解的矛盾。 3、求知欲强与识别力低的矛盾 青少年具有极强的求知欲,这有利于增长知识,但由于识别能力低,往往暇瑜不分,糟粕不捐。这一矛盾在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必须正视这一问题,给予适当引导。 4、理智与情感的矛盾 青少年情感丰富,情绪不够稳定,往往容易感情用事。虽然他们也懂得一些世故道理,但不善于处理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常常不能坚持正确的认识和理智的控制而成为情感的俘虏,事后却往往为此追悔莫及、苦恼不已。 5、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青少年多朝气蓬勃,富于幻想,胸怀远大的理想与信念,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然而他们往往又是急噪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对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估计不足,以致在升学、就业、恋爱等问题上遭受挫折,或一旦困惑于现实生活中某些不正之风,又容易引起激烈的情绪波动,出现沉重的挫折感,有的甚至悲观失望,严重的陷入绝望境地而不能自拔。 6、性意识的发展与道德规范的矛盾。 这个时期的男女交往有一个特点,就是极其敏感、容易冲动,常常表现为激情,而他们此时思想尚未成熟,道德观念不强,意志力薄弱,强大的生理冲击力有时会使他们做出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给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所以这个时期应特别注意将性科学知识教育与伦理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使他们的性意识发展走向健康的道路。以下是有效策略: 1.注意培养青少年的自信心 自信心能战胜病魔,自信心也能使人成功。自信心是动力,是力量的源泉。作为父母

情绪情感与青少年发展

情绪情感与青少年发展 内容摘要:文章主要写情绪情感的特点,情绪类别,情感类别,从而了解青少年情绪发展的特点和如何克服不良情绪,调节好情绪,更好的促进青少年的发展。 关键词:情绪情感青少年发展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每天都在感受着、体验着周围的各种事物,并对之做出各种心理反映。“喜、怒、哀、乐、爱、恶、惧”正是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态度体验。 情感情绪是个体的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是指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内心态度体验。 在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个体不是无动于衷的,既表现出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态度,也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情感情绪活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令人欢欣鼓舞、欣喜若狂,有些事物却令人沮丧、懊恼和悲伤;有些事物使人怒发冲冠、暴跳如雷,有些事物却令人心旷神怡、心情舒畅;有些事物令人产生恐惧、绝望体验,而有些事物却令人充满希望、满怀信心。个体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以各种特殊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主观感受或体验就是人的情感情绪。当客观事物符合人的各种需要时,引起人产生相应的积极的态度体验;当客观事物不符合人的各种需要时,诱发人产生相应的消极的态度体验。 情绪常与情景联系在一起,具有冲动性、情景性、暂时性特征。引起个体某种情绪的情景消失了,与之相应的情绪也随之平息。例如,歌迷爆发出的呐喊尖叫、手舞足蹈等情绪往往是与演唱会的特定情景联系在一起,演唱会结束后,歌迷们的这种狂热情绪也逐渐停止。 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特征,它往往与人的认知活动、思想观念紧密相连。人的情感既可通过情绪化的活动表现出来。也可表现为内隐性特征。正由于人的情感具有这种特性,所以它也常常被看作是个性的结构或个性的表现。 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情绪虽有其特点,但其差别是相对的。在现实具体的人身上,情感情绪是交集在一起,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人的一切情绪表现都要受到情感的制约,而人的各种复杂情感往往要借助于不同的情绪表现出来。人

