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背景下的民族传统文化与政治发展综述——以鄂温克民族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化背景下的民族传统文化与政治发展研究综述———以鄂温克民族为例

□张凤喜曹海琴

【内容摘要】历史证明,任何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都对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是十分重视。本文针对学界对现代化背景下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情况作一

理论回顾。

【关键词】现代化;小民族;传统文化;政治发展

【作者单位】张凤喜、曹海琴,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更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命的血脉。在我国五千余年的文明史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小民族传统文化是小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物质、精神文化的总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该民族在特定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创造的,表现出特定的类型和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本质区别。

鄂温克族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古老民族,长期生活在我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市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曾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霍恩克尔”、“喀木尼堪”、“特格”等。解放后,根据其民族意愿和实际情况,于一九五七年底,正式规定统一族称为鄂温克族,意为“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有关鄂温克族的学术性研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开始起步的,但在此前的历史文献中已有对鄂温克族活动的记载,这些文献对于研究鄂温克族的历史流变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对于鄂温克族的研究本就不多,而从现代化与小民族文化关系的视角进行研究则更为少见。

对现代化与小民族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源自对现代化的研究,因此在探讨现代化与小民族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状况之前,对现代化的研究状况进行简单的介绍是必要的。

政府、被征地的补偿办法,深入积蓄和挖掘土地潜力。

四、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关键

目前,在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中,虽然对于项目的立项、实施、验收都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但随着建设占用耕地数量不断增加,单靠国土部门通过土地复垦整理开发补充耕地已不现实。一是相关部门要积极参与、分工协作:国土部门负责补充耕地项目库的建立和使用管理;农业部门负责补充耕地土壤肥力和继续培肥措施的验收;水利部门负责灌溉设施的验收;财政部门负责资金使用的审核等。二是进一步强化市场化运作、减少行政羁绊。国土资源部在2009年出台的《关于全面实行耕地先补后占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就提出,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社会资金参与补充耕地;耕地指标通过市场有偿转让,用于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

因此,要注重采用经济手段,充分调动中央、地方、企业、农民等占补主体的积极性,理顺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要鼓励个人和企业通过集资、投劳、贷款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采取独资、联营和股份制等联合方式参与耕地补充,如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资金、农村经济组织资金、个人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土地整理等。此外,还要通过建立多方激励机制,从政策上、资金上、指标上对耕地保有量大省、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等给予奖励与补助,甚至可以设立耕地占补平衡奖励基金,对年度占补考核优秀的地区、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并引入社会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占补平衡项目保修制度和项目施工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五、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需求的日益提高,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不仅仅是个数学命题,其内涵应是涵盖资源、生态、经济等方面平衡的综合性命题;从长远来看,垦荒式开发土地来增加耕地的做法不可持续,应注重内涵式土地利用,通过土地复垦整理、尤其是改造中低产田保持耕地占补在综合效益上的动态平衡;最后,还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完善经济手段、开展国际合作、强化社会监督,最终建立起耕地占补平衡的广泛参与体制与多方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王梅农,刘旭,王波.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变迁及今后走向[J].安徽农业科学,2010

2.韩娟,薛剑.实现国家重点项目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探讨[J].兰州学刊,2011

3.鄂竟平.中国每年因水土流失损失耕地约100万亩[J].中国新闻网,2009

·

61

·

一、学术界对现代化研究的理论回顾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化问题就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轮研究热潮,可谓方兴未艾,已经形成新的分支学科。一般认为,现代化是指伴随着从传统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社会与经济变迁,是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现代化作为一个引起世界巨变的重要的社会现象,人们对它的探讨开始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后,然而对其进行系统性的学术研究则始于二战以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学者们专门化、课题式的研究则使其不断深化,形成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理论。时至今日,对现代化的研究已经扩展至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哲学乃至文化学领域,关于现代化各种问题的研究与思考渗透其中。

对现代化的研究兴起于战后,这一时期是现代化研究的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对现代化的的研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这一时期是现代化研究的发展阶段。而进入60年代以后,现代化理论几乎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取得了进展,这一时期是现代化研究的高潮阶段。今天人们关心的重点在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因此目前学术界对现代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角度:从经济学角度的研究、从社会学角度的研究、从政治学角度的研究。

