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国传统哲学.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贬恶扬善的人性论
? 人性论是人类对自我本质的认识,是人生哲学 与伦理道德学说的理论基础。
? 儒家哲学的人性论主要有性善论,性无善恶论, 性恶论,性善恶混论。
? 孔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性理论的思想家。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它从两个方面开创了人性探讨的方向:①先天与后天。②自 然与社会。
臻于成熟,也使天人感应论进一步走向神学目的论。
? 王充发明元气论,并明确提出“天道自然” 命题:“论天自然无为者何?气也”,“天地 合气”,“万物自生”,“人偶自生”(《论 衡·物势篇》)。柳宗元提出“天人各行不相
预”,刘禹锡提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 (《天论》),对西汉以来的“天人感应”论 予以否定,使儒家哲学的天人合一论重新回到 天道自然路线。
“明于天人之分”。 (《荀子·天论》) “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
?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① 灾异谴告说。“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春秋繁
露·必仁且智》),认为自然灾害和统治者的错误有因果联系。 ② 天人同类说。认为天和人同系阴阳,天和人的阴阳之气可以互相
感应。 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战国后期阴阳家的思想,使天人感应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也讲“诚”。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 孟子还发明“心”,以“心”为天人合一的基础。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 矣。”(《孟子·尽心上》)
? 荀子(前313-前238)沿着自然之天路线发展, 一方面主张天道自然,一方面强调天人相分。
儒家哲学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
① 先秦时期:儒家哲学创立时期。 ② 汉唐时期:儒家哲学的神学与反神学、玄学
与反玄学时期。 ③ 宋明时期:儒家哲学理学化时期。 ④ 明末清初及近代时期:儒家哲学自我批判时
期。
1、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观念的原始形态表现为天人感应、神人感 通的天命观。
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无神论兴起,天的人格神 含义受到怀疑,原始形态的天人关系逐渐向哲学方向 演变。这种演变沿着两条不同的路径进行:一是塑造 道德之天;一是强调天道自然。
? 王夫之(1619-1692)是丰富发展天道自然传统的杰出代 表。他发明“实有”范畴,以“实有”为世界本体, 进一步发展了王充、张载以来的气一元论,对整个物 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作了更高的哲学抽象,并以此作 为天人合一的基础。
他还以“实有”释“诚”,认为“阴阳有实之谓 诚”,“诚也者,实也;实有之,固有之也。”(《读 四书大全说·中庸》)认为物质及其运动形态的实有性 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固有属性。
它提出一个重要问题:人的先天本性与后天环境的关系。 它表明:人性的差别不在天性,而在习性;不是来自先天, 而是来自后天。
? 性善论主张人性本善。也就是说,人的道德观念是先 验的,天赋的,与生俱来的。
孟子发明性善论。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 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 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 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认为善恶是人后天的社会属性,不是人先天 的自然属性,反对孟子的先验道德论。
? 性恶论主张人性本恶。
孔子人性论在先秦儒家哲学中发为两端:一端是孟 子的性善论,一端是荀子的性恶论。
儒家哲学从先秦开始,便从两条路线 —— 道德之天和自然之天,推进着中国古典哲学关 于天人合一观念的发展。
孔子 (前551-前 479)发明仁学,以“仁” 为天人合一的基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孔子仁学没有摆脱三代天命观的束缚。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 言。”(《论语?季氏》)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 也。”(《论语?宪问》)
善,是以气之善;天之道,惟其气之善,是以理之善。” (《读 四书大全说·论语》)
认为气无不善,理无不善,因而性无不善。 王夫之还提出“性日生日成”,认为人之性善虽然是天生的, 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
? 性无善恶论主张性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性论之争是孟子与告
子之间的人性论之争。告子说: “食色,性也。”(《孟子 ·告子上》) “生之谓性。” (《孟子 ·告子上》 )
? 宋明理学是儒家哲学在宋明两代的理论发展。由于对世界本体问 题意见不一,且多有发明,理学家们关于天人合一的基础存在诸 多分歧。 张载、王安石主张气一元论。 张栻发明性本论。 程颢、程颐、朱熹发明理本论。 陆九渊、王守仁发明心本论。
从本质上说,气本论是天道自然传统的理论发展;性本论、 理本论、心本论是义理之天或道德之天路线的进一步思辨。
? 王夫之以气一元论反对将人的道德属性溯源于超自然的“天命”。 “人物有性,天地非有性。” “故可言气质中之性,而非本
然之性以外,别有一气质之性也。”(《周易外传·系辞上》) 认为没有天地之性,天命之性,只有人的气质之性。因为气
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气质之性就是本然之性。 “理善则气无不善,气之不善理之未善也。人之性只是理之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论语?尧曰》)
孔子仁学内在地包含着道德之天和自然之天两极发 展的趋势,是西周天命观向战国唯物主义自然观转变 的过渡环节 。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 货》)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 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 思孟学派沿着道德之天路线发展。 子思发明“诚”,以“诚”为天人合一的基础。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中庸》)
第三章 中国传统哲学
一、儒家哲学
儒:春秋末期以相礼为业的知识分子。 儒家:以孔子思想为学术宗旨的学术派别。 儒家学派基本特征: ①宗师孔子 。 ②以《易》、《诗》、《书》、《礼》、《乐》、 《春秋》为经典。 ③提倡仁、义、礼、智、信五德,以为行为准则; 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以为人伦 日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