青少年情绪的发展与情绪的调节

青少年情绪的发展及社会问题对其的影响 摘要:本文述说了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中表现的一些情绪问题,其中包括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并且简略讲述了两项现今青少年心理发展中影响极大的问题——互联网和父母离异,并简单举了一些建设性方案。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情绪发展;互联网;父母离异 一、青少年情绪的发展 (一)情绪内在体验的发展 1.情绪波动明显 青少年很容易产生某种情绪,而且情绪一旦产生,其强度就可能比儿童或成人大得多,具体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青少年会因一时成功,欣喜若狂、激动不已,又会因一点挫折,垂头丧气、懊恼不已,表现为情绪在两极间的明显跌宕。 二是青少年还常出现似乎莫明其妙的情绪波动、交替。 造成青少年情绪这一特点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个体进入青少年期后,影响情绪的各种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大量出现,如学习成绩、交往情况、与父母关系、发育带来的身体变化等。其二,青少年期是充满各种矛盾的时期,生物、社会和心理上发展的不平衡所引起的矛盾冲突,常在青少年内心得以体验。而青少年的辩证思维发展水平不高,对待矛盾易产生偏激,因而引起情绪上的两极反应。 2.情绪心境化 心境(mood)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续时间比较长的情绪状态。青少年,尤其是进入青年早期的高中生,会出现情绪反应时间明显延长的情况。这种延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延缓作出情绪反应,二是延长情绪反应过程,从而出现情绪反应心境化的趋势。 3.自尊感体验深刻 自尊感(se1f—esteem)是与人们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情感。它在儿童生活早期就已展露,只是随着个体进人青少年期,主体我和客体我一分为二,青少年不仅能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还能把做出这些行为的自我作为客观对象加以分析确定,从而引发自我体验。青少年仿佛第一次发现了自己,开始认识自己并主动塑造自己。心理学家因此把青少年时期称为“第二次诞生”。青少年的自尊感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其一,青少年自尊感强烈。 其次,青少年的自尊感往往过分敏感。有的青少年会为一件小事争得脸红耳赤,有的则为此闷闷不乐或耿耿于怀,还有的甚至发生殴斗,不惜诉诸武力。 第三,青少年自尊感稳定性差,极易波动。 (二)情绪外在表现的发展 情绪的内心体验和外在表现都是情绪现象的有机成分,二者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但由于青少年期的特点,导致情绪的表现具有不一般的特点。而且,由于情绪显露于外,使得情绪具有了社会功能,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 1.情绪文饰现象增多 情绪文饰现象是指个体内部的情绪体验被外部的情绪表现所掩饰,出现表里不一致的情绪现象。 情绪文饰现象是个体从儿童向成人过渡过程中,情绪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表现。造成文饰现象的直接原因是青少年社会意识和自我意识发展的结果,使他们既注意到自己情绪在

中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

第二节中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 一、情绪与情感(填空) 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二、情绪与情感的分类(选择) (一情绪分类) 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的不同,一种可以把情绪划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四种基本形式,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的不同,可以吧情绪状态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后一种分类被较多采用,下面逐一进行阐述。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心境一经产生就不值表现在某一特定对象上,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被染上某种情绪色彩,影响人的整个行为表现,成为情绪生活的主导。所谓“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说的就是这种情绪状态。 2.激情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狂喜、暴怒、恐怖、绝望等都是激情的表现。他往往带有特定的指向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如暴跳如雷、浑身战栗、手舞足蹈等。 3.应激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引起的一种激素而紧张的情绪状态。 (二)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作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2.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认知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 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三、情绪理论(选择) (一)早期的情绪理论 1.詹姆斯--兰格理论 把他们的理论成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詹姆斯--兰格情绪学说。

2.巴甫洛夫的动力定型理论 3.坎农--巴德学说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1.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 2.沙特赫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3.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三)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四、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选择) (一)抑郁 所谓抑郁就是人们常说的忧郁,它是一种以情感低落为主要表现的心理状态。 (二)焦虑 所谓焦虑是指当一个人预测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紧张不安、忧虑、烦恼、害怕。 (三)强迫 这里所说的强迫,并非指强迫症,而主要是指出自内心,虽无意义却反复出现,但有时也能定制和摆脱的某些观念和行为。它属于一种意志上的心理问题。 自我强迫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这两方面。强迫观念主要表现为对已做妥的事情感到不放心,如出门后又回到门前,检查一下门是否锁好了;对当前事物常常联想到一些可怕或不详的情景,如看到安全行驶的汽车,有时会联想到严重的车祸;脑子里经常浮现过去的某段经历;明知没有必要研究,却反复思考,如“世界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强迫行为则是屈服于强迫观念的具体动作。如过渡洗手,认为手总是越洗越干净,于是一遍一遍反复洗手。 (四)恐惧 恐惧作为一种心理问题,是指对某种特定对象或境遇产生了强烈、非理性的害怕。(五)易怒 所谓易怒就是指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 五、中学生情绪的特点(选择) (一)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青少年情绪情感最突出的特点是其两极性的表现。霍尔把青春期说成是疾风怒涛期

