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2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表现形式
2、几种观点: ▪ 乔根森(D.W.Jorgenson),1961年提出“二元结构理 论”,认为,农产品剩余是农村劳动力剩余的基础, 农业剩余越多,劳动力转移规模越大。 ▪ 以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是否达到了社会平均劳动 生产率来衡量。 ▪ 工农两个部门之间是否存在收益差。
§7-2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表现Biblioteka Baidu式
1、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界定: ▪ 农业剩余劳动力:如果农业劳动力资源与其他生 产要素的组合不成比例,以至于一部分农业劳动力 资源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者负值,那么,这部分农 业劳动力就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即: ▪ MPL=0时农业部门容纳的就业人数,是农业部门 的最大就业量。 ▪ MPL小于0的那部分农业劳动力,是剩余劳动力。
“如果能够给农民现代的科技,现代 的生产手段,即使落后地区的农民, 也可以点石成金,把农业变成现代的 产业”。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
§7-1农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一、农业劳动的特点及合理组织利用的要求
1.农业劳动的季节性
2.农业劳动的分散性
合理引导
3.农业劳动的多样性 4.劳动成果的不确定性。 自我监督
资料来源:《农业经济学》,钟甫宁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P23

引自:亢志华,陈海霞,刘华周:“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 利
200用7年率:来全发国展平现均代农业”— ,《江苏农业科3学08》7.260元09/(hm42)。 1195.5元/人
§7-1农业劳动与农业劳动生产率
四、提高农业劳动力生产率的途径
§7-1农业劳动力合理利用的途径
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及衡量
3、关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计算
“产品数量”的实质是“劳动成果”,可以具 体化为实物量(产量)、价值量(产值)或者 作业量(工作量)。
劳动时间是指取得相应产品所实际耗费的劳动 量。通常采用人年、人工日、人工时等单位。
§7-1农业劳动与农业劳动生产率
引言:讨论什么?
经济学上讨论人口问题的两个视角:
第二,“质量”的视角: ▪ 质量体现在两个方面:文化素质和体能素质
➢ “石田千里,谓之无地;愚民百万,谓之无 民。” ——西汉·韩婴 ▪ 提高人口质量:人力资本投资(Thedore,W,Sehultz) ▪ 农业部门面临的是如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问题。
第7章 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7-1 农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7-2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引言:讨论什么?
经济学上讨论人口问题的两个视角:
第一,“数量”的视角: ▪ 人口的作用是“双重”的,规模必须“适度”。
➢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1766-1834) Thomas·Robert·Malthus:1789发表的《人口原理》是现 代人口学的开篇之作。 ➢ 马寅初(1882-1982):1957年提出应节制生育。 ➢ 加利·贝克尔(Gary·Becker)(1930-):《家庭经 济分析》,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人类的生育行为。 ▪ 我国农业部门面临的是大量剩余劳动力问题。(留守问题?)
2、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1)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 (2)提高从业者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 (3)构建合理的劳动组织形式。(组建技术协会; 组建生产合作社等) (4)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
§7-2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了解几个统计指标: (1)劳动适龄人口:处于劳动年龄阶段的人口数 我国标准:男性15-60岁;女性15-55岁 世行标准:16-60岁 (2)劳动力资源=劳动适龄人口总数-在押犯人- 现役军人-无劳动能力的人+不足年龄但参加社会劳 动人员+超出劳动年龄仍在从事社会劳动人员 (3)劳动力=劳动力资源-待业人员-16岁以上的 上学人员-家务劳动者
指标
年份 1957 1975 1978 1990 1995 2000 2005 2007
每个农业劳动 力年产粮食 (kg)
1010
967 1076.2 1470 1313.3 1282.3 1424.9 1595.2
每个农业劳动
力年产肉量
21
27
29
94 148 167 204 218
(kg)
每个农业劳动 力年负担人口 3.4 3.1 3.4 3.8 3.4 3.5 3.8 4.2 数(人)
——马克思
§7-1农业劳动与农业劳动生产率
四、提高农业劳动力生产率的途径
1、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1)技术因素:比如,劳动者自身因素、生 产工具等。 (2)社会经济因素。比如,劳动组织方式、 专业化水平、农业产业化水平等。 (3)自然因素。比如,土壤肥力、地理环境、 气候条件等。
1957-2007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难以考核,难以计量。 专业化分工的困难 农业雇工的限制。
§7-1农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及衡量
1、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
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农业劳动时间与劳动成 果之间的比率。是反映农业劳动者生产效率的 重要指标。
2、两种描述方式
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数量/农业劳动时间 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时间/农产品数量
§7-2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表现形式
2、几种观点: ▪ 最为经典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illiam Lewis)于1954年在其发表的“无限供给下的经 济发展”一文中关于不发达经济二元结构的分 析。他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关于刘易斯观点的进一步的说明: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劳动力丰富,新增劳动力以 “自然就业”的形式进入生产。
三、提高农业劳动力生产率的意义
1、是发展增加农产品供给的重要途径 2、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志 3、是提高农业从业者收益的根本办法 4、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7-1农业劳动与农业劳动生产率
四、提高农业劳动力生产率的途径 “劳动生产率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
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 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 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 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