(一)从经济学角度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一系列的经济滞胀,在经济学领域占统治地位的凯恩斯主义衰退,而现代化理论中的“依附论”和“中心—边缘理论”兴盛起来。以A·G·弗兰克为代表的“依附论”指出:发达社会的发展是它们剥削殖民地的结果,它们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越多,其剥削就越重,这种方式不是真正的发展。“中心—边缘理论”认为,资本有一种向中心地区集中的倾向,中心与边缘之间的差距将随着经济发展而扩大。目前现代化理论的研究,分为两个发展方向。其一为对以“时间差”为核心内容的“连续模式”的超越,即分别研究落后社会和先进社会。其二为与“隔断模式”的联系,即把落后国家视作是先进国家发展的结果。

(二)从社会学角度的研究。社会学现代化理论摈弃了结构—功能主义的方法论,实现了由“连续模式”向“间断模式”的转化,并把现代化理解为历史的过程。《社会系统论》使人们对社会学的分析从行为层面转向结构层面,然而“结构—功能主义”对于分析社会的结构和功能是很好的工具,但对于分析社会意识的问题则是失灵的。以开阔的历史观为指导,人们开始把欧洲地区和世界其它地区进行比较来尝试把传统与现代二元共存的“现代”进行对比研究。当今社会学的现代化研究重点探讨三大问题:一是在方法论上批判“结构—功能主义”;二是向“隔断模式”转化;三是对先进与落后性的理解。

(三)从政治学角度的研究。在政治学领域的现代化研究,同样面临反思方法论和批判“连续模式”。现代政治学的理论框架是:朝着现代化的目标,有效地动员人口移动和资源分配。然而,实际情况是指向现代化目标的人口移动和资源分配没有得到很好的运作。因此,政治学开始转向政治参与问题,多元论和集团主义成为热门理论,政治学就此在方法论上转向“隔断模式”。随着政治学向“隔断模式”转化,政治学的历史观也发生转化,即把现代政治社会视作历史的过程。政治学领域的现代化有三个要点:一是反思政治体系理论方法;二是对先进与落后各领域关心分化;三是对先进与落后同时代性理解。

二、现代化与小民族传统文化关系研究现状

1979年,《中国民族》发表了《做好杂居散居少数民族工作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中国学者第一次把少数民族与现代化的问题联系在一起,但对少数民族及小民族的现代化问题探讨得不够深入,也不够全面。1980年,《内蒙古社会科学》发表了浩帆的《民族工作与四个现代化》,这篇论文是“文革”结束后在完成思想的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对各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做好民族工作,搞好现代化建设的反思。20世纪80年代前期,关于少数民族及小民族的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的“四化”方针而展开的,主要论文有《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实现四化建设》、《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使民族语文工作更好地为四个现代化服务》等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中西方学术交流和对话的逐渐展开,有人开始研究小民族的传统文化,相关论著不断发表。粟万雷的《美,是不能泯灭的———谈谈少数民族的传统美德与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首先关注小民族的传统文化,并提出这样的命题:“少数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在现代物质文明日趋提高的社会里,能否得到发扬光大?”以这篇论文为标志,对小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研究被提上研究日程。此后,有关现代化与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活跃起来,发表了一系列专题论文。《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趋势下的保护与传承———以云南省河西乡玉狮场村为例》指出传统和现代不应该是绝对的对立,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现代化的前提,应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从传统意识到现代意识》讲到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从传统意识向现代意识的转换,并着重探讨了现代意识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超越非此即彼:小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构建》明确提出小民族传统文化现代构建的假设,直接关注小民族文化变迁结果和未来前途问题。《西部大开发与小民族文化遗产的弘扬保护》阐述了西北人数较少民族文化遗产在西部大开发中所面临的保护与发展问题。都是有关现代化与小民族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小民族的现实生存与文化保护的困境———以赫哲族为例》从现代化背景中分析赫哲族的现实生存和渔猎文化陷入的困境,提出了如何冲破困境在发展中保护与创新赫哲族渔猎文化的新思考。《从现实生存到文化生存———试论人口较少民族现代化问题的研究范式》从现实生存和文化生存两种范认知模式探讨了对待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态度及解决方案。

三、结语

目前,现代化与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已成为我国民族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相关专著与论文已发表不少,可以说这些学术成果都是本论文的研究基础,为本选题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

7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