【教师资格证】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

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单选)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二、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情绪:出现时间较早,与生理性需要联系,特性:情境性,暂时性,冲动性、外部表现明显 情感:出现时间较晚,与社会性需要联系,特性:深刻性,稳定性,内隐 三、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1. 情绪的分类:一般认为有四种基本情绪,即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2. 情绪状态的分类(重要): (1)心境(持久,微弱) (2)激情(爆发性,短暂) (3)应激(紧张状态下) 3. 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2)美感: 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理智感。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好久才做出题高兴 4. 情绪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社会功能

●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材料) 一、爆发性和冲动性二、不稳定性和两极性三、外露性和内隐性四、心境化 和持久性 ●自我防御机制 一、概念:自我防御体系为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中的专业用语,它是指个体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 二、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 1. 否认:拒绝亲人的亡故,仍坚持其未死。 2. 压抑:对痛苦体验或创伤性事件的选择性遗忘。 3. 合理化(不正确):对儿童的躯体虐待说成是“玉不琢不成器,树不伐不成材”。 4. 置换:孩子被妈妈打后,踢到身边板凳,把对妈妈的怒气转移到身边物体上。 5. 过度代偿:有些残疾人通过惊人努力变成世界著名运动员。 6. 投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认为我怎么想别人也怎么想 7. 退行:夫妻吵架,妻子跑回娘家向母亲哭诉。 8.抵消:说了不吉利的话就吐口水来抵消晦气。 9. 幽默:指对于困境以幽默的方式处理。 10. 认同:儿童做作业遇到困难,常说“我要学习解放军叔叔”,从而坚持把作业写完。 11. 升华:在学校被人欺负,所以努力考进警校,以维护社会正义。

第六章 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六章、情绪情感和意志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的特点,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 情感的特点,稳定,持久,深刻 认识和情绪情感的区别。 内容不同,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应。 情绪情感是对客观事物育人的主管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应 反应的形式不同,认识是通过形象和概念反应客观事物 情绪情感是通过态度体验反应客观事物的需要 特点不同,认识过程有随意的性质,情绪情感具有不随意的性质 联系,情绪情感影响着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情绪情感的基础 情绪的外在变现,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言语表情 情绪情感的功能,信号功能,感染功能,调节功能 心境——持久,微弱,弥散 激情——短暂,强烈,爆发(已经发生过) 应激——短暂,强烈,突发事件,高度紧张(正在发生时) 情感的种类——理智感,好奇心,求知欲,热爱真理 道德感,根据道德标准评价一个人的思想言行 美感,审美标准,自然或社会现象在艺术上的表现(直觉性,社 会性,个体性) 情绪产生的理论——詹姆斯和兰格的外周理论 埃农和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沙赫特的情绪激活归因理论(辛格) 伊扎德的动机分化情绪理论 压力是指有机体在心里或生理上收到威胁是出现的非特异性身心紧张的状态 压力三要素,压力源,认知,反应 适应综合征的三阶段,警觉反应阶段,抗拒阶段,衰竭阶段 压力源主要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 压力防御机制,压抑,否认,置换,文饰,投射,代偿,升华 压力的心理反应,抑郁,焦虑,恐惧,躁狂 焦虑障碍是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考试焦虑的基本特征是担忧 *健康情绪的培养——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丰富积极的情绪体验 学会自己接纳和自我欣赏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正确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 意志是人自觉的确立目的,有意识的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也叫意志过程 意志是与随意动作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青少年情绪情感问题

