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加坡中心城区城市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加坡中心城区城市建设
黄雯
为期仅仅三天的新加坡考察,印象最深的
莫过于新加坡顺畅的交通、整洁的街道、宽敞
的组屋,不同风格的建筑物相映交融,商业区、
居民区、工业区、公共服务地区及公园绿地布
局合理,所到之处无不彰显着国际花园城市的
魅力。
在这期间,我们对其城市规划体系、城
市规划管理、城市特色建设、道路交通等方面
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和学习,其在中心区城市建
设方面具有一下三个特点。
一、朴质简约,整体和谐
在新加坡,并没有太多的宏大豪华建
筑,单体建筑的标准并不高,建筑立面非常简
约,但也有少数在城市建筑群中起重音和强烈
符作用的标志性建筑,比如贝聿明设计的莱佛士大厦、丹下健三设计的金融大厦等。
当然,就单体建筑而言的确不足以吸引人们的视线,但新加坡的城市形象对人的心理感知有深度揣摩而给人以整体和谐美感才是真正让人醉心的地方。
建筑空间布置简洁而灵活,单体建筑虽然简约,但与周边环境高度协调,骑楼灰空间、回廊、死巷等布置恰到好处,形成一个个风格各异的空间体,高楼之间,广场、花园穿插其中,使整个城市建筑群形成有机整体,通过丰富的天际线和竖向轮廓线给人一种起伏有致、进退有序的律动感知。
街道两旁宽阔的绿化带中种植着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热带植物,这些植物创造了凉爽遮荫的环境,弱化了钢筋混凝构架和玻璃幕墙僵硬的线条,不但增加了城市的色彩,更协调了城市空间。
所以新加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就在于整个城市弥漫着和谐、美好的城市意象。
由此可见,城市景观不等同于建筑景观,城市的景观美不等同于建筑的高、大、新、奇,塑造城市景观最基本的内涵就是将建筑物、构筑物、城市街道、广场空间及园林绿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在大力提倡“城市形象”,“城市名片”,“城市品牌”的今天,规划者和决策者们在城市景观之路上作出了很多尝试和努力,对城市色彩的研究,对建筑风貌的改造,有时候往往还是停留在面上,然而一层皮的“化妆运动”只是表面功夫,是长久不了的,作为综合性的城市建设,任何一种主导思想,其影响和结果往往是巨大而深远的。
建筑由于建设时代的不同会出现各种风格,这是不可避免的,协调要在体量、高度和色调上作研究,而对于软环境的塑造也是有效的途径,我认为新加坡造就的即可
远观又能近赏的城市形象一方面在于对城市整体轮廓的设计和有力控制,另一方面大量的绿色走廊和绿色开倘空间功不可没,走在这座城市,在人们视觉高度内尽是绿意盎然、花团锦簇,丰富的骑楼空间,种满花卉的过街廊道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人们又怎会去细究建筑上的些许遗撼呢,景观和实体、形式和功能在这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二、疏密结合总相宜
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区,新加坡人并没有铺开来大兴土木,而是疏密有致的有序建设。
对于建造最具有经济效益的高楼大厦也是严格控制,有明确的分区,并且住宅建筑不得超过25层。
在新加坡中心区主要高层建筑群呈现出“两轴一片”的布局结构。
一轴沿南海岸成松散的带状分布,一轴沿商业街乌节路密集分布,一片就是滨海湾著名的中央商务区,其余区域的建筑密度和绿地率都得到有力控制,并且均匀分布着城市公园、居住区公园,城市肌理疏密有致,富有层次。
以位于中心区南部滨海湾的中央商务区为例,这里是新加坡现代摩天大楼最为集中的区域,集中了全球各大知名银行金融机构、商业贸易公司等,楼与楼布局得十分紧密,滨海湾是其天然的视觉通廊,站在海岸边对望,摩天建筑群带来的视觉冲击尽收眼底,庞大的建筑群的威摄力在浩瀚的大海面前也显得恬静、温婉。
而中央商务区背后就是以多层建筑为主的历史街区,现代空间与传统空间在这里撞击,疏与密相互映衬,特色突显。
这样集聚宏伟建
筑群的中央商务区我
们还能列举很多,比如
纽约的曼哈顿,巴黎的
拉德方斯…,他们有个
共同的特点就是相对
集中,周围区域的建筑
群密度和高度相对较
低,并且留足了公共开
倘空间,使建筑群成为
城市天际线中绝对的
主角,也给人们提供了
足够驻足休憩的场所。
在中国的城市建设中,高层建筑布局零散,遍地开花的现象很普遍,缺乏对城市形象的整体设计,特别是对于高密区的建设。
