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国化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中国化的启示
对外汉语王奕佛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园前6——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他原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因亲眼目睹了世间生老病死等各种苦难,而毅然出家。后在一颗菩提树下参悟真理,证成佛果。
一、佛教的传播和中国化过程
佛教在西汉末年时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其经过历朝历代演变,逐渐向中国本土化演变,并最终成为中国佛教的过程被成为佛教的中国化。佛教的中国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佛教由传入到日趋兴盛阶段。佛教传入之初,中国人用传统的宗教观念去理解和接受佛教,结果把它变成了神仙方术的一种。魏晋时期,佛教又与玄学合流,形成“六家七宗”。而“钟声有性”说和“顿悟成佛”思想,自南北朝后逐渐入主中国佛教,成为中国佛学的主流。第二个阶段是隋唐二代,这是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佛教的成熟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出现了佛教诸宗派,如天台宗,净土宗,禅宗等。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第三个阶段是宋元明清时期,这是佛教由盛转衰的阶段。盛极反衰,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
佛教能够很好地融入中国社会是因为中国文化本身的强大的包
容性。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厚德载物,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冲突中不断互补融合。宋代之际它与儒教,道教融合,形成了一儒家为本位的三教合一的新阶段。隋唐它与中国传统儒学,老庄等思想相互结合,产生了诸多新的佛教宗派,如最具特色的中国化佛教,禅宗。佛教宗派的创立,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基本完成和中国佛教文化的鼎盛。这一外来文化的优秀终于成功地融入了中国文化的血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二、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首先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和哲学思想产生了重大
的影响。佛教“四谛”的教义,以“空”求解脱的思想与传统的儒家,道家等观念产生冲突。一方面佛教受传统中国文化的影响发生一些改变,吸收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哲学也与佛教相融合,产生了新的理念。南北朝之后儒、释、道三教不断融会,由于儒家大量吸收佛、道二教的有关思维方法和思想内容,宋明时期的新儒学把佛、道二教的许多思想内在化了,从而是自己具有了准宗教的性格。
佛教的传入还对中国的文化艺术造成了很大影响。文学上以诗歌为例,从魏晋的玄言诗,到南北朝的山水诗,从唐诗到宋词,无一不受到佛教的深刻影响。李白有“冥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之句;杜甫有“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之咏‘白居易皈依佛教,以“香山居士”自许,宋代苏轼等更在他们与禅僧交游中留下许多名作佳话。中国古代诗、书、画都很看重“境界”,这与佛教的“禅机”有很多
相同之处。其次建筑上,佛教建筑在中国一直保存着流传至今。最初出现的是佛塔,中国人后来对佛塔的造型进行再次的改造创新,在佛寺建筑中加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创造出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依然流传至今。再看书画方面,中国古代许多书画名作或出自释门大德,或以佛教为题材。还有佛教具有代表性的石窟壁画,丰富浓郁的色彩表现出一个个佛教故事。中国佛教的石窟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凝结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汗水,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结晶。有著名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等。除此之外,佛教还对中国的传统雕塑、音乐等多个方面产生了影响。
佛教的传入还对社会的稳定做出了一些贡献。有了宗教教义的束缚和管理,人们做事都规矩了很多。佛教有很多像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的清规戒律,这对于教徒有很大的约束力。这样一来,人们在道德上都对自己有了严格要求,社会风气就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社会也会更加稳定。这样一来就有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
佛教传入中国,除了对中国文学思想,文化艺术等有直接间接影想外,最重要的是它对与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善。中国古人,都说人死如灯灭,孔子亦说:“未知生,焉知死”。佛教传入中国后,人们知道生有所来,死有所往,所谓:“祸福无门,唯人自招”。而祸福的招致,又往往系于人一念之间。所以说:“一念之善上天堂,一念之恶入地狱。”因为佛教认为人于日常生活中,一切行为,语言及意念,均可形成一种特殊的惯性,成为一种能招致未来果报之潜势力,
亦即是主宰人生,支配宇宙的业力。由于人的业力有善恶,所以果报也有好丑与苦乐。佛说:“假使百千,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既然人生的一切际遇,皆是自作自受,又何必为环境之困苦而悲哀,或因美好之际遇而傲人?但能把握现在,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痛改前非,努力向善,自然可以克服困苦,开创幸福。所以佛教的三世因果轮回之说,实含有警惕性及鼓励的作用,使人于因果定律下,生者忏悔积福,以保安康,亡者追荐超度,以济其灵,甚而国家帝皇权贵,也每因国家不幸而自责无德,引为内咎,进而反躬自省。佛教因果律之深入人心,不止独影响中国人的人生观,也可以治患于未然,辅政教之不足。
佛教传入还对中国传统的孝道有所扩展。中国古人,立身处世,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以孝道为本。儒家论孝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除了侍奉左右,冬温夏凉,晨昏定省外,还要继承先人之遗志,完成先人之事业。佛教言孝,不仅侍奉供养,继其志,展其业,更要使其止恶行善,进而了生脱死,离苦得乐。故说:“生养死葬,小孝也;生俾衣禄,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导其正信,死荐其灵神,人孝之大孝也。”佛教孝道意义之深,范围之广,不但要孝敬自己三世父母,使其正信,止恶行善,最后了生脱死,离苦得乐;甚至对于六道众生,亦应孝之敬之。佛教之孝,不止使中国孝道内容扩大而充实,抑亦可以敦风化俗,有助于道德之发扬。
佛教的传入为中国的统治阶级提供了教化人民的契机。佛教所倡导的理念容易让老百姓们轻视现世的人生,甘于忍受,不会上进。因
为他们把希望都寄托于精神层面虚无飘渺的东西上了。所以历代统治者都乐于支持佛教传播,并把其当作教化民众,维护其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
三、佛教中国化的启示
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固有传统思想的改造和融合,经一千多年时间,形成了独具特质的新体系。一个文化总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最基本的特征就需要保存,否则,就会成为历史的沉积,就不能推动现在文化。中国文化的特征之一是教人入世。儒家的“修、齐、治、平”和印度佛家出世大相径庭,在融合佛教过程中,中国文化的入世精神没有被外来文化改变,相反,佛教越来越走上世俗化道路。“事君事亲,也能成佛”。这是宋明理学能取代佛教的原因。说明印度佛教为适应中国的要求,不得不变形。
其次任何一种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较,都有其不足的地方,因此,在他的发展过程中要保持活力,只有不断吸收外来活力,以滋养自己,丰富自己。中国文化因为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才能壮大,更新自己,由此可见,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性。而且这一过程是必须经历的,因为任何一个外来宗教想要在新的地域传播都不可避免的要与当地的
本土文化发生冲突,只有在冲突中互相排斥,吸收,融合。才能形成最终的稳定形态。佛教传入中国也不可避免的要经历这个阶段。
中华文化自身要有包容性。只关注自身的文化,拒绝一切外来文化,这不仅有害本民族文化发展,而且会造成本民族文化的衰落。拒外更是愚昧的表现。佛教最初传入从依附方术→渗透→变形→流传→