青少年常见的情绪情感问题 一、青少年常见的情绪情感问题及原因 青少年的情绪情感变化比较剧烈,所以在这方面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但一般认为,适度的、情境性的负性情绪反应,如考试中的紧张和焦虑,失恋后的悲伤等情绪是正常的。只有那些陷于某些不良情绪体验中不能自拔、或者体验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都超过一般人、严重妨碍了学习和生活的情绪反应才被认为是有情绪障碍的。青少年的情绪问题有很多,这里只介绍对青少年影响较大、较普遍的几种: (一)自卑 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它原因所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 1.自卑的表现: (1)自我评价过低。表现在对自己的生理条件如外貌、身高以及对学习、交往等各方面能力的评价过低,认为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明显不如他人。 (2)某一方面的自卑情绪扩散到其他方面。例如,某同学在数学考试上遭受了几次打击之后就觉得自己在学习其他各科时也都不如别人了。 (3)有意识地掩饰“缺点”。具有自卑心理的青少年往往在内心深处过分夸大自己的缺点,并因为害怕听到别人对这些缺点的评价而逐渐变得非常敏感,常把别人一些与自己无关的言行看成是对自己的轻视。他们经常对自己的缺点加以掩饰或否认,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同时,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采用回避与别人交往的方法来避免别人看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这样的行为将导致他们失去许多朋友,继而产生孤独的体验,这样很容易形成闭锁性的性格。 2.产生自卑的原因。 (1)从外部环境来看,其中比较常见的原因是因适应困难而造成的学习上的失败,以及由于过高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间的冲突所导致的优越感的丧失。例如,某同学想在期末考试中取得第一名,于是加倍努力学习,但是由于别人也同样在努力,所以他在那次考试中并未如愿以偿,这时他就会觉得自己的学习能力好像有问题,既而产生自卑的情绪。

第六章 情绪情感

第六章情绪情感(emotion & feeling) 本章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的内容: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二、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三、情绪的表现 四、情绪情感的分类 五、情绪情感对人的影响 重点讲述第一、二部分,共2学时。 一、情绪情感(感情)的概念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1、对情绪情感的进一步的认识: (1)是人与现实的关系,即好恶倾向。 (2)与认知不同,重在内心的体验。 如嗅觉——嗅到汽油味-----------属于认知 好恶------------------属于情绪 (3)与需要有直接的关系(关键是满足的情况如何) 满足时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 不满足时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需要是产生情绪情感的源泉 与己无关时不产生什么情绪情感 (4)影响人的心理活动,是一切心理活动的背景。 2、情绪情感的区别 通常,我们是把情绪与情感联系起来说,但是它们虽同为态度的内心体验,仍有一定的区别: 情绪情感 需要的种类与生理性需要有关与社会性需要有关 特性情景性、短暂性稳定性、深刻性 冲动性持久性 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内在 代表感情反映的过程代表感情反映的内容 3、情绪学说/理论 (1)情绪的感知学说(James-Lange theory,詹姆斯—兰格的外周理论)美国心理学家W·James 于1884年提出,丹麦生理学家C·G·Lange(1885)也提出:认为人体内对生理唤起的知觉就是情绪(来自于情绪行为变化和内部生理功能改变的结果)。即外界刺激产生内脏反应和行为;内脏的反应通过植物神经被个体感知,并与由危险信号引起的感觉融合,产生情绪。 (2)情绪启动学说(Cannon-Bard theory,坎农—巴德的丘脑理论)James-Lange theory的提出,引来诸多学者的研究。人们认为,若James-Lange theory成立,则应有下列的现象:实验条件下,引起内脏反应,应能给个体带来相应的情绪体验;不同的内脏反应应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或相同的情绪体验应该由相同的内脏反应引起;药物可引起身体变化,产生相应的情绪;切断内脏与大