新加坡高密区建筑密度是远远高于中国一些大城市高密区的密度的,他们划分街坊的道路并不宽,将土地的价值发挥到极致,然而却不让人感觉压抑,新加坡的高层建筑均采用点式建筑,保证通透性,并且在高大建筑造成的心理震慑到心
纽约曼哈顿
巴黎拉德方斯
理压迫之间,总能找到一片开倘的广场或者是绿地,以调整人们的这种心理感受,这跟曼哈顿的中央公园一样,在密集的建筑群周围,留有相应规模的开倘空间,如此疏密结合的建设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建设。
所以在规划中提出“反规划”的探讨,“反规划”不是不规划,也不是反对规划,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这就象是水墨画中的“留白”,我们在空间规划设计中常遇到的“开倘空间”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特别是高密度开发中更要注意这一问题,要控制规模,更要留足空间,以保证生命土地的健康和安全,公共利益的持续长久。
三、文化交融,古今辉映
新加坡是一个多文化交融的国家,其城市建设也体现了多文化内涵的建设风貌,也造就了新加坡独特的城市特色,即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对比融合的城市风貌。
在中心区,你随处可以看见特色的历史建筑与现代风格的建筑交相辉映,历史街区主要有中国城(ChinaTown)、小印度(Little India)、阿拉伯街、甘榜格南等。
新加坡政府认为对城市中的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应合理评估其价值,它们所蕴藏的无形回忆和共同情感,是建构一个国民归属感的必要条件。
新加坡政府将这一思想作为历史街区保护的基本策略。
以新加坡河北
岸的克拉码头
(Clarke Quay)为例,
1860至1870年代曾
是造船和修船的中
心这里原本是低矮
的货仓和店铺,
1983年货运驳船迁
离新加坡河以后良
好的地理区位条件
使得码头周边迅速
高楼林立,对于市中
心滨河沿岸所留存
的这些旧建筑,新加
坡政府并没有将其
拆除重建更具经济价值的商业或办公,而是将这里的数十座货仓和店铺改为多元特色的餐馆和酒吧,成为该地区标志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有着传统风貌的店屋同背后的现代化摩天大楼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新加坡历史街区保护独特之处,没有限定的协调区,很纯粹地保护传统文化和发展现代文明,这样的结合是戏剧性的,造就了新加坡独特的城市景观。
新加坡的旧城保护是另辟蹊径的,他的成功一方面在于,新加坡的历史街区都具有一定规模,这样与现代建筑群的对比才不会显得薄弱,才能碰撞出独特的火花,另一方面跟他是海滨城市分不开,正因为有容纳百川的大海,不管是现代建筑还是历史传统建筑都保持与大
繁华背后的历史街区
中国城街景
海的和谐,这种冲突也最终融于大海,也就是说海滨城市的特征基调穿越历史,结合了过去与现在。
这也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作为内陆城市,特别是平原城市,在旧城改造中,怎么来协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呢?我们通常是采用协调区来达到过渡的效果,是扩建复古的假街坊,是创造一个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新区域,还是如同新加坡那样来一次直接对话,这需要我们对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的价值作出合理的评估,以及对市场价值,特别是旅游价值的分析,来确定保护与新建的度,以及解决做多大,怎么做的问题,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建设的方法还将继续探讨下去,毕竟我们所存在的空间也是历史,不能一味地复制过去,更重要还是创造未来。
四、结语
新加坡之行是一次对城市规划感性认知的旅程,我们感叹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在这片64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的奇迹,在这片苍青翠绿的背后,有着读不完的丰富内涵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