第六章 情绪和情感

第六章情绪和情感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教学,掌握情绪和情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性知识,懂得情绪情感对人的工作、生活、学习、身体的重要影响作用。 ?掌握情绪情感的分类,情感的两极性,情感的功能等内容。懂得不同情感状态对人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了解青少年学生情感的特点,正确认识情感现象,掌握情绪调节的主要方法,为学生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和运用情绪情感知识于教育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一)、什么是情绪与情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里的“情”,是指狭义的爱情而言。 后泛指各种情绪。 ?1、定义:情绪与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在人脑中的反映。 对情绪情感的理解 ①客观事物是情绪之源; ②情绪以需要是否满足为中介; ③情绪是对事物态度之体验而非态度。

2、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情绪与情感的比较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要通过情绪表现出来。情感对情绪又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对一个人的积极情感可能会使人抑制暂时的不愉快的情绪。 3、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 ?认识过程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人们的认识越深入,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就越深刻、越持久、越稳定。常言说:“知之深,则爱之切” ?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有深刻的影响,它对人的认识能起到积极或消极的作用,情绪情感对人的活动各个方面有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现代情感心理学研究认为,情绪和情感的产生受到环境事件、生理状态和认知过程三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认知过程是决定情绪和情感性质

小学生情绪的发展及其特点21229

第一节小学生情绪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情绪与情感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情绪和情感是不同的。人类的情感现象,即广义上的情感,是人对事物的一种不同与认识过程的反映形式,是指通过体验,对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和事物与主观预期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它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具有过程、状态、内容、性质等不同的侧面,可分为情绪、情感和情操。 情绪是最基本的情感现象,它代表着感情性反映的过程。它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所以是不学就会的,并常具有高度的紧张性。当有机体的某种需要获得满足时,则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愉快、喜悦等;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如焦虑、愤怒等。情绪是人类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反映形式,具有外显性和即时性,常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情绪有许多种类,人类最原始的四种情绪就是愉快、愤怒、恐惧和悲哀。 情感是广义情感中的一种,是较高级的情感现象,它侧重于情感现象的内容方面。情感与人的基本社会性需要相联系,所以并不是与生俱有的。情感也是多种类的,但具体可分为两类: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感,如害羞、骄傲、谦虚等;与他人有关的情感,如爱、恨等。相较于情绪而言,情感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和稳定性。 情操是最高级的情感现象,它与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如与人交往中产生的友谊感、与遵守法规法则有关的道德感、与精神文化需要相联系的美感及理智感。情操发生得较晚,为人类所特有,是个体发展到社会化进程的一定阶段才产生的。情操比情感具有更稳定和含蓄的特点,它是情绪概括化的结果。 然而,以上情绪、情感与情操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实际上它们是统一的整体,

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的不同侧面。 在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中,情绪与情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情绪与情感对个体的行为既有促进作用,也会产生干扰作用。一定的情绪、情感往往是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的动力因素之一。如果一个人缺乏热情,表现冷漠,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所从事的活动中去,也难以取得好成 绩。适度的兴奋性可使身心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从而推动个体有效地完成任务。心理学有关研究证明,适当的紧张和焦虑能促使人积极地思考和成功解决任务,但是如果个体产生的消极体验过多,如不满、消沉、情绪低落,或者个体由于动机因素而产生过高的焦虑或紧张,则会干扰个体的行为,妨碍活动的进程,降低活动的效率。 情绪、情感在人际关系的调节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借助于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一一表情,人们彼此可以传递信息,沟通思想。通过察颜观色,可以了解对方的情绪状态,使人际交往得以正常进行。如果个体经常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愉快、开朗,则在人际交往中较受欢迎;相反,如果个体的情绪困扰长期不能解决,则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不能与人正常相处,难于适应正常的学习和工作,不仅影响活动效率,而且也有损于身心健康,长此以往,还可能导致焦虑、压抑, 及一些身心疾病,如偏头疼、高血压、胃溃疡等,甚至引起神经症或精神病。 二、小学生的情绪与情感 平时我们所说的小学生的情绪是就广义而言的,它包括小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是指小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情绪是小学生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总要对所接触的人和事物抱有一定的态度,以获得某种主观体验,这便是小学生的情绪。进入小学以后,儿童从无拘无束的、天真无邪的幼 儿转变为受校规学纪约束的小学生,其主要活动形式也从游戏转变为学习。而与幼儿时期的游戏相比,学习属于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儿童在学习活动中需要承担一定的义务,需

心理学第七章情绪与情感

二情绪情感的调控途径情绪情感的调控途径主要包括以下5种: 1、自我意识调控。 2、理智调控。 3、转移调控。 4、激励调控。 5、合理宣泄。三、消极情绪情感的调节与控制(一)排除抑郁 1、铲除抑郁根源。 2、改变认知角度。 3、适当释放情绪。 4、改变行为方式。 5、调换环境。 6、休息。(二)学会制怒 1、拓宽心理容量。 2、要有一定的防怒措施。(三)克服自卑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克服自卑的良好手段。(四)消除紧张与焦虑 1、积极的认知方式(1)勇敢面对焦虑与紧张,想一想事情最坏会到什么程度。(2)排除极端的想法,不随意夸大生活状态。(3)用欣赏的态度看待世界。(4)承认自己的局限,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5)理智的面对冲突,权衡自己所冒的风险。 2、积极的行动方式积极的行动方式表现在以下个方面:(1)赶快行动起来。(2)融洽社会关系,运用社会支持。(3)学会宣泄和倾诉。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和行动策略就是培养健康的个性,有了健康的个性,消极的情绪就会减少许多。第六章 情绪与情感本章主要内容:如何理解情绪、情感的概念情绪的生理变化及表情动作情绪、情感的种类情绪:是人对待认知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它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一、什么是情绪、情感?情感:是情的感受方面,即情绪的主观体验。二、情绪与情感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1、需要及所属不同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为人和动物所共有;情感则与社会需要相联系,为人所独有。 2、稳定性不同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一)区别3、外显性情绪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情感则多以内心体验的形式存在4、发展时间情绪发生在先,情感发生在后(二)联系 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1)情感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情感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2、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情绪的不同变化,一般都受到个人已经形成的社会情感的影响。三、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1、极性上:肯定与否定2、强度上:强与弱3、紧张度:紧张与松弛4、复杂度:单纯与复杂5、快感度:愉快与不愉快四、情感过程与认识过程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前者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而后者则是 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2、联系:情感在认识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同时又影响着认识过程。五、情绪的功能(一)动机作用 1、情绪是伴随动机性行动产生的;在某些情况下,情绪情感本身就具有动机的作用。 2、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有正反两方面:积极的情绪对行为有促进作用;消极的情绪对行为有抑制作用。(三)组织功能积极的情绪如快乐、兴趣、喜悦等的作用具体体现以下方面: 1、促成知觉选择。 2、监视信息的移动。 3、影响工作记忆。 4、影响思维活动。(四)信号作用情绪和情感在人际交往中起着信号作用,是人际交流的重要手段,尤其是情绪情感的外显形式――表情。(五)感染作用情绪情感的感染功能是指某个人情绪情感的表现具有对他人情绪情感的影响功能。(六)迁移作用一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的效能。第二节、情绪的生理变化及表情动作一、情绪的生理变化 1、呼吸系统 2、循环系统 3、消化系统 4、

(完整版)第六章学前儿童言语和思维

《幼儿心理学》教案授课专业:学前教育授课教师:张瑛

第六章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 【新课导入】“同学们,由于电脑临时出现了故障,这节课请同学们回教室自习。”待学生 反应完后,再解释什么是情感: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新课讲授】 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什么是情感 1提问:“当我们在进行‘庆三八’排球赛,比分落后于别人时,我们有什么样的需要?” 2、提问:车声、铃声在一般情况下,弓|不起我们的情感体验;当你急切盼望下课时,或在车站等候来车时,听到铃声和车声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当你在聚精会神地思考某些问题时,听到铃声和车声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以学生身边的事例来举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 “从低级 到高级”的认知发展规律,利于学生掌握:(1)情感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是主观的、 内在的,是在一定事物的影响下产生的。⑵情感的产生与人的需要、愿望、观点相联系。 (3)情感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总之,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3、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 区别表现在: 第一,从需要角度看:情绪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 联系; 第二,从发生角度上看,情绪发生较早,情感出现较晚,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但只有人才会有情感。 第三,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永远具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第四,从表现形式看,情绪一般发生迅速、强烈而短暂,有强烈的生理变化,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而情感则比较内隐,多以内在体验的形式存在。 联系:一般来说,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 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第六章 情绪情感

第六章情绪和情感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分类、关系、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情绪的理论和情绪的调节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情绪的理论(2)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分类、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 2.本章难点: (1)情绪的状态分类(2)情感的分类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2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的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性质与功能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情感与情绪有以下区别: ①从需要角度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 ②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无论从种系或是个体发展来看,情感体验都发生得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 ③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永远带有情境性,而情感有可能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稳固的情感体验是情绪概括化的结果。以上区别是相对的。 ④从强度和外部表现看,一般说来,情绪的强度相对较大,外部表现较明显;情感的强度一般不如情绪强烈,外部表现也不如情绪强烈。但这种区只是相对的。 联系: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情感对情绪又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们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既相互转化,又相互依存。 ①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情感,可能以强烈、鲜明的情绪形式表现出来,又能表现为深沉而持久的情操。

②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的情绪,都可能由所赋于的社会内容而改变它的原始表现形式,从而表现为情感。 ③具有高级社会内容的情操,即可表现为情绪,又可表现为情感。 (三)情绪情感与情绪和需要的关系 1.需要是情绪产生的重要基础。 2.在起主导作用的情绪通常与人的主导需要相联系. (四)情绪情感与认知 1. 情绪总是伴随一定的认识过程而产生,认知在情绪产生中起着重要决定的作用。 2. 情绪情感不同于认识过程 (1) 认识过程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情绪情感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2) 一般说来认识过程无明显的外部表现,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比较明显. 3. 情绪情感反作用与认识过程. 二、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一)适应功能 (二) 动机功能 (三) 组织功能 (四)信号功能 三、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一)什么是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情绪的维度,主要指情绪的性质 .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这些特征的变化幅度又具有两极性,每个特征都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 1.情绪的性质有肯定与否定两极. 2 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 3.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 4.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 5. 情绪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两极。 第二节情绪情感的种类 一、原始情绪 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二、情绪状态的分类 1. 心境 2.激情 3 应激 三、高级情感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第三节情感教育

情绪理论的发展历史及个人观点

情绪理论的发展历史及个人观点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F1001001 李卉5100109001 一、发展历史 I 达尔文学说 达尔文的进化观点认为,情绪作为人类种族进化的证据,可能是人类行为得以延续的机制。感情、智慧等心理官能是通过进化阶梯获得的。尽管人类和高等动物之间的心理差异是巨大的,然而这种差异只是程序上的,并非种类上的。人类所夸耀的感觉和直觉,感情和心理能力,如爱、记忆、注意、好奇、模仿、推理等,在低于人类的动物中都有其萌芽状态,甚至处于相当发达的状态。一切肉体和精神禀赋都将进化而趋于完善。 II James-Lange理论 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和生物科学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James,W.)和丹麦生理学家卡尔·兰格(Lange,C.)分别于1884和1554提出相同的情绪理论,后被称为詹姆士-兰格情绪外周学说。James指出,按照常识的说法,对外部事件的直觉使人产生感情,随着感情的产生而引起一系列身体变化。但他认为,使人激动的外部事件所引起的身体变化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感觉。“我们知觉到激动我们的对象,立刻就引起身体上的变化;在这些变化出现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感觉,就是情绪” III坎农的丘脑学说 坎农认为,情绪并非外周变化的必然结果,情绪产生的机制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提出了情绪的丘脑学说。坎农认为,当刺激引起的感觉信息传到皮层时,释放了经常处于抑制状态的丘脑中心,唤醒丘脑过程,导致特定模式的情绪产生。丘脑同时向大脑皮层和身体的其他部分输送冲动,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所以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同时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